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有效课堂教学的重新认识
2016-03-12陈智林
陈智林
摘 要:教师都在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效课堂教学的新观点值得我们教师思考和探讨。本文就关于有效课堂教学的共性与个性、有效性与道德性、教学目的观与质量观认识进行相关的阐述。
关键词:有效课堂教学;共性与个性;有效性与道德性;目的观与质量观
一、教学的共性与个性
教学有其共性,任何教学都必须遵循教学的共同的、基本的规律和原则。同时,教学又是艺术的、个性的活动,无固定的程序可循。我国近代教育家俞子夷先生在其《教学法的科学观和艺术观》一文中指出:“我们教学生,若没有科学的根据,好比盲人骑瞎马,实在危险。但是只知道科学的根据,而没有艺术的手腕处理一切,却又不能对付千态万状、千变万化的学生。所以,教学法一方面要把科学做基础,一方面又不能不用艺术做方法。”
教师须把教学的共性和个性有机统一起来。教学有法是共性的要求,教无定法则是个性的表现。教学有法可循,不能无法,否则就会乱套。教学却又无定法,事实上也难以定法,千篇一律、千师一面、千课一法的定法在教学上是鲜有作为的,法一定要因人、因课、因境而异。教学有法是走向教无定法的前提,教无定法是对教学有法的积极超越。当前有效教学在实施过程中确实存在模式化和机械化的倾向,必然会影响有效教学的实现,构建一种基于规律性、科学性、规定性又融入人文性、艺术性、开放性的有效教学模式,是我们下一步的努力方向和目标。
二、教学有效性与道德性
课堂教学不仅应当是有效的,而且还应该是道德的或正义的。教学的道德性包括这四个方面的含义:第一,道德的教学应该是合乎法律要求的。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各项受教育的权利。第二,道德的教学应该符合伦理道德要求,教学应当能够促进学生的道德性发展,使学生发展成为一个有德之人。第三,道德的教学应该是公平的。所谓公平的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对基础不一、学业成绩不一的学生,能够平等对待。第四,道德的教学应当以学生为目的,而不是把学生看作实现某种外在目的的手段。
教师要有人道主义情怀。人道主义情怀的核心是博爱,博爱不仅意味着教师要爱每个学生,同时意味着要奉献自己的一切。教师要照顾学生的生活,教育他们,鼓励他们,给他们以温暖和爱,增长他们的智慧和活力等。
教师要有人本主义精神。教育上的人本思想也就是一切为了学生的思想,即一切为学生,为一切学生,为学生的一切。人是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须以人为中心,以促进儿童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为根本目的。
三、教学目的观与质量观
1.教学目的观
我认为,健康、幸福、品行、学业、个性是学生生活成长和发展最重要的五个要素,因而是我们教学最重要的五个目的和追求。
(1)健康第一(生命第一):让学生拥有健壮的身体和美好的心灵。生命是无价的,人是人世间最可宝贵的,教师一定要善待每个儿童、每个生命。
(2)幸福第二:让孩子拥有一个幸福的童年——金色童年。追求儿童幸福,让儿童拥有一个幸福的童年,这是我们学校教育的第二要义。童年幸福取决于学生的校园生活质量。
(3)品行第三:让学生都成为有教养的人。道德、品行教育必须植根于儿童真实的生活中,即健康、幸福的生活中,它旨在唤醒、弘扬、生发和不断地提升儿童心中的“向善性”。
(4)学业第四:让学生拥有一份成功的学业。在义务教育阶段一定要保证让受教育者掌握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对其一生发展具有工具作用与奠基作用的基础知识,要保证人类文明传承的核心能够落实在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发展之中。
(5)个性第五:让学生成为个性丰富的人。学生个性专长的培养有赖于学校的教育资源及其发掘和开发。学校必须从丰富学生个性的高度构建校本课程。
2.教学质量观
质量是教学工作的生命线。确立什么样的教学质量观以及以什么样的标准评价教学质量,这确实是一个对学校教育教学有着决定性影响的重大问题。只有树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观,才能使有效教学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1)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质量观。教育是使人成为“人”的事业。教育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全部精神生活,学校应当组织整个集体和每个学生的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
(2)要树立全面的质量观。我们一定要确立这样的育人观:每一位学生不求一样的发展,但都要发展;每一位学生不必有相同的规格,但都要合格;每一位学生都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每一位学生都要“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3)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质量观。任何一门课程,不仅要着眼于传授和训练学科知识和技能,更要致力于培养和形成学科精神、态度和其他方面的综合素质;不仅要打造知识性学力,更要提升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置于核心位置。
(作者单位: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区安远镇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