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河道治理与城市建设的有机结合
2016-03-12陈钊洋
□陈钊洋
浅谈河道治理与城市建设的有机结合
□陈钊洋
通过分析迁安市对滦河河道的治理,总结出建设高标准防洪工程和配套设施,增加绿化、美化、环保、生态、旅游空间,营造良好生态系统,将城市规划和河道治理有机结合的方法,为日后及其他地区河道治理与城市建设结合提供借鉴。
滦河;生态;防洪;效益
滦河流经迁安54km,流域面积262km2,由迁西县经龟口进入迁安市境内,出东峡口进入迁安盆地,至南丘庄出迁安市界。河道纵坡约为1‰。滦河进出迁安盆地的特点是,入境处为典型的狭窄式河道,两侧山体陡峭,河道宽度仅0.2km,进入迁安盆地后河道逐渐变宽,纵坡逐渐变缓,治理后两堤间距4km左右,出境处河道又逐渐变窄,京山铁路桥处,河道自然宽度约1km。滦河流经迁安,形成左右两个支流,两个支流之间形成一个22km2的夹心滩,分布着5个行政村、14个自然村。
1.滦河水情概况
滦河水患频发,不断改道,曾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建国后,1949年滦河洪峰流量达到12800m3/s,1962年7月滦河最大洪峰流量为24800 m3/s。其中1962年的大洪水,使这些区域居民的房屋全部淹没在水面之下。大汛来临,这些群众就只能撤到防洪避险台上生活,舍财保命;干旱时期,夹心滩内又总是风沙弥漫,生活环境较为恶劣。
近年来滦河上游建设了大黑汀、潘家口两座水库,使得滦河除雨季外,冬春季缺水断流情况十分严重,导致了水生动植物数量和种类上急剧减少甚至灭绝,生态环境的多样性遭到破坏,也导致了地下水的污染和地下水位的下降。
2.滦河综合开发工程的谋划与效益分析
2.1 滦河综合开发工程的谋划
工程计划投资130亿元,立足转型发展大局,以保障群众生命安全为根本,以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资源型经济转型为主题,把防洪安全、文化旅游、城市建设、生态保护等统筹考虑。这项工程是塑造“魅力钢城、绿色迁安”浓墨重彩的一笔。
2.2 切实抓住滦河综合开发与城区建设的有机结合点,使滦河开发造福人民
高品位的城市建设和高标准的河道治理开发的有机结合点就是要创造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民生效益。
一是经济效益。通过实施滦河综合治理工程,共可整理出7km2的高端建设用地、2km2的旅游用地,全部开发后,每年也可形成可观的经济效益。迁安市在滦河右岸规划建设12km2的右岸新城,主要承载文化创意产业园、科技研发区、滨水文化带、养生养老等产业,打造宜居宜业的滨河典范。
二是社会效益。龙山、黄台山、佛山“三山拱卫”,三里河、滦河“两河环绕、穿城而过”,是大自然赋予迁安的宝贵财富。滦河综合开发工程依照城市转型启动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新平台的定位,深入实施村庄整体搬迁、景观提升、生态修复、高端服务业培育4大工程。特别是在省委、省政府的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工程已被正式批准为省级文化旅游产业聚集区,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生态效益。滦河综合治理工程竣工后,新增17km2的绿化面积,有效起到防风固沙、涵养水源、净化空气和调节气候的作用,成为全市的“绿肺”、“挡风墙”和“空调机”。湖区整体蓄水后,新增了东方白鹳、黑鹳两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天鹅、灰鹤等十几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来此栖息,迁安成为了候鸟迁徙的“加油站”。地下水位平均提高了6~8m,城区夏季气温下降约2℃,空气湿度、负氧离子含量分别增加20%,成为城市的生态绿心和天然氧吧。
四是民生效益。滦河水域及周边,有5个行政村,14个自然村,8700多名群众,每到汛期都面临着巨大水灾隐患。针对这一问题,在实施滦河综合治理工程之前,要动员这些村庄搬迁,将行洪区内的群众安置到了安全、舒适的新居,彻底解决了行洪区内的安全问题。工程的实施,使滦河夹心滩上生活着的近万人搬离了水患、迁向了幸福。
3.滦河综合开发工程的具体措施
3.1 建设高标准防洪工程和配套设施
工程等别为Ⅲ等,在滦河左岸峡口到东白庄段,修筑一条长24.2km,可防御50年一遇洪水的防洪大堤;左岸北马兰庄至爪村新桥段,修筑一条长27 km同等标准的防洪大堤,合理设置建造排洪和防止倒灌的涵洞和闸门。
3.2 工程内容
工程内容主要为调整河道纵坡、扩挖河道扩大主河槽行洪断面;采用防渗、挡水建筑物形成蓄水水面景观;结合河道扩挖弃土填筑村台,村台进行防冲防护设计。
3.3 增加绿化、美化、环保、生态、旅游空间,营造良好的生态系统
工程通过扩充河道,清淤疏浚,挖湖筑岛,初步形成了14km2的水面和7000多亩可供开发建设的岛屿,重点承载休闲旅游、养生养老、教育培训、科技研发等产业,最大可能的扩增工程效能。而且由于环境改善将进一步提高市区和周边居民生活质量,增加城市吸引力和经济建设信心,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2016-04-09
陈钊洋,女,汉族,迁安市水务局,助理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