试论小麦宽窄行探墒沟播丰产栽培技术
2016-03-12郑海霞
郑海霞
摘要:旱地小麦宽窄行探墒沟播丰产栽培技术具有显著的蓄水保墒、抗旱、防冻作用,能有效提高肥料利用率、田间作用率,边行优势明显,田间抗倒伏,成穗率高。该项技术能进一步发挥高产抗旱品种的增产潜力,对确保全县粮食丰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旱地小麦;宽窄行;探墒沟播;栽培技术
阳城县是山西省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和主要的产麦区,常年小麦种植面积在18万亩左右,总产量0.4亿公斤,其中旱地小麦占到总面积的95%,是该县粮食生产的“骨干田”,对全县粮食增产增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充分发挥旱地小麦在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中的重大作用,阳城在旱地麦区积极推广小麦宽窄行探墒沟播技术,小麦单产有了明显的提高。2015年阳城县旱地小麦宽窄行探墒沟播示范田平均亩产395公斤,比全县平均小麦单产322公斤亩增产73公斤,增幅22.6%,为阳城小麦大面积推广该项目技术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经过试验、示范、论证,总结出了阳城县旱地小麦宽窄行探墒沟播丰产栽培技术。
1 小麦宽窄行探墒沟播丰产栽培技术优点
小麦宽窄行探墒沟播丰产栽培技术是集开沟、施肥、播种、镇压一次完成的丰产技术,,可以充分利用边行优势,又不浪费土地,同时可以有效地解决小麦超高产栽培中群体结构不易协调、田间郁蔽、后期易倒伏、早衰等难题,而且不增加投入、操作简便、抗逆性强。该模式不仅实现了小麦增产增效,还有利于下茬玉米等秋作物实行宽窄行种,促进秋作物增产增收。该技术适应范围广,适宜在小麦单产在300公斤以上、排灌方便的中高水肥旱地推广。
2 播种技术
2.1 选用良种。品种应选择抗倒伏、分蘖成穗率高、千粒重较高的中穗或大穗型品,保证田间亩穗数、穗粒数、千粒穗三要素协调发展,发挥良种的增产潜力。对于自留麦种的农户,在播种前,未拌种的种子要进行种子处理,以防治病虫害。全县肥旱地麦田可选用临旱536、运旱20410、晋麦79号等。
2.2 精细整地
2.2.1 选地:选择地势平坦、坡度小、冬季积雪稳定、麦苗能安全越冬的地块,土壤肥力中上等,灌、排水良好,土层深厚的壤土或沙壤土,前茬作物为玉米、谷子、豆科作物等。
2.2.2 施足底肥:原则是在增施有机肥的基础上,稳氮、增磷、补钾及微肥。冬小麦施肥应根据测土配方进行。在常规施肥时,可在翻地前,每亩施有机肥1500~2000公斤,尿素10公斤,磷酸二铵20公斤,或40%复合肥一代,均匀撒到地里,立即进行耕翻,耕深达到25厘米。
2.2.3 整地:整地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播种质量。经常采用旋耕或免耕机播种的地块,3年以上一定要深翻一次(25厘米左右);秸秆直接还田的秸秆要细碎,清除过长的破碎秸秆,1亩秸秆还田2亩,整地时要把土地耙碎、耙透,使耕层深浅一致,表土细碎,达到上虚下实,无明暗坷垃,地面平整,无根茬的标准。整地质量达到“齐、平、松、碎、净、墒”六字标准,整好待播。田间选用专用免耕6行精量播种机开沟播种,按要求调好行距,播后形成沟深8cm、垄高20cm、宽行22~28cm、窄行10~12cm的种植模式,一次性完成开沟、播种、施肥、镇压等工序。要做到足墒下种,播深适宜,确保一播全苗,苗齐苗壮。
2.3 适期播种。宽窄行探墒沟播丰产种植,主要是争取主茎和冬前分蘖多成穗,从而实现穗大、粒多、粒重、增产。适期播种可以充分利用冬前光热资源,培育壮苗,确保苗全、苗壮、安全越冬,从而提高成穗率。小麦的适播期主要根据品种特性、土壤墒情、气候条件等因素确定,不宜过早或过晚。一般阳城县小麦适宜播期为9月25~10月20日,最晚不迟于25日。构建合理的群体结构,真正提高茎蘖成穗率,解决和协调群田间个体矛盾,才能确保稳产高产。宽窄行种植与常规播种方式相比,小麦平均行距略小,单株分蘖适中,只有适当加大基本苗数,增加主茎穗数,才能实现增穗增粒的目的。一般播种量150~225kg/hm2,基本苗数达到300~450万株/hm2。
2.4 肥水管理。根据小麦需肥规律,氮、磷、钾必须配合施用,在稳施氮肥的基础上,适当增施磷、钾肥。针对阳城土壤养分状况,氮、磷、钾、微量元素要平衡施用,实行配方施肥,是小麦优质高产的关键。在此基础上,推广氮肥后移技术,适当增加氮肥量,将氮肥的基追比例调整为6∶4,追肥时间由返青起身期推迟至拔节孕穗期,控制无效分蘖增多,构建合理群体结构,延缓小麦植株衰老,实现增粒增重。阳城县辖区内一般底施农家肥22.5~30t/hm2、尿素150 kg/hm2、磷酸二铵300kg/hm2或40%双联复合肥600kg/hm2,于小麦拔节期结合浇水施纯氮120~150kg/hm2。在小麦生育后期田间进行“一喷三防”,叶面喷肥,及时防治病虫,延长叶片功能期,保持根系活力,防止早衰,防御干热风,促进籽粒灌浆。一般在小麦孕穗至灌浆前中期,用磷酸二氢钾1.5~2.25kg/hm2加尿素溶液,用尿素1.5kg/hm2对水750kg进行叶面喷施,应早晚喷施,或结合防治病虫害进行根外追肥,但应注意随配随用。
2.5病虫害防治。防治地下害虫:可用3%甲基异柳磷或辛硫磷颗粒剂30.0~37.5kg/hm2,对干细砂土(或炒熟的麦麸)300kg均匀撒于地面并随犁翻入土中。防治小麦白粉病:应以防为主,在选用抗病品种及药剂拌种的基础上防控结合,在未发病时进行预防,或发病初期,用药剂防治效果较为理想。可结合防治小麦蚜虫,每亩用粉锈宁(三唑酮)有效成分7~10克,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100克,对水30~50公斤喷雾防治,喷雾时注意打透植株下部叶片。实验证明,用水量较为关键,同剂量、同一药剂用水量少于30公斤,防治效果明要时隔7~10天再喷一次,以增强防治效果。防治小麦白粉病:关键是施药预防,在白粉病发生的地块,亩用25%粉锈宁30~40克,兑水喷雾防治。一般在小麦齐穗至始花期施药最好。如遇连阴雨时,要抓住下雨间隙或雨后及时喷药防治。药剂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kg/hm2或25%多菌灵胶悬剂3000ml/hm2,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g/hm2对水750kg进行喷雾,应视病情喷药2~3次。防治小麦锈病:可以拌种或大田防治。(1)拌种:用种子量0.03%的立克秀或用种子量的0.02%的粉锈宁或禾果利拌种。即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75克与50千克种子,或20%粉锈宁(三唑酮)乳油75毫升与50千克种子干拌,拌种力求均匀,拌药种子当日播完。用粉锈宁(三唑酮)拌种要严格掌握用药量,避免发生药害。(2)大田喷药:对早期出现的发病中心要集中进行围歼防治,切实控制其蔓延。大田内病叶率达0.5%~1%时进行普治,每亩可用粉锈宁(三唑酮)乳油45~60毫升,或选用其它三唑酮、烯唑醇类农药按要求的剂量进行喷药防治,并及时查漏补喷。重病田要进行二次喷药。
2.6适期收获;最佳收获期是蜡熟末期,小麦籽粒全部变黄,含水量在18%以下,要及时收获。机械收获要一条龙作业,保证质量,做到无漏割,无破碎,脱粒净,损失率不超过5%。
(山西省阳城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山西 阳城 04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