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用黄芪治疗抑郁状态伴双目阵发性睁眼困难验案一则

2016-03-11张成

环球中医药 2016年2期
关键词:补中益气汤验案养心汤

张成

100053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身医学科



·医案析评·

重用黄芪治疗抑郁状态伴双目阵发性睁眼困难验案一则

张成

100053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身医学科

【摘要】抑郁状态以情绪低落,兴趣减低为主要表现,并且伴有不恰当的社交反应和一定的认知功能减退,属于中医“郁病”“忧郁”等范畴,病机为本虚标实。本案根据中医理论认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禀受于脾而上贯于目,脾气虚弱致肌肉失于气血濡养,升举无力,故睁眼困难,且心血乏源,神失所养,故可见情绪低落,惶恐不安。治以补中益气、养心安神为法,方用补中益气汤合养心汤加减,并重用黄芪,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情志疾病在发病前多有“过劳”致“体虚”的物质基础。中医学在情志病的预防上讲求顾护身体“正气”,避免“过劳”和“虚极”的发生,在“未病”阶段要防微杜渐,积极调护,未病而先治,从而减少情志病的发生。

【关键词】抑郁状态;黄芪;补中益气汤;养心汤;验案

1病历摘要

患者,男,61岁,因“情绪低落,伴双目难睁半年”于2011年9月8日就诊。患者半年前母亲去世后出现情绪低落,兴趣减低,懒于出门,不愿与人交流,经常有惶恐不安之感,不敢独自在家。白日出门时双目紧闭难睁,需家人陪伴,回家放松后,双目可缓缓自行睁开。纳差,夜间眠差,经常恶梦,内容多为鬼神。半年前就诊于某三甲医院心理科,诊断为抑郁状态,予服盐酸文拉法新150 mg, 每天一次至今,情绪低落可见缓解,但仍双目难睁同前,且恐惧感及恶梦未见缓解。既往患者侍奉卧病母亲近10年,经常昼夜不离、衣不解带,直至半年前母亲去世。患者平素性格平和。刻下:双目紧闭难睁,纳食不香,惶恐不安,夜眠常梦见鬼神,昼夜需家人陪伴,小便调,大便不畅,质软成形,2天一行。舌淡暗,苔薄白微腻,脉沉细。结合病史,四诊合参,中医辨病此属郁病、胞睑振动,证属气虚心脾两虚;现代医学诊断为抑郁状态、眼轮匝肌痉挛,治以补中益气,养心安神为法,方用补中益气汤合养心汤加减:炙黄芪15 g、炒白术15 g、陈皮12 g、升麻6 g、柴胡6 g、党参10 g、当归10 g、麦冬10 g、炒酸枣仁15 g、茯神30 g、远志6 g、大枣10 g、龙齿30 g、炙甘草6 g。7剂,每日1剂,水煎500 mL,分三次餐后内服( 服法以下同) 。嘱咐患者继续服用盐酸文拉法新150 mg, 每天1次。同时,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帮助患者分析疾病及症状产生的原因,解除患者对于疾病及症状的恐惧心理,加强患者治愈疾病的信心;告诉患者如何保持心身的健康;让患者内心的苦恼和矛盾冲突得到释放和理解,告诉患者较为合理的认知模式和应对方式。

2011年9月15日二诊:患者来诊时仍紧闭双目,恐惧感略减,纳食略增,余症、二便、舌脉均同前。患者因奉母寝食失调久,劳心劳力甚,心脾气虚甚,故继续守心脾气虚论治,初诊方改炙黄芪为30 g、炒白术30 g。因患者双目紧闭,行动不便,故要求开14剂。嘱继服文拉法新同前,心理疏导同前。

2011年9月29日三诊:平日出门时如果要求患者睁眼,患者可勉强睁开眼缝,上下眼睑约开2毫米,眼睑肌肉痉挛,恐惧感减轻,夜间恶梦减少明显,纳食增,二便调,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效不更方,继守心脾气虚论治,二诊方改炙黄芪50 g,且考虑患者劳心眠少日久,心阴心血亏虚,改炒酸枣仁30 g。14剂。嘱继服文拉法新同前,心理疏导同前。

2011年10月13日四诊:患者双目半睁,可自行走,恐惧感及恶梦明显缓解,兴趣感提升,出门时可与人短时间交流,纳如常,二便调,舌淡,苔薄白,脉沉细。继守心脾气虚论治,三诊方改炙黄芪为60 g。14剂。嘱继服文拉法新同前,心理疏导同前。

2011年10月27日五诊:患者双目已经完全睁开,行走自如,纳眠安,二便调,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患者症状基本缓解,守方不变,再服14剂。嘱继服文拉法新同前,心理疏导同前。

2011年11月10日六诊:患者病情稳定,患者及家属要求减去文拉法新,考虑患者已经服用文拉法新近9个月,可以开始减量,遂嘱每次减文拉法新37.5 mg、并持续两周时间,如果无症状反复,可再次减药。期间口服补中益气口服液继续调理,患者2月后已将文拉法新停掉,病情未有反复,再嘱其平日情绪不可过于波动,尽量避免过喜或过悲,回避刺激性的新闻及情节激烈的电视剧,每天保持适度运动量和良好的饮食作息规律。再嘱其家属,除非必要之时,寻衅滋事、婚丧嫁娶、邻里不睦、家庭不和等事情,不要告诉患者,以保持患者情绪平稳。随访半年,患者情况稳定,症状未有反复。

2分析与讨论

抑郁状态属于中医“郁病”“忧郁”等范畴,以情绪低落,兴趣减低为主要表现,并且伴有不恰当的社交反应和一定的认知功能减退。中医在诊疗抑郁症的临床中形成了丰富的理论[1]。本病属于本虚标实证,在本质上属“虚”、五脏气血阴阳失调为本,气机壅滞为标。现代医学对于本病的机制尚不清楚。神经递质失衡、免疫功能紊乱、神经内分泌失调、神经可塑性异常改变以及遗传因素影响等均与抑郁症发病密切相关。[2]

2.1中医辨证治疗解析

《素问·五脏生成》云: “脾之合肉也。”[3] 70患者常年照顾卧病在床母亲,昼夜忧思劳碌,劳倦思虑伤脾,气血生化乏源,且根据五轮理论,肉轮属脾,脾气虚弱致肌肉失于气血濡养,且升举无力,可出现双眼阵发性睁眼困难、常欲垂闭。脾虚气血乏源,心无以化赤为血,心血乏源,神失所养,故可出现情绪低落,惶恐不安,夜寐难安,梦见鬼神等表现。《侶山堂类辨》云:“血乃中焦之汁,流溢于中以为精,奉心化赤而为血。”[4]《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3] 58舌淡暗,苔薄白微腻,脉沉细,属心脾气血亏虚之象。李东垣其医论以为饮食不节、劳役所伤及情绪失常,易致脾胃受伤、正气衰弱,从而引发多种疾病。李东垣长于立足脾胃治疗眼病,认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禀受于脾而上贯于目。且李东垣注重升举阳气治疗眼病,认为脾主升清,目为清窍居上位,唯清阳之气易达之,目得清气之养而功能正常[5]。补中益气汤为李东垣的代表方剂之一,在其《脾胃论》中记载,“若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则脾胃乃伤。……惟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矣。”[6]此方补中益气,升阳举陷,对脾胃气虚,及中气下陷之证颇有效验。养心汤出自明代王肯堂的《证治准绳》[7],此方补益心脾之气,兼以益气生血,主治气血不足、心神不宁之证。

本验案方用补中益气汤合养心汤加减,方中重用炙黄芪益气补中升阳,为君药,炙黄芪性温,味甘平,归肺脾经。黄芪最早载于《神农本草经》,为《本经》上品,古时,“芪”字写作“耆”,《本草纲目》解释说:“耆,长者。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今俗通作黄芪。”[8]元代医家张元素在《珍珠囊》中指出“其用有五:补诸虚不足,一也;益元气,二也;壮脾胃,三也;去肌热,四也;排脓止痛,活血生血,内托阴疽,为疮家圣药,五也”[9]。《本草正义》亦云:“黄芪具春令升发之性,味甘,气温,色黄,皆得中和之正,故能补益中土,温养脾胃。凡中气不振、脾土虚弱、清气下陷者最宜。”[10]重用炙黄芪合党参、炒白术、炙甘草三味甘温同用以补中益气;小量柴胡、升麻在补气基础之上引脾胃之清气上升;陈皮理气和中,且在补气的基础之上使得气本身的升降恢复;当归味甘性温,养血和血,配黄芪、党参,可生气补血;茯神味甘淡性平,酸枣仁味甘酸入心肝经,酸甘化阴,均能安神宁心;麦冬味甘微苦养心阴安神,炙远志味苦性温入心经能安神益志,龙齿味甘涩性平,安神定惊,炙甘草益气和中,和大枣同用,调和诸药。全方共奏补中益气,养心安神之效。患者三诊时,炙黄芪加至50 g,症状明显好转,目能半睁,余症基本缓解;至四诊时,炙黄芪加至60 g,患者目能全睁,心神安宁。可见患者脾气虚甚,重用黄芪补气升提方起陈疴。

2.2临证体悟

本案的难点在情志疾病的发生,除与情志刺激致五志过极有关以外,在发病前多有一个体质“虚”的基础。笔者在临床中常发现病人患情志疾病之前,多有一段时间或长或短的“劳心”“劳力”的病史,致使体质表现为“虚”的特征,又或者是“因实致虚”。即情志病的发生有其内在物质基础的存在,所以必须通过药物调整,把“虚损”的物质或功能补益上来,把“邪实”的物质或亢进的功能去除下去,达到一个体质“阴平阳秘”的状态,再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加以适当的心理疏导,这样在疾病的治疗上就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是为什么有些情志疾病单一心理治疗效果不佳的原因,即忽视了“形神合一”“形与神俱”的重要性。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夫病已成而后药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3] 14“治未病”思想为中医学理论最为重要的思想之一,在情志病的防治当中也尤为重要。 “治未病”思想发展至今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未病”并非是没有病的状态,“未”含有隐蔽不为人知之意,是人体生理、病理过程的至微变化,是疾病处于酝酿阶段的状态,是隐蔽状态的病,外在症状很轻微,不易察觉,这正是中医至微之处[11]。疾病的发生发展往往是事物性质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即情志病的体质基础形成的过程。以本验案为例,患者常年照顾患病卧床母亲,昼夜忧思劳碌,饮食失节,脾胃乃伤,这就是一个“虚”的发生,是一个至微的变化,在“虚”的基础之上,患者并没有注意饮食劳作的调理及顾护脾胃,致脾虚健运无权,气血生化乏源,心无以化赤为血,心血乏源,神失所养,又经历了母亲的去世,“虚”致极而成“已病”,故出现上述症状,失去了“未病先防”“既病防传”的时机。如《灵枢·百病始生》云:“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12]不仅外感病有一个“体虚”的基础,情志疾病同样也存在一个“体虚”的基础。启示常人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应“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3]2,常保“正气存内,邪不可干”[3] 581之态。在疾病的恢复阶段仍嘱患者饮食起居有常,“精神内守,病安从来”[3] 3,这也是诸病“瘥后防复”之法。

参考文献

[1]王处渊,谢雁鸣,王志飞.基于文本挖掘的抑郁症当代中医主要学术思想探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5,21(3):326-328.

[2]王婷婷,吴辉,张蓓蓓,等.抑郁症发病机制与临床抗抑郁药研究进展[J].生命科学仪器,2014,12(12):28-33.

[3]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2,3,14,58,70,581.

[4]清·张志聪.侣山堂类辩[M].上海:上海浦江教育出版社,2012:1.

[5]盛倩,庄曾渊.李东垣从脾胃论治眼病的学术思想探讨[J].中医杂志,2014,55(18): 1540-1543.

[6]金·李东垣.脾胃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3.

[7]明·王肯堂.证治准绳[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59:8.

[8]明·李时珍.本草纲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696.

[9]元·张元素.珍珠囊[M].伍悦,点校.北京:学苑出版社,2011:71.

[10]张山雷.本草正义[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25.

[11]廖映烨,李宁.针灸“治未病”的理论探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5,5:43-45.

[12]灵枢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14.

(本文编辑:蒲晓田)

(收稿日期:2015-08-17)

【中图分类号】R749.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4-1749.2016.02.018

作者简介:张成(1980- ),博士,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中医心身医学。E-mail:zchgrace@163.com

猜你喜欢

补中益气汤验案养心汤
参附养心汤对阳虚水泛型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
参附养心汤联合常规西药治疗阳虚水泛型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
补中益气汤联合莫沙比利治疗功能性便秘疗效观察
杜小利教授治疗早期先兆流产验案举隅
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顽固性便秘55例
浅谈益气活血法在扩张型心肌病治疗中的应用
生脉饮加减治疗病毒性心肌炎验案
补中益气汤在肛肠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陈福来教授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经验举隅
参附芪养心汤联合西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5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