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治心得※

2016-03-10张兴桥封丽华宋立明郑雪梅尚志刚

河北中医 2016年5期
关键词:中医疗法慢性病胃炎

张兴桥 封丽华 宋立明 郑雪梅 尚志刚

(河北省冀州市医院中医科,河北 冀州 053200)

经 验 交 流

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治心得※

张兴桥封丽华1宋立明郑雪梅2尚志刚2

(河北省冀州市医院中医科,河北冀州053200)

【摘要】目的慢性浅表性胃炎(CSG)为临床常见疾病,属于中医优势病种,其临床症状复杂。我们在临证中发现CSG病因多以湿、热为主,病机多以胃络瘀阻、胃气上逆为主,治疗上紧扣病因病机,以清热、祛湿、化瘀、降逆4组药物为主,中医治疗思路简单明了,疗效显著。

【关键词】慢性病;胃炎;中医疗法

慢性浅表性胃炎(chronic superficial gastritis,CSG)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性疾病,是最常见的胃部疾病,也是中医药治疗的优势病种之一。患者因饮食因素,湿热内生,阻于胃脘,气机失和而发病。随着人们生活习惯、饮食结构的改变,CSG发病率日益升高[1]。若失治误治,可发展为萎缩性胃炎,甚至发生恶变。我们应用中医方法,体悟先贤医论,把握病因病机,从湿、热、瘀、逆论治该病,体会如下。

1四诊寻因,湿热为主

在诊治CSG过程中,首先为了减少误诊、漏诊,通常进行简单必要的现代检查,如超声、心电图,除外肝胆及心脏等相关器官疾病,经胃镜或上消化道造影确诊该病,然后进行中医的望、闻、问、切诊查。望诊,患者往往以手捂住胃脘部前来就诊,此时切不可以“喜温喜按”断为虚证,定要结合胃脘部切诊,若按之疼痛,应以“拒按”待之。望舌多见舌红或黯红,甚至舌有瘀斑,苔腻色黄或白,提示湿、热、瘀三者阻于胃脘部。闻诊,患者口臭,甚至恶心、呃逆、嗳气,显示湿热瘀阻,胃气上逆。问诊时,患者往往自述胃脘部疼痛胀满,进食生冷则加剧,此时亦不可因“喜温恶寒”而认为胃寒证,胃本为阳土,其性喜温恶寒,一旦为邪所累,则生冷刺激必然加重临床表现,故应四诊合参,痛则不通,胃络瘀阻,乃实在之因。切诊,脉象多见沉涩,更不可因沉而当虚证,《素问·病能论》有明确告诫“黄帝问曰:人病胃脘痈者,诊当何如?岐伯对曰:诊此者当候胃脉,其脉当沉细,沉细者气逆,逆者人迎甚盛,甚盛则热,人迎者胃脉也,逆而盛,则热聚于胃口而不行,故胃脘为痈也”,古语不欺人也,沉细确为胃气热甚上逆的脉象。综上所述,四诊合参,重在按腹察舌切脉,湿热为该病的主要病因。

2审病察机,瘀逆突出

胃为阳土,六腑之一,其性主降,传化物而不藏。主受纳腐熟水谷,下传于肠。一旦被湿热之邪所困,传化受阻,水谷瘀滞于其间,不能受纳,可表现为胃脘部胀满疼痛,纳差厌食。此其一瘀也。湿热困胃,日久入络,气血不畅,瘀血积于胃络,不通则痛,故胃脘部疼痛,此其二瘀也。湿性黏滞,热邪上蒸,传化失司,故胃气不能下降,甚至上逆。表现为胃脘部胀满疼痛,纳差厌食,严重时呃逆呕吐。正如《临证指南医案》所讲“胃宜降则和……胃气上逆固病,即不上逆,但不通降,亦病矣”。现代医学设备检查结果往往提示:胃黏膜花斑样改变;黏膜粗大,走行紊乱,胃内潴留液增多,胃蠕动差等,也可佐证该病的病机分析,可见胃络瘀阻、胃气上逆为该病的突出病机。

3清热祛湿,燥利两途

中医讲究“治病求本”,既然湿热是该病的主要病因,治疗上当以清热祛湿为主。寒能清热,苦能燥湿,故首选偏于中、上二焦的黄芩、黄连,热甚加蒲公英。《中药大辞典》记载“黄芩能除胃中热[2]”“黄连调胃厚肠[2]”“蒲公英味苦性甘寒,归脾胃二经,能泄热解毒”,《外科证治全生集》介绍蒲公英治疗胃痛有奇效,与黄连同用相得益彰[3]。三药燥湿清中,可列为治疗CSG的第1组药物。现代药理研究证实,三药均能有效杀灭幽门螺旋杆菌[2]。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温热论》也讲“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故选择既能渗湿利下,又能健脾化湿的茯苓、泽泻、车前子三药,作为治疗该病的第2组药物。通过燥湿于中和利湿于下2条途径,祛湿清热,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4活血通络,和胃通瘀

胃病日久入络,导致气滞血瘀,胃络瘀阻是该病的一个主要病机,以气滞为主则表现为胀痛,以血瘀为主则表现为刺痛。临床选用既能理气活血,又能和胃通瘀止痛的丹参饮,方中丹参味苦微凉,活血通络,通瘀止痛;砂仁辛温,行气调中,和胃醒脾;檀香辛温理气,利胸膈,调脾胃。此方是治疗CSG的第3组药物。由于此方含有砂仁和檀香2味辛温药物,在临床应用中,可通过调整二药剂量,来调整整个处方的温凉,更好地针对每例患者的寒热情况,此组药物既能活血通络,和胃止痛,又能调整阴阳,切合患者。

5降逆为要,慎用升举

胃气上逆是该病的另一个主要病机,根据《内经》“高者抑之”的治则,顺其本性,逆其病势,施以降逆之法。正如吴鞠通所言“胃之为腑,体阳而用阴,若在无病时,本系自然下降,今为邪气蟠居于中,阻其下降之气,胃虽自欲下降而不能,非药力助之不可”。《临证指南医案》也指出“腑宜通即是补……胃气下行,则有效验”。《中药大辞典》记载旋覆花“主肋胁气……去逐大腹,开胃,止呕逆不下食[2]”。《医学衷中参西录》解赭石“色赤,性微凉……其质重坠,又善能镇逆气,降痰涎,止呕吐,通燥结,用之得当,能建奇效……虽降逆气而不伤正气,通燥结而毫无开破” “逆气挟胃热上冲,不能饮食,并不能受药者,宜赭石与清热之药并用”。 《医学衷中参西录》解鸡内金“鸡之脾胃也……其善化瘀积可知”“鸡内金生用善降”。故选三药降逆之用,直中病机,作为治疗该病的第4组药物。切不可因胃有瘀滞,而用疏肝解郁之品,如柴胡、升麻等上升举散之类,用之失宜,可将本应下行之胃气一并上举,抵消药效,甚或加重病情,当慎戒之。

6典型病例

王某,女,42岁。2012-08-23就诊。主诉:胃脘胀痛1年,进食加重伴恶心呕吐1周。刻诊:1年前因饮酒过量,出现胃脘胀满疼痛,未予治疗,时轻时重,1周前因进生冷食物加重,食后胃脘胀痛明显,纳差,口苦,严重时恶心呕吐,大便量少不爽。切胃脘部拒按,压痛明显。舌黯淡,边有齿痕,苔黄腻。脉沉涩。上消化道造影报告:胃黏膜粗大,走行紊乱,胃内潴留液增多,胃蠕动差。西医诊断:CSG。中医诊断:胃脘痛。证属湿热内瘀,胃气上逆型。治宜清热利湿,通瘀降逆和胃。药物组成:黄芩10 g,黄连10 g,蒲公英30 g,茯苓30 g,泽泻10 g,车前子15 g,丹参30 g,砂仁6 g,檀香3 g,旋覆花(包)10 g,赭石30 g,生鸡内金15 g,神曲10 g,麦芽10 g,生大黄10 g。日1剂,水煎2次取汁300 mL,分早、晚2次服。服7剂。2012-09-01二诊,患者恶心呕吐消失,疼痛明显减轻,惟有胀满纳差。仍舌淡,苔腻色略黄,脉沉涩。初诊方去生大黄,加莱菔子15 g下气消胀,余不变。又煎服7剂。2012-09-08三诊,患者症状基本消除,惟舌苔略黄腻,脉沉。二诊方去莱菔子,继服5剂。并嘱其忌辛辣,节饮食,避生冷,以顾护脾胃。

按:患者胃脘部胀满疼痛,知其病位在胃,切胃脘部拒按,舌黯淡,边有齿痕,苔黄腻,脉沉涩,提示湿热聚于胃脘,因有湿热之邪盘踞,胃气下行受阻,瘀而上逆,故现纳差、口苦、恶心呕吐等症,判定湿热瘀逆为其主要病因病机。针对病因病机,方中黄芩、黄连苦寒燥湿,蒲公英甘寒清热,茯苓、泽泻、车前子淡渗利湿,共除湿热之病因;丹参、砂仁、檀香为丹参饮,既能活瘀滞,又能理胃气,针对瘀之病机,化瘀止痛;旋覆花、赭石、生大黄通腑降逆,针对逆之病机,配伍生鸡内金、神曲降逆和胃。另外,麦芽一味药,秉春生之气,既能入脾胃,消化饮食积聚,又能寓降于升,启升降之机,还可避免过于升提之弊,用意深远。综观全方,紧扣病因病机,疗效可喜。

参考文献

[1]陈兴,赖瑜.连朴饮化裁治疗脾胃湿热型CSG75例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13,35(2):231-232.

[2]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019,2025,2218.

[3]周功述.和胃汤治疗CSG78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23):114.

(本文编辑:习沙)

doi:10.3969/j.issn.1002-2619.2016.05.033

作者简介:张兴桥(1971—),男,副主任中医师,学士。从事中医脾胃病、中医风湿骨病等临床诊疗工作。

【中图分类号】R573.3;R573.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619(2016)05-0762-03

(收稿日期:2014-07-22)

※ 项目来源: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2010年度中医药类科研计划课题(编号:2010192)

1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三医院康复科,河北石家庄050011

2河北省衡水市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中医科,河北衡水053000

猜你喜欢

中医疗法慢性病胃炎
肥胖是种慢性病,得治!
容易导致慢性胃炎的六件事要知道
健康管理和健康教育在老年人慢性病控制中的应用
中医疗法治疗腰背肌损伤研究
健康体检常见慢性病及指标异常流行病学分析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医疗法
脑癌患者三月治愈 红太阳中医疗法创奇迹
癌症是可控制的慢性病 红太阳中医疗法创奇迹
逆转慢性病每个人都可能是潜在的慢性病候选人!
慢性胃炎中医临床治疗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