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珊教授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临证经验
2016-03-10刘俊可周文娟王潘涛
刘俊可 周文娟 王潘涛 朱 珊
朱珊教授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临证经验
刘俊可1周文娟1王潘涛1朱珊2△
1.河南中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硕士研究生2013级(郑州 450002);2.河南中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郑州 450002)
摘要:近年来,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发病率日渐增加,严重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朱珊教授经过近30年治疗本病的临床实践,认为小儿形气未充,卫外不固,对寒暖不能自调,易受外邪或食积,致中焦气机癖滞,湿痰食互结,搏结肠间,经脉不通,气机阻滞,不通则痛,从而导致本病的发生。治疗上,朱老师重视辨证求因,治病求本,标本兼治,创立了消积止痛方,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朱珊;肠系膜淋巴结炎;消积止痛方;临证经验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为儿童时期腹痛的常见疾病因之一,多见于7岁以下儿童,好发于冬、春季节,常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程中并发,或继发于肠道炎症感染之后[1,2]。典型症状以腹痛为主要临床表现,腹痛以脐周或右下腹疼痛多见呈阵发性,为隐痛或痉挛性疼痛,可反复发作常伴有发热、呕吐、腹泻或便秘等[3]症状。中医学将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归属为“腹痛”的范畴。小儿外卫功能不足,形气未充,易于感触外邪,结于腹部,不通则痛,则生此病。导师朱珊教授是河南省中医院儿科主任医师、全国第二批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从事儿科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30余载,致力于小儿呼吸、消化及泌尿系统疾病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及临床经验,擅长小儿咳嗽、哮喘、反复呼吸道感染、泄泻、腹痛、厌食、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等病证的诊治。笔者有幸跟随导师临床学习,现将朱珊教授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经验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
朱珊教授认为该病是因小儿形气未充,卫外不固,对寒暖不能自调,易受外邪或食积,致中焦气机癖滞,湿痰食互结,搏结肠间,经脉不通,气机阻滞,不通则痛。如《素问·举痛论》指出:“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幼科发挥·积痛》曰:“小儿腹痛属食积者多”;《幼幼集成·腹痛论治》运:“小儿腹痛,多由冷热不调,冷热之气与脏腑相击,故痛也”。朱珊教授认为无论何种原因导致的腹痛,究其根本在于脏腑经脉失调,气血阻滞,“不通则痛”是本病的主要病机。如《素问·举痛论》所云“痛而闭不通矣”,《证治要诀》云“痛则不通,通则不痛”。脾喜运而恶滞,肝喜调达而恶抑郁,六腑以通为用,经脉以流为畅,若肝、脾、六腑、经脉受邪,则可致脏腑功能失调,气机郁阻不通,经脉滞涩不畅而发生腹痛。
2 治疗方法
治疗上朱老师根据自己多年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经验,总结出治疗该病的经验要方——消积止痛方(大黄、川芎、延胡索、厚朴、陈皮、夏枯草、栀子、山楂、豆蔻、炙甘草)临床疗效确切。方中大黄味苦、性寒,归脾胃、大肠经,具有泻下攻积,活血散瘀通经之效,《神农本草经》云:“下瘀血,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其性寒凉又能郁热以防食积化热之弊;川芎、延胡索活血理气止痛,畅气机,善解中焦气机郁滞之腹痛,其中延胡索辛散温通,《本草纲目》称其“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故专治一身内外上下诸痛”,药理研究证实延胡索具有显著的解痉镇痛作用;厚朴、陈皮健脾行气;夏枯草辛能散结,苦寒能泄热从而达到散结消肿的作用,如《神农本草经》曰:“破癥,散瘿结气”;脾喜燥而恶湿,“土爱暖而喜芳香”,运用芳香之豆蔻以运脾化湿行气;栀子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又能助大黄防食积化热之效;山楂能治各种饮食积滞,尤为消化油腻肉食积滞之要药;炙甘草健脾益气,调和药性。诸药配伍共奏消积导滞,理气活血止痛之效。
临床上需要灵活运用,若偏湿热者,加黄芩、连翘清热利湿;若偏饮食积滞者,加神曲,莱菔子以消积导滞;若偏气滞血瘀者,加木香、佛手以理气活血止痛;若偏于脾胃气虚者,加用党参、白术以健脾益气;若偏于脾胃阴虚者,加用麦冬、白芍以滋阴,敛阴止痛。
3 验案举例
患儿胡某,男,3岁1个月。于2014年3月17日因“间断腹痛1月余”就诊。1月前患儿有上呼吸道感染史,治愈后患儿间断性脐周疼痛,无明显规律,饮食不振,精神欠佳,大便干,舌质红苔黄腻。给予消积止痛方加减。大黄6 g,川芎9 g,延胡索9 g,厚朴6 g,陈皮6 g,夏枯草6 g,豆蔻9 g,栀子9 g,山楂9 g,炙甘草6 g。4剂,日1剂,水煎服,分3次。服药后患儿腹痛减轻,精神好转,饮食正常。原方继服4剂,患儿诸症告愈,后期随访无复发。
4 讨论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属于中医“腹痛”“痰核”范畴。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尤以肺、脾、肾三脏更为明显。肺气不足易为邪侵,脾气虚弱运化功能低下易致饮食积滞。故气虚挟积为本病发病之内因。因本病多为急性起病常伴有高热,为外感热毒之邪或饮食不洁导致胃肠蕴热、热毒蕴蒸肠腑与胃肠积滞相互郁结使肠腑气机奎塞,气血运行不畅,气血凝结于肠络而发本病,放热、毒、积、痕是本病主要病理变化环节。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病因及发病机理目前尚未研究清楚,因此治疗上,现代医学多从抗感染、解痉止痛[4~5]等方法进行治疗。然而西药的治疗往往缺乏针对性,偏于局部病理改变的治疗,只能暂时控制症状,不能到达根治的目的,且疗效欠佳,反复率高,不良反应较多。如长期应用抗生素易使患儿产生耐药性,而且易导致患儿机体免疫力下降。而运用中医治疗本病有其优势,中医强调整体辨证论治同时结合个体化治疗,起到标本兼治的作用,而且不良作用较少。基于此种情况,朱珊教授结合自己多年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经验,创制了消积止痛方,临床疗效确切,可较快缓解腹痛,改善临床症状,后期随访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因此我们在学习总结名家经验荟萃的同时,也要努力创新,不断提出新观点,发挥出中医药的优势,为更多患儿带来福音。
参考文献
[1]孙艳淑.银翘散结止痛汤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14,29(1):75-76.
[2]赵学梅,高锦春,赵福.等.146例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诊治分析[J].宁夏医学杂志,2011,33(11):1085-1086.
[3]黄绍良.小儿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686.
[4]宇文阁.口服抗生素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8):830-831.
[5]黄卫良,周炯英,周新华,等.抗生素序贯疗法治疗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J].儿科药学杂志,2010,16(2):16-18.
通讯作者△
doi:10.3969/j.issn.1003-8914.2016.08.010
文章编号:1003-8914(2016)-08-1074-02
收稿日期:(本文校对:刘言言2015-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