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经济时代如何开展农村文化工作
2016-03-11陈翠琼云南省文山州富宁县文化馆663000
陈翠琼 (云南省文山州富宁县文化馆 663000)
打工经济时代如何开展农村文化工作
陈翠琼 (云南省文山州富宁县文化馆 663000)
从现代农村生活发展趋势来看,外出打工人越来越多,农村的文化活动也越来越丰富,如何科学开展农村文化活动是相关部门和文化工作者需要考虑的新问题。随着中央对文化工作高度重视的热潮,各地区文化工作的变化十分明确。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各乡镇和乡村增加了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了文化广场、活动室、农家书屋,但有些地方只是冰山一角,大多设施仅成摆设,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本文以部分网络和地方反映出来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推崇和分析打工经济时代如何开展农村文化工作的问题。
打工时代;农村;文化生活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各级政府对农村社会经济的投入不断加大,广大农村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新气象。如今,水泥路铺到了家门口,人们出行不再走泥泞路;打工经济促使各村各寨掀起建房比赛;新农合解决了农民看病难的问题;义务教育“两免一补”使娃娃上学不再是负担;“三农”政策使农民群众的钱包一天天鼓起来;摩托车、小轿车代步已是普遍现象。显然,在广大农村,农民群众的物质文化正得到不断改善。然而,他们的精神文化是个什么状况呢?据相关调查显示,在广大农村,80%的群众文化生活主要与电视为伴,45%的群众热衷于玩麻将、打牌、聚众赌博,40%的人串门聊天。虽说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各乡镇和乡村增加了一些公益性的文化设施,建设了文化广场、活动室、农家书屋,但那也是冰山一角,况且大多设施仅成摆设,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有上级领导来检查,临时扫扫,喇叭一叫,立即就到,如此而已!农民缺乏积极投入健康文化活动的热情,公共文化娱乐设施的匮乏和职能部门统筹的缺失使民众无所适从,整天热衷于赌博、聊天、东游西逛、无所事事。
对此,笔者认为,在打工经济背景下,调整农村文化工作思路,最大限度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当今文化工作者应思考的命题。
首先,必须转变思想观念,不能墨守成规。农村文化建设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对农民大众生活和追求的引导,弘扬风清气正的淳朴的乡村生活,弃恶扬善。对于经济和文化双重落伍的广大农村而言,使老百姓清醒地认识到导致贫穷落后的根源和改变这种落后面貌的根本途径,已是农村跃上发展新台阶的重要前提。这就对文化工作者提出更高的要求,思想和行动都力求创新和实效。思想上,必须与党中央及地方人民政府保持一致,以高度的政治敏锐感和职业责任感来指导自己的工作。行动上,要有清晰的思路和明确的方向。都认为当前农村文化工作难,难在留守老百姓的愚昧和不配合,这就要不断调整工作思路和多方寻求良策。当前,大多农民群众受封建传统观念的影响较深,不愿抛头露面,怕人说闲话,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不够,认为这不是正事,在家看看孩子做做饭才算“正事”;还有一些群众只注重致富挣钱,而忽略了自身的精神文化生活,认为那只不过是捧捧场、做做戏而已。正因为有了这些因素的存在,村里组织的活动就很难顺利开展得起来,也形成了农村文化生活无人组织、无人管理的萎缩状态。对此,作为文化工作者,我们必须清楚,转变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文化生活观,正是我们的职责所在,是我们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送戏下乡,精心策划的各类节目,就是要针对时局的变化,把党和政府的声音传递到广大农村的每一个角落,让现代科技文化、精神文明、物质文明伴随农民生产劳动。毛泽东同志曾经对文化工作者说过:“我们的责任,是向人民负责,每句话,每个行动,每项政策,都要适合人民的利益”。里得说过:“文化不能从上向下压,因为它应该是从下面高涨起来的”。只要我们尽职尽责,说真话,办实事,真正把农民的利益作为工作的宗旨,群众观念转变了,对现代科技文明的了解和掌握进步了,那我们就是农民群众的贴心人,最受欢迎的人,我们的工作就收到了实效,文化的支持作用和传递力量就会显现出来,这对农村经济和文化发展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其次,要注重实效,迎合不同人群的文化需求。在打工经济时代,农村中的大量青壮年基本都外出打工,留在家的以老幼居多;其次是妇女和少部分在家门口寻求发展的有志青壮年及少量游手好闲之徒。人力结构不同,他们的文化需求也不同。这样的人力结构,加上文化资源匮乏,部分工作人员专业不专心或专业不对口等因素,导致当前农村开展文化工作和组织农村文化活动陷入困境,组织文体活动“雷声大、雨点小”。鉴于此,文化工作者必须从不同群体的喜好入手,组织适合不同群体胃口的群众性文体活动。留守老人及妇女大多喜欢传统戏曲、小品、山歌、手工刺绣等,送戏下乡就偏多于这类型的节目,注重节目质量,寓观赏性、趣味性、竞技性、教育性于一体,使节目真正受到老百姓的欢迎。此外,还要重点培育地方文娱骨干,鼓励和扶持戏班、山歌组合、刺绣团队。对戏曲小品、山歌对唱要定期组织十里八乡进行展演,对留守老人和妇女而言,这样的活动要比过大年令人开心和难忘。对于刺绣作品,虽然大多看中的是是否带来经济效益,付出劳动,就有所回报,这无可厚非。但更多的还是想得到精神上的鼓励。逢年过节将其作品参与书画作品展,看到自己的作品能在大众面前生辉也是令人开心的事。青壮年及学生大多喜好竞技性很浓的文体活动,且春节期间大多已返乡团聚。在此期间,各乡镇文化站牵线搭桥,利用现有设备,村与村、组与组,在篮球、气排球、乒乓球、象棋等传统竞技项目上来个乡村技能大比拼。这样,就能将大多数青年人从麻将桌上拉回来派上用场,换发应有的青春与活力,使乡村风气重归淳朴,使节日气氛锦上添花,达到农民群众文化生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乡村景象。
最后,要积极争取地方人民政府对农村文化工作的重视。除加大对农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资金的投入外,地方主抓精神文化的领导干部和文化工作者要为农民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充分利用已经建设的文化活动室、文化广场、图书阅览室、广播站、宣传栏等阵地,对农民进行科学种植、科学养殖等培训,利用文化广场对中老年人进行广场舞培训,丰富业余生活。对于中老年人来说,随着音乐节奏在广场上翩翩起舞那是最好、最时髦的锻炼方式,有益身心,胜于吃药。值得注意的是,开展活动项目要切实抓住群众的渴望和需求,工作要注意时效性,防止流于形式,少些说教,多些体验。另外,文化下乡活动是最受留守百姓欢迎的。精心准备几个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邀请群众参与互动娱乐,对长期留守的妇孺来说是最好的精神食粮,对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提高农民自身素质,改变落后面貌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而言之,打工经济时代,文化工作者若善于审时度势,拓宽思路,迎难而上,在广大农村文化匮乏的特殊时期,灵活组织多种多样形式活泼、健康向上的群众性娱乐活动,势必能够丰富农民业余生活,能够有效抵制农村消极文化思想的影响,能够在青壮年都外出打工的特殊时期,使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乐;使妇孺留有所值,留有所学,学有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