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邓小平社会主义公平观及其当代启示

2016-03-12崔玉亮

关键词:生产力共同富裕公平

崔玉亮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安徽合肥 230053)



邓小平社会主义公平观及其当代启示

崔玉亮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安徽合肥 230053)

邓小平社会主义公平观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对毛泽东社会主义公平观的继承与发展。邓小平社会主义公平观的基本内容:发展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公平的最重要手段;坚持按劳分配,反对平均主义;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公平的最高体现;正确认识和处理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深化改革为实现社会公平提供不竭动力。认真学习和深入研究邓小平社会主义公平观,对于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都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邓小平;社会主义公平观;当代启示

邓小平社会主义公平观立足于改革开放新实践,在深刻总结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提出来的,是对毛泽东社会主义公平观的继承与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认真学习和深入研究邓小平社会主义公平观,准确把握邓小平社会主义公平观的科学内涵,并从中获得启示,对于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邓小平社会主义公平观的科学内涵

(一)发展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公平的最重要手段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非常重视发展生产力,认为发展生产力可以为实现社会公平创造物质基础。

第一,生产力的高度发达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邓小平指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生活的改善上。如果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的速度比资本主义国家慢,还谈什么优越性?”[1]128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体现在生产力的发展比资本主义要快,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更高,最终可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第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早在1956年党的八大政治报告决议中就明确提出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但是,后来由于对我国阶级斗争形势的错误判断,很长一段时间把“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当做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导致阶级斗争扩大化,给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造成了不小的灾难。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郑重重申“国内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2]50。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3]137邓小平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还是第一次。

第三,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论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前,虽然我国已经进行了很长时间的社会主义建设,但是我们党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这个问题仍然没有完全搞清楚,导致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走了不少弯路。邓小平指出:“我们总结了几十年搞社会主义的经验。社会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3]138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邓小平在1992年南巡谈话中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本质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373从社会主义本质论中也可以看出,邓小平对发展生产力的重视程度。

第四,发展生产力的具体措施。首先,发展生产力靠科技和教育。邓小平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高科技领域,中国也要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3]377-378对于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邓小平指出:“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3]120其次,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对此,他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3]370我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不仅要改革经济体制,还要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体制。我们在改革过程中,必须要始终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在改革过程中,还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之间的关系。

(二)坚持按劳分配,反对平均主义

第一,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改革开放之前,虽然我们在理论上认识到社会主义应该实行按劳分配原则,但在长期的实践中,实际上我们追求的是近乎平均主义的分配原则,这种分配分式,由于不承认人们在能力、贡献、需求、家庭等方面的差异,直接导致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普遍不高,社会生产缺少效率,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缓慢。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指出:“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我们就是吃了这个亏。”[3]155因此,改革开放之后,邓小平要求必须坚决贯彻执行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原则。

第二,按劳分配是迄今为止最公平的分配原则。邓小平指出:“按劳分配就是按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进行分配。根据这个原则,评定职工工资级别时,主要是看他的劳动好坏、技术高低、贡献大小。”[1]101按劳分配就是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邓小平还指出:“实行按劳分配,必须把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才能调动积极性,才能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1]352按劳分配虽然承认个人利益的合理性,但人们在追求个人利益时不能损害国家和集体的利益,必要时,为了国家和集体的利益甚至可以牺牲个人利益。

(三)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公平的最高体现

第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之一。邓小平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公平的最高体现。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3]111邓小平对中国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后果也做了估计。邓小平指出:“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可能在某些局部地区少数人更快地富起来,形成一个新的资产阶级,产生一批百万富翁,但顶多也不会达到人口的百分之一,而大量的人仍然摆脱不了贫穷,甚至连温饱问题都不可能解决。”[3]208我们必须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只有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第二,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同时富裕,而是通过先富带后富逐步来实现的。邓小平指出:“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原则是共同富裕。一部分地区发展快一点,带动大部分地区,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3]166毛泽东也追求共同富裕,他要求人们同步同时富裕,不允许人们收入有较大差距。由此可见,毛泽东和邓小平对共同富裕的理解是不同的。

第三,坚持共同富裕,必须反对两极分化。邓小平多次强调要防止在经济发展中出现两极分化现象。“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所以我们的政策是不使社会导致两极分化,就是说,不会导致富的越富,贫的越贫。”[3]171-172邓小平对两极分化的后果也做了估计。邓小平指出:“如果搞两极分化,情况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3]229当前我国社会中,人们的收入差距过大,社会民众普遍感觉分配不公,政府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解决。缩小贫富差距的具体措施:(1)通过税收调节收入差距。“先富起来的地区多交点利税,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3]374(2)发展社会公益事业。“提倡有的人富裕起来以后,自愿拿钱来办教育、修路。”[3]111(3)地区之间的互相帮助。邓小平在1988年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来解决沿海和内地的发展差距问题。“两个大局”即“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3]277-278(4)国家直接投资。“国家应当从各方面给以帮助,特别要从物质上给以有力的支持。”[1]152

(四)正确认识和处理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

第一,资本主义社会无法解决公平与效率的矛盾。资本主义社会创造了很高的生产率。“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4]277但是资本主义社会无法解决公平与效率的矛盾,根本原因是由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的。资本主义私有制造成了资产阶级的日益富裕和无产阶级的日益贫穷,而且这一对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内无法解决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从根本上消除了资本主义公平与效率对立的局面。“社会主义的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而不是为了剥削。”[3]167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人民当家作主,共同占有全社会的生产资料,享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

第二,邓小平认为公平和效率同等重要。公平即共同富裕,效率即提高生产力。邓小平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公平和效率同等重要,不分先后。如果没有高效率,就不会有高层次的社会公平,即使有所谓的公平也只能是低层次的公平;同样,如果没有公平的社会环境,也绝对不会有高效率。由于我国当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第一要务,今后很长一段时期需要把发展生产力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

(五)深化改革为实现社会公平提供不竭动力

第一,关于经济体制改革。我国曾经长期把社会主义与计划经济,资本主义与市场经济等同起来,认为社会主义必然实行计划经济,资本主义必然实行市场经济,然而长期实行计划经济给我国经济社会带来不小的问题。邓小平指出:“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3]148-149邓小平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没有社会制度的属性。这个精辟的论断,使得我们对社会主义与计划市场关系的认识有了重大突破,从而使得我们党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第二,关于政治体制改革。邓小平认为,经济上的改革和政治上的改革是并行的,如果不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无法进行下去,经济改革的成果甚至会丢失。邓小平早在1987年就指出:“现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一定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才能推进四个现代化的实现”。[3]143邓小平实施了很多改革措施,如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完善民主集中制、实现干部队伍的年轻化和专业化、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邓小平还特别重视法制建设。他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应该集中力量制定法律,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1]146邓小平还态度鲜明的反对腐败。他指出,“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3]154

第三,关于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邓小平明确提出“三个有利于”是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三个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3]372。“三个有利于”标准强调的是人们要从抽象的姓资姓社的争论中走出来,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不要错过改革发展的良好时机,进而影响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二、邓小平社会主义公平观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启示

全面把握和深刻领会邓小平社会主义公平观的精神实质,为我们当前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建成共建共享的小康社会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启示。

(一)坚持党的领导,是实现社会公平的根本保证

人类对公平社会的向往由来已久,但是公平社会从来没有实现过,原因在于历史上的各种公平观都是建立在私有制的基础之上,都是统治阶级的公平观,在剥削制度下,实现社会公平是不可能的。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以实现社会公平为己任。我们党领导人民通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建立了新中国,而且通过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实现社会公平是可能的,因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现了广大劳动人民当家作主。党的领导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根本保证,也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从严治党,要大力反腐倡廉;从严治党,还要特别注意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历程充分证明,要实现中华民族的公平梦,必须要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

(二)大力发展生产力,为实现社会公平打下坚实基础

社会公平的实现,依赖于生产力的高度发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生产力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由于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总体上还不发达,尤其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我们必须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为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阶段的伟大胜利,为实现社会公平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虽然我国的综合国力增强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我们要继续努力发展经济。坚持共建共享的发展理念,使全体人民真正享受到改革发展带来的获得感,为发展凝心聚力,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三)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

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保障,也是维护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维护社会公平的根本保障。在经济上,必须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政治上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同时,还要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完善法律制度,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通过这一系列的制度来保障社会公平的实现。我们党历来重视制度建设,也走过不少弯路,“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事,甚至会走向反面”。[1]333我们要“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5]14-15我们要在构建公平的制度上下大功夫,因为制度建设是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的根本保障。

(四)中国共产党应当将公平作为重要的执政理念

提出中国共产党应当将公平作为重要的执政理念,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第一,中国市场经济的推动,人们的收入差距过大,分配不公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人们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但是社会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如收入差距过大,教育不公,就业机会不公,民主法制不健全、社会保障水平低等。这些问题都与人们的切身利益有关,也都与公平有关,需要政府下大力气解决。第二,公平理念与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是一致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6]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第三,将公平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执政理念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利于提高党的凝聚力,有利于增强党的执政地位的合法性,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50.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德)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7.

[5]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4-15.

[6]中国共产党章程[EB/OL].http://news.xinhuanet. com/18cpcnc/2012-11/18/c_113714762.htm.

(责任编辑:杜红琴)

Deng Xiaoping's Socialist Fair View and the Contemporary Enlightenment

CUI Yu-liang
(Anhu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Institute of Marxism,Hefei 230053,China)

Deng Xiaoping's socialist fair view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Deng Xiaoping Theory,which is based on the basic national conditions of the primary stage of socialism and Mao Zedong's socialist fair view of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The basic points of Deng Xiaoping's socialist fair view include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e forces is the most important means of achieving socialism fair,adhering to distribution according to work,against egalitarianism;common prosperity is the highest embodiment of socialist fair;correctly understand and handle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ir and efficiency;deepen the reform to provide an inexhaustible motive force for the realization of social fair. Conscientiously study and in-depth study of Deng Xiaoping's socialist fair view,the current comprehensive deepening reform,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and realizing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dream,have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Deng Xiaoping;socialist fairness;contemporary enlightenment

A849

A

1008-2603(2016)03-0104-05

2016-04-29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青年课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平观的历史嬗变及其基本经验研究”(项目编号:QK201627)。

崔玉亮,男,安徽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

猜你喜欢

生产力共同富裕公平
公平对抗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怎样才公平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笨柴兄弟
公平比较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