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诊断中心电图碎裂QRS波的应用价值分析
2016-03-12钟易红温河孙文冰
钟易红,温河,孙文冰
(广东省梅州市人民医院 心电图室,广东 梅州 514000)
医学研究发现当心脏冠状动脉急性且持续性处于缺血缺氧状态时,会直接导致心肌坏死[1]。在临床实践上急性心肌梗死也称之为心肌坏死,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关临床表现主要为患者胸骨后持续剧烈疼痛,即使平卧休息并用硝酸酯类药物治疗也不能彻底缓解症状[2]。对于心电图检查技术来说,采用该项技术可以检测出患者的进行性心电图变化,患者的血清心肌酶活性增高特征也能被记录下来。既往临床统计调查显示近些年来随着医学的发展,介入、早期溶栓等先进治疗手段广泛用于心肌梗死的临床治疗当中,Q波型心肌梗死患者的死亡率大幅下降,与之对应的非Q波型和非ST段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死亡率大幅上升[3-4]。本文选取2013年10 月-2015年1月期间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所选取的病例均为本院2013年10 月-2015年1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88例,其中,男58例,女30例;年龄48~61岁,平均(55.34±9.56)岁。88例患者中,出现了ST段抬高的患者44例,未出现ST段抬高的患者44 例。根据其是否出现了ST段抬高的情况,将患者分成了ST段抬高组(44例)和ST段未抬高组(44 例),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情况比较
1.2 方法
观察和记录两组患者的心电图变化,并对两组患者的病理Q波及碎裂QRS波的发生比例情况进行观察和比较。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9.1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ST段抬高组44例患者中,病理Q波发生率和碎裂QRS波发生率分别为61.36%和13.64%,ST段抬高组病理Q波发生率高于ST段未抬高组(P<0.05);ST段未抬高组44例患者中,病理Q波发生率和碎裂QRS波发生率分别为15.91%和61.36%,ST段抬高组碎裂QRS波发生率低于ST段未抬高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病理Q波和碎裂QRS波的发生情况比较例(%)
3 讨论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是诱发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原因之一,当受到某种特殊刺激时会诱导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此时血液中的血小板会自发的聚集到破裂的斑块表面逐渐堆积,最终形成血栓。在血栓形成后的某个时间点,冠状动脉管腔被血栓堵塞,诱发心肌缺血坏死[5]。
实验分析发现,在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组中,碎裂QRS波发生比例为13.64%,而病理性Q波发生比例为61.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相比较而言,在诊断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碎裂QRS波诊断意义低于病理性Q波。综合既往文献报道后,笔者分析认为:由于急性期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闭塞,透壁性心肌坏死发生率较高,受此影响很少出现碎裂QRS波。临床相关医学专家采用对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冠脉造影的方法观察冠脉血管闭塞情况,结果显示多支冠脉血管闭塞患者超过了9成;但也有专家认为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出现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的概率并不高,血管部分开放的情况较多,2支以上的冠脉血管闭塞患者还不到一半,可以认为心肌灶性坏死概率较大,容易出现碎裂QRS波,而病理性Q波比较少 见[6-8]。
通过上述讨论可知,患者发生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透壁性心肌梗死)时,其心肌在很大程度上遭到破坏,几乎没有心肌组织残留,几乎观察不到坏死心肌的电活动,心电图检查结果表现为病理性Q波或QS波,因此碎裂QRS波的诊断敏感性低;患者发生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非透壁性心肌梗死)时,其心肌虽然遭到破坏,但仍有部分心肌存活,除极活动可缓慢传导,心电图检查结果表现为不规则的碎裂QRS波,因此碎裂QRS波的诊断敏感性高于病理性Q波。目前仍有很多基层医院还没有冠脉造影能力,可以通过检查碎裂QRS波辅助诊断急性心肌梗死,以防漏诊[9-10]。
因此,综合以上阐述和比较研究结果,本次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临床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诊断的实践过程中,心电图碎裂QRS波对于患者病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1]陈腾, 井艳, 李中健. QRS波第一峰时限与aVR导联四步法诊断宽QRS波心动过速的分析[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 32(24):5614-5615.
[2]陈腾, 井艳, 李中健. QRS波第一峰时限诊断宽QRS波心动过速395例[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 32(21): 4824-4825.
[3]光雪峰, 戴海龙, 丁云川, 等. 窄QRS波和宽QRS波慢性心衰患者左室收缩同步性的比较研究[J].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10,12(7): 448-452.
[4]姚成, 司玉娟, 郎六琪, 等. 基于小波提升的ECG去噪和QRS波识别快速算法[J]. 吉林大学学报: 工学版, 2012, 42(4): 1037-1043.
[5]李方洁, 向晋涛. 心电散点图呈现的房室结功能不应期及对宽QRS波的鉴别[J].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1, 25(1):16-19.
[6]王若琦. 异常QRS波-非特异性室内传导阻滞和碎裂QRS波的结合[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1, 19(4): 625-626.
[7]杜建霖, 邓松柏, 赵睿, 等. 碎裂QRS波预警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患者心脏事件和死亡风险队列研究[J].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0, 26(4): 298-302.
[8]李方洁, 沈红军, 郭小玉, 等. 心房颤动伴短联律间期宽QRS波散点图的类型及特征[J].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11, 25(1): 41-44.
[9]Park YM, Lee DI, Park HC, et al. Feasibility and accuracy of a new mobile electrocardiography device, ER-2000(R), in the diagnosis of arrhythmia[J]. J Arrhythm, 2015, 31(4): 201-209.
[10]Kondo H, Shinohara T, Takahashi N. A case of short-coupled premature ventricular beat-induced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with early repolarization in the inferolateral leads[J]. J Arrhythm, 2015, 31(1):60- 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