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乳房炎的综合防控策略
2016-03-10郝晓鹏
郝晓鹏
(河南省新乡市动物卫生监督所 453000)
奶牛乳房炎的综合防控策略
郝晓鹏
(河南省新乡市动物卫生监督所 453000)
奶牛乳房炎又称为乳腺炎,是乳腺因感染、外伤等原因所出现的炎性反应,是奶牛养殖过程中最常见、病因极其复杂、投入药费最多、防治最困难的一种疾病[1]。据统计,全世界约有30%的奶牛患有不同程度的乳房炎,尤其是隐性乳房炎最为普遍。吕贞龙[2]报道指出,在我国,由于奶牛饲养较分散,饲养环境卫生差、检测手段不完善,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高达40%~80%。由此可见,奶牛乳房炎是制约奶牛养殖业快速、健康发展的一种疾病。重视乳房炎的危害,积极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奶牛乳房炎对奶牛养殖产业积极的影响。
1奶牛乳房炎的危害
1.1降低泌乳量
当奶牛乳房受到致病菌,如大肠杆菌、葡萄球菌、沙门氏杆菌、无乳链球菌、停乳链球菌等的感染后,便发生乳房炎症。为了消灭菌原菌和修复操作的组织,机体产生大量的白细胞。随着病情的不断发展,白细胞不断聚集,从而慢慢堵塞了部分乳腺管,使其分泌的乳汁无法排出,从而导致泌乳量逐渐减少。高树新[3]报道指出,一个乳区的轻微感染可导致一头奶牛的泌乳量降低15%左右。若一头奶牛每天分泌25 kg鲜奶,那么每天每头奶牛将损失3.75 kg,一个泌乳期按300 d计算,就会损失1 125 kg鲜奶。由此可知,乳房炎对奶牛泌乳量影响非常大。
1.2影响牛奶及其制品的质量
奶牛患乳房炎后,由于奶中含有大量的体细胞及治疗过程中使用的抗菌药物的残留,从而使牛奶受到一定程度的病菌和抗菌药物的污染,从而导致牛奶品质下降[2]。另外,随着体细胞数增加,也减少了牛奶及奶产品的存储时间。奶牛患临床型乳房炎后,乳汁中的乳糖、钙、乳脂的含量分别下降47.8%、55.6%和77.3%,乳汁出现不良滋味和气味。
1.3影响人体健康
乳房炎患牛奶中含有大量炎性因子、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生的毒素。人们饮用后,可引起呕吐、腹泻、高烧、脱水等中毒症状,特别是对老年人及婴儿危害性非常大。再者,奶牛乳房炎治疗过程中使用的抗生素会产生一定残留,人们长期食用后会使机体对细菌产生耐药性,一旦生病后,治疗效果会很不理想。另外,乳中这些有害菌一旦形成则能抵抗高温和干燥,如化脓性链球菌是人体化脓性咽喉炎或化脓性扁桃体炎的病原菌,人饮用了未消毒或消毒不达标的牛奶而引起生病[4]。
1.4影响奶牛的利用年限
袁康文[5]报道指出,奶牛乳房炎会导致奶牛的经济利用年限,是奶牛过早淘汰的主要原因,占淘汰奶牛的15%,从而给养殖户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2综合防治对策
对奶牛乳房炎,尤其是隐性乳房炎,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预防。依靠科学的预防,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方可收到较好的效果。
2.1预防措施
2.1.1加强饲养管理每天及时清扫栏舍卫生,严格执行消毒制度。夏季应注意降温和通风,冬季或早春季节应注意保温,保持栏舍干燥卫生。日常饲养中给奶群提供优质的饲料和饲草,做到“先粗料、后精料”,精粗料比例为4∶6,精饲料特别是要注意微量元素硒、锌及微生素A、D、E等的含量要充足,这样可以有效降低乳房炎的发生率。
2.1.2正确使用挤奶设备和维修保养正确使用挤奶设备,特别是橡胶杯衬,在使用1 000次左右就要更换。挤奶员在挤奶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每次挤奶前要对设备进行清洗和消毒,用热的消毒液清洗乳头,清洗后尽量做到1奶牛1块擦洗毛巾或干纸巾。挤掉最初几把奶,严禁乳头发生交叉污染,并在每次挤完牛奶后进行严格消毒和清洗。
2.1.3干乳期和围产期科学护理制定科学的护理方案,干乳期进行预防和治疗,可有效减少一个泌乳期乳房炎的发生。具体操作方法:在最后一次挤净牛奶后,向乳房内注入长效抗菌药物或干奶安,然后用土霉素软膏将泌乳孔封住,连续用药5~7 d。乳头药浴,在每头牛挤完奶后,用杀菌溶液浸渍乳头,干乳的最初7 d及产犊前7 d,每天进行一次药浴。
2.2治疗措施
2.2.1乳房灌注挤完奶后,青霉素80万U,注射盐水100 mL稀释后注入乳头内。同时,青霉素300万U或四环素30万U,静脉或肌肉注射,2次/d,连用3~5 d。也可使用先锋、头孢噻肟钠等进行治疗。
2.2.2对于症状较重的奶牛,可用葡萄糖生理盐水1 500 mL+25%葡萄糖液500 mL+维生素C和维生素B各适量,静脉注射,2次/d。注意,为了防止酸中毒,可用5%碳酸氢钠液500 mL,一次静脉注射。
2.2.4中药疗法组方:蒲公英、鱼腥草、金银花、川芎、苍术各80 g;当归、双花、连翘、全瓜蒌、生干草各50 g;青皮、紫丁地丁、连苕、荆芥、通草各20 g。水煎去渣,取汁内服,1剂/d。重症奶牛2剂/d,连用5~7 d。
3参考文献
[1]尹荣兰,张乃生,杨正涛.奶牛乳腺炎防治研究进展[J].动物医学进展,2007,28(5):79-82.
[2]吕贞龙,尹召华,杨章平,等.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病规律的初步研究[J].中国奶牛,2008,(2):39-40.
[3]高树新,王国富,邵志文,等.奶牛乳房炎的危害及其检测方法探讨[J].中国乳品工业,2008,36(2):58-64.
[4]张世杰.奶牛乳房炎的防治[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8,29(6):76-77.
[5]袁康文,沈留红,曹随忠,等.中西药结合治疗奶牛急性乳房炎[J].中国兽医杂志,2008,44(1):72-73.
中图分类号:S858.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2739(2016)03-0056-03
收稿日期:2016-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