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勒温的群体动力学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2016-03-11刘鹏

科学中国人 2016年27期
关键词:群体中学生班级

刘鹏

聊城市外国语学校

利用勒温的群体动力学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刘鹏

聊城市外国语学校

在勒温的理论中“心理场”是个很重要的问题,他吸收了物理学中“场”的概念,将其运用到心理学中。我认为教室也是个“场”,存在个体间的相互吸引和排斥。每一次的教育活动都构成了一个浓郁的情感场,教师在情感场中是情感力的主导力量,教师要有吸引力,不仅仅是讲授内容上的吸引,还有语言、行动、感情、情绪等的吸引。只有几个学生认同的“场”是小场,只有全班同学都参与,“场”才会越来越大,教育氛围也就会越浓厚。

群体动力学;情感共鸣;教育氛围;影视作品

勒温的群体动力学中有关于群体心理的表述,群体心理的构成主要有群体归属心理、群体认同心理、群体整体心理、群体结构性心理。其中认同心理是指个体对组织目标的认同从而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个体之间相互接纳,成为彼此的伙伴,满足彼此的需要。这一心理状态可产生肯定性的情感,成为客观目标的驱动力。没有对班级的认同就不会有为班级争荣誉的动力。群体心理影响下的不同团体氛围会让个体产生不同心理氛围,良好的团体氛围让人舒服、激昂、进去就会感受到和谐共生。特别是团体中领导人的气质往往影响整个团体的气质,在平时的教学管理中,我发现班主任的气质往往影响班级的气质,如果班主任比较严肃,他所带的班级就比较内敛;如果班主任比较活跃,班级也会活力四射。不同班主任带出不同的班级气质,但不管什么气质,只要能有激发心理和聚合心理,有上进心、有竞争性,并且不断提升凝聚力量,班级就会进步,也会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与“共鸣”和“情感共鸣”有关的词语还有“共感”、“共识”“认同心理”等,这些都是共通感的表现。朱小曼教授在《情感德育论》中讲到,共通感是人们由于对某种道德现象有相似的解释、相似的理解而产生的同感和共鸣的情感体验。她认为德育过程中产生共通感是最重要的情感效应。德育的基本任务是帮助受教育者将外在于自己、客观既定的、社会通行的道德规范体系内化为个人的行为习惯和思想感情。在直接的情感交往中,共通感是通过表情、体态、声调上的情感传递、情绪感染、移情以及经过模仿、强化、从众等心理机制产生的。在间接的情感交流中,社会的律令、规范及各种道德评价则是通过媒体、舆论、习俗,携带着浓郁的情感色彩引起人们的认同和共鸣。我把两个“三年级八班”放在一起比较,通过模仿的心理机制产生共鸣,让学生确定我们的角色身份,我们是优秀的班集体。让所有的同学对我们班级产生认同心理,达到我们的目标。在拔河之前看《亮剑》,主要是通过情绪感染的方式,让学生对我们自己班级和对手的竞争有认识,激发斗志。

在勒温的理论中“心理场”是个很重要的问题,他吸收了物理学中“场”的概念,将其运用到心理学中。我认为教室也是个“场”,存在个体间的相互吸引和排斥。每一次的教育活动都构成了一个浓郁的情感场,教师在情感场中是情感力的主导力量,教师要有吸引力,不仅仅是讲授内容上的吸引,还有语言、行动、感情、情绪等的吸引。只有几个学生认同的“场”是小场,只有全班同学都参与,“场”才会越来越大,教育氛围也就会越浓厚。

说到教育氛围,庄子对教育氛围的营造可以说是炉火纯青,他是情景设置的高手,他喜欢在每一篇文章的开始设置情景。庄子的教育观、知识观更倾向于真实的社会生活,而不是书本和课堂。教育氛围的营造更多地体现在软环境营造方面,更多地体现为道德、品德、精神、情感、文化等方面潜移默化,教育目的的隐蔽性更强。借助对影视作品的欣赏,分析作品人物的行为,营造产生共通感的良好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情感。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最好的方式是情感交流,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将心比心”“以心换心”是情感交流的有效方式。教育不能缺少感情,没有感情就没有教育,与学生共鸣,是提高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所以我们应当重视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形成情感共鸣。依靠影视作品中情感共鸣对广大中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媒介教育的一种。在现代社会各种媒介中有很多关于中学生们生活的不同展示,我们可以看到新闻中的中学生形象、电视中的中学生形象、杂志中的中学生形象、网络中的中学生形象。这些形象中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家长和老师要加强引导教育,我对选的影片进行了删减,只给学生播放积极的片段。在青春期阶段,中学生与父母相处的时间相对较少,而独处的时间增多,青少年自身还要明辨是非善恶,看到影视作品,要善于从中汲取有用的部分。

在一些反映中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影片中,学生们看到的是自己的影子,吸取有用的东西,提升自己,是影视作品对学生的共鸣。其实对我们教师来说,也应该学会对影视作品中的精华产生共鸣,那样我们也受益匪浅。我们可以借鉴和学习影片中一些积极的教育方法和理念,比如在《十八岁的天空》中,有个片段是把自己的人生目标做成志愿表,我就用这种方式,让我们班级的同学也写了自己的短期目标和人生志愿表,贴在教室后面的学习园地。在《放牛班的春天》中,我知道了教育者要有耐心,不要给孩子“贴标签”,有时候调皮的孩子可能是更有灵性的孩子。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才能跟上现代教育的步伐。

中学阶段各科课程根据新时期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了新的课程目标。其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关注的是学生这一完整生命个体的整体生存质量,引领学生追求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引导学生学会做人。人的全面发展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始终的一个基本命题,道德教育的本质就是人文,是以对人性的充分信任与期待为基点的。我们今天谈的情感共鸣问题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学生需要什么,我们就给他们什么,以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而进行的一切活动都应该提倡和鼓励。

[1]朱小曼.情感德育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马周周.庄子教育学[M].甘肃文化出版社,2008

[3]邵天琦.浅谈班级认同心理及其形成[J].卫生职业教育.2006.(03)

[4]刘强.让学生在情感共鸣中成长——新课标下情感共鸣原理在初一政治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2.(10):170-172页

[5]李永生.共鸣与共进---新时期中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尝试[J].教学与管理.1990.(08)

刘鹏,男,山东聊城人,聊城市外国语学校教师,山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全日制研究生。

猜你喜欢

群体中学生班级
班级“无课日”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班级“四小怪”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1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班级英雄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哪些群体容易“返贫”——受灾户、遇困户、边缘户
关爱地球,学生成主流群体
认清亏欠问题——对参与近期香港暴乱的青年群体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