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肝细胞肝癌误诊肝脓肿1例
2016-03-11潘国红
赵 明, 潘国红, 李 唯
原发性肝细胞肝癌误诊肝脓肿1例
赵 明, 潘国红, 李 唯
(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医院, 河北 承德 067000)
【关键词】原发性肝细胞肝癌; 误 诊; 肝脓肿
1 病例摘要
患者,女,56岁,患者有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病史。主因间断发热伴肝区疼痛20余天,间断发热,1~2次/d,最高体温达40.0℃,偶有寒战,间断有恶心呕吐,呕吐为胃内容物,无血液,伴上腹涨,以进食后较明显,食欲较差,进食量明显减少,尿略黄,尿量可,大便为黄色稀便。血常规:WBC13.6×9L-1,HGB87g/L, PLT25×9L-1,N86.8%.肝功:ALP232U/L,GGT369U/L,ALB28g/L。AFP50ng/mL,CA125 44.9U/mL,CEA 0. 8ng/mL。查体:腹平坦,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无腹壁静脉曲张,剑突下及右上腹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肝区叩击痛阳性。
CT检查示:肝左叶见不规则低密度影,平扫边界欠清楚,约5.1cm×7.9cm大小,其内密度欠均匀,CT值为20~27HU,病灶内还可见条状高密度影;增强扫描病灶边界变清晰,病灶壁可见明显强化,强化程度高于肝实质,病灶内条形高密度亦可见强化,强化程度与肝实质相似,内低密度未见明显强化,动脉期病灶周围正常肝实质呈高灌注改变。检查印象:考虑肝脓肿,待除外肝癌。
MRI示:肝左叶内侧段可见类圆形长T1不均匀长T2信号,约7.5cm×4.5cm大小;静脉注入Gd-DTPA后可见病灶边缘强化,其内可见分隔,周围肝实质呈轻度强化,肝内静脉及门静脉分别均匀无移位。检查印象:肝左叶内侧段脓肿。经B超引导下穿刺取组织病理结合免疫组化:AFP(+/-)CK7(-)CK20(-)Ki-67(40%+)CK(+/-),考虑(肝穿组织)恶性肿瘤,考虑肝细胞肝癌。
2 讨 论
肝细胞肝癌为我国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全球每年有50万人诊断为肝癌,约有一半在中国[1],其发病率每年呈上升趋势,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对于肝细胞癌的预防和治疗十分重要。当肝细胞肝癌体积较大,其内出现液化、坏死及出血时,特别是并发感染时与肝脓肿不易区别,一旦误诊不仅延误患者的治疗时机,同时对患者的心理、经济等方面造成极大压力及损失。以发热为主的肝癌曾有很多文献提到[2]。本病例就是以发热、肝区疼痛等为首发症状,与肝脓肿症状相类似,所以造成了影像学的误诊。
影像学检查,特别是CT及MRI检查是肝脏疾病诊断的重要方法,当病变不典型时诊断仍存在困难。当肝脓肿病变早期,CT及MRI的表现均与肝癌,特别是肝细胞肝癌很难区分。肝细胞肝癌的病理分型不同,CT表现亦不同,按其 CT表现一般分为三种类型[3]:结节性、巨块型及弥漫型,其中结节性、巨块型较为多见,常表现为单发病灶,多数为圆形、类圆形,也可呈分叶状及不规则形。病灶膨胀生长压迫周围肝脏组织或周围纤维组织纤维化反应时,可形成假包膜,在CT平扫上表现为完整或不完整的更低密度带,称之为晕圈征。肝细胞肝癌绝大多数为低密度影,少数与周围肝组织呈等密度,若无局限性突起,平扫很难发现,极少数显示为高密度,钙化较少见。增强扫描多呈明显强化,肿瘤较小时均匀强化,肿瘤较大时由于内部坏死、出血形成分隔,可呈不均匀强化。动态CT扫描示:动脉期肝实质不明显,而以肝动脉供血的肿瘤很快出现斑片状、结节状强化,CT值迅速达到峰值。门静脉期,肝实质强化明显,而肿瘤强化程度迅速下降。延迟扫描肿块强化程度继续下降,肝实质则呈高密度影,呈现”快进快出”表现。肝癌常见的MRI表现4T1WI上中等或高信号,T2WI上为高信号,肿瘤包膜在T1WI呈低信号,而在T2WI中表现为单层的低信号环或双层的外周带。以上为肝癌的典型影像学表现,当其内由于出血或坏死液化时会出现低密度区或长T1长T2信号,当这些区域较大时与肝脓肿鉴别比较困难。本病例病灶主要为液性密度,表现类似于肝脓肿,同时又以高热发病,所以在穿刺活检前,影像学及临床均考虑肝脓肿可能性大。
【参考文献】
[1] El-serag HB.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N Engl Med,2011,365(12):1118~1127.
[2] 杨玉兴,陈一伟,郭峰.以发热为首发表现的原发型肝癌[J].临床误诊误治,2006,19(3):24~26.
[3] 周康荣.螺旋CT[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105.
【文章编号】1006-6233(2016)07-1229-0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6233.2016.07.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