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学》精品课程网站建设与应用※
2016-03-10宋辰斐吴淑艳
宋辰斐 吴淑艳 薛 征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儿科,上海 200071)
中 医 教 育
《中医儿科学》精品课程网站建设与应用※
宋辰斐 吴淑艳 薛 征△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儿科,上海 200071)
课程网站建设是当前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自2014-10起,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儿科开始建设《中医儿科学》精品课程网站,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高效的学习平台。本文详细介绍了网站的基本内容和构架,并总结其网站建设特色。精品课程网站是学生学习《中医儿科学》的可靠工具,可作为课堂理论教学和临床带教的良好补充。
中医儿科学;中医课程;教育,中医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基于网络的教学方法也日趋成熟。网络教学以其开放、灵活、资源丰富的特点,在高等教育中发挥了很大的优势,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1-2]。由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儿科承担教学任务的《中医儿科学》课程为上海中医药大学精品课程。为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并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和辐射作用,教研室构建了《中医儿科学》精品课程网站,使该精品课程更具有现代性、先进性[3]。此精品课程网站既是学生学习的平台,也是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向外辐射的载体和交流窗口[4]。网站整合了既往的课程资源,并结合学科特色,以网络远程教学的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应用课程内容,与课堂面授教学互补,为形成新的立体化教学格局做出有益尝试。
1 《中医儿科学》精品课程网站的设计策略
1.1 统筹课程资源,课内课外互补 《中医儿科学》精品课程既往已积累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内容涵盖授课教材、授课教案和课件、学科建设、教研室建设、教学研究、科学研究等多个方面。除授课教材外,其他相关课程资源往往疏于系统整理而流于简单堆积,且长期缺乏传递给课堂学生的信息通道,严重降低了这些教学资源的教学功能与效能,而这些课外的课程资源往往是精品课程有别于普通课程的精华所在。《中医儿科学》精品课程网站立足于此,将不同类别的课程资源进行内在整合,并以网站的方式呈现给课堂学生,打开学生的信息通道,帮助学生以更立体的方式动态地学习课程资源,更好更深入地理解教材内容,做到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辅相成。
1.2 注重教学设计,内容循序渐进 教学设计是以现代学习理论、教育传播理论和系统科学方法为指导,以解决教学问题为目的,对教学全过程进行最优化的设计[5]。本网站以现代教学设计理论为指导,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网站对课程内容进行了梳理,从课程简介开始,内容逐渐覆盖教学大纲、课堂资源、课后作业、病例分析、临床实践、科学研究等,符合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使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网站上找到适合自己的切入点,继续深入学习。网站还设置了课后答疑、作业布置等版块,保证了网站教学功能的完备。
1.3 导航层次分明,界面图文交互 《中医儿科学》精品课程的丰富资源给网站建设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同时也对网站的导航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站的面向群体以学生为主,学生对《中医儿科学》课程的整体内容尚不熟悉,因此本网站的栏目设置力求简洁清晰,层次分明,便于查找,网站布局既要符合教育认知规律和学科发展规律,又能凸显学科特色。网站界面设计中,主界面力求色彩鲜明,搭配和谐,构架清晰,图文结合,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网页内容做到主题鲜明,知识点突出,能帮助学生加深学习印象。
1.4 动态教学管理,彰显网络优势 网站设计时充分利用了网络信息更新速度快的优势,为《中医儿科学》精品课程的持续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助力[6]。网站将最前沿的学科知识、科研进展等内容动态呈现在网站上,使课程内容不断更新。同时,该网站也为教学管理提供了媒介。网站后台可导入学生信息库,教师在线布置作业后可对学生的作业上交情况进行点对点的监控。同时,网站的答疑平台可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
2 《中医儿科学》精品课程网站建设构架和内容
《中医儿科学》精品课程网站构架包括:课程介绍、课程资源、实践教学、互动栏目、教学研究、科研成果、海派儿科、名医工作室等版块。网站内容如下。
2.1 课程介绍 本版块内容包括《中医儿科学》课程简介、学科建设、师资队伍等。课程简介向学生介绍了《中医儿科学》课程的基本情况,包括课程适用对象、学科特点、儿科常见病种等,帮助学生了解课程的整体情况。承担本课程教学任务的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儿科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临床、教学、科研实力雄厚,在学科建设方面有多年积淀。网站整理归纳了科室的基本情况、历年来科室获得的荣誉及优势病种等。师资队伍则提供了所有授课教师的照片、个人简介、擅长病种、研究方向等。学生可据此了解授课教师的情况,并根据课程学习内容,有针对性地向授课教师提问,且能为学生了解不同教师的科研方向,为将来选择研究生导师作参考。
2.2 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精品课程网站的核心部分,主要针对五年制本科生的课堂教学。课程资源的章节分布与授课教材完全匹配,学生可按目录找到相应章节。内容从教学大纲开始,循序渐进,几乎涵盖了所有理论教学的知识点,包括授课教案、授课课件、授课录像等,还有自测试题供参考。其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了中医儿科学的课程性质、基本要求、学习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帮助学生认识课程、确立学习目标。授课教案将各章节的知识点分为了解、熟悉、掌握三个学习层面,重点突出,并附思考题供学生思考。授课课件和授课录像均为大学课堂授课时所用、所录,由教学经验较丰富的高年资授课教师提供。学生可通过放映课件或录像的方式回顾授课内容。自测习题题型与期末考试保持一致,每个章节均分设自测题和参考答案,帮助学生自我评估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自测习题的最后一部分为历年《中医儿科学》五年制本科生的期末试卷真题,供学生考前使用,评估自己的学习情况,了解考试题型和难度,指导学生更好、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考前复习。
2.3 实践教学 临床教学中发现,儿科专科性强的特点使许多初到儿科的实习医生和轮转医生难以适应儿科的临床实践。对此网站设置了实践教学版块,内容包括儿科病区实习环境展示、临床实习大纲、教学查房、门急诊病史书写指导、儿科常用技术操作等。儿科病区实习环境展示向在校学生提供了尽早了解临床的窗口。临床实习大纲明确指出了实习的基本要求、实习目标、方法和实习内容、儿科技能操作要求和考核要求。教学查房以儿科临床常见病为主,以病例分析及讨论的形式加深学生对儿科常见病的理解。技能操作部分既包含了中医儿科的常用操作,同时加入了具有科室诊疗特色的中医技术,每一种操作均写明适应证、操作方法、注意事项等,可供学生自行浏览学习。版块还展示了中医儿科学临床实践考核计分标准,考试计分规则透明,敦促学生自我监控实践教学掌握程度。教学实践版块整合了临床教学中的重点环节,实用性强,可成为儿科实习阶段辅助学习的重要途径。
2.4 互动栏目 互动栏目是精品课程网站建设不可或缺的部分。互动栏目分作业、答疑、论坛三项,主要供在校学生的理论课使用。网站系统后台建有数据库,可导入中医儿科学课程全体学生和教师信息,学生和教师持个人帐号登入。教师在线布置作业后,学生可答题提交,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同时可据此统计学生平时学习成绩,辅助教学管理。答疑和论坛的内容则较为开放,师生可共同参与,相互促进。互动栏目的设置为师生之间提供了一个点对点或点对面的课后学习交流平台,使师生的交流由课上延续到了课下。
2.5 其他
2.5.1 教学研究 教学研究版块包括教材成果、案例式教学成果等内容。本课程教研室成员主编或参编了多部国家级规划教材及配套习题集,教材编写经验丰富。教材成果栏目向学生展示了科室历年编写的教材。同时,教研室借助网络平台展示了案例式教学成果。案例式教学是近年来积极倡导的教学方式,教研室主张用此方法引导学生尽早形成中医临床思维。网站选取了儿科常见病的中医名家医案,分病种陈列,医案从病史资料开始按辨治思路、诊治经过、方药阐释、诊治要领的思维顺序向学生和同行展示了中医临床思维的形成方式,体现了案例式教学的应用特色。
2.5.2 科研成果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儿科承担了多项省部级以上项目,积累了丰厚的科研成果,每年均有多篇论文在核心期刊发表。精品课程网站建设之前,科室的科研成果缺乏向学生和同行展示的渠道。网站建设时整理归纳历年科研成果,分设历年论文和课题2个栏目展示。历年论文和课题均按年份分列,论文可供全文浏览,主要供中医儿科学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及临床中医儿科医生参考,帮助研究生和临床医生熟悉科室研究内容、开拓科研思路、培养创新思维,也为选择研究方向、开展新的课题研究提供思路。
2.5.3 海派儿科及名医工作室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儿科为上海市海派中医流派传承研究“徐氏儿科”“董氏儿科”总基地,科室结合区域流派特色,共成立虞坚尔、王霞芳2个名医工作室。该版块陈列了“徐氏儿科”“董氏儿科”的流派渊源、传承谱系、主要学术观点、优势病种及2位名医的个人简介、医案、照片和科研成果等。流派及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是中医理论的精华所在,让学生和住院医生尽早接触流派学术思想和名家医案有助于培养其中医临床思维,激发深入探索中医理论的兴趣。
3 《中医儿科学》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特色
3.1 依托优秀资源,教学实力雄厚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儿科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上海市海派中医流派传承研究“徐氏儿科”“董氏儿科”总基地,中医特色鲜明,在全国中医儿科界处于领先地位。科室主编和参编了多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材、医师定期考核教材,并承担省部级以上项目多项。科室承担了上海中医药大学五年制中医临床专业及针灸推拿学专业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及住院医师和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带教工作。教学团队目前拥有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2名、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导师2名,博士后导师1名,博士研究生导师1名,硕士研究生导师7名,团队硕博比达66.7%。科室雄厚的教学和科研实力为《中医儿科学》精品课程网站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教材、师资资源。
3.2 开展分层教学,辐射范围全面 网站适用人群涵盖了五年制在校本科生、临床见习和实习学生、研究生及临床医生。实际教学工作中发现,不同的学习群体层次明显不同,开展分层教学尤为必要,因此网站设计时尽量兼顾了不同群体的需求。在校本科生几乎无任何临床经历,视野较为局限,临床病案版块可帮助学生开拓视野。临床见习和实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但临床技能薄弱,实践教学版块能指导该层次学生如何正确书写病史、如何参与查房、如何做好儿科常用操作。研究生以科学研究为主,科研成果版块可帮助研究生了解科室和导师的主要研究方向,学习如何选题,如何书写论文等科研必备技能。轮转医生临床经验相对丰富,但部分医生未经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对儿科专业知识较为陌生,轮转医生可通过浏览儿科课程资源回顾和补充理论知识,提高临床水平。
3.3 理论实践结合,培养临床思维 《中医儿科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其理论教学主要阐述儿科所属病症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临床教学则包含了儿科所属病症的诊治方法。教学需二者兼顾,补其不足。在校学生在学习理论阶段几乎无任何临床经历,视野局限,学习方法以机械记忆为主。此点对日后尽早成为合格的中医儿科临床医生极为不利。网站中的临床病案版块可帮助学生开拓视野,培养临床思维,指导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儿科住院医生基本临床思维已经形成,但变通不足,名医工作室版块在线提供了名老中医医案,住院医师可通过学习名医医案的方法进一步培养中医临证思维,传承名老中医学术经验。
3.4 充分开放资源,冲破课堂局限 优秀的网络教学资源应当具有开放性,所建立的虚拟学习环境可为任何愿意获取知识的人提供学习机会[7]。本网站资源开放性强,无需注册帐号即可直接浏览,校内、校外网络均不受限,为非中医儿科专业学生或校外人员提供了解中医儿科学的窗口,同时也为教师间的相互交流、提高教学水平提供了平台[8]。随着网络多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不断应用,如何更好地发挥其特点与优势,激发学生个性化学习成为了重要课题[9]。本网站学习资源丰富,知识体系完整,包含文字、图片、PPT、视频等多种呈现方式,并设有互动版块,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倡导自由支配学习时间、线上线下学习结合、师生交流充分提供了可能。
4 《中医儿科学》精品课程网站应用成效
目前《中医儿科学》精品课程网站自建设以来,面向全体师生和社会人员开放,点击率已突破12 000人次。网站被应用于本科生、研究生、轮转医生等多个层次的教学工作,较多学生反映该网站对《中医儿科学》的学习有很好的促进作用。网站的应用也给授课教师带来的更大的发挥空间,部分教学内容由课上向课下转移,使授课教师能更自由地支配课堂时间,向学生传授更多的拓展知识或应用更丰富的教学形式。网站与同行交流后获得了同行的充分肯定,认为网站是《中医儿科学》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精品教学课程向外界展示的平台,此举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尽早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及临床实践能力。本网站已获评上海中医药大学校级精品课程网站。
5 展 望
《中医儿科学》精品课程网站以校园局域网为基础,将课程资源整合,构成了内容丰富、生动活泼的远程教育平台,丰富了《中医儿科学》的教学形式。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网络教学可弥补其不足,培养学生个性化发展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将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教学模式改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符合新时期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此外,目前全国儿科医生短缺的现象极为严重,如何通过提高教学质量来缩短培养周期的中医儿科教育改革迫在眉睫,构建精品课程网站是一个重要的切入点。精品课程网站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教学设计、现代教学理念、多媒体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等诸多方面[10]。本网站的建设是一次探索,应用后已初见成效。然而网站的建设也存在不足之处,如网站推广不够全面;教师的网站管理、维护技术匮乏;部分学生仍未能调动自身积极性,没有适应“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转换,导致师生互动不够充分等。我们将不断改进和完善网站建设工作,并积极推广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转变学生学习理念,使之成为学生学习《中医儿科学》的重要工具,为培养具备扎实理论基础、良好实践能力、深厚传承基础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中医儿科人才作贡献。
[1] 禹金蕊,冀石梅,王爱华,等.《儿科学》网络课程建设与应用[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4,13(10):1045-1048.
[2] 曹川,于攀,陈亮,等.《整形外科学》网络课程的构建[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4,13(3):278-281.
[3] 宋烈侠,杨承运.谈精品课程建设与评估[J].医学教育探索,2004,3(3):1-3.
[4] 李学农,陈庆.精品课程网站设计策略及创建思路[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6,20(5):389-391.
[5] 李学农.多媒体课堂教学原则与方法的探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4,18(3):160-162.
[6] 徐睿琛,牟占军,暴田双,等.高等学校精品课程网络建设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1,(11):103-104.
[7] 郝嘉,张永,蒙萌,等.心外科学精品网络课程建设的方法和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09,8(12):1578-1580.
[8] 王盛峰.基于精品课程网站的教师间交往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3,(9):67-71.
[9] 张绘宇,孙勇毅,张燕青,等.网络课程教学设计的研究[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3,17(6):339-341.
[10] 赵延红.关于教学医院精品课程网站平台建设的探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0,24(6):632-635.
(本文编辑:李珊珊)
10.3969/j.issn.1002-2619.2016.12.040
※ 项目来源:上海中医药大学课程建设项目(编号:JX124902)
宋辰斐(1988—),女,主治医师,硕士。研究方向:儿童肺系和脾系疾病。
R272;R-4
A
1002-2619(2016)12-1917-04
2016-08-24)
△ 通讯作者: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儿科,上海 20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