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读到写,读写结合
2016-03-12苗逢春
苗逢春
摘 要: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其中学生的写作能力居于核心地位。现在语文教学中最突出的问题是读写脱节,多数学生不会写文章。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本文从建立阅读与写作的认知联系,写作指导和训练贯穿课堂教学始终两方面探讨如何从读学写,读写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读写结合;作文能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2C-0050-02
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其中学生的写作能力居于核心地位。现在语文教学中最突出的问题是读写脱节,学生的作文能力普遍较差,多数学生不会写文章。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凭借教材这个例子,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汲取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营养”,使阅读和写作紧密结合,是目前语文教学中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多数语文教师的语文教学阅读和写作是“两张皮”。有幸听了支玉恒老师的公开课,感受颇深、倍受启发,使我找到了解决这一难题的答案。
一、建立阅读与写作之间的认知联系
语文教学要教给学生作文的能力,作文能力是在阅读教学中打下的。学生的写作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培养起来的,而是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日积月累,循序渐进、逐步培养起来的。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叶圣陶先生这一论断揭示了语文教学的特殊性,揭示了语文课同其他一些以传授知识为主要任务的课程的根本区别。这就是说,除语文的其他学科,教学的着眼点是语言文字表达的内容,而语文学科正好相反,它的着眼点不是语言文字表达的内容,而是表达某些内容的语言文字形式。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课文,体会思想感情,提高认识。阅读的核心是理解,但这种理解不能停留在对课文内容和课文讲过的事实的理解上。应该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老师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表达内容和思想感情的,诸如,选择材料、组织材料、谋篇布局、结构段落、遣词造句等。因为学习一篇课文,最终目的不在于理解课文,而在于借助课文,学到一些看书作文的本领。教会学生写文章的本领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教语文课如果学生仅仅停留在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上,这就意味着没有完成语文教学任务。而许多语文教师的阅读教学最突出的问题是读写脱节,学习了十几年语文,却不会写文章,是因为语文课堂教学不得法。
现在选入语文教材的课文,都是文字浅显易懂的课文,没有多少文字障碍,学生只要多读几遍课文,就能轻松理解课文,但是涉及到文章的立意构思、选择材料、组织材料、谋篇布局、结构段落,对开始学习写作的学生来说,如果没有教师恰当好处地讲解和指导,学生是很难理解掌握的。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得益于语文教师的日积月累,循序渐进地培养训练,得益于学生大量的读写实践。支玉恒老师的语文阅读教学,不是空洞地讲解写作知识,而是寓作文技能训练于阅读教学过程中,重在引导学生理解感悟,由读到写,读写结合。
支玉恒老师讲《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在学生熟读课文,深刻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支老师精心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最后一批志愿军回国,朝鲜人民依依不舍地送行,怎么来送行的只有大娘、小金花、大嫂三个人?这像是亲人吗?学生回答,选了三个人做代表,支老师进一步追问:为什么只选这三个人?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知道这三个人都为志愿军付出牺牲的代价,支老师接着追问:只有这三个人做出过牺牲,这就是亲人了?学生的理解只能停留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上,至于课文为什么只写了三个人,如果没有教师画龙点睛的点拨,学生是很难理解的。由读到写、读写结合是教学的难点,突不破这个难点,教学就会事倍功半。通过反复启发,学生们的思考深入一步,回答是大娘她们三个人是朝鲜人民选出来的代表,让她们代表全体朝鲜人民来送行,所以作者只写了三个人。支老师接着追问:你怎么知道是选出来的?你参加了他们的选举大会吗?学生回答不上教师的问题。
由读到写,读写结合,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如何启发、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感悟语言文字是如何表达思想内容的,是学生认识上的一个飞跃,但只要教师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在关键之处点拨,问题之间衔接过渡,重点之处强调、思路堵塞之处疏导,学生对教师的提问才能不断深入,教师独具匠心地设计问题,抓住最佳时机突破难点,使学生终于对课文的选材理解和感悟。一个学生发言说:我是这么想的,很多人来给志愿军送行,如果一个一个都要写上,那就写成长篇小说了,作者在这篇短文中表达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感激之情,选择有代表性的人物来写,重点地写,就足以表达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感激之情了。
在学生读懂课文并且理解感悟的基础上,支老师归纳说:由于写作选材上的原因,作者重点写了三个人,概括写全体,这是一种经常用得到的选材组材方法,比如我给大家出个作文题《美丽的海南》,你不可能把海南所有的风景名胜,像“东郊椰树“火山口”“铜鼓岭”“亚龙湾”“鹿回头”等等一个一个全写上,你只能选择你最了解的、最喜欢的两三个景点,重点写,详细写,然后用概括性的语言介绍一下全局,三言两语就行了。你要写一次活动,写一次劳动,也是重点写几个项目,或是有代表性的几个人,写类似的文章运用这种选材方法,同学们通过课文的学习,又通过老师画龙点睛的讲解点拨,对选取有代表性人物表现主题思想的写作方法感受很深。支老师不是离开课文抽象地给学生讲解写作知识,而是凭借课文,建立阅读与写作之间的认知联系,让学生结合课文实例理解、揣摩、感悟,这样才能做到由读到写、读写结合。
二、写作指导和训练贯穿课堂教学始终
读写脱节,是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提高认识,教师还要指导学生语言文字是怎样表达思想内容的,这才是阅读教学的重点,不少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恰恰缺少这一重要环节。课堂教学的结构模式是“语言文字——思想内容”,而支玉恒老师的阅读教学课的结构模式是“语言文字——思想内容——语言文字”,读写结合,贯穿课堂教学始终,没有任何割裂或拼凑的痕迹。
词语教学是语文教学一个重要环节,对课文中词语的理解方法,许多教师习惯于让学生熟记、背诵词语的定义,认为学生能说出词语的定义,就表明他们已经理解了词语,而支玉恒老师对此有不同的理解,学生背会了词语注释,并不说明掌握了这一词语。支老师对词语教学的着眼点在于真正理解词语,从而,能够达到正确运用词语。
如何把一个一个词语放到语言环境中,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呢?支老师词语教学的具体做法是:让三个同学上讲台听写词,不是教师读学生写,而是教师说要表现一个具体内容,书上是怎么用词的,你想想该用一个什么词来表达,想好了就写出来。或者教师说一句话,你把这句话缩成一个词语,类似缩句练习。如支老师说:课文上说,胶东半岛的天气,几天之内,变化得非常快,很剧烈,用一个什么词表达这个变快之快?学生答:骤然。于是学生听写“骤然变冷”四个字。稍候听写第二个词,教师说:天气骤然变冷后,刮的风冷得刺骨,你怎么形容这个刺骨的风,学生答:凛冽,于是听写“寒风凛冽”四个字。
小学生学习词语,应以一定的语言环境为背景,在阅读中,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只有理解了词语的意义,写作中才能做到恰当运用。即使是成年人,也不一定能说出词语的定义,但是不影响阅读,也不影响在写作中运用。一个人的写作能力高与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词语的积累,只有真正消化理解的词语才能储备在大脑里,写作时才能信手拈来。
支玉恒老师在《第一场雪》这一课例中,通过给四段拟概括内容的小标题,对学生进行概括能力的写作指导和训练,具体要求是各段小标题字数要相等,内容不能漏掉,语言文字要优美,用词简洁准确、用优美的文字提炼出四段的小标题,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必须在老师的指导下,才能逐步掌握这种写作方法。
如第二段的小标题,学生先后概括出:山村夜晚、夜晚寂静等,学生概括出的小标题往往是顾此失彼,考虑了字数,却漏掉了主要内容,支老师启发学生:山村夜晚怎么了?没说出主要意思。夜晚静寂,这个夜晚就是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不管怎么说,要有下雪的内容。基于老师的指导订正,学生归纳出“夜降大雪、静夜落雪”,这两个小标题虽然概括出了夜晚降雪的主要内容,但漏掉了雪降在什么地方。可以明显地看出,学生拟小标题的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一步一个台阶,一次比一次有提高。支老师利用三个学生在黑板上板书的12个词语,采用圈字法圈出了概括全文四段的小标题,四个小标题又合成了一首五言绝句:“骤然寒风冽,雪落山村夜,江山粉玉积,丰年及时雪。”真是妙不可言,令人耳目一新。
三、总结
语文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许多语文教师把理解课文内容视为阅读教学的最终目标,形成了“语言文字——思想内容”的教学结构模式。语文课的着眼点不是语言文字表达的内容,而是表达内容的语言文字形式,即这个思想内容是如何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这才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纵观支玉恒老师教学过程,形成了“语言文字——思想内容——语言文字”的结构模式。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承担了阅读和写作的双重任务,词语教学中特别注意把词语放在语言环境中,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充满课堂的朗读,形成了使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体会情感、想象意境的浓厚氛围;拟小标题,着重训练概括能力及遣词造句的功夫,所有这些,体现了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写作指导和写作训练,读写结合,体现了语文课工具性的本质特征。
参考文献:
[1] 丁培忠.语文教学研究[M].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5.
[2] 支玉恒.经典百课[M].广州:汕头大学出版社,2009.
[3] 陈学法.语文素质教育研究[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