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诚信:中华民族的千古信条

2016-03-10张眉平

支部建设 2016年11期
关键词:诚信孔子

■张眉平

诚信:中华民族的千古信条

■张眉平

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宁。诚信,是生而为人者的行为准则和社会义务,是一种规范人与人之间行为的起码的道德准绳,是有效维护社会安定有序的纽带。诚信,是一种理念,一种修养,一种文明,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立品之源,处世之基。千百年来诚信一直是人们所推崇的传统美德,是支撑人类社会的柱石,是中华民族的千古信条。

《说文解字》中,把诚与信互训,诚即信,信即诚。在汉语中,诚为诚实、诚心、诚然,强调的是事物的本来面目;信也有诚实之意,包含信任、信用、信誉等义,信与言联系紧密,强调的是履行诺言。诚信交叉渗透到各方面:诚信于君为忠,诚信于父为孝,诚信于友为义,诚信于民为仁,诚信于尊为礼,诚信于交为智……千百年来,这一切在中国传统的道德教育中都是最突出不过的。

“言忠信,行笃敬”

传统文化在诚实守信上有很多厚重的思想。信,是儒家传统伦理准则之一。《论语》中,谈到“信”的地方就有38处。孔子认为,信是人立身处世的基点。信的含义有两种:一是取得别人的信任,二是对人讲信用。

孔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也就是说要想使自己的思想主张为他人接受,就必须心意诚恳,行为端庄,这样你的主张就可以行得通了。这就要求,务政要谨言慎行,言行一致。子贡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先去实践自己要说的话,然后再说出来。”孔子认为,作为君子,不能只说不做,耍嘴皮子,而应先做后说,乃至只做不说,这样才能取信于人。孔子还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意思是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君子认为说得多而做得少是可耻的。所以,孔子主张君子应该谨言慎行,言行一致。

孔子的学生孺悲名声很不好,他去拜见孔子,孔子称病不见。当孺悲准备离去时,却听见老师在屋里一边弹琴一边唱歌——我没有病,只是不想见你。圣人这种如今看起来像是演戏的做派,就是要表现诚信。即便是迫不得已撒了谎,也要亲自揭穿这一谎言。

诚信作为道德规范,源远流长。我国大约从商末至春秋,青铜器上就有“信”的铭刻;《周易》上有“忠信,所以进德”的话语;《诗经》篇“无信之人言,人实不信”的诗句;《礼记》“礼运”篇对大同社会有“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描述;孟子强调:“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宋明理学家周敦颐在《通书·诚》中说,诚是“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不仅是诚之行为的根据,而且也是各种德行与规范的理由,非常直接地肯定了诚信的第一性,我们可以叫做“至诚”。朱熹就认为“诚者,真实无妄之谓。”他肯定了“诚”是一种真实不欺的美德。诚的基本要求就是表里如一,要求我们做到真实可信,说真话,做实事,反对欺诈、虚伪。程颐就认为“以实之谓信”。要求人们说话诚实可靠,切忌大话、空话、假话,信守诺言、言行一致、诚实不欺。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拥有灿烂文化的国家,关于诚信的积淀在历代的贤达志士中并不鲜见,中国诚信是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的继承。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中华民族形成了重承诺守信义,以诚立业,以信取人的道德传统,形成了比较稳定的社会结构、凝聚力强大的传统文化和延绵不绝的中华文明。“季布无二诺,侯赢重一言”、“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言必行,行必果”等佳话永留史册。江西郑宜栋做挑夫替父还债坚守诚信,浙江吴乃宜耄耋老爹替子还债留美谈,扬大学生为汽车划痕留下“诚信贴条”,“秀作”理发店老板患绝症告知顾客办退卡,这一连串的诚信善举,传递了源源不断的正能量。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无信不立”,这个中华民族的千古信条,而今却面临着极大的挑战。诚信问题成为时下社会的短板,道德失范、弄虚作假、欺骗欺诈等失信现象在经济生活、社会生活等许多领域中逐渐形成风气,并且日益严重。如编造事实、隐瞒真相、表里不一,言行相悖等。毋庸讳言,诚信缺失已成为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随着公众对社会诚信现状评价的走低,由诚信缺失引发的信任危机使越来越多的人陷入渴望诚信却又不敢践行诚信的怪圈。

个人诚信缺失。买卖假证件、假文凭、假发票,假唱、考试作弊、学术造假、假球黑哨、履历、年龄造假,“周老虎”事件,“三亚宰客”事件,诸如此类,屡见不鲜。食品安全诚信缺失。“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红心鸭蛋”,还有近日曝光的“农药茶叶”等有害人身健康的食品安全事件,频频曝光。医疗诚信缺失。“小病大看”、“小病大药方”、高价药、强制使用进口药、多开检查项目、收红包、美容变为毁容等,众人皆知。企业诚信缺失。一些企业蓄意逃避银行债务、相互之间拖欠货款、财务信息严重失真,制假贩假等现象严重。媒体诚信缺失。有的媒体为吸引受众眼球刊发虚假报道,刊登不实广告,利用“假评奖”、“假排行”等手段敛财,致使公信力大为受损。政府诚信缺失。一些地区和部门不守承诺、政策多变,以及暗箱操作等,制造假“政绩”、“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等,已经严重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甚至引发了一些群体事件。

诚信缺失影响甚大。最近,《人民日报》发表长篇报道,认为目前社会公信力下降导致严重信任危机,政府表态,不信;专家解释,不信;媒体报道,还是不信。政府、专家及媒体,这些曾经的权威声音如今让许多民众将信将疑,在一系列热点事件中,老百姓成了“老不信”。实际上,除了政府部门、专家和媒体,现在恐怕很难找到一个行业、职业为全社会所充分信任,商家、医生、教师、慈善组织、行业协会,无不处在信任危机的漩涡之中,信任危机的危害也无处不在。

而公众诚信缺失,有一个从失信受害者到加害者的心理过程。从接连发生的老人跌倒无人敢扶惨死街头的事件中,折射出一种复杂的社会心理:一方面,人们呼唤诚信,谴责诚信缺失的不道德行为;另一方面,在检验一个人诚信时却不愿站到道德高地。由于彼此之间缺乏信任,不少人倾向于采取“不诚信或者不首先诚信”的消极策略,来防御对方可能的不诚信给自己带来的伤害。这种在人与人之间筑起的信任“高墙”,导致越来越多的人陷入“囚徒困境”。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古往今来,许多人对诚信问题进行过深入的思考,信任是人与人之间维持正常关系的基本要素,诚实守信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要求。诚是天道,信是人道,天人合一,诚信一致。古人留给我们许多难忘的诚信故事:“夸父逐日”是诚信,曾子“教子不欺”是诚信,“不食周粟”、“程门立雪”也是诚信。孔子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诚信对于修身、齐家、交友、经商以至为政,都是一种不可缺少的美德,可见诚信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性。

诚信是立身之本。诚实是人的一种最重要、最基本的道德品质,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做人要诚实,表里如一,不虚伪。“诚者何?不自欺,不妄之谓也。”行为要守诺,不欺诈;言谈要真诚,不欺人;心意要自信,不欺心。别以为诚信只需要对别人诚信,对于自己,需要的也是诚信,不自欺欺人,不做违背良心,有损人格,对不起自己的事。

诚信是齐家之道。《资治通鉴·卷二》有言,“善为家者,不欺其亲”,被奉为齐家之道。唐代著名大臣魏徵说:“夫妇有恩矣,不诚则离。”只要夫妻、父子和兄弟之间以诚相待,诚实守信,就能和睦相处,达到“家和万事兴”。若家人彼此缺乏忠诚、同床异梦,互不信任,家庭便会逐渐崩溃。

诚信是交友之基。“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推心置腹,无私相助。而虚伪、欺骗,就绝不会有真正的朋友。曾参学业有成,当学生问他原因时,他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呼?与朋友交而不信呼?传不习呼?”实为至理名言。

诚信是为政之法。《左传》讲:“信,国之宝也。”指出诚信是治国的根本法宝。孔子在“足食”、“足兵”和“民信”三者中,宁肯“去兵”、“去食”,也要坚持保留“民信”。因为孔子认为“民无信不立”,如果人民不信任统治者,国家政权就根本立不住脚。正所谓“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

诚信是经商之魂。诚信是各种商业活动的最佳竞争手段,是企业家的“金质名片”。企业信誉这把“金钥匙”的含金量,需要诚信作为保障。企业要把诚信作为追逐利润的前提,让诚信创造广阔的利润空间。唯有如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能健康发展。

诚信是养性之宝。古语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二程集·论学篇》言之:进学不诚则学杂,处事不诚则事败,自谋不诚则欺心而弃己,与人不诚则丧德而增怨。只有做到真诚无伪,才可使内心无愧,坦然宁静,带来最大的精神快乐。

诚信是天道之威。朱熹说:“凡人所以立身行已,应事接物,莫大于诚敬。”“道之浩浩,惟立诚才有可居之处”。人类对诚信本体应该心怀敬意、敬畏和信仰之心。对人来说,诚信作为美德就是相信。正如宋明理学家张载在《正蒙》所说:“天不言而信,神不怒而威;诚故信,无私故威。”

如果诚信成为一个民族的民风和道德准则,这个民族就会兴旺,反之,失去诚信的民族,就会成为没有力量、没有前途的一团散沙,必定陷于贫穷混乱之中。诚信关系社会利益和民族前途,因此也影响社会成员的个人福祉。魏征说:“不信之言,无诚之令,为上则败国,为下则危身。”商鞅变法的第一步“徙木赏金”,就是为了取信于民。任何对他人心怀谎言,或者怀有最隐秘的恶意,对侵害他人的恶行最轻微的纵容,最终都会因为自己置身在这空间而受到伤害。

个人诚信是诚信社会的基础,也是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每个人都不能因为有失信者而不守信,不能因为有作恶者而不行善,不能因为有不为者而不作为。每个人都应该既为社会、也为自己培养诚信的品德,做全面发展的人。个人诚信品德的养成,和其他道德品质的培养一样,必须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接受长期艰苦的熏陶、教育和磨练。

诚信品德的养成,是一种漫长而广泛的道德熏陶、学习和认同过程。只要我们在诚信的制度保障下,在诚信的风尚引导下,通过学习感悟,逐步增长道德知识,懂得真善美和假丑恶,逐渐提高坚持诚信的自律能力,日益增加对于诚信的满足感和愉悦感,并持之以恒地不断实践,并且用这些情感来选择行为,那么诚信品德就必会养成并得到巩固。

(作者系同煤集团塔山煤矿党委副书记)

猜你喜欢

诚信孔子
诚信城市
孔子请你加入群聊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企业不诚信怎么办?
浅谈诚信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
照片之争,诚信之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