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三个转变再造“太湖之美”

2016-03-12鲍晓倩魏永刚薛海燕

河北水利 2016年7期
关键词:太湖河长无锡

□鲍晓倩 魏永刚 薛海燕

江苏:三个转变再造“太湖之美”

□鲍晓倩 魏永刚 薛海燕

作为中国第三大淡水湖,太湖水域面积约2400km2,流域涉及江苏、浙江、上海、安徽三省一市。事实上,太湖流域用占全国0.4%的国土面积,贡献了全国GDP的12%~14%。

与太湖相连的,是奔腾的母亲河长江;与转型升级的长三角相依的,是整个长江经济带腹地。一场发生在太湖之滨的深刻变化,正从长三角扩散,沿着江流延伸到整个长江经济带。

理念之变:从开发到保护

面对开发与保护的矛盾,必须守住空间、总量、准入三条红线。

从大开发到大保护,理念之变给太湖带来了深刻变化。

工业发达的无锡,先后投入590多亿元治理太湖。无锡实现了“排水用户全接管、污水管网全覆盖”,累计关停企业近3000家,全面构筑清淤调水体系,全面开展沿太湖200m范围内退耕、退渔、退居,全面取消环太湖1km核心区的畜禽养殖,全面清除太湖水域围网养殖,累计修复28个重点湿地……“只有还太湖一湖碧波,才能无愧于大自然对我们的丰厚馈赠。”说起这些年的太湖治理,江苏省委常委、无锡市委书记李小敏这样感慨。

坐拥2/3太湖水域的苏州,一个太湖沿岸的生态“大客厅”正揭开面纱,“2008年前,东太湖边是封闭经营的农场,湖上还有大量的网箱养殖,吴江紧靠太湖却难见湖。如今,人们可以跟美丽的东太湖亲密接触。”苏州市吴江区区委书记梁一波说,吴江将寸金寸地的湖岸线纵深几百米做成开放式公共生态产品,这里成为和太湖水系互通、亲和交融、绵延几十里的巨型亲水绿廊。

苏州正在用“四个百万亩”计划有效地涵养生态。从2012年开始,苏州提出用两到三年时间,建设优质水稻、特色水产、高效园艺、生态林地各百万亩。到2015年,“四个百万亩”完成率达到100.6%,山水林田湖开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大自然休养生息的力量开始勃发。

经过近9年高强度治理,太湖流域饮用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2015年,太湖湖体平均水质从过去的劣Ⅴ类改善为Ⅳ类,富营养状态也改善至轻度。太湖治理最宝贵的当属“从开发到保护”的理念之变。

方法之变:从治污到转型

必须从根本上转变发展方式,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2007年至今,太湖流域人口增加了1000万,生产总值翻了一番。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污染的排放、资源的消耗同样会快速增长。

“太湖水污染,表面在水里,根子在岸上,源头在产业结构、经济增长方式之中。”李小敏说,太湖治理取得成效的根本在于产业结构的改变、发展方式的转变。

无锡近年来坚持以“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高端化”为引领,加快构建以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现代产业结构,大幅提高经济的绿色化程度,大幅降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和规模工业总能耗逐年下降。2015年,无锡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了6.2%,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1.5%。

翻开苏州产业地图,一场由创新引领的变革正徐徐展开。以纳米技术、生物医药、医疗器械、机器人、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为代表的高端新兴产业已成为苏州新的增长动力。有数据为证:2015年前三季度,苏州收获两个标志性的“1万亿”——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1万亿元,制造业领域新兴产业产值突破1万亿元。

“有什么样的产业结构,就有什么样的流域水质”。污染治理要和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布局相结合,要从根本上转变发展方式,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才能防止污染反复。这,是太湖治理的方法论。

机制之变:从分治到统筹

治水,要统筹各部门,要统筹全流域。

太湖治水,有个“河长制”。江南水乡水网密布,治湖先要治河。“河长制”首创自无锡,从2008年开始,无锡5000多条河,每条河都有河长。“河长制”明确了地方党政领导的职责,最大限度整合了各级政府部门的执行力,弥补了“多头治水”的不足。如今,“河长制”已经在江苏多地全面推广。

流域的复杂性,也决定了太湖治理需要的不仅仅是部门间的合作、一条河的统筹,更需要更广范围内的跨区域合作。2010年,包括无锡、苏州、常州、湖州、嘉兴在内的环太湖五市人大,在无锡召开了第一次会议,并发表了联合推进太湖治理的《无锡宣言》,探索建立跨区域共同推进治太的平台。2011年11月1日,我国首部流域综合性行政法规《太湖流域管理条例》正式施行,标志着太湖污染治理从原来的各城市分而治之转向统筹协调。

“湖泊去营养化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夏季太湖蓝藻可能还会局部出现,太湖治理不只是治蓝藻,而是要在治理水污染的同时,恢复太湖生态系统,这是个生命工程,也是个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平心静气,苏浙沪三省市携手作为。”无锡市水利局局长王鸿涌说。

苏州有一笔生态账,记录了苏州人解答保护和发展这一历史命题的勇气与创新。2010年7月,苏州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意见(试行)》,在全国率先全面建立起生态补偿机制。2014年4月,苏州市人大常委会通过《苏州市生态补偿条例》,步入以法律法规形式规范生态补偿机制的运作、用制度保障生态“守望者”利益的轨道。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苏州全市累计投入生态补偿资金60.78亿元,103.88万亩水稻田、29.24万亩生态公益林、165个湿地村、64个水源地村、8.97万亩风景名胜区得到了补偿。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环保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长江黄金水道环境污染防控治理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太湖等主要湖泊富营养化得到控制,并明确将建立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可以预见,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将对上下游、跨流域合作治水发挥积极作用。治水,要统筹各部门,要统筹全流域。这,是太湖治理的创新和探索。□

2016-06-29

注:源自《水利文萃》2016年第5期第56页。

猜你喜欢

太湖河长无锡
山西省总河长、副总河长(总湖长)及省内主要河流省级河长的公告
太湖茭白
无锡一棉
无锡确定11月1日为“无锡企业家日”
无锡公交
河长制推行中法律问题探讨
山西省省内主要河流河长调整公示
轻轻松松聊汉语——去无锡
从法律视角看“河长制”对水污染防治的作用
太湖思变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