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机械制造专业在高等教育转型期面临的挑战及改革研究

2016-03-11陈佶

考试周刊 2016年6期
关键词:高等教育转型改革

陈佶

摘 要: 当前高等教育转型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分析了由此给高等职业教育带来的冲击和挑战,并从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入手,就本专业现状进行分析,列出当前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而提出未来的发展目标。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应该以高等教育转型为契机,就不足之处对专业进行整改。从机制体制创新入手,大力加强校企合作,通过设立校企共建研发中心和经济实体,加强产学研相结合,提高师生的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针对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调整,采取多元化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水平和学生的综合素质。为能够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人才而做出努力,使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转型期异军突起,起到积极推进作用。

关键词: 高等教育 转型 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 改革

一、引言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因为高等教育结构失衡,导致大学毕业生面临严重的就业压力,形式逐年严峻。然而,在这样供大于求的就业形式下,众多企业纷纷表示难以找到合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这种现象在全国普遍存在,说明我国高等教育对国家社会提供的人才支撑明显不足,正在制约经济升级转型发展。我国今后的教育转型,必然以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突破口,对教育结构实施战略性调整。

二、高等教育转型给高等职业教育带来的思考和危机意识

中国高等教育的转型势在必行,这种情况说明了目前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本科教育转型职业教育,实现了职业教育体系从大专到大本,甚至于研究生、博士生的构建,不仅有助于增强职业教育的整体实力,还能提高其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让学生和家长不再以上本科院校为荣,而把职业院校看成是落榜生“收容所”。高职院校应该看到职业院校发展的转折点,以高等教育转型为契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职业院校改革步伐,推进职业院校教育体系改革和建设。

高等教育转型,必然有一大部分本科院校转型成为服务地方经济、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应用技术大学。600多所本科院校转型职业教育,会不会因为太猛太快,导致职业教育的过剩。这些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生的就业导向与高职院校如出一辙,但就师资和学校硬件设施来讲,有原来本科教学的基础,各方面都要比高职院校略胜一筹。在这样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如何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应该是所有高职院校需要思考的问题。巩固原来优点,摒弃不足,提高综合办学能力是必然之路。

面临高等教育转型的迫在眉睫,作为一名机制专业的青年骨干教师,我认真研究和分析了学生的学习状态、效果,结合企业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仔细分析了目前本专业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为适应高教转型,提出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三、高等教育转型期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措施(以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为例)

1.机制体制创新,加强校企合作,提高学生职业技能。

当前开展的校企合作模式下,多数还是以高职学校为主导,企业缺乏全心投入到校企合作的动力与积极性,使校企合作的各项工作仍停留在表面,存在合作缺乏积极性、教学改革呈现局限性、缺少“双师素质”教师、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我院的机制专业应完善动力机械厂职能,建设“校中厂”式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引入企业新技术和新工艺,让学生通过真实产品来完成工厂的实际生产项目。以现有校外实训基地为基础,建立中航黎明锦西化工机械(集团)公司“厂中校”式的校外实训基地,实现合作办学,互利双赢。依托渤船机械有限公司,深化“前校后厂”的校企合作模式,企业派技术能手指导学生实习,以企业的产品增强学生的实际工作经验。通过技能大赛和学生社团促进教学改革,将比赛内容融入到教学中,形成“层层比赛、以赛促教”的局面。将机床操作工和机床装调维修工岗位资格标准融入相应课程,通过双证书制度实现岗位职业标准、技能鉴定与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

2.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依托装备制造业,校企深度融合,与企业(行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行业)岗位技能要求对接;推行“双证书”制度,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引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创建“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实践能力与工作要求对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积极试行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将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三、结语

目前,高等教育面临转型,高等职业院校除了要看到机遇和挑战外,更多的是要看到由此带来的冲击和压力,机制专业教学改革应当以此为契机,大力做好课程教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专业教学水平,提高社会服务能力,使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改革与建设在高等教育转型中能异军突起,为其他专业起到模范作用,也为整个高等教育转型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苗玉宁.转型发展中的独立学院定位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1(07):81-84.

[2]徐建平.以企业为主导的高职校企合作[J].教育,2012(8):58-60.

[3]王贵兰.对高职校企合作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探索[J].职教论坛2010(14):31-34.

[4]王济霞.浅谈以企业为主导的工学结合模式[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12):6-16.

[5]陈迥.转型期高等教育的再思考[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11):9-12.

猜你喜欢

高等教育转型改革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改革之路
转型
改革备忘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改革创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