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明语体 因体定教
2016-03-11季丰
季丰
【摘 要】语体知识应该成为语言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体分析可以从词语运用、句式使用、修辞手段等角度展开。在语文教学中,辨明语体、因体定教应充分关注选文的语境与语体的关系,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索语言现象,同时还要确认课文的语体、细分课文的语体以及辨析语体风格。
【关键词】语体知识;语体分析;语境
一、从《斑纹》说起
周晓枫的《斑纹》经删改后,被收入苏教版《语文》(必修五)的“科学之光”专题。在教学实践中曾出现过很奇怪的教学现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文体辨识不清。很多教师纠结于这是一篇散文还是说明文。原因也很复杂,如果通读周晓枫的《斑纹》全文,根本不难判断这是一篇散文;但经过节选删改之后呈现出来的课文(教学文本),却颇有说明文的样子,用另外的一个概念,又极具科学小品(文艺性说明文)的特征。难怪教师在这篇选文的文体决断上众说纷纭。
二是教学内容与方法错位。有的教师将其定位为实用类文本,但用的是散文教学的方法,体会其优美与诗意的语言;有的教师将其定位为散文,而落点却又在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等传统说明文教学内容上。这种错位一方面与文体辨识不清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教师教材处理、教学内容确定等基本能力相关。
对这个教学现象的讨论,不妨从教材编者的意图上去进行。任何一个文本在进入教材之后,就成了“教学文本”,这个“教学文本”就负载了语文教学的任务与功能。在苏教版教材的这个专题中,收入的6篇文章被统摄在“科学之光”这个主题之下,从文体上来看,有绪论、学术报告、科学小品、工艺介绍、设计手记,可纳入实用类文本;从表达方式上来看,皆具说明性的表达特征。编者选择了《斑纹》,又对其努力删改,又与《南州六月荔枝丹》这篇经典的文艺性说明文并置在同一板块,很显然,是要将其纳入这样一个教学系统当中。
正如《浙江省普通高中教学指导意见·语文》(2014年)中所说,“这篇文章,文体特征不是非常明显,兼具散文随笔和科学小品的特点,兼有科学性、趣味性、思想性与艺术性,它反映了目前文学创作在文体上走向融合渗透的一种趋向”,“要提醒学生注意,不要只是简单地从传统说明文的角度来解读文章,可以把这些边缘性、交叉性文体的表达方式吸收到说明文写作中来”。这段话有几个点值得关注,一是界定《斑纹》是边缘性、交叉性文体,二是承认其是文学创作,三是要吸收其与“传统说明文”不同的表达方式。
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对于这个改编过的文本,从文体角度来确定教学内容意义不大;而不同文类的表达方式本各有所长,并非吸收不吸收的问题。因此,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在这个特殊的文本中寻找恰当的教学内容。而“表达方式”给了我们新的启发。
二、语体分析的基本要素
从语体角度切入有可能丰富我们的语文教学内容,换句话说,语体知识应该成为语言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妨继续以《斑纹》为例。
我们先来看两段文字:
①著名的长腰,为了标明逶迤的长度。它省略四肢,只生出用以装饰的头与尾。这是最简约的设计,几乎躯体的每一部分都相仿。无论静止还是游动,斑纹都加重了观察者的视觉混乱。密布全身的鳞片组成斑斓的图案,蛇,夸耀着用心险恶的美。
②体长,身体的形状与其活动程度相关,活动频繁者身体细长,营定居生活的种类身体粗壮,树栖种类身体最长,且侧扁,尾比身体长。穴栖种类几乎无尾。全身被鳞,定期更换,称为蜕皮。……蛇的颜色及花纹多鲜艳,有的十分醒目。其功能或为保护色或为警戒色。……四肢退化,椎骨数多,具椎弓突及椎弓凹。几乎每个躯体椎骨均有一对角质的爪状物。
第①段节选自课文《斑纹》,第②段节选自《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蛇”这一词条,这两段分别属于文学语体与科学语体。我们先从语言内部对这两段文字作个比较:
(一)从词语运用角度来看
第①段,有“著名、逶迤、简约、混乱、斑斓、用心险恶”等修饰性的形容词,以及“标明长度、省略四肢、密布全身、夸耀”等非常规搭配或主观性较强的动词,这些词语的主观性与修饰性较强,文学色彩非常鲜明。可见,文学类语体的用词往往多用具有描绘色彩和感情色彩的词语。
第②段,使用了“定居生活、树栖、穴栖、蜕皮、保护色、警戒色、椎骨、椎弓突、椎弓凹、角质、爪状物”等专业术语,“细长、粗壮、几乎、全身、多、均、一对”等用词准确,这些词语平实通俗,科学性强。显然,科学类语体的用词努力准确无误地传达客观信息,不会模棱两可。而术语因为表义单一、固定、不带感情色彩,就能够比较精准地反映客观现实。这正是科学类语体所需要的。
(二)从句式使用角度来看
第①段,句式丰富多变,其短句的使用是为了突显诗意,如“蛇,夸耀着用心险恶的美”;多用变式句、省略句,以强化语言表达效果,如“著名的长腰,为了标明逶迤的长度”。这一段还并非最典型的文学类语体,一般文学类语体在句式上丰富多变,长短句、整散句、主被句、肯否句、变式句,综合使用,使这类语体的表达摇曳多姿,跌宕起伏。
第②段,句式谨严,简练。多用短句,如“四肢退化,椎骨数多”,表达简洁明了;陈述句、判断句居多,如“全身被鳞,定期更换,称为蜕皮”,有利于准确科学地说明概念。科学类语体正是如此,而且一般不用长句或饱含感情成分的感叹句,这种冷静、客观的表达正是科学的基本品质。
(三)从修辞手段角度来看
第①段,比如“蛇,夸耀着用心险恶的美”,这里用了比拟的手法,使之人格化,给我们呈现了一个恶与美的结合体,这是非常典型的文学手法,这在科学性语体中是不可能出现的。除此之外,文学性语体还有诸多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段,在此不再列举,这些修辞手段使语言更加形象、新颖、生动、感人,从而使文学语体能更好地塑造形象、抒发情感,重构世界图景,使读者从中获得审美的愉悦。
第②段,几乎没有使用修辞。因为科学语体讲究真实性与明确性,许多修辞手段诸如双关、婉曲、反语等容易异化信息,导致读者误解或错读。
以上的语体比较是基于语言内部展开的分析,总的来说,语体可以具体体现为从由词汇、句式、音律、修辞、章法等各种语言手段和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所造成的具有一定系统性的语言特点。这些语言要素提供了我们语体分析的基本维度。这里有大可作为的天地。
所以,《斑纹》这样一个综合性的文体,就可以从语体角度展开解读与教学,通过文学语体与科学语体的比较,因体定教,体会不同语体的语言特点、语言风格、思维习惯和个性差异,从而对作品的意蕴与创造性有更理性的认识。不仅如此,我们在很多文本中也能发现各类语体综合性使用的情况,如果语文教师能关注并开发以语体为基点的教学内容,我们的语文教学定能寻找到新的突破口。
三、语体与语境
那么,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我们如何在从语体分析角度展开教学之前辨明语体?
语体差异的产生基于言语交际。由于交际目的、交际范围和交际对象的不同,人们在语言表达时所运用的词汇、句式、音律、修辞、章法等各种语言手段也会不同。也就是说,选择的语体不同,才能使言语作品跟交际环境相协调,从而获得良好的表达效果。
大多数语体的差异是显著的,比如科学语体与文学语体;即便在同一个文本当中,口语语体与书面语体也容易分辨。但有些相近的语体需要仔细辨微,才能发现其功能上的不同。比如课文《〈物种起源〉绪论》中有这样一段:
①所以,洞察变化和相互适应的方法是极其重要的。我开始观察的时候,便觉得细心研究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会给了解这个难解的问题提供最良好的机会。结果没有使我失望,我经常获得在家养状况下的变异的知识,虽然不完备,却能给研究提供最良好的和最安全的指导。此项研究虽然通常为自然学者们所忽略,我却要冒昧地表示我对于它的高度价值的确信。
在达尔文论著《物种起源》第五章“变异的法则”中有相关的一段:
②至于我们的家养动物,各个不同的族互相杂交,都是十分能育的;然而在许多情形下,它们是从二个或二个以上的野生物种传下来的。根据这一事实,我们可以断言,如果不是原始的亲种一开头就产生了完全能育的杂种,那么就是杂种在此后的家养状况下变为能育的。后一种情形,是由帕拉斯最初提出的,它的可能性似乎最大,确是很少值得怀疑。例如,我们的狗是从几种野生祖先传下来的,几乎已经是肯定的了;大概除去南美洲的某些原产的家狗,所有的家狗互相杂交,都是十分能育的;但类推起来使我大大怀疑这几个原始的物种是否在最初曾经互相杂交,而且产生了十分能育的杂种。最近我再一次得到决定性的证明,即是印度瘤牛与普通牛的杂交后代,互相交配是完全能育的;而根据卢特梅耶对于它们的骨骼的重要差异的观察,以及布莱斯先生对于它们的习性、声音、体质的差异的观察,这二个类型必须被认作是真正不同的物种。同样的意见可以引申到猪的二个主要的族。所以我们必须是,如果不放弃物种在杂交时的普遍不育性的信念;便应承认动物的这种不育性不是不可消除的,而是可以在家养状况下被消除的一种特性。
以上两段文字同为科学语体,其共同的语体特征是准确性。但①侧重说明研究的过程与价值,②立足于论证家养动物杂交的能育性。两段文字的表达内容相近,但表达目的不同。而不同的表达目的决定了思维方式与语言特征的差异。说明性语体准确而客观地说明事理,而论述性语体却努力使概念明确,判断、推理符合逻辑规律,论证准确严密,更体现其科学性。
所以,语境与表达任务的不同,表达的目的、范围和对象的不同,都会使作者在运用语言材料上发生分化,从而形成不同的语体。而不同的语体在语言各要素及思维习惯、语言风格上都会表现出差异。这正是提醒我们在教学中当充分关注选文的语境与语体的关系,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索语言现象,发现语言运用规律。
四、辨明语体,因体定教
语境是从语言外部决定语体特征,语体分析是把握语体特征的手段。但在辨明语体,因体定教的过程当中,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确认课文的语体
在一般情况下,课文的文体特征与语体特征基本相符。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及实用类文章皆有其鲜明的文体特征,这些文体的语体特征也各有其特点。在教学中应当扣住其不同的语体特征,以语体的一般特征作为参照系,确认文本的语言是不是合体,在对一般语体特征有宏观把握的基础上,因体定教。
像《我有一个梦想》这样的演讲稿(实用类文本),教学内容的处理不能仅仅停留在一般的散文教学要求上,而要从口头语体角度挖掘其语言表达的特点,区分口头语体与书面语体的不同特征,还原其公众演讲的实用场景,于这样的场景当中去体会其语言表达手段的特殊性与感染力。
同样,比如诗歌与散文,虽然同为文学类语体,但在核心的语言要素上有明显区别,诗歌教学就应当进一步探究其分行、节奏和韵律等不同于散文的语体特征,来寻找这些语体特征与诗歌情感表达上的关联,探求诗歌内容与诗歌言语形式的统一,以达到对诗歌的深层意蕴的理解。
(二)要细分课文的语体
正如《斑纹》,这是一种边缘性与交叉性文体,往往在这样的文章当中各种语体相互渗透,相互联姻,既有文学语体,又有科学语体,这就要求我们要辨微知著,深入分析该文体包含的其他语体成分,探索作者突破规范的独创性因素,利用这种语体相渗透的倾向,引导学生整体欣赏这篇文章的语言特色。
很多作品中的语体不是单一的,所以需要根据不同表达对象、目的、场合等语境差异去分析其语体特征,从而达到对语义的综合理解。一个学术类文本中会有书面语体与口头语体,如学术论文是书面语体,学术演讲或报告是口头语体,语体不一,其论述的呈现方式也不一样。
比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以往在教学中我们将之视为论述类文本来教,更多的是关注其论述类语体的特征,重其概念界定、逻辑论证。但这篇文章除了具有论述类语体特征之外,还兼有悼词这样的实用类语体特征,同时,悼词又有口头语体的特征。在教学中,我们应当注意这样的语体交融现象,才能真正把握这篇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语言表达效果。
(三)要关注辨析语体风格
同一语体,还会有不同的语体风格。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学者,其语体风格也会不一致。我们在文本教学时也要结合语体风格进行辨析。这个教学内容的意义也是妙不可言。
比如同为论述类语体,“五四”时期的语体特征与当代论述作品的语体风格就有所不同;同为实用类语体,辞书与科普小品的语体风格就各有特点;同为学术论文,朱光潜先生的语体风格与王水照先生的语体风格就各有风范……
我们在教学中如果能扣住这些语体风格差异,结合词语、句式的选用,表达方式的曲与直,使用语言材料的多与少,以及语言表达气势的强与弱,语言教学才能挠到痒处,落到实处,走进语言的深处。
总之,我们在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特别是师生在共同解读、鉴赏和探究文本的时候,应该学会从辨明语体入手,关注语言内部与语言外部的特征,努力发现词语、句式、修辞、章法与语境、语体的关系,体会它们在不同语境、语体中运用的特点,因体定教,引导学生加深对语言材料的理解,增加语感,才可能揣摩出语言材料的经营对文本主题、观点的作用,从而对文本的内涵与意义有更深入而全面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