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植物作为低C/N比生活污水反硝化碳源的研究*
2016-03-12孙金昭李明杰林恒兆卢星星
孙金昭 李明杰,2 林恒兆 卢星星 成 功 谢 冰#
(1.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上海 200241;2.上海城投水务(集团)有限公司,上海200002;3.深圳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广东 深圳 518100)
污水中C/N比是影响异养反硝化生物脱氮过程的一个重要因素。脱氮系统中,C/N比在2.86(质量比)以上方能满足反硝化细菌对碳源的需求[1]。对于低C/N比生活污水,由于污水中COD、BOD浓度较低,导致污水反硝化碳源不足,生物反硝化脱氮较难实现。添加甲醇等有机物作为反硝化碳源将增加运行成本,且在运输储存等过程中易发生安全隐患[2]。为此,选用纤维素类植物材料作为反硝化碳源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研究[3]776-778,[4-5]。金赞芳等[6]将棉花作为地下水中硝酸盐的反硝化碳源,硝酸盐去除率达到100%,出水中未检出亚硝酸盐;熊剑锋等[7]利用梧桐树叶浸出液作为碳源进行反硝化实验,发现浸出液中有机酸成分主要是延胡索酸、柠檬酸、草酸和苹果酸等,以此作为反硝化碳源时,平均硝酸盐去除速率为2.19 mg/h;OVEZ等[8]利用竹叶焦、光果甘草大型植物作为反硝化碳源,两种植物作为反硝化碳源的硝态氮去除速率分别为4.23、6.96 mg/(L·d)。此类纤维素固体碳源取材方便,经济环保,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湿地植物是湿地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湿地系统去污机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湿地植物收割后的处理处置成为湿地管理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9],处置不当易造成二次污染。本研究利用湿地植物浸出液中的有机物质,探讨其作为低C/N比生活污水反硝化碳源的可行性,从而节约经济成本,减少二次污染,为湿地植物的资源化处置提供指导。
1 材料与方法
1.1 湿地植物的预处理
选取人工湿地中5种较为常见的湿地植物(风车草、香根草、再力花、芦荻、美人蕉)作为反硝化碳源。湿地植物取回后,洗净表面附着的泥沙,除掉叶片,取茎秆部分作为研究材料。将茎秆部分切成1 cm×1 cm的小方块,放在烘箱中60 ℃烘干至恒质量,以备后续实验使用。
1.2 静态碳源释放实验
分别称取5 g经预处理后的植物茎秆,用尼龙纱布包裹后置于同等型号带封口的1 000 mL玻璃瓶中,加入1 000 mL去离子水,放入摇床中振荡6 d,测定植物茎秆浸出液的COD、TN、TP浓度。
1.3 静态反硝化脱氮实验
人工配置硝酸盐溶液,溶液中硝态氮质量浓度为25 mg/L,将硝酸盐溶液与污水处理厂采集的活性污泥按照1∶4的体积比进行混合,取1 000 mL混合液加入5 g经预处理的植物茎秆,连续充入氮气保持厌氧环境,调节pH,放入摇床中,定时取样测定COD、硝态氮的浓度变化。
1.4 反硝化脱氮中试实验
低C/N比生活污水的反硝化脱氮中试实验采用A/O工艺,实验装置见图1。调节池、水解酸化池及曝气生物滤池均为有机玻璃制成,管道采用穿孔聚氯乙烯(PVC)水管。水解酸化池(50 cm×50 cm×20 cm)内悬挂弹性填料,曝气生物滤池(50 cm×50 cm×50 cm)内的填料为自主研发的陶粒填料,陶粒填料性质参数见表1。
反硝化脱氮中试实验采用活性污泥法接种挂膜,接种污泥取自污水处理厂压滤过后的污泥。将一定接种污泥分别加入到水解酸化池与曝气生物滤池进行闷曝,接种污泥投加量约为两池体积的10%,闷曝过程中控制曝气生物滤池DO质量浓度在2.5~3.0 mg/L,闷曝3 d后静沉排出上清液。将高浓度植物茎秆浸出液(COD=(2 148.0±30.9) mg/L)作为碳源,与低C/N比生活污水(COD=(12.2±0.7) mg/L)以19∶1的体积比于调节池内混合,经水解酸化池分解后进入曝气生物滤池进行反硝化脱氮,控制曝气生物滤池DO在2.5~3.0 mg/L,并对进出水的COD、TN指标进行测定。实验中通过流量计控制流量,每日进水200 L,水力停留时间6 h,控制回流比为100%(体积分数),气水比为3∶1(体积比)。
表1 陶粒填料性质参数
2 结果与讨论
2.1 湿地植物释碳能力
以COD释放量表征释碳能力。5种湿地植物COD释放量如图2所示。由图2可见,在6 d的时间内,5种湿地植物浸出液中均有COD释放,释碳能力为风车草>再力花>芦荻>香根草>美人蕉。风车草、再力花的COD释放量较高,分别达到(129.2±6.2)、(124.4±9.6) mg/(g·L),香根草、美人蕉的COD释放量最低,分别为(59.1±8.0)、(53.8±7.9) mg/(g·L)。COD释放量的差异是由每种湿地植物的茎秆纤维素、半纤维素以及木质素的组成和含量不同导致,有机质的释放速率也会影响COD释放量[3]777。邵留等[10]筛选农业废弃物玉米芯、稻草和稻壳作为反硝化固体碳源,3种农业废弃物的总碳释放质量浓度为150~300 mg/L。本研究选取的5种湿地植物释碳能力基本能够满足反硝化碳源需求。
图1 反硝化脱氮中试实验装置Fig.1 Pilot experiment device of denitrification
图2 5种湿地植物COD释放量Fig.2 The COD release ability of five kinds wetland plants
2.2 湿地植物TN、TP释放结果
在利用湿地处理城镇生活污水的过程中,湿地植物通过根系吸收氮、磷等营养元素,具有很好的脱氮除磷能力[11-12]。在研究湿地植物释碳能力的同时,对其TN、TP的释放量进行监测,结果如图3所示。
图3 5种湿地植物TN、TP释放量Fig.3 The TN and TP release ability of five kinds wetland plants
由图3可见,5种湿地植物浸出液中均有TN、TP检出,其中芦荻TN释放量最高,达(3.3±0.6) mg/(g·L),再力花的TN释放量最低,仅为(0.9±0.2) mg/(g·L);5种湿地植物TP的释放量基本相当,维持在0.1 mg/(g·L)以下。总体看来,5种湿地植物TN、TP的释放量较低,对出水水质影响较小,在后续实验中能够通过稀释或者反硝化作用降低或者去除[13]。
2.3 静态反硝化脱氮实验结果
静态反硝化脱氮实验中,反硝化出水中硝态氮质量浓度见图4。
由图4可见,在微生物反硝化作用下,溶液中硝态氮均有一定程度的去除。其中,风车草和再力花脱氮效果最好,反硝化出水中硝态氮质量浓度均降低至3 mg/L左右,硝态氮去除率均达88%左右;香根草脱氮效果较差,反硝化处理后硝态氮质量浓度降至8 mg/L左右,硝态氮去除率仅为67%。
图4 反硝化出水中硝态氮质量浓度Fig.4 The nitrate concentration of the effluent of denitrification
同时,测定反硝化出水中COD质量浓度,结果见图5。
图5 反硝化出水中COD质量浓度Fig.5 The COD concentration of the effluent of denitrification
由图5可见,5种湿地植物反硝化进水中COD均值在268.8~646.0 mg/L,反硝化出水中COD均值在97.1~129.2 mg/L,COD均得到很大程度地降低。5种湿地植物反硝化出水的COD去除率有所不同,以风车草和再力花作为外加碳源时,反硝化出水中COD质量浓度为100 mg/L左右,COD去除率最高,均达84%左右;以香根草和美人蕉作为外加碳源时,反硝化出水中COD去除率较低,分别为63%、59%,与硝态氮去除率较低相一致。不同湿地植物的COD去除率不同,这可能与各种湿地植物浸出液中糖类、醇类以及小分子有机物等在释放量上存在差异[14-15],被微生物利用时的效率也有所不同有关[16]。在反硝化过程中,减少的COD一部分用于微生物自身生长,一部分用于微生物反硝化碳源消耗。
以TN去除负荷表征湿地植物脱氮能力大小[17],计算方法见式(1)。
(1)
式中:N为TN去除负荷,mg/(g·L);c0为TN初始质量浓度,mg/L;ce为出水中TN质量浓度,mg/L;m为湿地植物投加量,g。
以COD消耗量与TN去除量的比值表征湿地植物供碳能力,比值越大表示浸出液中碳源越容易被微生物所利用。5种湿地植物供碳能力和TN去除负荷如表2所示。可见,风车草作为外加碳源时,其浸出液供碳能力和TN去除负荷高于其他4种湿地植物,这与图4、图5中较好的硝态氮和COD去除效果一致。
表2 5种湿地植物浸出液供碳能力及其TN去除负荷
傅利剑等[18]研究表明,反硝化过程中,碳源种类对硝酸还原酶没有影响,但是对氧化亚氮还原酶有影响。OVEZ[19]也研究了松树、白杨、芦竹、甘草等常见的天然植物枝条或茎杆作为反硝化碳源的脱氮效果。结果表明,以芦竹和甘草两种物质为碳源时脱氮效果较好,其他植物作为碳源时脱氮效果均不明显。本研究中5种湿地植物均能作为反硝化碳源使用,但脱氮效果差异明显,与文献[19]的研究结论相似。
2.4 反硝化脱氮中试实验结果
在湿地植物静态碳源释放实验与静态反硝化脱氮实验中,再力花和风车草均表现出良好的碳源释放及脱氮效果,综合考虑风车草取材方便,数量较多,本研究选取风车草作为反硝化脱氮中试实验碳源材料,探究其脱氮效果。反硝化脱氮中试实验出水COD质量浓度变化见图6,TN质量浓度变化见图7。
由图6可见,生活污水的COD质量浓度较低,为(12.2±0.7) mg/L,添加高浓度风车草茎秆浸出液后,进水COD质量浓度提高到130~160 mg/L。反应前4天,出水COD质量浓度较高,在70~100 mg/L,COD去除率总体低于50%;随着反应继续进行,出水COD质量浓度逐步减少,并稳定在35 mg/L左右,COD去除率维持在75%左右。这是因为反应前期水解酸化池内微生物量较少,污泥沉降比(SV)<10%,而进水COD相当充足,微生物无法完全利用,导致出水COD浓度较高;随着微生物的数量不断增加,水解酸化池内SV达到23%左右,池内填料上有明显黄褐色生物膜形成,进水中的COD被微生物充分利用,出水COD逐渐下降并达到平衡。
图6 反硝化脱氮中试出水COD质量浓度变化Fig.6 The change of COD concentration in the effluent from pilot test of denitrification
图7 反硝化脱氮中试出水TN质量浓度变化Fig.7 The change of TN concentration in the effluent from pilot test of denitrification
由图7可见,进水TN质量浓度总体在13~18 mg/L,出水TN的变化趋势与COD变化趋势相同。在反应前2天由于微生物量较少,TN去除率不足30%,随着后期微生物量的不断增加,出水TN逐渐降低,TN去除率趋于稳定,最后出水TN质量浓度为4.3mg/L,TN去除率达到73%。
TN去除量与有机物消耗量之比称为该有机物的脱氮容量[20]。经计算,风车草的脱氮容量为0.05,低于甲醇的脱氮容量0.21。但植物碳源与甲醇等小分子有机物相比具有廉价易得等优势,且出水COD和TN浓度均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一级A标准(COD≤50 mg/L,TN≤15 mg/L),因此可以考虑将风车草作为反硝化植物碳源使用。
3 结 论
筛选风车草、香根草、再力花、芦荻、美人蕉5种湿地植物作为反硝化碳源。结果表明,5种湿地植物释碳能力为风车草>再力花>芦荻>香根草>美人蕉,风车草COD释放量最高,为(129.2±6.2) mg/(g·L),美人蕉COD释放量最低,为(53.8±7.9) mg/(g·L);5种湿地植物在静态碳源释放过程中TN、TP释放量均较低,对出水水质影响较小。
静态反硝化脱氮实验中,风车草和再力花脱氮效果最好,反硝化出水中硝态氮质量浓度降低至3 mg/L左右,硝态氮去除率均达88%左右,出水COD在100 mg/L左右,COD去除率均达到84%左右。在低C/N生活污水反硝化脱氮中试实验中,以风车草作为反硝化碳源材料,在10 d的反硝化过程中,出水COD稳定在35 mg/L左右,出水TN在4.3 mg/L,达到GB 18918—2002中的一级A标准,因此风车草可以作为低C/N比生活污水的反硝化碳源。
[1] 谢冰,徐亚同.废水生物处理原理和方法[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2] 邵留,徐祖信,尹海龙.污染水体脱氮工艺中外加碳源的研究进展[J].工业水处理,2007,27(12):10-14.
[3] 袁宁,金蒙蒙.以纤维素物质为反硝化碳源的研究进展[J].辽宁化工,2013,42(7).
[4] 陈翔.固体碳源生物反硝化去除水源水中的硝酸盐[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8.
[5] 谢林花,丁绍兰,陈晓娇,等.壳类农业废弃物固体碳源释碳性能研究[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1(5):39-44.
[6] 金赞芳,陈英旭,小仓纪雄.以棉花为碳源去除地下水硝酸盐的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4,23(3):512-515.
[7] 熊剑锋,徐华,阎宁,等.梧桐树叶作为反硝化碳源的研究[J].环境科学,2012,33(11):4057-4061.
[8] OVEZ B,OZGEN S,YUKSEL M.Biological denitrification in drinking water usingGlycyrrhizaglabraandArundadonaxas the carbon source[J].Process Biochemistry,2006,41(7):1539-1544.
[9] 宋雪红,蒋新元,赵梦婕.湿地水生植物的水质净化与资源化利用[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1,31(11):59-62.
[10] 邵留,徐祖信,金伟,等.农业废物反硝化固体碳源的优选[J].中国环境科学,2011,31(5):748-754.
[11] LIN Y F,JING S R,WANG T W,et al.Effects of macrophytes and external carbon sources on nitrate removal from groundwater in constructed wetlands[J].Environmental Pollution,2002,119(3):413-420.
[12] 廖新俤,骆世明.香根草和风车草人工湿地对猪场废水氮磷处理效果的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2,13(6):719-722.
[13] 李晓崴,贾亚红,李冰,等.人工湿地植物缓释碳源的预处理方式及释碳性能研究[J].水处理技术,2013,39(12):46-48.
[14] 谷晓琳,王陆黎,李洪斌,等.风车草的化学成分[J].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2011,49(4):772-776.
[15] 李斌,郝瑞霞.固体纤维素类废物作为反硝化碳源滤料的比选[J].环境科学,2013,34(4):1428-1434.
[16] 王丽丽,赵林,谭欣,等.不同碳源及其碳氮比对反硝化过程的影响[J].环境保护科学,2004,30(1):15-18.
[17] 钟胜强,杨扬,陶然,等.5种植物材料的水解释碳性能及反硝化效率[J].环境工程学报,2014,8(5):1817-1824.
[18] 傅利剑,郭丹钊,史春龙,等.碳源及碳氮比对异养反硝化微生物异养反硝化作用的影响[J].农村生态环境,2005,21(2):42-45.
[19] OVEZ B.Batch biological denitrification usingArundodonax,Glycyrrhizaglabra,andGracilariaverrucosaas carbon source[J].Process Biochemistry,2006,41(6):1289-1295.
[20] 金春姬,佘宗莲,高京淑,等.低C/N比污水生物脱氮所需外加碳源量的确定[J].环境科学研究,2003,16(5):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