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解说的言说的魅力
——纪录片中解说词外其他声音元素的艺术表现

2016-03-11毛逸源宁波大红鹰学院315000

大众文艺 2016年8期
关键词:小津音响纪录片

毛逸源 (宁波大红鹰学院 315000)

非解说的言说的魅力
——纪录片中解说词外其他声音元素的艺术表现

毛逸源 (宁波大红鹰学院 315000)

大多数纪录片的创作都用到了解说词,优秀的解说能够引导观众、补充画面,许多情辞双美的解说词更是为作品增添了神采。然而,除了解说之外,其他的声音元素也有着丰富的表现力,在纪录片创作中承担着重要功能,以另外一种方式进行着言说,成为纪录片艺术展现的有力表达。

一、纪录片中解说词以外的其他声音元素

(一)访谈、对话同期声

纪录片的创作,经常会涉及众多的人物采访,也会拍摄许多人们工作、生活的场景,人物面对镜头的谈话,和工作、生活中的对话经常会被剪辑到作品中,这些声画同步的段落是构成纪录片主体的重要素材,也是纪录片纪实特性和美学价值的直观体现,其中访谈、对话,以及场景中的环境声等一系列同期声,是纪实特性与美学价值得以实现的载体,恰当地保留和使用构成真实不可缺少的同期声,既是一种富于艺术表现的纪录片创作手段,也是纪录片忠实于现实的一种责任。

2000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战争存亡录》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人们从德国纳粹占领区营救上万名犹太儿童,把他们转移到英国的故事。作品通篇的主体是由当年的犹太儿童、现在的老人面对镜头亲身讲述,大量的同期声,辅以照片和历史资料,以主人公第一人称的角度向观众讲述了二战的另一个侧面,让观众看到了历史教科书上所没有的鲜活的、充满感情的历史,在感性之中使观众体会到犹太人经历的悲剧。在这里,解说者即便再流畅的叙说,也不能取代被采访者现场谈话的权威性与真实感,无法还原谈话者本人面对镜头诉说的真挚动人。

在纪录片的实际拍摄中,一般都会将同期声录制下来,但是在使用时还是要做认真思考与筛选,不能将场景中的声音不假思索地胡乱使用在作品中,这种做法是原始的,没有思想的。面对拍摄现场呈现出来的各种同期声音,创作中在保证真实纪实的前提下,必须要进行选择和强调,选取那些与要表达的主题相匹配的同期声进行使用。

(二)音乐

音乐在影视作品中一直被广泛使用,出色的音乐是一部成功的作品不可或缺的要素。但是,纪录片中音乐的使用,对创作者的音乐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纪录片中的音乐不是表现生活的存在,而是表现人们对这种存在的情感反应,是为了表达无法用画面或字词表达的东西。

张以庆编导的作品,以朴实的具象阐述深邃,以感性的质感诠释理性,《英与白》、《幼儿园》等经典作品都是对人类内心世界的探索。《幼儿园》全片没有解说词,音乐帮助作品实现了超越题材的心绪纪录。片中的主要音乐,是那首童声合唱无伴奏的《茉莉花》,像一声声叹息萦绕,幽幽响起在观众的心底。《茉莉花》第一次出现时,画面对应的是入园第一天伤心而泣的小女孩,再次出现,是孩子们在一长段哭闹后,安静午睡的场面,似乎在向观众传达:无拘无束的快乐童年,随着幼儿园的入园,少了天真、纯粹,却添了哭泣、感伤。音乐将一种观察和观照放进了作品中。后面音乐的几次出现,对应画面内容往往带有诗意,孩子们到户外活动的镜头以虚焦呈现,暗示着对孩子们而言,欢乐已然被隔绝在室外、难以触及,意境与寄寓,并藏在音乐间。

值得注意的是,纪录片在音乐的使用上须持慎重的态度。不能将音乐用作为画面的简单伴奏,更不能在画面内容缺乏表现力和结构力时,企图依靠音乐来弥补视觉表现的不足,或者把一堆杂乱的镜头试着通过音乐牵强地组构在一起。音乐要有节制地运用,才能发挥妙用。《幼儿园》69分25秒的片长中,音乐《茉莉花》总共出现了五次,每次出现都恰到好处,纯净的童声表现出想象中关于童年的美好记忆,但却在忧伤的婉转里透露出无奈的伤感,因为童年已经失去了它本该有的美好。

(三)自然音响

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声音,现实中的自然音响是如此丰富,以至于不少研究音乐起源的学者认为,人类最初的音乐冲动是来自于自然声响的模仿。纪录片中的许多声音都来自于对现实的记录,创作者为什么不可以像对待视觉画面那样,有选择地对待自然音响呢?

其实,创作者们常常能体会,画面一旦得到自然音响的支持,就会产生强烈的立体感,原本单调的视觉空间就会变得生动鲜活。这是因为人们每天都沉浸在自然声响的环境中,自然音响与现实具有一种天然的近亲关系,因此对现场感与真实感的表现和传达就特别地具体、强烈。纯熟地驾驭自然音响,使它无可替代的天然质感和潜在表现力在作品中得到充分发挥,对提升纪录片的品质具有积极的意义,常常能在无形无迹之间深刻地影响一部作品。

范立欣的《归途列车》在春节与春运的宏大主题下,围绕四川农民张昌华和陈素琴夫妇一家展开记录。创作者留意对自然音响的捕捉、运用,强化空间的自然特色,加强纪实的立体感。作品开头,空旷的火车站通道,一连串急促的脚步声由远及近,声音越来越响也越来越混乱,赶火车返乡的人群或扛或拎或拉着行李,跑进了镜头又匆匆跑出镜头,随后,更多的返乡者在找路、奔跑、推攘,纷至沓来的脚步声,车站的响铃声,火车的鸣笛声,车轮轧着铁轨的金属声,各种自然音响汇集在一起,勾勒出了春运返乡场景,没有任何解说和对话,自然音响的运用却令作品充满张力。人群上车、火车开动,伴随火车的渐渐远去,车轮滚动的咔擦声回响在空旷的站台,片名出现后,百味杂陈的故事随之展开。

二、解说以外其他声音元素的艺术表现

(一)声音的纪实意义

纪录片的创作视“真实”为生命,很多时候,创作者注重画面的真实,却忽视了声音的真实。自从脱离默片时代以来,影视作品作为一种视听兼备的传播媒介,其真实性的概念就不仅限于视觉的真实,同时也包括听觉的真实。在纪录片创作中,只有视听两个方面都记录了现实,真实的意义才是完整的。

纪录片《盐程万里》曾在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釜山电影节等重要影展中获奖,作品全片记录了藏族采盐人在严冬之际,长途跋涉到盐湖采盐的一次艰难旅程。作品全片没有一句解说,同期声和自然音响伴随事件整个过程的叙述。历经数月,藏族采盐人赶着牦牛,跋涉、找盐、采盐、驮盐,每一个细节都记录在了采盐人的话语中、唏嘘中,在柴火的燃烧声、牦牛的鼻息声、赶路的脚步声、铁锹铲盐的沙沙声中,观众不但没有感觉懵懂,反而因为这最本色、最质朴的真实呈现而深刻地理解了作品,触动心灵的感染与震惊,使观众仿佛都能够闻到盐湖上吹来的风里咸涩的味道。

没有解说词,既因为同期声之外已无需解说,也是因为解说词无法言说。画面之外,人们的交谈和各种自然声音传递出了一个民族内心深处的传统力量,藏民们食宿、劳作、祈祷,千百年来的流传与继承,解说词如何能够说透彻?如同作品开头,长达6分多钟的那位藏族老妇人的吟唱一样,歌声记录的是神冥的指引抑或世俗的意念,非解说的声音元素记录真实的同时也诠释了纪录的精神与品格。

(二)声音的叙事作用

纪录片中,声音还是叙事的基本元素之一,和画面一样能够提供许多信息。纪录片的拍摄强调纪实,本身却又充满不确定和随机性,有时要在拍摄条件很差的环境中记录事件。此时,叙事内容往往就需要靠声音传达,脱离声音的画面,留下的只是影像的记号感,不具备了叙事能力。

《中华之剑》是我国拍摄的一部讲述有关毒品的纪录片,反映我国公安干警不计生死,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中与中外贩毒分子作斗争。片中用到了大量的现场拍摄和真实事件中的主人公的现身说法,全部都是真人真事真镜头,其中有一些拍摄现场环境恶劣,剪辑时就依靠声音来叙事。

其中有一个潜伏捉毒贩的段落,讲述在大雨滂沱的夜晚,武警战士爬在森林中等待毒贩的出现。由于天气原因,现场拍摄到的画面一片漆黑,只是时不时有一下闪电。这时,声音的叙事作用就远远大于画面了:哗哗的雨声和雷声交代了等待抓捕现场恶劣的天气环境,武警战士压低声音对话的内容和语气,使观众感受到当时天气的冷,以及等待毒贩出现时战士们着急、不安的心理状况。

(三)声音的情感价值

和解说具有明确的理性含义相对应,其他声音元素往往较为感性,更多地是创造意境与想象,从潜意识的层面影响观众的情感,讲述无法用画面或字词表达的东西。

雅克•贝汉的《迁徙的鸟》,用独具欧洲气质的浪漫之声结合唯美的画面,把一部自然题材的作品,拍摄得溢满了人文关怀。画面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理性思考,音乐则传达出一种生命的感悟。作品中每一个绝美和谐的音符里,都流露着创作者的情感。作品开篇一首温暖而略带感伤的歌曲,与鸟群展翅的原始自然之音浑然一体,拉开了由各种声音元素组接构成的一场自然界绝妙大合唱的序幕。其后,与鸟群飞越海洋荒漠、冰川山谷等壮丽景象镜头配合的,大多是壮阔、宏大的交响乐或福音合唱,表达对生命的敬畏和赞美,此外,还以北欧民歌清亮悠远的气质加深了候鸟们归来的优雅意象,以紧张的管弦乐合奏描绘了鸟类迷途于工业污染烟雾中的迷茫。

作品中用到的音乐既有优雅、舒缓的提琴,也有空灵的圣歌,还有波澜壮阔的交响乐、芭蕾舞轻快的节奏曲和壮阔的进行曲。丰富的自然音响有鸟类鸣叫的各种声音,雪崩、潮水、海啸等自然界的声响,甚至还有马奔跑的声响和鸟的鸣叫对位。解说之外,有如此多的声音元素可使用,在传达、延续情感的同时,丰富着纪录片艺术表现的形式。

(四)声音的暗示性表现

在纪录片创作中,容易被忽视的还有声音元素的暗示性表现作用。恰当地使用声音元素,不但能够暗示出人物的性格或情绪,甚至能够暗示出创作者的思想。

追寻日本电影大师小津安二郎足迹的纪录片《寻找小津》,是德国著名导演文德斯在小津逝世二十年后的1983年来到日本所拍摄。作品既包含文德斯对小津的崇敬之情,更有他对小津电影里与当下现实中对比鲜明的日本社会面貌的思考:一个传统、安静,一个嘈杂纷扰。这种难以用解说词描述的创作意图,通过声音实现了很好的表达。例如,与东京现代生活的画面对应的,常常是诡秘的、不和谐的低音萨克斯音乐,这些音乐与小津电影里时常轻柔的、有秩序的协和音乐形成对比。《寻找小津》的开头是小津代表作《东京物语》里开场的镜头,火车发出的声响是那样的简单和富有节律,之后画面转到了现在时的东京的火车站和街景,此时的火车声却是怪诞、刺耳的,两种时空里自然音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后,无论是地铁检票员手中转动的剪刀声、街道杂乱声,还是弹珠店里弹珠滚动声、游戏室里嘈杂的环境声……都与小津电影里单纯而有序的声音格格不入。相反,采访与小津合作过的演员和摄影师的片段,其采访的环境声却相当安静,不时还发出鸟鸣的声音,当事者回忆过去的诉说把观众带入到了小津所向往的那个理想化的世界中。在这些对比中,文德斯通过对声音元素象征含义的运用,暗示出了自己要表达的思想——小津所崇尚的传统的、有秩序的日本家庭生活已经被无秩序的、空洞的现代生活所淹没。

[1]雷建军.纪录片:影像意义系统[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2]单万里,张宗伟.纪录电影分析[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3]侯洪.感受经典:中外纪录片文本赏析[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

[4]钟大年.纪录片创作论纲[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小津音响纪录片
音响销售面对面之我卖音响的这些年
音响行业真的“难”做吗?
顶级奢华的音乐享受 适合富豪的6套HI-END音响(两声道音响篇)
谁人不识小津安二郎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诚实音响
伤 逝
伤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