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鸡大肠杆菌病的诊断及防治
2016-03-09吴志明闫若潜焦连英
白 金,吴志明,闫若潜,焦连英
(11..焦作市畜牧局 河南 焦作 45544115500;22..河南省畜牧局)
一例鸡大肠杆菌病的诊断及防治
白 金11,吴志明22,闫若潜22,焦连英22
(11..焦作市畜牧局 河南 焦作 45544115500;22..河南省畜牧局)
鸡大肠杆菌病是养鸡业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细菌性传染病,大肠杆菌菌株类型多,变异快,易产生耐药性,较难治愈。大肠杆菌病有多种病型,包括败血症、慢性呼吸道病、气囊炎、脐带炎、眼球炎、关节炎,输卵管炎及大肠杆菌性肉芽肿等,对养禽业危害严重。
大肠杆菌为条件性致病菌,鸡群在应激、饲养管理不良、环境卫生条件差或有其他病毒和细菌性疾病时,易引起大肠杆菌病的发生。大肠杆菌由于血清型繁多,加之近年来抗菌药物在养鸡业中的广泛应用,使得大肠杆菌病的耐药性不断增加,并出现了多重耐药菌株,单纯用一种抗菌药物很难治愈大肠杆菌病。所以对大肠杆菌病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以提高鸡体自身对疫病的抵抗力,来控制鸡大肠杆菌病的发生。
在鸡的养殖过程中,大肠杆菌病是全程存在的,并且易与其他疾病混合感染,特别是呼吸道疾病。现有一例典型大肠杆菌病的病例,某养殖户饲养肉鸡4 800只,28日龄以后相继发生以下痢、呼吸困难和眼炎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养殖户用新城疫疫苗点眼、滴鼻,并饮服环丙沙星溶液不见好转,6 d内死亡120多只,并有12只因患眼炎而失明,现将其诊断及防治情况介绍如下。
1 方法
1.1 临床观察
主要观察、记录病鸡各种症状和表现。
1.2 剖检变化
按病理学常规方法剖检病死鸡,记录其典型病理变化。
1.3 涂片镜检
无菌采取发病鸡的新鲜肝脏、血液等病料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
1.4 细菌分离培养
将病料分别接种于肉汤培养基,普通琼脂平板培养基、伊红美兰培养基、麦康凯培养基,培养18~24 h。
1.5 生化实验
将分离菌接种于血清肉汤培养基中,经18~24 h培养,取培养物分别接种于葡萄糖、乳糖、麦芽糖、甘露醇,37℃培养24 h后,观察其生化反应特性。
1.6 药敏实验
按常规纸片法从麦康凯培养基上挑取典型菌落接种到琼脂培养基上,在平皿底部背面标好“庆大霉素”、“丁胺卡那”、“硫酸安普霉素”、“新霉素”、“氟苯尼考”、“头孢曲松”、“痢菌净”、“环丙沙星”。然后把经药物浸润过的已经干燥的滤纸片,按标记位置轻轻贴在已接种好细菌的琼脂培养基的表面,置于37℃恒温箱内培养18~24 h后取出,观察记录,分析结果。
2 结果
2.1 临床观察结果
鸡群精神沉郁,厌食,羽毛粗乱,个别鸡闭目呆立、流泪,呼吸困难、腹泻严重、食欲废绝、出现甩鼻、咳嗽现象,病死鸡外观均可见消瘦,爪干枯,出现单侧眼睑肿胀、严重者口腔流黏液,拉黄白色稀粪,粘在肛门周围。
2.2 病理剖检结果
看见典型的纤维素性心包炎,心包内有大量积液。肝表面附着黄白色的纤维素性渗出物。气囊混浊肥厚有干酪样物质附着,腺胃乳头水肿,轻刮腺胃,可刮出白色脓性分泌物。十二指肠肠壁增厚,剪开肠壁切面外翻,粪中带有气泡,十二指肠出血,卵黄蒂前后出血,盲肠扁桃体肿大,直肠轻微出血,鼻腔内有大量粘液,喉头出血,气管内粘液增多。
2.3 涂片镜检结果
油镜下观察可看见单个或成对存在的中等大小的革兰氏阴性杆菌,菌体两端钝圆,无芽胞,无荚膜,有周鞭毛,两端有着色较深的卵圆形杆菌。
2.4 分离培养结果
可见肉汤培养基中轻度混浊薄菌膜,试管底部有粘性沉淀;在普通琼脂平板培养基上生长为光滑型菌落,圆形,凸起光滑湿润,边缘整齐,半透明灰白色菌落;在伊红美兰培养基上为黑色带金属光泽的闪光菌落;而在麦康凯培养上则为红色菌落。
2.5 生化试验结果
细菌可分解葡萄糖、乳糖、麦芽糖、甘露醇产酸产气。M·R试验为阳性,V-P试验为阴性,穿刺三糖铁斜面培养基,经37℃培养24 h后,培养基斜面管底均变黄色并产气,不产出硫化氢,不发酵蔗糖,还原硝酸盐,产生靛基质,不分解尿素。
2.6 药敏试验结果
多数菌株对“丁胺卡那”、“硫酸安普霉素”高度敏感,对“庆大霉素”、“头孢曲松”和“新霉素”中度敏感,对“氟苯尼考”、“痢菌净”、“环丙沙星”耐药。
3 讨论
3.1 发病原因分析
3.1.1 气源性 大肠杆菌是一种条件性致病菌,与鸡舍环境卫生有着密切关系。当鸡舍内空气不好,卫生条件差,阴暗潮湿,尘埃过重,氨气、二氧化碳及煤烟等严重污染而导致鸡的抵抗力下降,呼吸道黏膜受损伤而感染大肠杆菌病引起肉鸡的气囊炎。饲料、饮水被大肠杆菌污染,而使大肠杆菌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引起鸡群发病。
3.1.2 应激性 在正常情况下鸡肠道内存在着大量的大肠杆菌,鸡舍周围也广泛存在着大肠杆菌,但只有在饲养管理环境卫生条件差,特别是鸡群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如高温、防疫、转群、惊吓、饲养密度大、突然更换饲料时,机体内环境发生改变,引起鸡体抵抗力下降,导致大肠杆菌病的发生。
3.1.3 继发性 当鸡群中有病毒性疾病如新城疫、传染性喉气管炎、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法氏囊炎或细菌性疾病如沙门氏菌感染、霉形体病等使鸡抵抗力下降,大肠杆菌乘虚而入,导致大肠杆菌病的发生。尤其是发生呼吸道疾病或免疫引起的应激性呼吸道反应时,都易导致大肠杆菌病的发生。预防继发感染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在肉鸡的呼吸道病治疗时,要把大肠杆菌病的治疗放在首位。如果鸡群中有大肠杆菌病也可引起抵抗力下降,其他病原体乘虚而入而并发其他疾病。所以大肠杆菌病极易与其他疾病并发,造成十分严重的危害。
3.1.4 药源性 正常情况下,鸡肠道内存在着大量有益的细菌,这些有益菌不仅能竞争肠道的附着点,产生对有害菌生长不利的环境,还可产生一些抑制病原菌生长的,被称作局部抗生素物质,来抑制病原菌的生长。肉鸡发病后由于饲养户盲目用药和滥用药,结果造成鸡肠道良性菌受抑制,造成菌群失调,当长期使用或超量使用抗菌药物时,破坏了鸡肠道内正常菌群,有益菌不能对有害菌产生抑制,而使病原菌大量生长繁殖,从而引起鸡群发病。
3.2 综合防治措施
3.2.1 搞好环境卫生,重视消毒工作
严格控制人员流动,减少疫病传播机会,保持鸡舍内一切用具干净清洁,舍内空气清新。要严格消毒措施,不同种类的消毒药至少要2种以上,轮换使用,3~5 d消毒一次。降低饲养密度,经常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清新。特别是育雏舍,要注意通风、保温及合适的饲养密度,给鸡群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减少疾病的发生。
3.2.2 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减少应激因素
适时、合理的接种大肠杆菌疫苗。由于大肠杆菌的血清型繁多,且菌株易变异,导致单一的大肠杆菌疫苗的免疫效果不好,保护率不高。从对大肠杆菌病在临床上的防治经验看,应用基因工程苗和自家灭活苗联合使用效果比较理想。
3.2.3 正确诊断,合理用药
在养鸡中应尽量减少药物的使用量,一是可降低饲养成本,二是药物摄入量过多,将破坏肠道的正常菌群,使大肠杆菌的耐药性增加,一旦发病更难治愈。同一种药物不要长期地使用,要交叉轮换用药,不得随意加量或减量,用药一定要用够疗程,不要随意缩短或延长用药时间。有条件的可做药敏试验,选疗效好、针对性强的药使用。□
S858.31
B
1004-5090201610-0047-02
2016-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