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宁县紫花苜蓿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2016-03-10王伟峰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世界银行贷款畜牧综合发展肉羊项目办公室甘肃会宁730799
王伟峰(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世界银行贷款畜牧综合发展肉羊项目办公室,甘肃 会宁 730799)
会宁县紫花苜蓿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王伟峰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世界银行贷款畜牧综合发展肉羊项目办公室,甘肃 会宁 730799)
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是会宁县饲草的当家品种,种植面积大,已初步形成产业。在会宁地区发展苜蓿产业具有许多独特优势,同时又受到诸多因素限制。本文分析了会宁县紫花苜蓿产业的开发现状,并针对其限制因素提出对策。
会宁县;紫花苜蓿;产业;现状;对策
紫花苜蓿(Medicagosativa)是世界上栽培较早、面积最大、最重要的多年生豆科牧草,具有适应性强、产量高、品质好等特点,素有“牧草之王”之称。会宁县是甘肃省紫花苜蓿种植大县,种植面积大、历史悠久。近年来,通过不断扩大种植规模,优化种植结构,加大加工销售力度,使得紫花苜蓿种植从传统种草养畜模式发展到规模化、商品化的产业模式,取得良好的效益,发展前景广阔,然而,其产业化过程仍然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本文旨在分析会宁县紫花苜蓿产业优势及制约因素,提出加强会宁县紫花苜蓿产业发展的对策,也为黄土高原同类地区发展紫花苜蓿产业提供经验借鉴。
1 紫花苜蓿及其产业发展概况
1.1紫花苜蓿的主要特点
紫花苜蓿具有品质优良、适应性广、产量高三大特点。适时收割、科学调制的优质苜蓿草蛋白含量在16%~22%,其蛋白中赖氨酸含量高达1.06%~1.38%。含磷、钙、铜、铁、锰和锌等多种矿物质,富含维生素[1]。其茎叶柔嫩鲜美,不论青饲、青贮、调制青干草、加工草粉或制作混合饲料,各类畜禽都最喜食。紫花苜蓿适应性广,对土壤要求不严,耐贫瘠,紫花苜蓿喜温暖半干旱气候,生长的适宜温度为15~21℃左右,种子在5~6℃即能发芽,根系发达且入土深,抗寒能力很强,其根系能从土壤深处有效吸收水分,有极强的耐旱性[2]。紫花苜蓿播后2~5年的亩鲜草产量一般在2 000~4 000 kg,干草产量500~800 kg。在水热条件较好的地区每亩可产干草733~1 000 kg[3]。此外,紫花苜蓿还是优良的蜜源植物,由于其根系发达,也可用于水土保持[2],还能用于提取类黄酮素、类胡萝卜素、酚型酸及多种未知促生长因子,开发保健产品等[1]。
1.2紫花苜蓿产业概况
紫花苜蓿产业是利用现代科技专业生产商品化苜蓿产品的产业。目前,产品主要包括种子、青贮草、干草捆、草粉、草块与草颗粒和苜蓿叶蛋白等。世界上美国苜蓿种植面积最大,在其国内仅次于玉米和大豆,与小麦种植面积相当,其总产值也最高,2015年就超过了200亿美元。俄罗斯、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家苜蓿产业也很发达,产品出口量大,产值高。这些国家种植管理、机械收割、科学调制水平普遍比较高,采用苜蓿茎秆压扁收获、茎叶分离、快速脱水干燥、人工脱水干燥、防腐贮运以及高密度干草捆加工、牧草叶蛋白提取等技术,产品品质优秀,蛋白含量一般都在20%以上[4,5],我国的紫花苜蓿产业与美、欧等发达国家相比远远落后,去年苜蓿总产值不足美国的1/3,品质也差进口产品一个档次。
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苜蓿产品的需求都非常大,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是主要苜蓿草产品进口国,每年市场需求约1 000万t,中国种植苜蓿的时间很长,面积也不小,但是,每年仍需从国外进口20多万吨,2014年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已经超越日本,成为美国苜蓿的第二大进口国[5]。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膳食结构中动物性蛋白摄食量的增加,必然要求有发达的畜牧业做保证。苜蓿产品作为可补充蛋白质的饲料,其需求量也会越来越多,苜蓿产业有可能成为获利最高、最有发展前景的饲料产业。
2 会宁县紫花苜蓿产业现状分析
2.1产业现状
2.1.1种植规模会宁县坚持把扩大紫花苜蓿种植面积作为发展草产业的基础和关键,通过政策引导和认真组织,2011年以来,全县更新及新增紫花苜蓿种植面积80万亩,建立20个1 000亩以上整流域种植示范片。至2015年底,紫花苜蓿累计留床面积已超过100万亩,全县28个乡镇均有种植,其种植面积占全县人工草地总面积的90%以上,今后还将继续新建种植基地,进一步扩大规模,为真正做大做强草产业奠定了基础。
2.1.2政策措施2010年会宁县委、县政府制定了“草畜是第一产业”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压夏扩秋、压粮扩草、压单扩复和水地全套种、平地全铺膜、坡地全种草”的发展思路,把草产业摆到了突出的位置,并制定了《会宁县草产业发展规划》。2011年国家启动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配合牧草良种补贴项目的实施,先后研究出台了《会宁县草产业发展引导扶持政策》、《会宁县推广草田轮作技术的实施意见》、《会宁县草产业协会管理办法》等多项政策,组织编制会宁县草产业建设的相关系列标准和技术规范近10个,更明确提出建立“草业大县”的目标。近几年,政府通过政策引领,启动了整流域商品草基地建设,将基地建设与草产品加工收购网点建设、养殖后续产业建设相结合,在一系列扶持优惠政策的强力引导和支撑下,全力推动草产业大县建设。
2.1.3产业体系2010年以来,会宁县先后建立了大沟草畜草业园和甘沟草产业园2个专业草产业园区,扶持建设草产品加工企业和苜蓿加工收购点,组建牧草收割队,投放收割加工机具,开展草粉、草捆、草颗粒等草产品加工外销。2011年成立了会宁县草产业协会及乡级分会,把种植、收割、收购、加工各个环节有机牵动起来,用协会连基地、带农户、拓市场、兴产业。全县现有各类牧草收购加工点54个,牧草种植合作社37个,牧草加工企业5家。年产苜蓿青干草达到60万t。仅甘肃万紫千红牧草产业有限公司、甘肃会丰草业科技技术有限公司、会宁县绿色田园牧草有限公司、会宁广鑫林业有限公司、会宁县绿源草业有限公司等5家加工企业,年生产加工能力在24万t,实际生产销售量达15万t以上,其中以干草捆、草粉为主,约占4/5,其余主要是草颗粒,商品青贮苜蓿较少,产品主要销往省内及四川、内蒙古、河南、重庆、上海等地。
2.1.4主要成效一是优化了农业生产结构。会宁是一个农业县,由于自然条件严酷,农作物广种薄收,产量低而不稳,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的农业生产收益无保障,整体效益较差,通过退耕还草、引草入田、草田轮作等措施,扩大饲草种植面积,可提高农业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提升农业整体水平。二是增加了农民收入。会宁的旱作农业,产量低且没有保障,但紫花苜蓿在遭受干旱的不利情况下,生长较好、产量也最稳定。据测定,在山区旱地种植紫花苜蓿亩均纯收入较小麦高出120元、较豆类高出100元、较马铃薯和玉米高出20元,农民收入多且有保障。三是促进了养殖业的发展。苜蓿产业的发展,为畜牧业提供了充分的饲料保障,会宁县近几年畜禽饲养量持续增长,在天然草原禁牧的情况下,这主要得益于紫花苜蓿等人工饲草种植规模的扩大。四是改善了生态环境。种植加强紫花苜蓿是一项经济有效防止水土流失的措施,而且发展苜蓿产业,可保障草原禁牧措施的落实,使天然植被得到休养生息,从而改善生态环境。
2.2发展优势
2.2.1政策氛围良好会宁县从政府层面把草产业置于主导产业地位,以“第一产业”的高度为其制定一系列的优惠扶持政策,这在国内绝无仅有,这使得紫花苜蓿产业的发展将不受羁绊,没有上限。
2.2.2种植空间大会宁县共有总土地面积6 439平方公里,其中总耕地面积460多万亩,广阔的土地资源在保证玉米、马铃薯等传统作物种植的基础上,可规划出150万亩耕地种植紫花苜蓿优质牧草。近年来,国家实施土地整理项目,新增较大面积梯田,最宜种植苜蓿,所以,会宁县苜蓿种植面积上限在200万亩左右。
2.2.3栽培历史悠久紫花苜蓿在会宁县的栽培历史悠久,农民在长期的栽培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选种、留种和栽培管理经验,也能认识紫花苜蓿的好处,这十分有利于稳定紫花苜蓿种植规模,为产业发展打下基础。
2.2.4绿色无污染会宁没有矿产资源,无大型工矿企业,境内土地几乎无污染,种植的紫花苜蓿必然也是绿色无污染的,将来主打绿色品牌,就有市场优势。事实上,已经有企业的苜蓿产品取得了有机认证,获得了市场的认可。
2.3制约因素
2.3.1地理条件限制会宁县紫花苜蓿种植大多在山坡地,地块分散,单个地块小,机械无法开展,甚至有些地块坡陡沟深,机器根本不能到达,管理,收割,运输只能靠人工,造成徒有面积数量,难以形成实际规模的局面,这导致产业成本高,效益低下。
2.3.2栽培管理技术落后会宁虽然有着悠久的苜蓿种植史,但传统的栽培管理粗放,杂草多,产量低,习惯盛花期甚至结荚期刈割,田间自然晾晒,露天堆放,容易霉烂变质,严重影响品质。
2.3.3品种单一,退化严重会宁县紫花苜蓿栽培品种主要是本地的陇东苜蓿,虽然适应性强,但品质产量都不高,而且在2011年实施牧草良种补贴项目前大多数苜蓿利用年限超过10,高产优质苜蓿地所占比例不足30%,这几年更新改良力度较大,但任务还很艰巨,仍旧缺乏优质高产品种。
2.3.4加工简单,产品技术含量低目前会宁县大多苜蓿采用自然晾晒,加工停留在干草捆、草粉阶段,精深加工尚处于空白,难以生产出优质产品。
2.3.5缺少资金扶持近年来,国家仅通过牧草良种补贴项目,高产优质苜蓿示范项目扶持过苜蓿产业,力度有限,而会宁县作为贫困县,县级财政十分困难,很难拿出大量资金专门扶持产业的发展。
3 今后发展对策建议
3.1加大资金投入
积极争取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通过招商引资,撬动社会闲散资金,加大开发力度。政府整合可以利用的资金,设立草产业开发专项资金,培育草加工企业,在土地征用、加工厂房和储备库建设、机械购置以及产业贷款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
3.2引导土地集中
通过引导,加快土地流转,建立大的种植基地,形成产业的规模效益。同时将土地流转集中后再加以整理,以适于机械开展工作,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业效益。
3.3试验引进优良牧草品种
制定长期发展计划,引进一些优秀耐旱、高产新品种在试种,与当地栽培品种进行品种对照,选择适应性强,产量高的品种进行推广,以提高单产,提升苜蓿产品的品质。
3.4开展技术培训
对广大种草农户和企业技术人员开展广泛的技术培训,重点推广紫花苜蓿播种,杂草防除,病虫害防治,适时收割、科学晾晒与贮藏等技术,以提高产业各环节整体的管理水平,提升产业质量。
3.5试验推广新技术
积极寻求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研究推广紫花苜蓿快速干燥、裹包青贮、颗粒加工等技术,试验推广小型机械收割技术,鼓励部分有实力的企业开展精深加工,生产脱水芽菜,提取苜蓿叶蛋白、类黄酮素、类胡萝卜素及酚型酸等,开发保健产品等,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从而提升产业整体水平。
[1]王鑫,马永祥,李娟.紫花苜蓿营养成分及主要生物学特性[J].草叶科学,2003,20(10).
[2]郭正刚,张自和.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紫花苜蓿品种间根系发育能力的初步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2,13(8).
[3]孙建华,王彦荣,余玲.紫花苜蓿生长特性及产量性状相关性研究[J].草业学报,2004,(4).
[4]韩清芳,贾志宽,王俊鹏.国内外苜蓿产业发展现状与前景分析[J].草业科学,2005,(3).
[5]翟桂玉.美国苜蓿产业的启示[J].当代畜牧,2010,(4).
(编辑:高真贞)
S963.22+3.3
A
1006-799X(2016)11-0099-03
王伟峰(1981-),女,甘肃会宁人,畜牧师,主要从事畜牧技术推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