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党建问题的分析及对策

2016-03-12李倩

内蒙古教育·职教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高校

李倩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日益繁荣,但这一办学模式给高校党建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就该种办学模式下的党建问题展开讨论,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就如何解决问题提出了几点见解。

关键词: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问题分析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2C-0030-02

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基地,其重要职能就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不断巩固党的执政能力,就要努力培养出一批批具有强政治觉悟和高业务水平的人才,因此高校的党建工作显得极为重要。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伴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和教育国际化水平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国内优秀青年学生希望在夯实传统文化教育的基础上兼具国际化视野,中外合作办学在国内蓬勃发展。这种办学模式虽然迎合了教育改革、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秉承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精神,力争培养出具有国际市场开拓能力、适应新世纪国际竞争环境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但由于中外合作办学在办学形式、学生心理和学生就业渠道等方面具有特殊性,使得高校党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一、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党建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西方思潮和价值观念不断冲击

中外合作办学由于其特殊的形式,使得学生与外国教师的接触更多更频繁。这导致西方的意识形态在这种情况下渗透到了校园中,客观上对青年学生的道德观念、理想信仰、价值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相对于非合作办学学生,他们在思想上受到经济全球化、社会思潮多元化、价值观念西方化的冲击更为明显。西方国家在意识形态、宗教信仰、民族观念等诸多方面与我国大有不同。因此,简单的一元化的德育党建管理已经不能满足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的需要,因此,我们倡导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兼具国际视野和中国情结的当代大学生。

由于学费高昂,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生活条件往往较为优越,他们追求时尚,善于接受新生事物,较容易在日常生活中接受对品牌的文化认同,这种文化认同将影响他们的价值取向。过分追求物质享受而漠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这些都对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学生自身原因与外部因素

1.学习压力。

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中外合作办学采用 “3+1”的教学模式,学生要在三年内完成原本国内班用四年开设的各门课程,同时在语言方面要达到第四年能够顺利进入外方学校学习的基本条件,选择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往往高考分数偏低,学习基础较弱,这让专业学习负担本就较重的学生又面临语言学习这一“难啃的骨头”。为了在短期内语言达标从而顺利出国,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必须花费相当的时间精力攻克语言关,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参与政治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不高。

2.党建活动枯燥乏味。

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接受不同思想、不同文化传统的教育和熏陶,这使得他们的思想较为活跃,因而单一的教育模式和缺乏新意的主题教育活动并不能调动学生参与党组织活动的热情,也就削弱了组织教育的有效性。

3.社会家庭影响。

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家庭一般有较好的经济条件或社会地位,部分父母过分关注孩子在校期间的学习情况而忽略对其思想教育和政治追求的重视,导致学生产生思想误区,缺乏入党积极性,加大了学生党建工作的难度。

(三)党组织凝聚力有待加强

中外合作办学出国交流机会多、时间长,在远离母校和组织的异国他乡,即使生活上有困难也很难向党组织反映。尽管党组织主观上不愿放弃对出国党员的管理,但由于种种原因,远程工作效果并不理想。党支部的成员由于身处他乡,不再是其日常学习生活中密切接触的群体,导致党建活动开展出现了困难,从而影响了部分学生的入党积极性。

二、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党建问题的解决对策

近两年来,我院每年中外合作办学生源都占了同年级学生的六分之一,从四年前的一个专业一个班级发展到现在的两个专业四个班级,可见其发展之势。在中外合作办学中做好党建工作是我院大学生党建事业持续发展的需要,中外合作办学虽然在教学要求、教学理念、办学体制等方面与普通高校有诸多不同,但同样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政治方向问题必须放在第一位。

(一)融合普世价值观

中外文化在很多方面具有相通性。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可以影响我们,我们也可以影响世界。中外合作办学提供给我们从国际视野出发的机会,如果我们能融合尊重、理解、关爱等普世价值观,加强跨文化的交流,树立和平、自由、讲信义、负责任的文明国家形象,赢得世界对我们的理解和尊重,通过外界信息反馈对大学生产生影响,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而推进中外合作办学党建工作。因此中外合作办学要做到定位明确,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降低文化差异带来的风险和冲突,从大局出发,求同存异,但对于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为要进行义正辞严的斗争,所以需要基层党组织做到经常与外教交流思想,求同存异。

学院在党务工作开展时要领会中央精神、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在贴近学生、贴近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春风化雨般的教育。让学生在开阔视野、提升创新能力的同时,始终明确理想目标,对生活充满激情、对世界充满好奇,在纷繁复杂的诱惑中保持准确独立的意识和清醒明白的头脑。

(二)党建活动精细化、个性化、品牌化

1.英语沙龙。

英语沙龙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提高党建活动的趣味性和创新性,而且有助于缓解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学习英语的压力。在英语沙龙活动中,基层党组织可以尝试运用英语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内涵和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而且可以使学生对党建活动产生新的认识,有助于以后跨文化的交流。

2.邀请社会名流、归国优秀党员现身说法,进行鼓励教育。

该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入党积极性。纠正错误思想,使同学们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党员发展工作责任制。

选派优秀党员与学生建立友好帮助关系,使他们认识到入党的重要性,更好地融入到党建活动中来。

(三)提高党组织凝聚力

成立海外支部。由于背景和对象的特殊性,中外合作办学环境下学生党委建制也应当具备特殊性,不能简单生搬硬套,而要在实践中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改进创新。通过调整组织结构、完善部门分工、优化资源配置,使得各部门各司其职、有序高效运转,默契通力协作,使得在籍学生的党建管理落到实处。对于出国到合作方所在国学习的要及时妥善办好组织关系,通过海外支部的形式与学生保持联系,进行跟踪教育培养,使其思想和信念不随环境变化而改变。同时海外支部的成立有利于党建活动的顺利开展,成员出现生活上的困难或其他问题可以及时向海外支部反映。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作用,使党组织对党员具有持久吸引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增强海外人员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进一步增强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为了促进中外合作办学党务工作的开展,我们首先要认清其中的问题,才能明确改进的方向,做到融合普世价值观,党建活动精细化、个性化、品牌化,提高党组织凝聚力,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前进,逐步达成更加完善的建制体系制度和管理培养方案,培养出信仰、能力、视野等多方面出类拔萃的优秀大学生,真正做到兼具中国情怀与国际视野。

参考文献:

[1]杜新年.关于加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党建工作的思考[J].高校党建,2010,(3).

[2]宗琛.研究生层次中外合作办学党建工作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3,(52).

[3]王卓识,许智菲.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党务工作的开展[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4,(12).

[4] 杨成文,赵丹丹.山东省中外合作办学培养研究生现状、问题与对策[J]. 劳动保障世界. 2015,(32).

[5] 林筱琼.基于模糊综合的中外合作办学效益评价方法研究[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23).

[6] 岳好平. 国际化与本土化相融合的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特色研究[J]. 科教文汇:上旬刊. 2016,(2).

[7] 孙珂.中外合作大学通识教育的建构——后殖民主义的视角[J]. 教育观察:上半月. 2016,(1).

猜你喜欢

中外合作办学高校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中外合作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
护理专业中外合作办学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基于间断—平衡理论的中外合作办学质量评估的政策演进研究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探究
产业与教育交互下的“中外合作办学”服装人才培养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