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防治
2016-03-10汪志铮
汪志铮
(福建省建阳市南平农校,福建建阳354200)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防治
汪志铮
(福建省建阳市南平农校,福建建阳354200)
1 病原
鸭疫里默氏杆菌为革兰氏阴性菌,不形成芽胞,不运动。纯培养菌落涂片可见菌体呈单个、成对,偶呈丝状,菌体大小不一(0.2~0.4 μm×1~5 μm),用瑞特氏法染色菌体两端浓染(呈两极染色特性),用印度墨汁染色可见到荚膜。
2 流行特点
本病主要是鸭的传染病(偶也感染鸡、鹅、火鸡),以2~4周龄最易感染,8周龄以上的鸭一般不再发生,5周龄以下的小鸭常在出现症状后1~2天死亡。各种品种的鸭对本病均易感染。感染途径为呼吸道和皮肤外伤。一年四季都可发病,但有明显的冬春流行特点。鸭感染率可达90%以上,病死率在5%~80%之间。
3 临床症状
急性者多见于雏鸭,表现为精神不振,食欲废绝,瘫痪,排黄绿色稀粪。严重者出现神经症状,表现运动失调和角弓反张状,有的突然死亡。慢性者精神沉都,食欲减退,行动迟缓,排黄绿色稀粪,2~3天后出现转圈或向后退,无力采食衰竭而死。
4 病理变化
心包积液,肝被膜、心包膜、气囊壁、关节腔有黄白色渗出物附着,肝脏呈灰土色,腹膜炎。
5 实验室检验
5.1 无菌操作取病鸭血、肝、脾制成涂片,瑞氏染色,镜检可见两极着色的小杆菌。
5.2 采取病料接种巧克力琼脂平板培养基,置于二氧化碳培养箱内培养24~48小时,见菌落呈圆形突起、边缘光滑、闪光。涂片镜检菌体呈杆状,有的呈椭圆状,多数单个存在。
5.3 血清型鉴定可辨别分离菌为哪一种型的鸭疫里默氏杆菌。
6 预防
6.1 改善育雏条件,保持通风、干燥、温暖,适宜饲养密度,勤换地面垫草。用具、饲料槽、饮水器要保持清洁干净,并定期清洗,严格消毒。
6.2 尽量减少各种应激,注意天气变化,防日晒、雨淋、大风、寒冷等应激以及饲料营养不足等,特别注意防止惊吓。
6.3 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封闭式饲养管理模式,杜绝传染病的传染和蔓延流行。
6 药物防治
7.1 一旦发生本病,可在每千克日粮中加入土霉素3 g或磺胺二甲基嘧啶5 g喂服,连用4天,能很快控制疫情。也可用0.044%利高霉素(按药物有效成分)拌料口服3~5天,0.04%复方敌菌净拌料口服4~6天。
7.2 最有效的治疗措施是单独肌肉注射链霉素和双氢链霉素,剂量:雏鸭0.5万~1万IU,中幼鸭4万~8万IU。也可用庆大霉素按4 000~8 000 IU/kg体重肌注,每天1~2次,连用2~3天。或青、链霉素联合肌注,剂量为每千克体重各2万~4万IU,每天2次,连用3天。或肌注2.5%海达注射液,每千克体重0.5 mL,每天2次,连用3天。
7.3 磺胺喹恶啉按0.01%~0.02%比例混合干饲料中饲喂,或按每千克体重用药30~40 g溶于饮水中饮用。
7.4 接种鸭疫里氏杆菌疫苗,7~10日龄注射1次,20~25日龄再注射1次,保护率可达90%以上。
7.5 发病的鸭场可用抗毒威带鸭消毒,每2周带鸭消毒1次。烧毁死鸭,隔离发病鸭群,以制止疾病传播。鸭舍经彻底清洁消毒后,空置2~4周方能使用。不同年龄的鸭群应分开饲养。
S858.32
B
1007-1474(2016)06-0037-02
2016-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