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证的中医证治经验
2016-03-11杜建新
杜建新
郁证的中医证治经验
杜建新
中医关于抑郁症的病因病机及治疗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理论基础,本文主要从中医中抑郁症的病因病机、证型鉴别以及治疗方法三个方面对中医在抑郁症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抑郁;中医;辩证
抑郁症也称抑郁障碍,其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持久且显著的心境低落,且常伴随着思维或行为的改变,属于心境障碍的一种。由于人类生活方式和规律的不断改变,导致抑郁的发生率也逐年攀升,当前抑郁已经成为最常见的神经科疾病之一。据相关数据显示抑郁症的发病率约为35%,每年造成约100万人自杀[1]。抑郁症的病因十分复杂,目前尚无统一说法。西医认为抑郁症可能与神经内分泌、中枢神经系统和免疫功能等相关,目前主要是通过服用抗抑郁症药物延缓发病,但是治疗效果欠佳,且具有较大的副作用,制约了其临床应用[2]。中医对抑郁的认识具有悠久的历史,对抑郁的病因病机以及治疗有丰富的记载。本文主要从中医角度探讨抑郁的病因、病机、证型以及治疗。
1 抑郁症的病因病机
在中医中,抑郁主要归于情志疾病范畴,秦汉时期的《皇帝内经》将情志理论进行了总结和升华,它认为情志因素是人体患病的主要原因,并且引入了“郁”的概念,提出“五郁”理论——金郁、木郁、水郁、火郁和土郁。“五郁”理论是以自然界五行为基础的,它分别反应的是人体的燥、风、热、寒、湿。及至元代,医学家认为内伤也可导致五脏失调进而成郁[3]。至明代,已经有了关于郁症的专著,即《景岳全书·郁症》,此书对前任的经验进行总结,得出内伤或外感等病因导致人体的气血失和、气机不调、脏腑功能失调和瘀滞不行等都可纳入五郁,并且首次提出来“五行之郁”与“情志之郁”的区别。陈无择通过对郁症的病因进行总结归纳,提出七情致郁学说,他认为人体的七情变化异常是引起“郁”的主要因素[4]。朱丹溪自创“六郁”学说,即气郁、痰郁、血郁、湿郁、热郁和食郁,它认为气郁、痰郁、血郁最为重要,六郁之间常相因为病,且可相互转化[5]。
虽然中医直到明代才有“郁症”一词,但是有关郁症的病因病机历代都有所阐述,自《皇帝内经》中将自然界五行与人类五脏之气有机结合形成的五郁理论,再到七情致郁学说和六郁学说,关于郁症的病因病机内容不断得到丰实,及至《景岳全书·郁症》中对郁症的病因病机进行了更为系统的描述,且将郁症分为“因病而郁”和“因郁而病”两类,阐明了其他疾病和郁症的关系[6]。
2 抑郁证型鉴别
抑郁辩证证型历来具有一定的争议,抑郁症辩证大致可分为以肝、心、肾为主。
2.1 以肝为主 肝主疏泄,其与情志具有密切的关联,因此许多医家认为抑郁的基本病机是肝气郁结。展俊平等[7]通过文本挖掘,共提取到关于抑郁症的110个证型,前10位是肝气郁结、肝郁脾虚、心脾两虚、肝郁气滞、肾阴虚、肝肾阴虚、痰湿阻肺、肾阳虚、气滞血瘀、心肾不交。从这里可以看出关于抑郁症的证型肝气郁结出现的频率最高,而安春平等[8]通过总结抑郁症的病机和证候,发现多数医家认为抑郁症的主要原因是肝郁气滞。
2.2 以心为主 部分学者认为心主血脉,是神志的基础,因此抑郁症应以心为主。张继苹等[9]对华南地区160例轻、中度抑郁症中医证型特点进行分析,结果前五位证型分别为心脾两虚、抑郁伤神、气郁化火、肝气郁结和阴虚火旺,张皞珺等[10]探讨心、肝郁情志病的关系中也得出情志病生于心而责在肝的结论。
2.3 以肾为主 部分医家认为肾与抑郁也具有密切联系,抑郁应以肾为主。曲淼等[11]采用相关性分析方法探讨了抑郁症中医核心病机,结果显示抑郁症的核心症状是性欲减退、兴趣阻滞,而肾精不足与这些症状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可以认为其是抑郁症的主要病机,最后得出肾虚肝郁是抑郁症的主要证型。
3 抑郁症中医治疗方法
3.1 中药辩证治疗 从上述抑郁症病因病机分析,可知抑郁症涉及人体全身多个脏腑,它是全身气血阻滞、脏腑功能紊乱的表现。因此抑郁症的治疗应该从整体出发,全面协调人体各个器官脏腑。因此临床抑郁症辩证治疗宜滋养肝肾、疏肝健脾、养心安神、不以气血、活血化瘀、益气升阳和健脑安神等。韩旭等[12]采用辩证治疗法对50例抑郁症患者进行治疗,对7种证型气郁痰结型、肝火挟痰型、气血不足型、气滞血瘀型、心脾两虚型、心肾不交型、心胆气虚型采用不同的中药治疗,最后痊愈率为52%,治疗总有效率为86%。
3.2 中药复方治疗 历代医家在抑郁症治疗中使用较多的方剂主要有逍遥散、甘麦大枣汤、小柴胡汤、天王补心丹、半夏厚朴汤、酸枣仁堂以及血府逐瘀汤等。以上方剂及其加减方已经被证明对抑郁症的治疗具有显著的效果,现今仍被广泛应用。如吕红艳等[13]采用逍遥散加减方对26例抑郁症患者进行治疗,结果显示总有效率高达89.4%;林冰等[14]采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方对30例抑郁症患者进行治疗,治疗总有效率也高达83.3%。
3.3 抗抑郁单药 随着对抑郁症中医疗法研究的不断深入,临床发现许多单味中草药具有抗抑郁活性,其中部分已经被开发利用,而有些还未入药,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当前研究较多的具有显著抗抑郁活性的单味中药是贯叶金丝桃。李卓等[15]对40例卒中后抑郁患者采用贯叶金丝桃提取物进行治疗,结果显示治疗总有效率高达85.0%,这表明贯叶金丝桃提取物的患者的抑郁状态可起到显著改善作用。除贯叶金丝桃外,柴胡、积雪草、郁金、附子、巴戟天等重要也被证明具有一定的抗抑郁活性。
3.4 针刺治疗法 目前针刺疗法在抑郁症的治疗上也有较多的应用,较常用的针刺法是针灸、毫针以及电针疗法等,许多研究也表明抑郁症采用针刺疗法具有不错的临床疗效。罗和春等[16]对133例抑郁症患者采用印堂、百会穴电针疗法,结果显示有效率为75.2%;刘志顺等[17]对30例卒中后抑郁症患者采用针刺法进行治疗,结果显示临床效果与西药组相当。
4 展望
中医关于抑郁症的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及理论基础,经过大量的临床研究,也证实中医治疗抑郁症具有显著的疗效,因此中医在未来抑郁症的治疗中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中医在抑郁症治疗上也存在一些不足,如中医学中没有“抑郁症”一说,目前尚无我统一的诊断标准;中医上抑郁症的辨证分型标准也无统一说法;缺乏对抑郁症的统一有效的疗效评价指标及标准;临床上中医治疗抑郁症仍以汤剂为主;治疗抑郁症的复方及其加减法多为个人临床经验,缺乏科学性,以上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探索研究。
[1] 鱼浚镛.抑郁症的证候要素及其组合规律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
[2] 王红艳.抑郁症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3.
[3] 吴炫静.抑郁症的中医辨证治疗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8.
[4] 司国民.气郁证中医文献与证治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5.
[5] 曹森.抑郁症中医辨证分型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的相关性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9.
[6] 李清.中医学“郁”的理论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0.
[7] 展俊平,张彤,郑光,等.文本挖掘探索抑郁症“证-症-方-药”相应规律[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18(12):1331-1333.
[8] 安春平,程伟.今年来抑郁症的中医病机、症候研究概述[J].中医药信息,2007,24(1):12-14.
[9] 张继苹,曲姗姗,陈俊琦,等.华南地区160例轻、中度抑郁症中医证型特点[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18(11):1201-1203.
[10] 张皞珺,烟建华,郭霞珍.情志病与心肝二脏关系探讨[J].山西中医,2008,24(12):1-3.
[11] 曲淼,唐启盛,裴清华,等.运用相关性分析方法探讨抑郁症中医核心病机的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4(8):565-568.
[12] 韩旭,范圣凯,张捷.抑郁症的辨证施治临床观察50例[J].北京中医杂志,2003,22(1):31-32.
[13] 吕红艳.辨证论治抑郁症疗效观察[J].广西中医药,2002,25(2):14-16.
[14] 林冰,夏进.加味柴胡疏肝散治疗抑郁症临床研究[J].新中医,2011,43(8):37.
[15] 李卓,陈冰,王瑾.圣约翰草提取物治疗卒中后抑郁疗效观察[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11,33(2):160-162.
[16] 罗和春,沈渔,贾云奎.电针治疗133例抑郁症患者临床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杂志,1988(2):77-80.
[17] 刘志顺,黄石聖,黄漫,等.针刺治疗中风后抑都症临床研究[J].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10(11):1038-1039.
10.3969/j.issn.1009-4393.2016.1.006
天津 300401 天津市北辰区瑞景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杜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