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别被“理财公司”的这些伎俩忽悠!

2016-03-10莫开伟

金融经济 2016年3期
关键词:金融信息注册资本投资者

莫开伟

据媒体报道,在上海的一些社区里、道路边、写字楼上,近来冒出不少从事投资理财业务的“资产管理”、“金融信息服务”公司的广告,抛出“3个月利率8%,最高能到16%,且随时可取”及“实力雄厚、政府补贴、国资系公司担保”等诱人信息,还有随之而来的无数电话及诱惑。

这些打着投资理财幌子的所谓“资产管理”、“金融信息服务”等公司,很多以自融为主要目的,其行为涉嫌非法集资,只是手段更加隐蔽和巧妙。据新华社记者采访披露,大体有下面这几种形式:

一是成立多个公司“绕圈圈”,钱最后都给自己用。其做法是以某个投资开发项目给予高额利率回报作为“敲门砖”,引诱广大投资者参与。比如上海盈玺资产管理公司有一个“白云山项目”,声称是代理温州市白云珍稀动植物开发有限公司一个开发项目,而这个白云公司的大股东为上海金闳实业有限公司;而金闳公司的大股东,是上海盈玺投资有限公司;盈玺投资的股东,正是做这个“白云山项目”的盈玺资产管理公司的法人。绕了几个圈,这些公司其实都是一个人的。

二是成立的担保公司大都属“左手担右手”的自担保行为。从表面看,似乎担保相当正规,但实际是一种母公司担保子公司行为。如上海国弘汇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发行理财产品由上海国弘集团担保,但国弘汇却是国弘集团的子公司。第三方理财公司本应站在投资人的立场上,但如果是自担保,就产生了利益冲突,无法确保投资者利益。

三是签订“绕弯”协议,逃避监管,使风险无法排除。在资产管理公司与投资者签订的合同上,消费者是甲方,公司是乙方,却还出现了一个丙方。这样做是为了规避监管,由于资产管理公司没有债权出让的经营范围,直接签合同可能被定义为“非法吸储”,因此绕了一个弯;是丙方从小额贷款公司买到债权,投资者从丙方那里购买债权,而乙方只是“中介”。这种非原始债权多次转让,真实性存疑,而且存在赚取多重利差乃至利用交易形成资金杠杆的可能,一旦资金断裂,风险非常之大。

四是扩大注册资本,营造“高大上”虚假繁荣假象,蒙蔽广大投资者。如上海融嵊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最初注册资本为110万元,多次增资后,不到半年时间注册资本从110万元狂飙至5亿元。不少公司本来注册资本在千万元级别,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经多次股权变更及增资,注册资本迅速增加至几十亿元规模。通过这一方式,使投资者对其实力深信不疑,顺利达到其圈钱目的。

造成目前这种理财市场乱象,主要在于监管机制和监管力量都跟不上。一方面,这些挂着资产管理、财富管理、投资管理、金融信息咨询、创业投资等名号的公司,具有较大隐蔽性,且其活动方式巧妙,确实给监管带来难度;另一个方面,监管上存在一定缺陷,往往采用“没到的请举手”的思维,即只监管有牌照的“正规企业”,那些没牌照、经营范围不包含金融业务,却在暗地从事金融业务的公司成了漏网之鱼;第三个方面,没有形成立体社会监管体系,还滞留在“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分业式、零碎式监管模式上,加上广大投资者缺乏风险防范意识及投资理财渠道狭窄等因素,为这种公司提供了野蛮生长的土壤。

当前,对于线上的P2P平台,监管细则已经出台;而对于线下的这些投资理财企业,缺乏行业标准和有效监管,行业进入门槛低,盈利模式单一,产品同质化严重,含有隐藏风险等等,这种野蛮生长导致隐忧重重。比如有些机构业务范围和产品涉及债券、基金、PE、信托等多个种类,而除了公募基金销售这一块证监会出台了管理办法外,其他产品均处于真空状态。

各监管部门应切实担负起监管职责,保护广大投资者利益,维护金融稳定。首先要理顺监管机制,强化责任落实,制定行业规范和标准。当前要在全国范围内,对所有从事投资理财业务的公司进行一次集中清理整治,引导行业走规范化、健康化发展轨道。其次,要开展广泛宣传,将各类违法违规伎俩曝光公之于众,提醒广大投资者保持警醒,增强防范意识,不盲目追求高收益。

猜你喜欢

金融信息注册资本投资者
动态信任视角下消费金融信息产品设计与评价
2021年1—11月全国新增啤酒企业7911家
聊聊“普通投资者”与“专业投资者”
新兴市场对投资者的吸引力不断增强
媒体融合时代金融信息服务业如何转型升级
日本公司法中废止最低注册资本制度的研究
从事前预防到事后规制——最低注册资本制度改革审视
个人金融信息保护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