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小儿盗汗60例

2016-03-11

光明中医 2016年5期

王 莉



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小儿盗汗60例

王莉

河南省安阳市中医院儿二科(安阳 455000)

摘要:目的探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小儿盗汗(气阴两虚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门诊盗汗患儿60例,辨证属气阴两虚证,予以中药制成的药饼贴敷神阙穴,疗程1周,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60例患儿中痊愈42例,显效7例,有效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达91.6%。结论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小儿盗汗,操作简单,易于接受,是一种有效可取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中药穴位贴敷;小儿盗汗;气阴两虚证

汗证是指小儿在安静状态下、正常环境中、全身或局部出汗过多,甚则大汗淋漓的一种病证。睡中出汗,醒时汗止者,称为盗汗。多发生于5岁以内小儿。一般体弱的小儿,在白天过度活动,晚上入睡后往往多汗,深睡后,汗逐消退,这类小儿多考虑缺钙引起,予以补钙后症状可改善。如果小儿不仅前半夜多汗,后半夜甚至天亮前也多出汗,这种出汗也就是医学上称的小儿盗汗[1]。本文应用中药贴敷神阙穴治疗小儿盗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详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60份病例均选自 2014 年 5 月— 2014 年10月期间我院儿科门诊就诊的患儿,根据患儿舌质淡,苔少或见花剥苔,脉细数,辨证属气阴两虚证。其中男性 36 例,女性 24 例;1~3岁15例,3~5岁35例,5~7岁10例。1.2诊断及纳入标准诊断标准[2]参照《中医儿科学》 拟定: ①小儿安静状态下,正常环境中,全身或局部出汗过多,甚则大汗淋漓; ②寐则汗出,醒时汗止者称为盗汗; ③排除因风湿热、结核病等传染病引起的出汗。1.3方法药物组成:黄芪、党参、五味子、煅牡蛎、浮小麦、麻黄根。制法:将上述药物按比例进行调配后磨成药粉备用。使用时将药粉与陈醋调成药饼敷于直径2cm×2cm穴贴片槽内,待患儿入睡前将其神阙穴擦净,将穴贴片对准穴位贴敷,再予以胶布(或抗过敏胶布)固定,敷至次日睡醒后去除,一日1次,7 天为一个疗程。

1.4疗效标准疗效标准[2]:痊愈:用药7天,盗汗止,伴随症状消失;显效:用药7天,盗汗明显减轻,伴随症状消失;有效:用药7天,盗汗减少1/2,伴随症状好转;无效:用药7天,盗汗及伴随症状无改善。

2 结果

2.1治疗结果60 例患儿中痊愈 42 例,显效 7 例,有效6例,无效 5 例,总有效率达 91.6%。

2.2病案举例李某,女,4岁2月,因盗汗3个月就诊。3月前曾患大叶性肺炎,肺炎治愈后患儿出现入睡后全身汗出明显,以头面部为主,醒后汗止,且形体消瘦,手足心热,口干,口唇淡红,纳食可,大便易干,舌质淡,地图舌,脉细数。曾在外院完善血常规、胸片、PPD试验等检查排除贫血、结核病等传染病引起的出汗。予以迪巧钙片口服2月,疗效欠佳,后予以玉屏风口服液口服1月,症状稍好转,但仍盗汗明显。根据患儿症状及舌苔脉象诊断为小儿盗汗病,辨证属气阴两虚证,治法以益气养阴为主。予以我院自配中药粉剂调成药饼敷于神阙穴,每晚睡前贴敷,晨起去除,每日1次,用药3天后复诊,家长描述患儿夜间汗出较前有所减少,且出汗时间缩短,后又贴敷4天,夜间汗出基本消失,病愈。

3 讨论

汗是人体五液之一,由阳气蒸化津液而来。如《素问·阴阳别论》所说:“阳加于阴,谓之汗”。气属阳,血属阴,小儿血气嫩弱,大病久病之后,多气血亏损,气虚不能敛阴,阴亏虚火内炽,迫津外泄而为盗汗,是小儿常见的内科杂病之一。最早由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命名而来。发病机理较为复杂,历代医家观点不一。主要认为有虚实之分。虚证以肺卫不固、营卫失调、气阴两虚为主;治法以益气固表、调和营卫、益气养阴为主。实证则以湿热内蕴为主;治法以清热利湿。现临床上多以虚证论治,常选用益气养阴之品。本篇中黄芪性温能补肺气、益卫气,以固表止汗;党参性平味甘能益气生津;五味子入肺肾二经,其味皆酸,《伤寒论注》云:“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以酸补之。”用于肺虚出汗极为有效;煅牡蛎敛阴止汗;浮小麦养心敛汗;麻黄根味平,单入肺经,收敛止汗。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养阴,收敛止汗之效。

中药穴位敷贴疗法是中医传统的外治法之一,它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把药物研成细末,用水、醋、酒、蛋清、蜂蜜、植物油、清凉油、药液甚至唾液调成糊状,或用呈凝固状的油脂(如凡士林等)、黄醋、米饭、枣泥制成软裔、丸剂或饼剂,或将中药汤剂熬成裔,或将药末撒于裔药上,再直接贴敷穴位、患处(阿是穴)来治疗疾病,是中医学的独特治疗方法。肚脐即为神阙穴,神阙穴出自《针灸甲乙经》,属任脉之穴,与督脉之命门相应,任督经气相通,阴阳相济,故有“脐通百脉“之说,而且脐位于大腹中央,下无脂肪组织,脐下腹膜血管丰富,药物易于穿透,便于吸收,是中医临床外治常用穴位之一。张迎春[3]采用(止汗贴)外敷神阙及膻中穴治疗不同证型的盗汗,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王平[4]运用五倍子、五味子、麻黄根3味药做成细粉敷脐配合推拿治疗小儿盗汗疗效显著,为儿童疾病的绿色治疗开辟了一条途径。王烈等[5]用五倍子散敷脐治小儿汗症500例,方法简单,易于操作,连用4夜为1个疗程,全部病例总有效率93.6%,其中治愈率25.6%。赵传厚[6]运用五倍丹敷脐治疗小儿盗汗32例,总有效率为87.5%。谢晓平[7]用龙骨、牡蛎两味药研成细末,加入适量滑石粉治疗小儿盗汗,适用于喂药困难的小儿,既达到了治疗目的,又减少了口服药物的麻烦。

中药穴位贴敷为外用法,避免了肝脏的“首过效应”, 避免药物在胃肠道被破坏,降低药物的毒副反应,解决了小儿吃药难或难以坚持的困难,且疗效可靠,操作简单,家长患儿均易于接受,不失为有效可取的一种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曾英.小儿盗汗须细辨[J].中国健康月刊,1999(9):23.

[2]汪受传.中医儿科学[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26.

[3]张迎春,姜朵生.止汗贴治疗小儿盗汗[J],光明中医,2011,26(1):120.

[4]王平.中药敷脐配合推拿治疗小儿盗汗168例[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8,25(4):39-40.

[5]王烈,李立新,马迪,等.五倍子散敷脐治小儿汗症500例报告[J].中医杂志,1991,32(12):48.

[6]谢晓平.龙骨牡蛎外用治疗小儿盗汗1例[J].光明中医,2008,23(4):511.

[7]赵传厚.五倍丹敷脐治疗小儿盗汗32例[J].中国民间疗法2003,11(12):18.

doi:10.3969/j.issn.1003-8914.2016.05.024

文章编号:1003-8914(2016)-05-0660-02

收稿日期:(本文校对:孟牛安2014-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