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流行热的诊断与防控
2016-03-10晏辉宇
晏辉宇
(信阳市畜牧工作站,河南 信阳 464000)
牛流行热的诊断与防控
晏辉宇
(信阳市畜牧工作站,河南 信阳 464000)
牛流行热是由牛流行热病毒引起的奶牛、肉牛、黄牛和水牛的一种以突然高热为主要特征的急性、非接触性传染病,也被称为三日热或暂时热。牛流行热多发生于非洲、大洋洲和亚洲。天气闷热的多雨季节夏季和昼夜温差较大、蚊虫活跃的秋季是牛流行热的高发期。牛流行热传播速度快,流行范围广,具有明显的周期性,我国有20多个省份曾发生过该病。牛流行热虽然致死率低,但能引起牛群体性发病,可导致役用牛跛行及瘫痪,奶牛产奶量降低,乳品质下降,对养殖业危害严重。
1 病原学
牛流行热病毒是牛流行热的病原体。牛流行热病毒是弹状病毒科,暂时热病毒属成员,为单股RNA病毒,只有1种血清型。牛流行热病毒的病毒粒子有囊膜,长约100~230nm,宽约45~100nm,呈锥形体。牛流行热病毒对氯仿、乙醚敏感。牛流行热病毒对热和pH也比较敏感,56℃加热10min或37℃条件下放置18h即可使其灭活,在pH2.5以下或pH以8.0以上条件下仅能存活数十分钟。牛流行热病毒可存在于发热牛的血液、呼吸道分泌物中、排泄物中。柠檬酸盐缓冲液抗凝的病牛血液中的病毒冷藏1w后仍有感染性。病毒于-20℃以下低温保存可长期保持毒力,且反复冻融对其活力无明显影响。
2 流行病学
牛流行热最早发生于东非,在整个非洲大陆、南亚、澳大利亚、日本、巴勒斯坦等国都有流行。随着养牛业的快速发展,该病已向更广泛的地区蔓延。我国于1955年首次发现该病,1976年分离到牛流行热病毒。该病主要在我国南方和东南的许多省份流行,北方也有一定范围的流行。牛流行热的流行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以夏秋季较多发生,北方多在5~6月发病,南方多在7~9月流行,闷热多雨的季节和昼夜温差较大的天气常常会引起该病的爆发和流行。牛流行热常常突然爆发,大批牛只短期内集中发病、呈地方流行性或大流行性。牛流行热的发病还与牛的品种、年龄、妊娠、饲养密度等也有一定关系,如奶牛、黄牛敏感,水牛钝感;成年牛比犊牛和老龄牛发病率高;妊娠期牛更加易感等。病牛多为温和的良性经过,在没有继发感染的情况下,死亡率较低,为1%~3%。该病的流行具有一定周期性,大概每3~5年大流行1次。病牛和带毒牛是本病的传染源。一般认为,该病通过呼吸道感染,此外,吸血昆虫的叮咬,是传播该病原的重要方式。与病畜接触的人和用具的机械传播也具有一定的可能性。
3 临床症状
牛流行热的潜伏期一般为3~7d,然后突然发病,从正常牛到出现不食、发热或气喘等明显症状仅需半天到1天时间。病牛首先表现为恶寒战栗,随后体温升高到40℃以上,一般高热的状况会稽留3d,因此该病又称三日热。有些动物会出现眼结膜充血、眼睑水肿,畏光,流泪;鼻镜干热,鼻流透明清亮鼻涕或浆液性分泌物;口腔发炎、口角泡沫样流涎。病牛食欲废绝,反刍减弱或者停止,便秘,后期腹泻,稀便恶臭并带有血丝。呼吸急促,气喘,呼吸频率可达每分钟80次以上,肺部听诊肺泡音高亢、支气管音粗粝。有些患牛出现四肢关节浮肿、僵硬、疼痛,后肢僵硬,行走困难,后肢抬不起来,喜趴卧,严重者卧地不能起立。妊娠母牛可能发生流产、产死胎。
4 病理变化
病变主要表现在肺部。病死牛可见肺高度膨隆,间质增宽,被膜光滑、湿润,按压呈捻发音,有的发生纤维素性胸膜肺炎,切面气肿、肺间质显著增宽,肺组织呈海绵状,有大量暗红色液体流出;有的病牛脾脏表面有刷状出血,心肌柔软,心外膜出血;全身淋巴结尤其是肺门淋巴结充血、出血、肿大;肝、脾、肾等实质器官轻度肿胀,有散在小坏死灶。镜检可见肺泡高度扩张,有的破裂,形成肺泡性肺气肿;肺脏间质因气肿显著增宽,有的病牛出现肺间质水肿;有的肺浆膜表面覆盖一层纤维素性渗出物;肝细胞肿胀,出现明显的颗粒变性、水泡变性;心外膜出血,心肌纤维颗粒变性。真胃、小肠和盲肠黏膜呈卡他性炎和出血。
5 诊断
根据牛流行热的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症状的特点,即大群突然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传播快速,高热稽留,畏光流泪,呼吸困难,流浆性鼻液,喘咳,运动障碍,发病率高,病程短,良性经过,死亡率低,可初步诊断。确诊需要进行实验室诊断。实验室诊断可选取发热期的病牛采血,脑内接种乳鼠、乳仓鼠,连续传代,在传代过程中病毒的潜伏期会不断缩短,第1代约6~8d;第2代5d左右;至第6~8代,仅2~3d即可使乳鼠全部发病死亡。分离到病毒以后,即可应用乳鼠或细胞培养物与已知标准免疫血清做中和试验进行病毒鉴定。也可采取血清进行中和试验、半微量补体结合反应、微量血清细胞中和试验、免疫荧光技术及ELISA等进行血清学诊断。2002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颁布的农业生产标准规定,微量中和试验是检测牛流行热病的标准方法。目前,实验室已经建立了快速诊断牛流行热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如RT-PCR、TaqMan探针、LUXTM荧光PCR、RT-LAMP技术等。
6 预防
加强饲养管理,减少应激的发生,严格消毒制度,同时消灭吸血昆虫。接种疫苗是预防牛流行热的有效措施之一。尽管当前现有的疫苗存在一些不足,如稳定性差、需多次免疫、免疫反应重,但都具有一定的保护力,能够基本上控制牛流行热的爆发。有的牛场坚持每年5月份免疫2次活苗,取得了良好保护效果,值得借鉴推广。牛流行热灭活疫苗,疫苗为乳白色的乳剂,使用时颈部皮下注射每头份4ml,免疫2次,间隔3w;6月龄以下的犊牛,免疫剂量应减半。该疫苗适用于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奶牛、黄牛和妊娠牛。接种疫苗后,有少数牛于接种部位出现轻度肿胀,3w后基本消退,还有极少数牛有一过性热反应。一旦有牛群发病,首先对症状明显的患畜原地隔离治疗,专人护理,对未发病的健畜严格隔离饲养,限制其活动,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同时要严格禁止向外地输出染病动物及其产品污染的用具、饲草料等。
7 治疗
该病尚无特效药物,治疗一般为对症治疗。病牛体温升高,可以肌肉注射退热药物如复方氨基比林,或30%安乃近。发病严重的病牛应使用抗生素控制继发感染,可用青霉素、头孢类和大环内酯类等,结合病牛的体征静脉注射葡萄糖生理盐水或复方氯化钠注射液,补充VB1和VC等药物。病牛若出现四肢关节异常,可静脉注射水杨酸钠溶液。对瘫痪卧地不起的病牛可使用2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500~1000ml,1次静脉注射。此外根据症状对症治疗如使用安茶碱平喘,地塞米松抗炎,甘露醇降低颅内压,氯丙嗪或硫酸镁镇静,10%安那加强心等。一些中药验方对牛流行热也有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在病初可用柴胡、黄芩、葛根、荆芥、防风、秦艽、羌活、独活、细辛各30g,知母24g,甘草24g,大葱3根为引,将药研末冲服。也可用板蓝根60g,紫苏90g,白菊花60g,煎服。疗效可缩短病程,加快康复。症状轻微的患畜可用银翘散随症加减治疗:金银花60g,连翘50g,苇根25g,大青叶30g,桔梗30g,绿豆30g,豆豉30g,荆芥穗25g,菊花25g,甘草20g,竹叶25g,薄荷25g,山栀子20g,黄芩30g,水煎候温灌服,每天2次。症状严重高温不退,食欲废绝,呼吸困难的患畜,用清瘟败毒散治疗,石膏100g,生地40g,黄连30g,黄芩30g,连翘30g,知母30g,大青叶30g,板兰根30g,丹皮25g,玄参25g,竹叶25g,桔梗25g,水煎候温灌服,每天2次,连用2d。因此,在治疗的过程中,采用“中西药结合”和“对症下药”的治疗原则,一般都能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经验交流
S858.23
1004-5090(2016)10-0033-02
(2016-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