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灸大成》对《针灸甲乙经》针刺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2016-03-10禹佳孙鑫钱会南

环球中医药 2016年10期
关键词:井穴配穴针灸学

禹佳 孙鑫 钱会南



《针灸大成》对《针灸甲乙经》针刺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禹佳孙鑫钱会南

《针灸大成》是继《针灸甲乙经》之后,对针灸理论的又一次全面而系统的总结,其在诸多方面继承与发展了《针灸甲乙经》所构建的针灸理论体系。本文立足于《针灸大成》原文,从经络腧穴、针刺手法、针刺临证理论、灸刺禁忌等方面对《针灸大成》和《针灸甲乙经》进行对比,介绍《针灸大成》对《针灸甲乙经》针灸理论体系的发展和运用,说明二者在针灸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历程中举足轻重的影响地位。

《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针灸理论体系

《针灸甲乙经》[1](以下简称《甲乙经》)对中国针灸学的影响深远,起到了承先启后的巨大作用。后世一些著名的针灸学著作,如高武的《针灸聚英》、杨继洲的《针灸大成》以及吴谦的《针灸心法要诀》等,也是在《甲乙经》针灸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作为后世针灸理论的一次大的总结,《针灸大成》[2]在针灸学理论体系形成中的地位也是十分重要的,其对《黄帝内经》[3-4](以下简称《内经》)、《甲乙经》相关针灸理论都有一定的继承,同时也进行了发展。《针灸大成》由明代杨继洲原著、靳贤补辑重编,共10卷。所述内容十分广泛,首论《内经》《难经》中有关针灸的论述,其次有针灸歌赋选、经络腧穴、刺法针法、灸法、针灸证治、杨继洲医案和小儿按摩法。其总结了明代以前中国针灸的主要学术经验,尤其是收载了众多的针灸歌赋;重新考定了穴位的名称和位置,并附以全身图和局部图;阐述了历代针灸的操作手法,加以整理归纳,如“杨氏补泻十二法”等;记载了各种病证的配穴处方和治疗验案。

本文以《针灸大成》原文为依据,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甲乙经》在针灸理论框架体系形成方面的作用和《针灸大成》对其针灸理论的继承进行比对,阐发《针灸大成》对《甲乙经》针灸理论的发展,以及二者对后世针灸理论的影响。

1 经络腧穴

《针灸大成》对前世针灸著作,如《灵枢》《甲乙经》的内容都有所继承,其最出众的地方莫过于对古人内容继承的同时,将这些腧穴、经络和针刺手法进行编排,使其成为歌诀方便今人的记忆与背诵。

1.1十二经脉循行

《针灸大成·卷六》罗列了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针灸大成·卷七》则罗列了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任脉、督脉,分别论述了十二经脉的主治及歌诀、考正穴法。可以说,《针灸大成》在内容上继承了前两者对于经脉循行的记载与描述,但是在叙述上则另辟蹊径,对腧穴和经脉循行进行了歌诀式的整理与归纳,更方便后人记忆与临床应用。

1.2井穴主治、适应症

十二井穴早在《灵枢·九针十二原》中就有记载,而《内经》中记载井穴最详细的则是《灵枢·本输》和《素问·缪刺论》。而到《甲乙经》时期,对井穴进行了定位上的描述,并在《内经》的基础上补充了少冲穴的位置。《针灸大成》对井穴则更为重视,其在《针灸大成·卷五》井荥输经合补泻虚实篇记载了井穴的定位及主治,并将井穴主治的范围进行了扩大,《针灸大成》中提出的十宣穴,经对比与《灵枢·本输》和《素问·缪刺论》中的井穴位置完全一致,并在治疗上,以休克、昏迷、高热、中暑、癫痫、癔病、小儿惊厥等急性疾病为主,正是对十二井穴在实践中的再发展,并扩大了其主治范围,使其更加广泛的得以利用[5]。

1.3经验效穴与奇穴

《针灸大成》对《甲乙经》中的经验效穴和奇穴也十分重视,并加以继承。如《针灸大成·卷七》中阐释了32个经外奇穴,不光记载了它们的具体位置,还介绍了其所治病症及治疗手法,对后世用经验奇穴治疗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如内迎香治疗目热暴痛、耳尖小艾柱灸五壮治疗眼生翳膜等,其中还有一些如八邪、八风、十宣、五虎、二白等穴还是一些穴位的别称,从而扩大了这些穴位治疗病症的范围。这些经外奇穴基本都是在长期的针灸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同时也是对前世针灸学理论的继承与发扬,并对后世将穴位治疗一些非常见病症或局部、循经病症提供了理论依据。

2 针刺手法

《针灸大成》作为对前世针灸理论集大成者,临床治疗方面便是重中之重,并且独创了针刺穴位和相关配穴处方的歌诀,这种形式的出现对临床以针刺治疗疾病提供了便捷,方便记忆。同时作为一部针灸理论方面的著作,《针灸大成》在针刺原理方面对《甲乙经》和《内经》的相关内容也有所继承与发展。

2.1透穴针法

《针灸大成·卷二》收录了《玉龙歌》,在《玉龙歌》原歌只有二则透穴针法的基础上,将透穴针法增加到了十二则,透穴针法是一种毫针刺法,用毫针从一穴位进针之后,根据穴位的部位情况和治疗需要,采用“直刺深透”“斜刺平透”“横刺沿皮透”等透刺方法,有的从一个方向透刺另一个穴位,或几个穴位(单向透刺),有的在进针后向几个方向分别透刺几条经脉的几个穴位。如“偏正头风痛难医,丝竹金针亦可施,沿皮向后透率谷,一针两穴世间稀”“风池刺一寸半,透风府穴,此必横刺方透也,宜先补后泻,灸十一壮”“灸地仓之艾,如绿豆,针向颊车,颊车之针,向透地仓”等。

《针灸大成》中的表里经穴位透刺主要是继承了《灵枢》中“病先起阴者,先治其阴,而后治其阳。病先起阳者,先治其阳,而后治其阴”的思想,讲究从阴引阳或从阳引阴来决定其进针穴和透刺之穴,是对前代针灸调节阴阳理论的一种继承与发扬。

2.2针刺八法与补泻手法

《针灸大成》最大的贡献莫过于针刺八法的提出,其在三衢杨氏补泻篇,详细记载了针刺八法进行补泻的手法,针刺八法主要是指“揣、爪、搓、弹、摇、扪、循、捻”八种手法。

揣:《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认为,揣法作为下手八法之首,是针刺辅助手法中应用广泛的环节,用手指揣摸、按压或循切,寻找穴位所在,了解穴位所在部位的肌肉厚薄、孔隙大小,有无血管、肌腱及酸胀痛感等。

爪:《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指出爪即指甲,并有抓的意思,是在揣穴定位之后,用指甲在穴位上掐出甲痕,定位进针的手法。

搓:《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说明搓法即用手搓揉针柄,配合补泻的手法,使针刺的针感更容易循经传导。

弹:“弹而努之,此则先弹针头,待气至,却退一豆许,先浅而后深,自外推内,补针之法也”(《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介绍临床上比较常见的弹针柄的手法,通过对针柄的弹法,配合补泻。

摇:“摇而伸之,此乃先摇动针头,待气至,却退一豆许,乃先深而后浅,自内引外,泻针之法也。故曰:“针头补泻””(《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说明临床上,通过摇大或摇小针孔,来控制补泻的手法,且在摇的同时还要配合针刺的深浅。

扪:“扪而闭之。经曰:凡补必扪而出之。故补欲出针时,就扪闭其穴,不令气出,使血气不泄,乃为真补”(《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介绍扪法一般用于起针之后,扪闭穴位,使气血不致外泻,达到补益的作用。

循:《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指出,提按补泻之法,是男女补泻,左右反用说明循法是一种进针前后,用手按摩经络循行路线,或穴位上下左右,使经络之气疏通,循经而至的辅助手法,临床应用最为广泛。

捻:《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介绍捻针法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种针刺手法,通过捻针时针刺的气至感增加,且随着捻针方向的不同,也会有不同的补泻之差。

以上八种针刺手法《针灸大成》均详尽介绍了其具体操作方法,有效指导了临床针灸手法,具有极强的实践价值。这也是针刺八法目前已知的最早记载,直至今日都对临床针刺手法具有重大影响。

3 针刺临证理论

3.1针刺治疗疾病的分门

在《针灸大成》之前便已提出辨病刺灸的相关概念,而在《甲乙经》时期,虽未明确地将针灸治疗疾病的类别进行分类,但对妇科和儿科的概念都已存在,到了《针灸大成》则将针灸治疗疾病的种类进行了分门,并将妇科和儿科单独列出,以示两者的区别。

《针灸大成》卷八到卷十都是对针灸治疗疾病的记载,尤其是在卷八,将常见的几种针灸治疗疾病分类,方便查找。在《甲乙经》成书时,还是仅将针灸治疗的疾病按病邪进行大类的归类,如五脏传病、六经受病等,并未做详细的病名记载及分科,到了《针灸大成》,对《甲乙经》治疗疾病的手法、配穴都进行了归纳总结,并结合当时对疾病的认识将疾病按病名分类。

值得注意的是,《甲乙经》首创将妇人病和小儿病单独列出治则治法,这一点《针灸大成》得以继承,《针灸大成》单分妇人门、小儿门并在里面记载了治疗妇人、小儿病的经验效穴,其中小儿门还在第十卷增加了针对小儿的按摩手法,足以见得针灸治疗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结合了艾灸和按摩等多种辅助手法,开始针对不同患者年龄、性别进行区分。

3.2辨病刺灸

早在《内经》《甲乙经》时期就极为重视先辨病再施以针灸手法,到了《针灸大成》对这一点更加继承与发扬光大。《针灸大成》中有大量的篇幅是记载病症的特征及如何辨别,如卷九第一篇治症总要,其中记载了一百五十一种常见疾病的治疗方法,其中有很多病症都是以问答的形式出现,在问答的过程中讲述了该病的成因,症状等,便于在施针之前先对病症进行辨别再施以针刺手法,明清时期的配穴理论极其丰富,配穴方法也层出不穷,有局部配穴法、邻近配穴法、局部和邻近配穴法、前后配穴法、表里配穴法、同名经配穴法、络穴配穴法、远道配穴法、十二原穴夫妇相合配穴法、担截配穴法、八脉交会穴配穴法、对应配穴法、十二井穴交经配穴法、竹刻原络配穴法等。《针灸大成》除了上述配穴法外,还发展了透穴法,这些配穴方法既是对前面针灸著作的一种继承,同时也是《针灸大成》在刺灸方面的发展,使针灸治疗疾病更加灵活多变[6]。

4 灸刺禁忌

《针灸大成》在针灸禁忌上对《甲乙经》也有所继承,《针灸大成·卷四》分别罗列了禁针歌诀和禁灸歌诀。《针灸大成》对《甲乙经》所记载的针灸禁忌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如风府、人迎、伏兔、白环俞等的不可针灸,同时也删减和增加了一些穴位的禁针灸事宜,减少了身上四肢的禁针灸穴位,增加了头面部的禁针灸穴位,《针灸大成·禁针穴歌》列举了禁针穴35个:脑户、俿会(囟会)、神庭、玉枕、络却、承灵、颅息、角孙、承泣、神道、灵台、膻中、水分、神阙、会阴、横骨、气冲、箕门、承筋、手五里、三阳络、青灵、云门、鸠尾、缺盆、肩井、颧髎、冲阳、海泉、鱼际、乳中,妇人禁针穴3个: 合谷、三阴交、石门。作为对前世针灸著作与理论的第三次大的总结,《针灸大成》在禁针腧穴上比《甲乙经》的17个穴位又增加了18个,达到35个之多,可见后世对针刺原理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在应用与治疗方面也更加的谨慎[7]。

5 结语

《甲乙经》作为一部最早的体系比较完整的针灸专书,是继《内经》之后对针灸学的一次总结,在针灸学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先启后的作用。《针灸大成》作为后世针灸学著作中的典范,是中国针灸学的又一次重要总结,处处可见《甲乙经》对其的影响。同时,《针灸大成》也在经络腧穴、针刺手法、针刺临证理论、灸刺禁忌等多个方面对《甲乙经》的针灸学理论进行了继承与发展,使其成为明以来三百年间流传最广的针灸学专著。然而,从本质上讲,《针灸大成》仍是在《甲乙经》所初步形成的针灸理论体系框架基础上的补充和完善,鲜见理论体系结构和框架的突破。从中不难发现,从《内经》《甲乙经》,再到《针灸大成》,针灸学理论框架体系虽变化不大,但随着知识面的增广和人们对医学知识的不断充实,其一直是在自我完善的过程中不断的发展与更新,所有的变化与发展都是为了服务与指导临床实践,有利于临床更加方便精准的治疗疾病。

[1]晋·皇普谧.《针灸甲乙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2]明·杨继洲.《针灸大成》[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

[3]田代华.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

[4]田代华.黄帝内经灵枢[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

[5]吴基厚.缪刺与巨刺[J].中医杂志,1959,(4):63-65.

[6]罗玲,王静,唐勇,等.腧穴配伍规律的古代文献研究回顾[J].针灸临床杂志,2009,(12):45-46.

[7]程燕,李家康.浅谈《针灸甲乙经》之经穴处方特点[J].中国保健营养,2012,(12):4906.

[8]陈以国.《针灸大成》论“井”浅析[J].辽宁中医杂志,2002,(7):427-428.

[9]刘君奇.浅述《针灸甲乙经》腧穴刺灸学成就[J].内蒙古中医药,2012,(11):72-73.

[10]韩永安.谈谈《针灸大成》的下手八法[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86,(1):25-26,28.

[11]徐家淳,李岩,赵祥斐,等.浅谈针刺禁忌的历史沿革[J].针灸临床杂志,2013,(5):82-84.

(本文编辑: 韩虹娟)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2013CB532001)

100029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禹佳(硕士研究生)、孙鑫(博士研究生)、钱会南]

禹佳(1990- ),201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藏象理论的文献及实验研究。E-mail:yujia_xiaoyuzi@sina.com

钱会南(1955- ),女,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藏象理论的文献及实验研究,中医疾病与体质相关理论及临床应用研究。E-mail:qhnan2013@sina.com

R245

Adoi:10.3969/j.issn.1674-1749.2016.10.011

2016-03-27)

猜你喜欢

井穴配穴针灸学
针灸学教材中行针手法来历考证
从“阴井木,阳井金”浅析井穴的主治
《灵枢?官针》篇刺法中的取穴配穴法浅析
井穴刺络放血对中风大鼠缺血后脑水肿影响的实验研究※
揉肩井,活肩颈
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配穴现状
论《针灸甲乙经》配穴方法对后世的影响※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针灸学教学方法的探讨
军事院校针灸学任职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
颈肩痛简易按摩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