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减少及血液中微粒检验的研究进展探讨
2016-03-10甘茂林
甘茂林
四川省绵阳市中心医院 检验科 621000
血小板减少及血液中微粒检验的研究进展探讨
甘茂林
四川省绵阳市中心医院 检验科 621000
化疗患者、血栓性疾病患者均可出现血小板减少的现象。对这些患者进行血液微粒检验是评估其血小板减少的重要手段。而血小板计数检验中容易受到血液其他非血液微粒干扰,容易导致检验结果失真。近年来关于血小板减少检验以及血液微粒检验的研究有一定的进展,现主要在这方面作一综述。
血小板减少;微粒检验;研究进展
血小板计数以及血液微粒检测是临床检验的常见项目,两者均对血栓性疾病的诊断起到重要的参考价值[1]。临床中血小板计数与血液微粒检测不仅仅是针对血栓性疾病患者,一些化疗患者也需要进行血小板计数和血液微粒检测。近年来关于血小板计数以及血液微粒检测的研究方面也有一定的进展。现主要对临床中血小板减少及血液微粒检验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血小板减少的检验
血小板减少的检验是临床中监测患者生理变化的重要指标,对临床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些放化疗患者和因某些疾病引起血小板减少的患者要进行血小板计数检测,判断血小板减少程度。一般而言,血小板采集环节符合标准,在检验中应用光散色法、阻抗法进行血小板计数,如果检验的结果最少为 50×109/L,说明检验的结果是比较准确的。但如果患者血小板计数过低,则检验时将会受到血液中非血小板颗粒的干扰,出现血小板计数假阳性升高的现象。血液中的非血小板颗粒主要由白细胞碎片、红细胞碎片、某些细菌、免疫复合物等构成。这些颗粒一般会少于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计数超过50×109/L时,这些微粒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而如果血小板计数过低,这些微粒计入到血小板计数中,将会使检验结果失真。
1.1 血小板计数研究
覃氏等用流式细胞仪用全血法、PRP法检查冠心病、慢性肾衰、急性白血病化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并将结果与健康人群比较。检验时血小板微粒内参标准为0.8μm和3mm。结果显示[2],健康人群和白血病化疗患者的血小板计数相差不大,而其他疾病的患者血小板计数比健康人群高。除此以外,相关研究显示健康人体的血小板释放中,活化血小板高于静息血小板[3]。该研究认为血小板计数对血栓性疾病有重大的预测价值。而对于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则会失真[4]。白血病患者血小板计数检测中,用二维光散法检出的结果和草酸铵参考方法比较误差较小,而采用阻抗法则出现显著性偏差。
1.2 血小板鉴别研究
血液中白细胞碎片、红细胞碎片、某些细菌、免疫复合物的微粒大小和血小板相近,对血小板计数检验产生较大的干扰。显微镜下能够对这些微颗粒和血小板进行鉴别。用血液涂片进行检验白血病患者的血小板,检验结果与草酸铵法存在很大偏差。在显微镜下进行鉴别分析表明,白血病患者血小板计数失真的主要原因是恶性细胞浆质体干扰导致。白血病患者在化疗后,血液中含有大量的恶性细胞浆质体颗粒,而其血小板计数较低,这些非血液可以计入血小板计数中,造成血小板计数失真。因此,当用血小板计数方法度白血病患者检验出现异常时,可以利用显微进行鉴别。
1.3 血液微粒检验
现阶段人们比较一致认为血小板微粒和机体外外伤时的止血有紧密联系,当人体出现外伤时,皮损处会聚集大量的血小板,其表面磷脂能够加快皮损处凝血。血栓性疾病多存在血小板聚集的情况,并使血小板微粒显著增加。但关于血液微粒的增加目前医学上缺乏确切的描述。在血液微粒的鉴别方面,目前主要依靠免疫组法进行检验。
1.4 表达组织因子微粒
研究显示,健康人群和心脏外科手术患者的表达组织因子微粒无显著差异。说明机体损伤对患者微粒的表达组织因子无显著性的影响。在血小板微粒的活化研究方面,研究显示,融合蛋白TAP-SSL5能够有效抑制血小板微粒表面Mac-1的活化[5]。抑制血小板微粒表面Mac-1的活化能够有效减轻血管损伤以及动脉粥样硬化的炎症反应,起到良好的改善效果。
1.5 内皮细胞微粒
研究显示,全身性脉管炎患者的内皮细胞微粒显著高于发热者和健康人群。该研究认为,内皮细胞微粒在全身心脉管炎患者中发病具有特异性,可以作为内皮细胞活化中的参考指标。除此以外,对脉管炎严重程度的评估中,还可以将内皮细胞微粒作为参考依据。在冠心病患者以及存在冠状动脉发生狭窄病变过程中,内皮细胞损伤是加重患者病情的重要原因。因此,对于存冠脉病变的患者,监测内皮细胞微粒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关于不溶性血小板膜微粒研究中,使用冻融和超声方法处理后,可以获取具有止血功能的颗粒。其能够受到血小板聚集诱导剂的诱导反应,出现聚集现象。由此可见,血小板减少症中血小板膜微粒的制成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对提高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止血效果有重要作用。
2.小结
血小板与血栓性疾病的发病、止血性疾病紧密相关。临床中对血液疾病、血栓性疾病等患者进行血小板计数检测,能够有助于临床诊断和治疗。然而血小板计数容易受到一些非血液颗粒的干扰。虽然临床中可以借助免疫组法、涂片检测等进行鉴别,但血小板可以检测水准提升和非血液微粒准确鉴别依然是往后的研方向。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各种设备精确度的提升,血液中的微粒问题将会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并被人们所克服。
[1]潘中华.血小板减少及血液中微粒的临床检验结果分析[J].吉林医学,2014,35(6):1174.
[2]覃春艳,周秀琴.试析血小板减少及血液中微粒的临床检验[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0):153-154.
[3]吴杰敏.血液中微粒及血小板减少的临床检验研究[J].当代医学,2015,21(27):39-40.
[4]李昌将.血小板减少、血液中微粒的临床检验探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33):89-90.
[5]刘成海,彭松,胡厚源,等.融合蛋白TAP-SSL5对血小板微粒与 THP-1细胞结合及 Mac-1活化的影响[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4,36(9):864-867.
R331.1+43
A
1672-5018(2016)12-04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