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路志正“持中央、运四旁”在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中的应用

2016-03-10于志谋张华东

环球中医药 2016年3期
关键词:神经根型颈椎病针刺

于志谋 张华东

100043 北京市石景山区中医医院骨伤科(于志谋);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风湿科(张华东)



·名医心鉴·

路志正“持中央、运四旁”在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中的应用

于志谋张华东

100043北京市石景山区中医医院骨伤科(于志谋);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风湿科(张华东)

【摘要】路志正教授为中医药大家、首届国医大师,从医七十余载,在继承古人基础上,将脾胃、温病学说于临床中的应用做了更系统的阐述及发展,提出“持中央、运四旁、怡情志、调升降、顾润燥、纳化常”调理脾胃的学术思想。将路老“持中央、运四旁”的调理脾胃思想用以临床指导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从整体观念出发辨证取穴,效果显著,此法改变了只对局部腧穴、阿是穴的运用,不但提高了临床疗效,也为临床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路志正;持中央;运四旁;针刺;神经根型颈椎病

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退变及其继发椎间关节退变导致周围组织受累,出现一系列症状。其中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发病率最高,临床表现主要为颈肩臂僵硬疼痛、麻木,颈后有压痛并有上肢放射痛等。中医认为神经根型颈椎病属于“项痹病”的范围,古人亦有“项强” “颈筋急”等多种论述。中医认为“项痹”在病因上多为气血不足、痰浊内蕴,外感六淫之邪、外伤跌仆等。治疗则以局部治疗为主,缺少中医整体辨证思想。路志正教授行医七十余载,致力于脾胃学说和温病学说的研究,在继承古人的基础上提出了“持中央、运四旁、怡情志、调升降、顾润燥、纳化常”调理脾胃的学术思想,并应用于临床常见病、疑难病的诊治[1]。笔者运用此思想指导临床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效果显著。

1持中央、运四旁

路老认为“中央”者,脾胃也,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医方考》曰:“脾胃人身之坤元也,至哉坤元,万物滋生,故脾胃为百骸之母。”[2]《黄帝内经》指出“脾胃者,仓禀之官,五味出焉” “谷气通于脾”。脾胃者,一阴一阳,一脏一腑,共同完成饮食水谷的受纳和运化,可化生气血津液,调和营卫,使气血无所不达,周身无器不养,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后天之本。四旁者,狭义包括肝、心、肺、肾四脏,广义则指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周身之器无所不含也。《黄帝内经》曰:“胃者,五藏六府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藏六府,皆禀气于胃”,又曰五脏之中,“脾为孤藏,中央土以灌四旁”,言“运四旁”秉内经“灌四旁”之说。脾土将精微物质化生气血运行至全身各脏腑、孔窍、四肢、百骸等,脾胃健则周身气血充足,不失其用[3]。

李东垣在《脾胃论》中说,脾胃居中焦属土,与四旁脏腑密切联系,无论何脏腑受伤均可伤及脾胃,从而临床中通过调理脾胃,来治疗周身脏腑疾病。脾胃位居中焦,可交通上下左右而统摄四旁,能化生气血津液而滋养诸脏,濡养四肢皮肉筋骨,脾胃运化正常则生机不尽,脏腑安和,四肢筋骨强劲。若脾胃失运,则气机不畅,气血不荣,脏腑、四肢、筋骨、百骸失养而患病[4]。

可见人体的脊柱四肢功能、肌肉活动是否正常与脾胃有很大关系。《素问·太阴阳明论》曰:“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素问·痿论》曰:“脾主身之肌肉” “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关节也”皆明确指出了中焦脾胃对于四肢、关节、肌肉的重要作用。脾胃主调和营卫、化生气血,彼脾胃健运,化源充足,则气血充盈,营卫周流不息。营阴濡养脏腑四肢百骸,卫气温煦四肢,使卫气充足,营卫调和,“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风寒湿热病邪不易侵犯[5]。这在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辩证论治中,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2从脾胃论治神经根型颈椎病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病因包括内外诸多因素,路老认为气血不足、营卫不调是神经根型颈椎病重要内在病因。《灵枢·本脏》中提到:“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如果脾胃失常,气血不足,营卫不调,不但有表卫不固,风寒湿热燥等邪气容易侵犯人体,而且会有经络不通,筋脉失养,肢体酸痛,活动不利等。施杞等认为颈椎病不论在脏腑经络、皮肉筋骨皆不离气血,临床应根据“气血兼顾,以气为主,以血为先” “益气化瘀,标本兼顾”的原则,并证明以气血角度运用益气化瘀法可延缓颈椎间盘退变[6]。

《素问·痹论》曰:“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血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若机体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脾胃功能失调,不能化生水谷精气,营气不能正常入于脉内,以调和濡养五脏六腑,乃至项背等周身关节肌肉筋骨皆失濡养,因此出现项背、上肢肌肉疼痛、肢体麻木等;项背为诸阳之会,若卫气失营气之濡养,卫气不足,则与营气不相和谐,以致营卫不调,肌腠疏松,藩篱不固,卫气失常,卫外不固,《医学入门·痹风》:“痹属风寒湿三气侵入而成,然外邪非气血虚则不入”[7],此时生活起居稍有不慎,则风寒湿热即可乘虚侵袭,或留着肌肉腠理,或阻滞经脉,或流注筋骨关节,凝滞气血,从而成“项痹病”。

气血不足、营卫不调,责之于脾胃。脾胃者,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人之所赖以生也。所以临床治疗项痹病时不应大量选用活血化瘀力量较强的药物,路老认为此类药物活血通络祛瘀作用愈强,其对脾胃伤害愈大。应从根本调理脾胃功能,使气血充足,调和营卫,增强人体卫外之气,提高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从根本治疗项痹病。另外路老认为对于脾胃受损严重的患者,在治疗时常常以调理脾胃扶助正气为主,待脾胃功能恢复,五脏真精气血充足,营卫调和,正气存内,自然驱邪外出。

3针刺治疗应用

针灸治疗颈椎病可通过整体辨证,以调理气血、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等达到治疗的效果。按照路老“持中央、运四旁”的调理脾胃思想用以指导针刺辨证取穴,改变了只对于局部腧穴、阿是穴的运用,不但提高了临床疗效,也为临床针刺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郭元琦等[8]研究认为腹针疗法以中脘、关元为君臣穴配伍其他腹部脾经胃经穴位,从远端取穴治疗颈椎病迅速缓解患者疼痛,效果显著。在临床辨证选穴中,以“中央”脾胃出发,选用补益后天、健脾益胃作用的经络穴位,如任脉之中脘、关元、气海以调周身阴脉;选足三里、三阴交、大椎、百会等强脾胃、通督脉、壮阳气以扶助正气,强壮身体,从而治疗项痹病脾胃虚弱,中气不足的内在病因。中医认为“通则不痛” “荣则不痛”,所以在“持中央”的基础上以“运四旁”,以颈部、四肢远端穴位为主,既活血化瘀、通调经络,又可输布气血,以养筋骨。路老认为“痿痹更以通补阳明为要”,因为阳明主束骨而利机关,“通补阳明”可益气血生化之源,调和营卫,濡养筋骨。凡罹患“项痹病”脾胃虚弱,气血不足,筋骨失养,肢体麻木者,即应以本法为主,辅以曲池、手三里、列缺、风池、肩井、天宗、外关、合谷等穴位以祛风除湿散寒、通经活络。神经根型颈椎病年久患者,应以本法以治巩固其本,避免反复发作,远期疗效稳定。

4验案举隅

患者,女,38岁,2012年1月8日初诊。主诉:颈肩背部疼痛10年,加重伴左上肢麻痛1周。患者于10年前因产后失于调理,受风寒后出现颈肩背痛,曾行口服中药、针灸等治疗略好转,时有肩背疼痛反复发作,劳累、受凉后加重。就诊时诉颈肩背部疼痛,左上肢麻木、疼痛,无眩晕、恶心呕吐,双目少神,四肢乏力恶寒,面色白,唇色淡,眠差,舌淡苔薄白、边有齿痕,脉涩。查体:颈肩背肌肉紧张,颈椎各方向活动均受限,叩顶试验阳性。X颈椎片显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退行性改变。现代医学诊断: 颈椎病(神经根型)。中医诊断:项痹病(气血两虚证)。治疗方法:患者仰卧位,取中脘、关元、上脘、气海、风池、足三里、三阴交、曲池、手三里、合谷。其中足三里、三阴交、中脘、下脘、气海、关元行捻转补法;风池、曲池、手三里、合谷泻法,常规针刺,留针约28分钟,每天1次。3次后,患者颈肩背部及上肢疼痛明显减轻,上肢偶有麻木。继续守上穴治疗2周后疼痛、麻木症状完全消失,后针刺5次以巩固疗效。随访三月未复发。

按本例患者为气血两虚证,产后失于调养,脾胃功能不足,气血生化乏源,四肢周身筋骨失于濡养,故见长期颈肩背疼痛,不耐风寒湿邪。故针刺时遵路老“持中央、运四旁”之说,以调养脾胃为治疗中心,补益气血,以濡养四肢百骸。穴选针刺中脘、气海、上脘、关元、足三里、三阴交,调理脾胃,资气血生化之源,先安后天之本。曲池、风池可泻外风,配手三里、合谷疏通经络。

5结语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病,发病率逐步增高,且有年轻化趋势,针刺治疗本病效果显著。中医论治此病不能光着眼于局部病变,应从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出发,重视人体气血、营卫虚实变化在颈椎病中重要作用,除配合特效穴、局部穴位外,应加用补益脾胃,强壮气血,调和阴阳的经络穴位,遵路老“持中央、运四旁”学说思想,以脾胃为中心,固后天之本,调和营卫,增强机体卫外之气,提高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又可通调周身气血津液,濡养筋骨,缓解肢体麻木,从根本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参考文献

[1]刘喜明,路洁,苏凤哲,等.路志正教授调理脾胃法治疗疑难病证的学术思想研究之二[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4(4):233.

[2]吴昆.医方考[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9:96.

[3]张华东,杜辉,于志谋,等.“持中央、运四旁”以治燥痹[J].中国中医风湿病学杂志,2010,13(3):359.

[4]刘喜明,路洁,苏凤哲,等. 路志正教授调理脾胃治疗疑难病证的学术思想研究之三——路志正教授调理脾胃的理论核心“持中央,运四旁”[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5(6):471.

[5]姜泉,焦娟,张华东. 路志正调和营卫治疗产后痹临床经验[J].北京中医药,2010,29(9):664.

[6]施杞,王拥军,沈陪芝,等.益气化瘀法延缓颈椎间盘退变机制研究[J].医学研究通讯,2003,32(6):27.

[7]李梃.医学入门[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829.

[8]郭元琦,陈丽仪,符文彬. 腹针治疗颈椎病临床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针灸,2007,27(9):653-655.

(本文编辑: 韩虹娟)

(收稿日期:2015-08-03)

【中图分类号】R27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4-1749.2016.03.023

作者简介:于志谋(1984- ),硕士,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中医风湿病学。E-mail:tangzhuan2003@163.com

猜你喜欢

神经根型颈椎病针刺
脑科学技术在针刺研究中的应用
颈痹汤联合手法以及穴位注射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40例
健身气功八段锦结合针刺和火罐治疗6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
正骨推拿联合理疗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分析
颈椎康复操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效果
针刺联合拔罐治疗痤疮50例
针刺治疗糖尿病前期32例
针刺结合聪耳息鸣汤治疗耳鸣80例
针刺拉伸加TDP照射法治疗落枕的疗效报道
牙痛苦相煎 针刺有要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