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建新与本真语文教育
2016-03-11方龙云
方龙云
【个人简介】包建新,1966年出生,浙江临海人。1989年浙江师范大学毕业,2006年被评为浙江省语文特级教师,现任教于浙江省临海市回浦中学。长期致力于语文本体的思考,努力探求本真的语文教育。在课堂教学上努力淡化教的痕迹,尽量让学生感觉到“我不是在教你,我们是在随意地谈心”,形成师生相互依赖的心理场。著有《语文生活化教学》(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高考满分作文取胜十讲》(团结出版社2007年)、《语文综合性学习案例教学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包建新与本真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等。
【教育理念】教育就是促进学生天赋潜能的生长。
“做一个本真的语文教师”,“追求本真的语文教育”,是包建新老师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和对语文本体进行深入思考的基础上形成的价值追求。
什么是本真的语文教师和本真的语文教育?包老师认为:本真的语文教师就是本色的语文教师,本色就是对教师内在气质的坚守,在坚守的过程中,把每一个教育观念的冲击当作一场场相遇而不被动地吸纳;本真语文教育就是语文教师以帮助者的姿态使学生的语文潜能不断生长的教育,并认定这样的教育是语文教育的本相、本性,是语文教育的本来面目。
一、做一个本真的语文教师
追求本真的语文教育,首先要做一个本真的语文教师。在坚守内在气质这一点上,近三十年前的一段经历对包老师影响深远,他这样回忆当时的情景:
那年,学校在大四第一学期安排实习,为了使实习能够顺利,中教法老师要我们一一试教,试教的课文是《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是当时人教版高中教材第一册第一篇课文。大多数同学都按着一定的模板试教:先导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再介绍作者及背景,然后解读课文;解读课文包括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层次、结构等。轮到我试教,我模拟着说:“今天我们学习《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学这篇课文,先要掌握几个成语。”接着把成语一一列在黑板上,待成语解释毕,要学生阅读课文中的相关文字,然后讲一讲其中一个成语“滥竽充数”的故事,讲好故事后,让学生阅读相关段落,弄清楚这个故事作者是用来证明什么观点的,然后读全文,理出作者证明这个观点还用了哪些材料,再讨论“这些材料能够有力地证明作者的观点吗”这个问题。中教法老师对我的试教大为赞赏,说我能够成为出色的语文教师。其实,我只是朴素地认为,一篇课文怎么教,没有什么太多的方法和程式,一般人怎么理解课文的就怎么去教它罢了。
“怎么理解课文就怎么去教”,包老师认为,任何好的教学方法都应该在这个基础上选择和确立。从教后,虽然接触了不少当时被推崇的教学方法,但他依然固执地认为方法是不需要学的,方法是在内在的教育需要刺激下产生的,于是他花大量的时间去写《经验是理解的前提》之类的文章。《经验是理解的前提》一文认为,“经验是理解的前提,此经验包括情感经验、事实经验、相关知识,离开经验,理解是困难的;经验是有层次的,所以不同年龄阶段读相同的文章会有不同的理解;语文教师应该是学生经验与课文之间的桥梁,着眼于经验走进课文,这是语文教学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就如何着眼于经验走进课文提出五种办法。这里的方法就是建立在总结理解文章的规律之上的。包老师介绍,写《经验是理解的前提》这篇文章的动机是:“既然教学应该按照一般人怎么理解文章的路子去教,那么,一般人是怎么理解文章的就要去探索,顺着一般人理解文章的方式组织语文阅读教学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教学方法,应当为理想的语文教学。”
虽然对学习教学方法的轻视后来有了许多改变,但包老师依然认为,追求教育,追求语文教育,甚至具体到某篇课文的教学,一定会有比方法更重要的东西。因此,对于现在教坛上流行的这个法那个法,他的态度是:于自己合则取之,不合则弃之。他从不相信有一种方法是最好的方法,当然,也从不愿意去批判任何一种方法,因为同样从不相信有一种方法是最坏的方法。
这种内在气质也许在一些教师看来是不对的,但包老师认为:“其实说不对的时候往往并不是这里面存在着是非的判断,只是内在的气质表现出的外在行为不同而已。”他坚信,语文教师要坚守并发展自身的内在气质,不为各种流行风所左右,因为异彩纷呈的现象本质上也可能是乱象丛生,天蓝,云白,水碧,海深,鹰搏击长空,鱼嬉游于水……万物各有风采,教师也应该如此。
二、追求本真的语文教育
本真的语文教育反映着语文教育的本相、本性,语文教育的本相、本性是语文教师服务于学生的听、说、读、写的潜能。但听、说、读、写是如此宽泛,其核心是什么?对于这个疑问的解答,包建新老师讲述了另一段对他影响颇深的经历:
1996年,我带着这个疑问进了浙师大的研究生课程班,在这个班上,有幸听了王尚文教授的课。王尚文教授原也是中学语文教师,在中学从教二十余年,对中学语文教学有切身的体会,后调入浙师大专门从事语文教学研究。他是语感中心说的创立者,认为语文教学要着眼于言语形式,其他学科的教学也关涉语文,而其他学科的教学关注的是说什么,而语文教学要关注怎么说。王教授的学说使我在纷繁的语文教学内容中理出了一个线索,明晰了语文教师的核心任务。在那段时间,我阅读了王教授的《语文教育学导论》《语感论》以及他早期著的《语文教改第三次浪潮》。后来读了李海林教授的《言语教学论》等著作。李教授认为阅读可以分为一般阅读和语文阅读两种,一般阅读关注的是言语内容,语文阅读关注的是言语形式,而一般阅读是语文阅读的基础。两位语文教育大家的理论对我的语文教学影响很大。此后我做了一些研究,观点往往有两位大家的影子,阅读也往往拿两位大家的观点做标杆,分析其是否有超越,教学实践也努力去实施两位大家的理论,我相信,两位大家的研究奠定了语文本体的基本内涵。
学习并实践两位大家的理论,包老师逐步形成了自己关于语文教育的想法:“语文教学是在语言的天空里飞翔——这是语文的个性。在‘飞翔中,让学生进行语言的交流,获得语言的经验、语言的体验,端正语言的态度,使用语言的语用规则,发展语言的策略、语言的思维、语言的智慧、语言的艺术、语言的素养(此处的‘语言等同于‘言语)。语文教学如果不以听、说、读、写的语言活动为落脚点,不从语文的个性出发,我们就会犹如来到辽阔的草原,草原上芳草优美,四面都是前进的方向。”
在讨论语文教学的核心问题时,有一个老问题是无法回避的,那便是“语文是什么”这个问题。对此,包老师认为,虽然莫衷一是,但好在有了不少答案:语文是语言文章、语言文学、语言文化、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站在不同的研究背景会有不同的答案,可也有共同的地方,那就是“语言”。据此,包老师认为,下面的理解也就顺理成章了:如果语文是语言文章,那么我们是站在语言的立场看文章,与日常的文章看法不同,也与文章的研究不同;如果语文是语言文学,那么我们是站在语言的立场看文学,与日常的文学读法不同,也与文学的研究不同;如果语文是语言文化,那么我们是站在语言的立场讨论文化,与日常的文化讨论不同,与专门的文化研究不同。总之,语文教育是以语言的视角看文章、文学、文化。
基于这样的认识,包建新老师对本真语文教育下了这样一个比较完善的定义:本真语文教育是顺应学生听、说、读、写的言语潜能,以言语为核心打开文章、文学、文化视野,发展学生言语智慧和言语艺术的教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