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玫瑰花刺杀的诗人
2016-03-11赵晓兰
最早读到里尔克的诗,不是因为冯至、绿原抑或北岛,而是因为陈宁。相比真名,他的网名Dasha更为许多人熟知。他创办“里尔克中文网”,在豆瓣等社区及论坛,密集地发表里尔克诗歌的译作和研究心得,和网友们切磋。与那些学院派不同,他是隐藏在民间的发烧友,里尔克于他虽属业余兴趣,但在很多网友心目中,他却是中文世界里研究里尔克的第一人。
可惜,这位大神在2012年因为心梗去世了,时年42岁。生前,他曾和另一位译者何家炜商定,由他翻译里尔克的德文诗,何家炜翻译里尔克的法文诗。几年后,商务印书馆的皇皇巨著《里尔克诗全集》出版,这是汉语世界里第一部里尔克的诗歌全集,既是对伟大诗人的纪念,也是对这位译者灵魂的告慰。
里尔克被誉为自荷尔德林、歌德之后最伟大的德语诗人。他出生于1875年的布拉格(当时还属于奥匈帝国),逝于1926年,今年是他逝世90周年。里尔克一生潦倒、困顿、拮据。他从小体质羸弱,9岁的时候,家庭破碎,没有兄弟姐妹,缺少父母关爱。少年时期,5年的军校生活更使他的肉体和精神都备受摧残。他柔弱、敏感而忧郁,在同龄人中,愈发显得格格不入。20岁出头,他就离开故乡,从此开始一生的浪迹与写作。
早年的里尔克在很多人看来是一个平庸的二流诗人。他并不是天生就灵感爆发的巨匠,但游走在欧洲这块富饶的文化版图上,他像一名学徒一样,如饥似渴地吸收着各种养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和绘画,启发他将视觉语言转化为诗歌语言;俄国和北欧神秘辽远的土地,引导着他走入远古神话的苍茫世界;在西班牙等国的游历,撞击着他对宗教文明的思考。
他曾当过雕塑大师罗丹的助手,与著名画家塞尚过从甚密,拜会过文学大家托尔斯泰,也与精神分析的鼻祖弗洛伊德有过交往。他的一生都没放弃向贵族阶层攀爬的机会,不停地挣扎、折腾,但各扇通往显达的大门,总是无情地向他关闭。他的创作颇丰,但这并没有助他脱贫,一度只能在叔叔的庇荫和接济下生活。幸而艺术的大门不曾向他关闭,晚年,他写出了《杜伊诺哀歌》和《致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两部代表作品,被认为是现代诗歌史上的杰作。
尘世中的情感历练也帮助了他。里尔克一生交往过的女人,不乏名媛、贵妇、淑女,尤其被人津津乐道的是与大他14岁的莎乐美的交往。莎乐美出身贵族世家,曾是尼采的初恋情人,弗洛伊德的女弟子,也是周旋在欧洲知识沙龙间的传奇女子,她和里尔克有过3年同居并同游的日子,某种程度上也是他的领路人和缪斯。里尔克曾为她写下多首动情而炙热的诗句,那首《致莎乐美》更是成为情诗中的经典:遮住我的双眼,我依然能看见你/捂住我的双耳,我依然能听见你/没有了双脚,我依然能走向你/没有了嘴巴,我依然能呼唤你……但女人们对里尔克,终究只是过客,诗歌才是他一世不变的情人。
51岁时,里尔克死于罕见的败血症,据说祸源来自玫瑰花刺,于是他成了诗歌史上“被玫瑰花刺杀的诗人”。作品成就了里尔克永恒的光辉。在中国,他一向不乏追随者,从冯至、陈敬容到当代诗人北岛等,都曾译介他的作品,并在创作上深受影响。在孤独的人生旅途,追寻永恒的诗意,寻找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或许正是这位异邦的诗人,让人感到既遥远,又亲切的原因。
编辑/赵晓兰 美编/苑立荣 图编/傅聪 编审/张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