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清代潘正炜《听帆楼书画记》等著作的历史文化价值

2016-03-10潘剑芬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历史文化

潘剑芬

(广州市海珠区文物博物管理中心, 广东 广州 510303)



论清代潘正炜《听帆楼书画记》等著作的历史文化价值

潘剑芬

(广州市海珠区文物博物管理中心, 广东 广州 510303)

摘要:潘正炜是清代广州十三行著名行商。他编撰的《听帆楼书画记》、《听帆楼续刻书画记》等书,著录了唐宋至明清众多的精品书画,在鉴藏界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权威的指南作用;还著录有历代书画名家、鉴藏家等文人雅士的题跋,也就兼具有美术史研究及人文历史研究的双重价值。

关键词:潘正炜;《听帆楼书画记》;历史文化;学术价值

①潘有为是乾隆三十七年(1772)进士,曾参与《四库全书》的编校工作。2015年11月初,广州市民间文物保护协会志愿者于白云山大牛栏岗发现潘有为墓地。详见《广州日报》2015年11月6日A16版文章《两百年前“富二代”,不爱经商爱学术》。

②听帆楼位于今广州市海珠区南华西街道,筑于与珠江支流漱珠涌江水相通的池水中。据状元朱昌颐为《听帆楼续书画记》写的序言可知,该楼早于道光七年已建成。

清代广州十三行著名行商潘正炜所著的《听帆楼书画记》、《听帆楼续刻书画记》、《听帆楼集帖》等多部著作被收录于《广州大典》子部。一位行商的著作被收录于大型地方文献丛书,为史所罕见。笔者在撰写博士论文《广州十三行行商潘振承家族研究》期间,曾反复研读《听帆楼书画记》等著作,对其历史文化价值有一定的认识,在此进行简要的探讨。

一、 贾而好儒的听帆楼主人

潘正炜(1791-1850年),字季彤。其祖父潘振承在广州创办了同文行,成为十三行的著名富商。其父亲潘有度为潘家第二代行商掌门人,在其家园“南墅”专门设有私塾教育子女。潘正炜在充满浓郁书香氛围的家庭环境中成长:伯父潘有为①博学多才,是广东鉴藏家的魁首;父亲潘有度爱好诗书;叔父潘有原,曾组织“常荫轩诗社”;长兄潘正亨被誉为“能诗、能书、能画”的三绝名家,尤以书法见长,亦善鉴藏;三兄潘正常20岁考中进士,被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受家族浓厚文化氛围的影响,正炜自幼勤学善书,尤精小楷,亦工诗擅画。虽然正炜不想承接父亲遗下的外贸生意,最终却被迫接受家族的安排,成为潘家第三代行商掌门人。

据《宣统番禺县续志·人物志二》记载,正炜“生平喜收藏法书名画,建听帆楼以储之”[1]。可见,正炜博雅好古,在经商之余,收藏是他最大的爱好。凭借殷厚的家底,潘正炜收罗了大量的古书画、金石、古印等文物,专门建造 “听帆楼”②(见图1)珍藏文物。听帆楼,既是正炜收藏文物的重要场所,亦是他研习书画和考证文物、创作之场所。潘正炜编撰了《听帆楼书画记》(书影见图2)、《听帆楼续刻书画记》、《听帆楼集帖》①*①《听帆楼集帖》包含“听帆楼法帖第一”至“听帆楼法帖第六”共6册,共收集了自唐代至明代80多位名家的书法。吴荣光为该书所撰跋尾予以高度评价:“此册自枝指生以至傅青主,有明一代书法,备于是矣。唐子畏谓‘书扇如美人舞红氍毹上,终未能尽致’,观此何如?非季彤观察书家决择精审,安得如此?”由此可知该集帖收录明人法帖精品最多(参见《听帆楼集帖·跋尾》,道光戊申年刻本)。(拓石见图3)、《听帆楼诗钞》、《古铜印汇》②*②潘正炜继承了其伯父潘有为看篆楼旧藏古铜印,共包罗了汉魏六朝官私印共1300余方。鉴于这些古印章非常珍稀,其伯父当年刻印《看篆楼古铜印谱》曾引起轰动,然时日已久,该印谱所存甚少。正炜以伯父旧藏印章为基础,加上自己搜罗的印章,拓印成谱,名曰《古铜印汇》。据清代著名学者吴兰修记载,“潘季彤年丈以所藏古铜印千方,用红泥佳楮拓之,古人刀法、章法、字法,粲然具在,足以一洗杨宗道、王延年木刻之陋,而与漠魏碑碣并传。惜不令丁、黄诸公摩挲而辨释之也。”可见其拓印极精致,完美地保存了印章的风貌和神韵。参见冼玉清著,程焕文主编:《广东印谱考》(校订本),第16、128页。(见图4)等多部著作,成为当时有较大影响力的编纂有著作的鉴藏家之一。其中最具历史地位的,应属《听帆楼书画记》、《听帆楼续刻书画记》,其包含的史料兼具有美术史研究及人文历史研究的双重价值。

图1 听帆楼(水彩画,Gecrge R. West绘于1844年,

图21843年家刊本《听帆楼书画记》书影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书)

二、 《听帆楼书画记》、《听帆楼续刻书画记》的内容、体例

《听帆楼书画记》成书于1843年,它著录了潘正炜30多年来收藏的精品书画。该书是在著名收藏家吴荣光的鼓励、指导下完成的,其体例与吴荣光所著的《辛丑销夏录》相仿。吴荣光是潘正炜的姻亲,其妹嫁给正炜的三兄正常。吴荣光从官退居家乡佛山后与正炜交往频繁。吴荣光有如下记载:“余辛丑归里,每以书画自娱。尝取数十年来曾经鉴赏者,编成一帙,名曰《辛丑销夏记》。继而櫂访潘季彤观察于听帆楼。备阅所藏,如山阴道上,应接不暇,即选数种,刊入《销夏记》中。惜美不胜收。

图3 《听帆楼集帖》拓石(潘氏后人收藏)

图4《古铜印汇》书影(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书)

劝其校辑付刊,以公同好。今春,季彤《书画记》成,属序数言,以弁其首。季彤读书好古,寄迹风尘,廿有余年,而能专精所好。若是,则斯记也,其何多让于孙、高二公之所纪也。”[3]由此可见,吴荣光对正炜鉴藏的书画质量相当认可,正是在他的鼓励之下,《听帆楼书画记》得以成书付印。

潘正炜收藏的古书画数量众多,然只有真正的精品才能入选《听帆楼书画记》。他在该书自序曰:“余夙有书画癖。三十年来,每遇名人墨迹,必购而藏之,精心审择,去赝留真。又于真本中汰其剥蚀漫漶,可供鉴赏者约二百余种,复拔其尤只得百六十余种……”[3]。他从藏品中悉心整理,分类爬梳,最终只选择了160多种纳入其著作《听帆楼书画记》(共五卷)。1849年,潘正炜再次对其书画藏品进行了遴选,编撰出版了《听帆楼续刻书画记》,分上、下两卷,“所续刻书画共百种”[4]。

上述两书体例相同,对所录书画逐一释说,先注明画纸材质、尺寸、形制、款识、印章、书体等,次列书画作者自撰的文字,继载题跋,部分录有潘正炜自题或按语。书前有总目录,记录了每卷书画绘制的年代。《听帆楼书画记》有12种藏品是借用他家的,都一一注明为“借刻”。其续编所收全部是潘正炜自家的藏品。道光状元朱昌颐①*①朱昌颐(1784-1855年),字吉求,号朵山。浙江海盐人。道光六年(1826年)丙戌科状元,授职翰林院编修。谓其收录各朝名作之多可一饱眼福,“唐则阎立本、贤首禅师,前蜀则贯休,后蜀则黄筌,宋则蔡君谟、苏东坡、王晋卿、董、巨、马、夏(指董源、巨然、马远、夏珪,笔者注),元则黄、王、倪、吴(指“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笔者注)、赵松雪、方壶子,明则沈、文、唐、仇(指“吴门四家”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笔者注),国朝则三王恽王,无不兼收并蓄,其余宝绘皆历代知名之士,不可枚举……”[3]

诚然,这两部著作所录书画不乏唐宋元名迹,亦有颇多明清的精品之作。这些名作大多经名人收藏,藏印累累,为世所珍,被誉为渊源有绪的大家手笔。

三、 《听帆楼书画记》、《听帆楼续刻书画记》的版本

《听帆楼书画记》家刊本初刊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其后几年,潘正炜继续搜罗、整理藏品,遴选出120种精品书画,完成《听帆楼续刻书画记》的编撰。该家刊本在潘正炜辞世的前一年,亦即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面世。上述两书合并的家刊本在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出版。

因其重要的参考价值,上述两书被后人一版再版,多次重印。1911年,黄宾虹、邓实主编《美术丛书》,将潘正炜的《听帆楼书画记》及《听帆楼续刻书画记》收录其中,由上海神州国光社初版。上海神州国光社分别于1928年、1936年再版《美术丛书》,1947年增订后再版。此后,该书于1964及1976年(台湾艺文印书馆增订出版)、1986年(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江苏凤凰出版社)、2013年(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多次刊行。

据著名学者谢巍考证,《美术丛书》所收录为光绪二十三年正编、续编合并的家刊本。谢巍于1986年曾访书广州,获悉顺德马氏藏有《听帆楼续刻书画记》,以及有广州萃文堂卢达文抄本《听帆楼续刻书画记》,其内容与《美术丛书》收录的版本稍有差异,并推断这两版本源于道光二十九年刊本,而光绪二十三年的家刊本的续编疑为潘正炜后人的增补,“其中有否为季彤生前所剔除者,有俟与道光本作比较,以去疑。”[5]612笔者查阅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1843年家刊本《听帆楼书画记》(参见图2及图5)及1849年家刊本《听帆楼续刻书画记》,两书的目录中均未注明藏品购入时的价格,此价格应为正炜后人于光绪二十三年重版时所加(正编所著录的藏品购入价共为白银8624两,下编藏品购入价共为白银8963两)。此外,正编序言说明所收录书画藏品 “百六十余种”,而《美术丛书》所收录的序言却说明所录藏品为“百八十余种”;《听帆楼续刻书画记》初版时序言说明 “所续刻书画共百种”[4],《美术丛书》实际共收录藏品120种。由此可证光绪二十三年的家刊本确为潘正炜后人的增订本,重版时正编、续编均增加了书画藏品的种类。

图51843年家刊本《听帆楼书画记》书影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书)

1997年,《听帆楼书画记》及其续编分别收入《中国书画全书》第11-12册(卢辅圣主编,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2009年纳入该书修订本第16册、17册。2007年,两书又为西泠印社出版影印。2008年,两书由台湾世界书局股份有限公司出版。2009年,两书被收入邵大箴编纂的美术工具书《中国美术百科全书》第11册(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尤为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潘正炜和吴荣光、顾文彬、顾麟士、庞元济的著录汇辑成《近代四大书画收藏家著录汇刊》,由西泠印社影印出版,上述两书收录其中,成为书画收藏家的案头工具书。

四、 《听帆楼书画记》、《听帆楼续刻书画记》的历史文化价值

(一)在鉴藏界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权威的指南作用

两书所著录的名品巨迹多为潘正炜以巨款购入。其中唐闫右相《秋岭归云图卷》四百两、唐贤首禅师《法书卷》四百两、宋高宗《临黄庭经卷》三百两、宋王晋卿《万壑秋云图卷》三百两、宋赵千里《后赤壁图卷》二百两[6]2624,唐拓《定武兰亭序卷》二百两、宋李唐《采薇图卷》二百两、元王叔明《万松仙馆图轴》一百两、宋范宽《溪山行旅图轴》七十两、元方方壶《云林钟秀图卷》七十两[6]2506。明代的藏品亦不乏精品,《集明人山水扇册》一百两,明仇十洲《人物卷》五十两、明文待诏《诗画卷》三十两[6]2506。

中国古书画赝品众多,尤其是元代之前的作品,有时连老一辈著名鉴赏家也不易辨别,因而在潘正炜收藏的古书画中,亦难免有个别伪作混入其中。谨慎起见,潘正炜著录《听帆楼书画记》的藏品,均经过当时的鉴藏名家吴荣光、罗天池(1805-1866年)等人鉴赏,确保为真迹才录入其中。罗天池曾自述:“潘季彤观察延余评画,自辰至午,已阅千余种矣。季彤取一轴展数寸,仅露竹叶数片,请余审定。余曰:‘此黄华老人笔。’季彤怗服,叩其故……”[7]罗天池在古书画鉴藏方面的造诣之深由此可见。不少流传至今的重要古书画都附有罗天池的题记或藏印,他的收藏印记甚至成了今人辨认鉴藏古书画时的参考依据。吴荣光(1773-1843年),字殿垣,另字伯荣,号荷屋。广东南海(今佛山)人。嘉庆四年(1799年)进士,官至湖南巡抚兼署湖广总督。吴荣光从师大学者阮元,他精鉴金石,工书能画,山水宗吴镇[8]。潘正炜与吴荣光既是亲戚又是好友,两人交往甚密,时常切磋书画。《听帆楼书画记》、《听帆楼续刻书画记》著录的书画当中,吴荣光题跋50余篇,充分体现了其收藏、鉴赏的学识及修养。

成功的鉴藏活动,除了要具备艺术鉴赏力,还需要通过历代收藏家的书画著录去了解书画的 “流传有序”。《听帆楼书画记》、《听帆楼续刻书画记》收罗宏富、取舍精严、著录者多为渊源有绪的大家手笔,目前已成为学界所公认的名作。该书详尽地记录了每幅书画作品流传过程中历代文人雅士的题跋,可作为判断该画作流转经历的重要依据。潘正炜去世后,听帆楼的藏品多归清末大收藏家孔继勋①*①孔继勋是孔子的后裔,当过曾国藩的老师,在鸦片战争中曾力助林则徐抗英。1842年,孔继勋因冒雨守御广州猎德炮台,受风寒病故,道光帝以其死于战事予以褒奖。之子孔广镛、孔广陶所有。颇为难得的是,不少听帆楼旧藏一直辗转流传至今。例如,正炜珍藏的宋代李唐(1066-1150年,字晞古)的《采薇图》,录有明代收藏家项元汴、清代著名鉴赏家翁方纲②*②翁方纲(1733-1818年),号覃溪,乾隆十七年进士,清代书法家、文学家、金石学家,精于鉴赏。潘正炜的伯父潘有为是翁方纲的入室弟子。以及蔡之定、阮元、林则徐等名家题跋。翁方纲曾反复鉴赏此图,嘉庆己亥年(1815年)把此图与两幅临摹的赝品作仔细对比,记下“真本之古妙”。翁方纲为此画共作四次题跋,足证其珍贵。据其于嘉庆甲戌年(1814年)的题跋有“题荷屋所藏李晞古《采薇图》”字样,可知吴荣光(号荷屋)曾收藏此图。吴荣光对其极为珍爱,分别于39岁(嘉庆辛未,1811年)、64岁(道光丙申,1836年)在《采薇图》写下了详细的题跋[6]2515。此后,潘正炜以二百两白银从吴荣光处购得此画,并加上了“季彤鉴藏”的印鉴。历经一百多年流转,该画作现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听帆楼书画记》及其续编饱含中华艺术文明的历史信息,为古书画寻迹、考究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线索。就如著名学者谢巍所言:“所藏书画,亦有今日见存国内外诸馆收藏,故足堪参考。”[5]611一代宗师、已故鉴藏学界泰斗杨仁恺先生亦给予其高度评价:“考录俱详,所录书画大多传世,是一部难得的收藏书录。”[9]因此,两书在鉴藏界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权威的指南作用,至今仍是我国鉴藏界学者主要参考书籍之一。

(二)为古代诗文集的重要补充

上述两书收录各代文人雅士大量的题画诗及跋记,内容均是围绕书画名作的内容即景而作。这些诗文有的文采斐然、有的雄奇飘逸、有的舒逸流畅。如元代著名画家、诗人倪瓒(号云林)在其画作《枯木竹石》题有七言诗:“松陵寺里嶐山老,云海亭前住久如。旧日题名苔石处,霜柯雪竹影萧疎。”[6]2523观其诗则可想像出其画面之意境,真可谓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元代钱选(字舜举)《花卉图》有题画五言诗:“红粉初睡起,细雨欲开时。惟因太标致,不入少陵诗。”[6]2523此类题画诗在书中随处可得,在此不一一列举。而书中所收录的跋记之文学价值亦不容忽略,如李唐《采薇图》上有明清著名学者的题跋,洋洋洒洒一千余字,其中还对画中商朝末年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故事进行了描述与评论[6]2515。书中诗文大都未被收录于各代的诗文集,可谓是深藏闺中无人识。喜欢诗文研究的学者可依据两书,选出部分精品诗文按年代编纂成集。

(三)为中国古代美术史论研究提供了重要素材

两书收录的题跋内容颇为翔实,包含有书画名家、鉴赏家的画论,以及有画理、画法、画品、画评、画鉴等多角度的叙述,俨如一部中国古代画论。文征明在唐闫右相①*①闫右相,即闫立本,673年辞世。唐代画家,官至宰相,以工艺、绘画闻名于世。《秋岭归云图卷》中题跋曰:“闻上古之画,全尚设色,墨法次之,故多用青绿。中古始变为浅绛,水墨杂出。以故上古之画尽于神,中古之画入于逸,均之各有至理,未可以优劣论也。墨法既妙,而设色更神,铅朱丹碧,互为间沓。千岩万壑,怪怪奇奇,莫得知其所以始,而亦莫得知其所以终。吾尝谓立本当从十洲三岛来,胸臆手腕,不着纤毫烟火,方能臻此神妙。”[6]2626文征明正是通过对古代绘画技法的重新演绎,博综古人,吸取唐宋元各名家之所长,承古开今,最终形成自家风貌,闻名于世。因此,两书包含的名家画论为中国古代美术史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原始素材。

(四)为人文历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两书有助于了解当时文人雅士的交往情况。道光七年(1827年),状元朱昌颐闻知潘正炜工书法、精鉴藏,专程上门拜访,听帆楼琳琅满目的藏品让他极为震撼,自此一直念念不忘。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他为《听帆楼续刻书画记》写序,对当年欣赏听帆楼藏品的一幕仍历历在目,序言云:“丁亥来粤东,稔闻潘季彤年长工书法、精鉴藏,亟访义松堂,登其听帆楼,图书盈室,满目琳琅,如山阴道上,应接不暇,盘桓月余而去。自别后相暌二十余年,云山迢递,鸿雁罕通,而听帆楼卷轴之盛,时来往于心目间。”[4]听帆楼的藏品丰富,潘正炜在广东收藏界颇有名气。除了状元朱昌颐,还有众多文人慕名远道而来,向正炜索取书画观摩研习。

最为值得注意的是,透过名人雅士在书画名作留下的题跋,我们可窥见清代广州的书画鉴藏和交流概况。例如,听帆楼收藏的《诒晋斋梅花诗画册》有吴荣光、张岳崧、曾望颜、陈继昌等人题跋[6]2592;元王元章《墨梅》轴(正炜借刻)先后有翁方纲、曾燠、汪守和、朱为弼、何凌汉、陈嵩庆、伊秉绶、杨怿曾、宋葆淳、吴荣光、陈希祖、魏成宪、刘彬华、叶梦龙、张维屏等十多位名士的题跋;另一珍品《宋岳忠武手札卷》初由鉴藏家温汝适收藏,叶梦龙于嘉庆甲戌年(1814年)借刻,入其《友石斋贴》,后由正炜花四十两购藏,韩荣光、冯赞勋、张维屏、陈其锟、林召棠等名士先后为此卷作跋[6]2517-2518。由此可见,潘正炜为晚清广州书画鉴藏领域之承前启后者。他与吴荣光(1773-1843年)、张岳崧(1773-1842年)、叶梦龙(1775-1832年)、熊景星(1791-1856年)、孔继勋(1792-1842年)、韩荣光(1793-1860年)、罗天湖(1795-1826年)、鲍俊(1797-1851年)、伍元蕙(1824-1866年)等同时代广东藏家交游甚密。通过与这些学者交流、砌磋,潘正炜不断增添他鉴藏的知识底蕴和艺术素养。他以听帆楼为鉴藏活动基地,吸引着大批文人墨客在此雅集聚会,他们赏奇析疑,互为鉴定、考证,或互为题跋,甚至相互交换藏品。例如,潘正炜购入吴荣光的藏品主要有:宋《封灵泽敕》卷(一百两),宋李唐书《采薇图》卷(二百两),南唐周文矩《赐梨图》卷(一百两),元赵文敏《游行士女图》轴(二十两)[6]2506、唐佚名《七宝转轮王经墨迹》卷、清王铎《枯兰复生图》卷[10]、明《陈文恭诗》卷(四十二两)[6]2553-2554等。这些名家交往的足迹,见证了潘正炜的“鉴藏”生涯逐臻道光年间美术界的最高层次,促进了岭南地区鉴赏、收藏文化圈的形成与发展。

综上所述,《听帆楼书画记》、《听帆楼续刻书画记》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及较高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它们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 (清)梁鼎芬,丁仁长,吴道镕,等.宣统番禺县续志[M].卷十九.中国地方志集成.第7册.上海书店出版社,影印民国二十年本,2003:247.

[2] 莫伯治 .莫伯治文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338.

[3] (清)潘正炜.听帆楼书画记.序[M].广州:清道光癸卯年(1843)刻本.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

[4] (清)潘正炜.听帆楼续刻书画记·序[M].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刻本.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

[5] 谢巍 .中国画学著作考录[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 1998.

[6] 黄宾虹,邓实.美术丛书(下).第七辑[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5.

[7] (清)罗天池.昙白薇红仙馆笔存[M].广州: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8] 苏树蕃.清朝御史题名录[M].台北:文海出版社, 民国五十六年:350.

[9] 杨仁恺 .中国书画鉴定学[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0:348.

[10] 万新华 .吴荣光书画鉴藏活动研究[J].澳门:文化杂志,2009(秋季刊):1-10.

(责任编辑黎尚健)

The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Value of Pan Zhengwei′s masterpieces LikePaintingandCalligraphyoftheTingfangBuildingin Qing Dynasty

PAN Jian-fen

(Cultural Relics Management Center of Haizhu District, Guangzhou, Guangdong, 510303, P.R.China)

Abstract:Pan Zhengwei was not only a famous Canton Hong merchant, but also a well-known connoisseur and collector in Guangdong in the Qing Dynasty. His edition ofPaintingsandCalligraphyoftheTingfangBuildingand its sequel, cataloguing the numerous fine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s from Tang-song to Ming-qing dynasties, has important academic value and is also an authoritative guide to appreciating and collecting art works. In addition, these two books collected the inscriptive writings of outstanding painters and calligraphy masters, collectors and other scholars. They have great value in the research on art history as well as on cultural history.

Key words:Pan Zhengwei;PaintingandCalligraphyoftheTingfangBuilding; historical art; academic value

作者简介:潘剑芬,女,广东广州人,广州市海珠区文物博物管理中心副研究员,博士。

基金项目:2013年度“《广州大典》与广州历史文化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资助项目”(20BG2B06),201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清代广州口岸历史文献整理与研究”(142DB043)

收稿日期:2015-11-15

中图分类号:K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98(2016)01-0063-06

猜你喜欢

历史文化
辽阳历史文化旅游发展思考
中学校园景观设计
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战略
历史文化街区环境标识系统设计初探
湖南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刍议
地方历史文化开发的媒介策略
城市化下的历史文化与现代商业共存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