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阳城县农村土地流转现状及对策
2016-03-12吉秋霞
吉秋霞
摘要:土地流转和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也是农村改革的基本方向。近年来阳城县在积极引导和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和探索,促进了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和规模经营。
关键词:农村;土地流转
一、阳城县土地流转的现状
阳城县辖17个乡镇,467个行政村,农业人口31.1万人,总耕地58.2万亩,其中二轮承包耕地面积44.5万亩。近年来,阳城县在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本着“明确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的总体思路,遵循平等协商、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构建多元化的土地流转推进机制,大力推进多种形式的土地流转,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截至目前,全县土地流转面积达到7万亩,并呈现以下特点:
1.从流转方式看,主要为转包、转让、互换、出租、入股和委托流转。
2.从流转主体看,流入方主要为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经营大户、农业龙头企业等。据初步统计,100亩以上的农民专业合作社13个,涉及面积6473亩,100亩以上的规模经营大户12户,涉及面积3085亩,100亩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6个,涉及面积1910亩。
3.从流转行为看,土地流转正从农民自发流转向有组织规模化流转转变,从口头协议向签订书面协议转变,流转形式日趋规范化。
二、组建机构,推动土地顺利流转
1.着力构建土地流转服务体系。阳城县把建立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体系作为推进土地流转的重要措施,县里成立了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乡镇成立了农村土地流转服务站(中心),村聘土地流转信息员,定期收集土地流转信息,通过阳光农廉网土地流转信息平台等多种途径向社会发布,从而为土地流转双方架起了鹊桥。
2.积极开展土地纠纷仲裁工作。土地流转不可能没有纠纷,有了纠纷怎么办?到哪里解决,谁来解决,怎么解决,既是老百姓关心的问题,也是政府部门思考和努力解决的问题。为此,阳城县从建立和完善仲裁体系入手,积极探索土地承包纠纷调解仲裁工作,于2006年率先在全市成立了以分管副县长任主任的阳城县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聘请了农村土地承包经验与司法经验较为丰富的农经、国土、林业、法制等部门的相关人员为仲裁员。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实施后,又依据法律规定,对仲裁委员会及仲裁员进行了调整,重建了由21人组成的阳城县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由副县长担任仲裁委员会主任。同时还聘请了仲裁员32名,其中包括从事法律工作的2名,在当地威信较高,并熟悉农村土地承包法律以及国家政策的农民3名。由此,阳城县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机制正式建立,为积极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解仲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出台土地流转扶持政策,促进土地有序流转
为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提升农业产业化规模经营水平,2012年,阳城县出台了农村土地流转补助政策。对新增单宗连片流转土地100亩以上,流转期限在5年以上,签订规范的流转合同,流转后用于种、养殖业和休闲农业发展且已经取得实效的,每亩一次性给予80元的补助。对新增规模流转土地面积超过300亩的村一次性给予5000元的扶持。2012年至2014年财政补助金额共计506148.8元,涉及面积5701.86亩。此举对宣传土地流转政策、规范土地流转工作、推动农村流转工作有序向前迈进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初步成效
通过多渠道、多方位、多主体的土地流转,大大促进了阳城县农村土地流转,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1.促进了规模化经营,提高了农业产业化水平。如芹池镇刘东村以委托流转的方式将166农户的二轮承包地670.76亩流转给阳城县松杉苗木有限公司进行林业育苗,截止目前,已投资2000余万元,培育各种苗木12万株,实现了市场化、规模化的生产。
2.充分利用了土地资源,遏制了土地撂荒。通过土地流转,减少土地撂荒现象,达到流转双方的互利互惠。如董封乡地处偏远山区,近年来,由于人口大量流失,一些地方出现大量的耕地弃耕、撂荒现象,浪费了土地资源、针对此种情况,该乡把土地流转服务作为农经工作的重点,大力宣传、正确引导,积极服务,使土地流转由过去的零散流转为主向连片集中流转为主转变。截止目前,全乡涉及土地连片流转的村有8个,规模经营面积达到1000余亩,涌现出了一批规模流转大户。
3.提高了土地产出效益。通过流转,土地流向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了对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对土地的耕种更加精细,加快了土地改良、良种选用和其它新的科学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土地的产出效益。如次营镇赛村村将全村102户的379.7亩土地流转给阳城县丰产蚕桑农民专业合作社,统一栽植桑园和分片建棚,提高了土地使用效率,大大减轻了广大群众和蚕农劳动强度,由原来全村单季养蚕200张,增加到现在的380张。
4.增加了农民收入。土地流转一方面使流出土地的农户获得了稳定的土地流转收益,另一方面新的经营主体的进入,农业规模经营的发展,需要大量农业劳动力,使流出土地的农民得以就地就业,成为“农业工人”,取得工资性收入;还有一部分农民从土地上彻底解放出来,实现了转移就业。土地流转促进了农民分工分业,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如芹池镇刘东村将农户二轮承包地流转给阳城县松杉苗木有限公司进行林业育苗,流转价款以现金方式支付,土地租金逐年增加,2012年每亩每年500元,2013年租金就增加了100元,达到每亩每年600元。还解决了村里近100名群众的就业问题,流转出土地的农民到苗木公司栽树、锄地、浇地,每天收入达到80元,全村增收100万元,全村人均收入增加1500元。
五、土地流转存在问题
1.不懂政策不愿流转。由于宣传不是十分到位,多数群众认为流转就是转让,就是对土地承包权的放弃。所以宁愿撂荒也不愿流转给别人耕种。
2.不懂业务不会流转。由于群众对流转了解不多,不懂得如何流转,出现了流转合同不规范,有的甚至是口头合同,流转农户权利不明确,收益过低,侵害流出户合法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
3.收益过低不想流转。由于农业是弱势产业,投资大,周期长,收益少,一些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户要获得更多的土地,就必须通过流转,支付流转费,无形中增加了土地经营的风险,降低了流转收益,影响了其积极性。
4.担心发生纠纷不敢流转。流转难免要发生纠纷,如果解决纠纷的渠道不畅,效率不高,成本过大,那么纠纷就很难在第一时间得到解决,就会对土地流转产生负面影响。
六、解决问题的对策
1.加大宣传力度。让社会各界和农村干部群众了解土地流转,让大家愿意流转,放心流转。
2.加强业务指导和监督。规范流转合同,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建立合理的流转收益增长机制,防止改变农业用途,禁止以租代征。
3.加大奖补政策。加大土地流转的资金奖补政策,鼓励农民通过流转实现劳力分流,实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农业经营专业化、规模化、组织化和社会化。
(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农业委员会,山西阳城 04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