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瘟病的诊疗及综合防制措施
2016-03-10王章斌王成龙河南省新乡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南新乡453000河南省新乡市农牧局河南新乡453000
王章斌,王成龙(.河南省新乡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南 新乡 453000;.河南省新乡市农牧局,河南 新乡 453000)
猪瘟病的诊疗及综合防制措施
王章斌1,王成龙2
(1.河南省新乡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南 新乡 453000;2.河南省新乡市农牧局,河南 新乡 453000)
为了探讨猪瘟的诊疗和综合防制措施,本文从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和治疗进行了阐述,重点阐述了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最后提出了防制猪瘟的综合措施,目的是提高对猪瘟病的认识,并做好防制工作。
猪瘟;诊疗;综合防制
猪瘟俗称“烂肠瘟”,是由黄病毒科猪瘟病毒属的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发热、接触性传染传染病。具有高度传染性和致死性。其特征是:急性,呈败血性变化,实质器官出血,坏死和梗死;慢性呈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
1 流行病学
猪是本病唯一的自然宿主,不同品种、年龄和性别的猪均可感染。本病最主要的传染源是病猪和带毒猪。易感猪与病猪的直接接触使病毒传播的主要方式。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一般以春、秋季节较为严重。在本病常发地区,猪群有一定的免疫性,其发病率和死亡率较低,在新疫区发病率和死亡率在90%以上。
2 临床症状
猪瘟潜伏期一般为5~7 d,根据临床症状可分为最急性、急性、慢性和温和型四种类型。
2.1最急性型
最急性型:病猪常无明显症状,突然死亡,一般出现在初发病地区和猪瘟流行初期。
2.2急性型
急性型:病猪精神差,发热,体温在40~42 ℃之间,呈现稽留热,喜卧、弓背、寒颤及行走摇晃。食欲减退或废绝,喜欢饮水,有的发生呕吐。结膜发炎,流脓性分泌物,将上下眼睑粘住,不能张开,鼻流脓性鼻液。初期便秘,干硬的粪球表面附有大量白色的肠粘液,后期腹泻,粪便恶臭,带有粘液或血液,病猪的鼻端、耳后根、腹部及四肢内侧的皮肤及齿龈、唇内、肛门等处粘膜出现针尖状出血点,指压不退色,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公猪包皮发炎,阴鞘积尿,用手挤压时有恶臭浑浊液体射出。小猪可出现神经症状,表现磨牙、后退、转圈、强直、侧卧及游泳状,甚至昏迷等。
2.3慢性型
慢性型:多由急性型转变而来,体温时高时低,食欲不振,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逐渐消瘦、贫血,衰弱,被毛粗乱,行走时两后肢摇晃无力,行走不稳。有些病猪的耳尖、尾端和四肢下部成蓝紫色或坏死、脱落,病程可长达一个月以上,最后衰弱死亡,死亡率极高。
2.4温和型
温和型:又称非典型,主要发生较多的是断奶后的仔猪及架子猪,表现症状轻微,不典型,病情缓和,病理变化不明显,病程较长体温稽留在40 ℃左右,皮肤无出血小点,但有淤血和坏死,食欲时好时坏,粪便时干时稀,病猪十分瘦弱,致死率较高,也有耐过的,但生长发育严重受阻。
3 病理变化
猪瘟的病理变化随猪瘟病毒毒力的强弱和机体的抵抗力的不同而不同。
3.1最急性型
最急性型缺乏明显的病理变化,一般仅见浆膜、粘膜和内脏有少量出血斑点。
3.2急性型
急性型猪瘟的病猪全身淋巴结,特别是耳下、颈部、肠系膜和腹股沟淋巴结水肿、出血,呈大理石样或红黑色外观。肾脏有针尖状出血点或大的出血斑,出血部位以皮质表面最为常见,呈现所谓的“雀斑肾”外观。脾脏有出血性梗死,口腔黏膜、齿龈有出血点活坏死灶,喉头、咽部黏膜及会厌软骨有不同程度的出血。
3.3慢性型
慢性型猪瘟的出血变化较不明显,但在回肠末端、盲肠和结肠常有特征性的伪膜性坏死或溃疡,呈纽扣状。
3.4温和型
温和型猪瘟一般轻于典型猪瘟的病理变化,如淋巴结呈现水肿状态,轻度出血或不出血;肾出血点不一致;脾稍肿,有1~2个梗死灶。回盲瓣很少出现纽扣状溃疡,但有溃疡和坏死病理变化。
4 诊断
典型猪瘟,可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做出相当准确的诊断。但其他类型的猪瘟,由于病理变化不一样,准确诊断需要进行实验室诊断。
猪瘟的实验室诊断科分为检查病毒抗原、病毒分离和检查特异抗体。目前常用的有:免疫荧光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动物接种试验、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
5 治疗
猪瘟目前治疗尚无特效药,要想很好的治疗猪瘟,目前最好的办法就是做好预防和防控工作。平时的消毒卫生工作一定要做好。
6 综合防制措施
6.1做好饲养管理工作
没有猪瘟病发生的地区和国家主要采取禁止从有猪瘟的国家地区引进生猪、猪肉及其产品,防止引进猪瘟病毒。有猪瘟病发生的地区采取接种猪瘟疫苗,做好猪瘟疫苗接种。减少免疫失败的发生率。
坚持自繁自养 严格控制传染源,净化猪场。引种时严防带入病毒。如出现疑似病例应立即隔离、消毒、扑杀,追踪传染源和可能的接触物,彻底消毒被污染的场所。
6.2做好疫苗接种工作,并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免疫程序
猪瘟流行地区(场)执行超前免疫:即仔猪产出未吃初乳前注射猪瘟疫苗2~4头份,注苗半小后再吃初乳。35日龄补注一次,70日龄加强一次。
规模化无猪瘟猪场的免疫:商品猪25~35日龄初免,60~70日龄加强免疫一次。种猪25~35日龄初免,60~70日龄加强免疫一次,以后每4~6个月免疫一次。
散养猪每年春、秋两季集中免疫,每月定期补免。
发生疫情时,疫区和受威胁地区的猪进行一次紧急强化免疫。
6.3重视免疫监测工作
定期从免疫猪群中抽样测定抗体水平(有效免疫率达85%以上的猪群发生猪瘟的几率较小)。接种疫苗后抗体达不到保护水平的应及时补种。补种后抗体水平仍不达标的视为先天感染或免疫耐受,对此应坚决淘汰。
免疫效果监测 判定仔猪间接血凝(IHA)抗体效价,大于或等于1∶8的有保护作用,低于1∶8者应重新接种疫苗。母猪间接血疑(IHA)抗体效价大于或等于1∶32的有保护作用,低于1∶32者应补注猪瘟疫苗。
(编辑:张淑凤)
S858.28
A
1006-799X(2016)12-0064-02
王章斌(1979-),男,河南封丘人,兽医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动物疫病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