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效果观察
2016-03-11孙庆贺
孙庆贺
河南遂平县人民医院眼科 遂平 463100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效果观察
孙庆贺
河南遂平县人民医院眼科遂平463100
目的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效果。方法随机将84例(99眼)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40例(47眼)采用传统小梁切除术,观察组44例(52眼)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术后眼压控制和功能性滤过泡的维持等临床指标。结果2组患者术后均获随访6个月,2组术后1周眼压控制良好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内浅前房出现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眼压控制良好率优于对照组,功能性滤过泡维持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眼压控制效果好,并发症低。
小梁切除术;闭角型青光眼;复合式
2013-05—2015-06间,我们对84例(99眼)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分别实施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及传统小梁切除术,并对两种治疗方法的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依据手术方式不同将84例(99眼)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中男23例(27眼),女17例(20眼);年龄48~62岁,平均57.18岁。急性闭角型青光眼24例(28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16例(19眼)。观察组中男27例(31眼),女17例(21眼);年龄49~63岁,平均58.02岁。急性闭角型青光眼29例(32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15例(20眼)。患者术前均签署治疗治疗知情同意书。2组患者年龄、病情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手术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小梁切除术。观察组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术眼常规消毒铺单,球后及球结膜下局部麻醉。取角膜上缘1 mm处透明角膜板层位置缝入悬吊线。向下牵引患者眼球。显微镜下以角膜缘为基底,做距角膜缘8~10 mm的高位结膜瓣,显露巩膜。以角巩缘为基底做巩膜瓣,巩膜瓣厚度为正常值的1/3或1/2。大小3~4 mm×4 mm。巩膜瓣向前伸入透明角膜约0.5~1 mm,将0.4%丝裂霉素小棉片放置于结膜瓣和巩膜瓣下2~5 mim取出。然后用0.9%氯化钠溶液100 mL充分冲洗。9点透明角膜缘上行前房穿刺缓慢放出部分房水,降低眼压(注意避免暴发性脉络膜下腔出血或视网膜脱离)。巩膜床近角膜缘中央切除深层组织约3 mm×1.5 mm,并行2 mm×2 mm周边虹膜切除[1]。以10-0尼龙缝线缝合巩膜瓣2针并置可调节缝线1~2针,经前房穿刺口注入0.9%氯化钠溶液。根据房水通过巩膜瓣的情况调整缝线松紧。涂复方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无菌敷料包扎术眼。术毕常规抗菌消炎3 d,给予复方托吡酰胺眼药水散瞳。根据术后眼压控制情况、前房深度以及滤过泡情况,分别在术后2 d~2周内拆除调节缝线。术后随访3~6个月。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6.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对术后眼压情况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对术后疗效情况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2组术后眼压控制良好率情况比较眼压恢复至6~21 mmHg为眼压控制良好标准。术后1周对照组眼压控制良好率87.23%(41/47),观察组眼压控制良好率90.38%(47/52),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复查,对照组眼压控制良好率74.47%(35/47),观察组眼压控制良好率88.46%(46/52),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2组术后前房深度比较根据Spaeth分级法:Ⅰ度:周边虹膜与角膜内皮接触或中央部前房比术前浅1/2。Ⅱ度:除瞳孔区晶状体与角膜内皮之间存在裂隙样前房外,其他区域的虹膜与角膜内皮接触。Ⅲ度:虹膜、晶状体与角膜内皮完全接触,前房消失[2]。对照组术后1周内浅前房出现率14.90%,其中Ⅰ度浅前房4例,Ⅱ度浅前房3例。观察组仅出现Ⅰ度浅前房3例(5.77%),余均形成良好前房。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经阿托品散瞳、皮质类固醇抗炎、高渗剂脱水及术眼加压包扎等处理后1周内前房恢复正常。
2.32组术后功能性滤过泡维持率比较依据Kronfeld法分型[3]:Ⅰ型:微小囊泡型。Ⅱ型:弥散扁平型。Ⅲ型:缺如型。Ⅳ型:包裹型。其中Ⅰ及Ⅱ型为功能性滤过泡,Ⅲ及Ⅳ型为非功能性滤过泡。2组术后1 d均形成功能性滤过泡(Ⅰ型和Ⅱ型)。术后6个月随访,对照组功能性滤过泡维持率78.72%(其中Ⅰ型18例,Ⅱ型19例),观察组为94.23%(其中Ⅰ型22例,Ⅱ型27例),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中及术后均未出现暴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眼内出血、恶性青光眼等严重并发症。
3 讨论
青光眼手术的目的是通过建立有效滤过,控制和降低眼压,预防和减少滤过过畅、浅前房、低眼压及脉络膜脱离等并发症。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术后浅前房、早期滤过过强,加之成纤维细胞增生瘢痕形成和胶原物形成等,可造成滤过道阻塞及晚期滤过泡纤维包裹等并发症。且处理复杂,增加手术失败风险, 影响患者预后[4]。
传统小梁切除术相比,复合小梁切除术的优势为:(1)抗代谢药物丝裂霉素C能有效干扰成纤维细胞DNA和RNA蛋白质合成及细胞分裂,减少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移行,防止手术区形成新生血管,并对睫状突细胞的功能形成抑制,减少房水生成量,防止滤过通道瘢痕形成, 确保滤过通道的通畅性。(2)可调整缝线的设置,避免术后巩膜瓣缝线难以调控,松紧程度失当,从而防止术后早期房水滤过强,避免低眼压、浅前房等并发症[5]。在治疗过程中,应科学掌握好丝裂霉素C棉片的应用时间,术后依据病情适时拆除可调节缝线,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发症,以提高治疗效果。
本组结果显示,复合小梁切除术在远期眼压控制良好率和术后功能性滤过泡维持率方面均优于传统小梁切除术,且浅前房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但该术式对患者视力的影响目前临床亦存在争议。其确切效果尚需更为严格的前瞻性临床对照研究予以验证[6]。
[1]谢驰, 方严, 李梅,等.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持 续高眼压的临床观察[J]. 临床眼科杂志, 2010, 18(6):538-540.
[2]陈炜.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观察[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4,30(28):80-81.
[3]周文炳.临床青光眼[M]. 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405- 422.
[4]邹嘉,贺兴友,杨娟.丝裂霉素C联合可调节缝线应用于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分析[J].吉林医学,2012,33 (31):6 774.
[5]罗丹, 孙思勤, 温跃春,等.三联术与复合性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比较[J].临床眼科杂志, 2013, 21(3):240-243.
[6]王梅, 葛坚, 林明楷,等.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观察[J].中华眼科杂志, 2009, 45(4):338-343.
(收稿2016-06-18)
R775.2
B
1077-8991(2016)06-004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