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寻学科教育发展的坐标:新闻传播业务课程核心问题分析

2016-03-09

关键词:教育教学

吴 维 忠

(国立华侨大学 海峡传媒研究中心,福建 泉州 362021)



探寻学科教育发展的坐标:新闻传播业务课程核心问题分析

吴 维 忠

(国立华侨大学 海峡传媒研究中心,福建 泉州 362021)

新闻传播业务教学领域存在七大核心问题成为困扰学科发展的关键因素。对照美国新闻业务的发展要求,中国新闻业务教学需多方努力。应从师资力量上培育,给教师发展空间;在生源质量上严格把关;在教材问题上促使业界支持;要充分利用新媒体解决教学时代性问题上的困扰;在教学层次上要明确定位;试点性地允许局部高校开办新闻传播事务,合力促成“产、学、研”真正一体化等方法加以化解。

新闻业务;时代性;师资;教材;教学层次

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国高等教育中的新闻传播学专业在校生已超过15万人,分布在全国460多所高校。一个学科的急剧发展是由主、客观社会原因造成的。新闻作为信息时代的客观存在,为生活、生产所必需。社会信息的最新呈现由新闻实操业务完成。因此,新闻业务是其他新闻传播板块的“第一链”。没有新闻传播业务的开展,就谈不上新闻传播理论、新闻传播史以及新闻传播事业的经营与管理等方面的研究[1]240。据此,新闻业务教学工作是专业教育的重中之重。然而,反观当下高教新闻传播业务教学之现状,问题丛生,诸多难题亟待破解。审视业界与理论界的研究发现,“七大”核心问题亟须厘清与化解。不着力于解决这些客观问题,学生是最直接的受害者,学科的发展也将逐步陷入困境。从社会的质疑声也不难判断,纵容这些问题的存在,也将危及整个高等教育本身[2]2。

一、师资困境

研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不难得出,至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将迈入“大众化”发展水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要达到40%以上[3]5。中国的高等教育扩招行动在1999年拉开序幕。此后,大学规模以每年平均42.4%的速度递增,这种发展速度在1978到1998年20年间仅为5.1%。急剧的扩招行动如一匹脱缰的野马,当社会意识到该“刹车”的时候为时已晚。系列负面影响及各种难题与隐患接踵而至。单不提生源急剧膨胀后,社会能否为高校教学提供足够的硬件设备,就如何让学生“吃饱”专业知识这一“软性”问题,也成为横在教育教学门槛上的致命难题[4]19-24。

普遍性的难题一样传导至新闻传播高等教育领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具备一线新闻传播业务实操型的师资力量严重短缺。教师是教育发展水准的核心要素,是行业知识传递的领路人。名师才能出高徒,这是社会共识。为扭转这种困境,业已开办新闻传播学专业的高校,一方面在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另一方面大规模地向社会“索寻”符合教学需求的教师。然而出于各种原因,具备丰富业界经验的一线实操人员,无法(学历问题)或者不愿意(待遇问题)到高校任职。这种情况在新闻传播高等教育领域尤甚。新闻传播领域的高等教育“贫富差距”开始出现,中国的新闻传播领域教育优质资源逐渐形成“洼地效应”[5]25-26,逐渐向以“人大”、“中传”为主的“京津冀”地区,以复旦大学为主“长三角”地区和以暨南大学为首的“珠三角”靠拢。中国的新闻传播教育逐步形成所谓的“三足鼎立”态势。一些不占竞争优势的院校,在招聘不到实战经验的师资困难面前,采用了多种“不当”方法以化解这一矛盾。一方面努力转化、用足校内非新闻传播专业师资力量。如多设置一些文学类课程,让中文类老师转战至新闻传播教育领域;另一方面大力引进高学历却尚缺实践经验的教师。这些院校在其相对独立的“王国”里,演绎着滥竽充数、敷衍了事等毫无质量标准、鲜为人知的各种教学“战略”。新闻传播领域的教学权威性与科学性大打折扣,质量大幅下降,为社会所诟病。在实际教学中,新闻业务是一门与实践最对接的学科。然而,部分教师理性有余实践不足,批判意识强烈但建议缺乏,同时对高教的认知也缺乏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受限于业界经验的不足,他们大多照本宣科、纸上谈兵。导致教学质量急剧下滑。部分老师参与过短期的新闻传播业界实操业务实践,但在高校科研与生活的双重压力下,繁重的教学任务也使他们心力交瘁,无法潜心总结、研究实践经验。而要将这些零碎的业界经验再转化为有效、理性、条理的实操规律,需要的不仅仅是教师们自身所具备的丰富业界经验,更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理论推理、总结能力与教学智慧。这个升华过程是特别耗时、费力。在大学急剧轮转、快速生产的培养模式下,这种奢侈的时间沉淀要求简直是天方夜谭。这样实践教学作为软性诉求,被忽视的可能性在急速变大。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确有部分教师在相关刊物或媒体上发表过新闻作品或实际参与传播业务,但这与“体量”庞大的新闻传播教育界相比显得微不足道,不具备共享性与广泛性。大部分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在教授新闻业务时,要么从媒体中截取现成的作品作样本分析,要么通过自己的分析形成对业务的理解,然后再传授给学生。此二者均与实践存在脱节。部分教师努力把一些业务设想付诸实践,譬如在校内开设无正规刊号的信息传播媒介,让师生同时模拟新闻媒介产品生产进行演练,以达到一定的实践效果。或根据教学经验,把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等感悟发表在学术刊物上,即便是这样的业务经验交流也为之甚少(以中国期刊网刊发的“新闻业务”类研究文献为检索对象)。反思此类问题存在,是教师们在教学思想上的怠惰、轻视实操这种所谓“形而下”的行为所致?还是不擅长于研判具体业务教学经验等各种原因我们已不得而知。新闻业务的理论总结与探讨存在着巨大的落差。某些业已发表的不当业务教学经验在业界看来也显得相当幼稚,让人大跌眼镜。

当然冷静分析,认真对待,师资困境在某种条件下是能得到解决的。不可否认,这些“二高”教师(高学历、高智商)在培养学生批判能力、逻辑能力、学习能力、文明素养、民主意识等理性行为上贡献较大。而实践业务与教学上的脱节问题,部分原因也与教材缺乏针对性和实践性有关。理性对待,若社会能提供较为充裕的时间,让这些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领悟或者再次去从事一定的媒介实操活动,相信这些高学历的老师是能够拿出符合媒体实践要求的教学教法。但问题的关键是,这么多年下来又有多少老师能获得如此幸运的机会呢?中国式的大学扩招如同能量释放的火山,一发而不可收。人们思考的空间被匆忙的时代压缩了,被物质狂欢淹没了。从理论上推理,这种困境发展到一定阶段肯定会发生变化,必将有部分“价优质良”的老师脱颖而出,但对于如此庞大的基数需求,要服务这么多的生源,这种行为显得微不足道。解决此类问题需从源头抓起,譬如下调生师比、提升教育投入、落实“产学研”一体化操作等等[6]1-4。从本质上分析,师资问题就是专业服务人才需求不到位。

二、生源质量

前几年《读大学,究竟读什么——一名25岁的董事长给大学生的18条忠告》一书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备受大学生们的青睐。该书所涉及的就业经验属扩招前的情况。2003年是扩招后第一届毕业就业浪潮。在严峻的就业形势压力下,早先人们想象中的错误认知——“考上大学就意味着找到工作”这一臆想,在现实面前被碾了个支离破碎、一地鸡毛。大学形象开始从“社会精英”沦落为“普罗大众”,从神坛跌落至凡间。不计其数的学生因此获得了进入大学的资格和门槛。生源质量开始大幅下降,尤其是侨生质量。在跟风、盲从、攀比等社会心理作用下,很多家长误以为这是一种机会,“抢”着让孩子进入大学。他们或捐资以换取某些大学的入学资格;或“绕圈”去一些较为贫困的东南亚国家购买外籍户口,然后让孩子变为侨生身份以换取大学的“入门票”等等。这些数目不少、花样百出的“特招生”大量充斥着校园。在给大学带来充足生源与建设资金的同时,也严重地降低了生源的质量,给教学带来困难与教学名誉上的双重损失。

生源质量的优劣问题直接反作用于教学。在管制相对宽松的教学环境下,质差学生一方面表现为学习态度不端,学习积极性差,课堂不认真,课后沉迷玩乐,平时独来独往。试想,此学习态度与状态,纵有世界顶尖级的教育,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另一方面这些所谓的“侨生”由于在校期间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无法珍惜学习机会,毕业后能否找到心仪的工作也变得困难重重。但他们基本不从自身找原因,而是直接责怪学校教育的失败,并扭曲理解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与使命,其所制造的大量负面信息给学校的声誉带来损失。即便他们能“浑水摸鱼”谋取到某些媒体的工作,其敬业精神、新闻实操能力及对社会事件的判断力也让媒体为之深深的担忧与焦虑。这些恶劣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反作用于高校而使高校声誉蒙受损失。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影像、图像为主要叙事方式的电视媒体与数字化媒体,开始以一种“风卷残云”式的运动影响着中国的新闻界。新闻专业的扩招似乎与此不谋而合。图像、影像叙事替代文字叙事,风云雄霸天下一举成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叙事方式。然而正因电视媒体的光鲜亮丽表现与名人的“光圈效应”作用,遮蔽了社会大众理性的判断眼光[7]151-155,致使超量的学生选择了新闻专业,使本来业已趋于饱和的新闻就业市场再度陷入危机。毕业意味着失业。教育发展根本无法与社会需求相协调。在我们这个人口基数如此庞大的国度里,任何事情稍有不慎极易酿成巨大灾难。这种盲目地跟风现象加上放任自流无科学的专业设置合并发力,如同干柴烈火,以一种迅雷不及掩耳的态势迅速撕毁了新闻传播学科的教学质量。如若目前还未能觉察此种危机,再进一步放宽该专业审批,新闻传播专业的发展与教育还会雪上加霜。

三、教材选编

教材是一切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的基础依据与蓝本。缺乏权威、质量上乘、有针对性的新闻实操类教材是当下新闻传播学科普遍存在的教学困境。首先,是业界经验精英没有(或极少)写出很有见地的实践性教材供给大学使用或参考,使大学的新闻业务专著领域出现较多的“真空”和实践与理论的“时滞”效应;其次,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教材管理方面存在纰漏,标准的设立较为宽泛。不仅全国上下没有一套统一、权威的教材作参照,而且国家对各个院校自编、自定的教材在管理上较少涉入。新闻业务类教材的质量参差不齐、良莠不齐等问题大量存在;最后,在思想认知方面,教材质量的重要性认知相对于招生数问题的认知,被迫退位其次。现实情况是实力较弱的大学往往会向实力较雄厚的院校购买业务类教材作为参照。而且很多院校在资金管理上和行政思想上不断鼓励本校教师出教材并给予适当的资助,但却对教材的质量问题鲜有过问或疏于严肃对待。“三管齐下”一起造就当下教学困境。看不到这种窘境,直接结果就是伤及业务教学。只有“三方”(教育管理方、业界实践方和教师研究方)真诚通力合作,这一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四、教学层次

教学层次的混乱是高校备受社会诟病的另一普遍深重病态。现在新闻专业设有专科、本科、硕士、博士。有全日制、在职生、自考生和夜校生等不同层次。单不说一些所谓研究型大学不按社会分工,跟一些技术院校抢职业培训方面的市场份额(譬如一些名牌院校也在大力开办夜校、函授、自学方面的职业培训等),许多大学院校混乱的教学层次定位,不仅严重地破坏了教学的科学性,而且严重地伤害了学生的求知欲[8]63。大学不分社会定位,不分教学层次,什么专业产生利润,就拿着模棱两可的政策开办什么班,这种错误做法所带来的后果肯定是致命的。更为可悲的是,很多院校根本就顾不上、不考虑甚至不重视一些学生的呼吁,在不同层次上的教学几乎都使用同一种教材。我们采访不下二十位的硕士生导师与博士生导师,请他们严格区分一下不同层次所开展新闻业务教学内容,他们大都含糊其辞。这种徒有虚名的指导,不仅严重地伤害了教育教学的科学性,同时也给学生的成长带来更深的困惑。

举例说明,就新闻传播专业的博士生培养而言,许多博士生对此阶段开设新闻业务课表示异议。迫于职业和社会的双重压力,这些博士生们大多对新闻业务课不感兴趣或者根本就没打算从事这方面的研究。虽然先前某个时期,关于博士应不应该会写消息这种讨论甚嚣尘上,但社会对博士的角色期待与判断还是更多地要求博士生们能从事一些基础理论研究以及创新理论工作而非具体的新闻实操业务。然而,反观当下的一些院校,为填充学分,他们依旧在不分档次地开设新闻业务课程。这种错误做法跟教学的非科学设置密切相关。同时导师对学科的设置与指导权限工作也密切相关。在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教育管理机构之间都存在明显的断裂环节。现在一些教师拼命地往硕导、博导方面争取,自然也就顾不上去研究如何科学划分教学层次问题。在教育行政化的主导下,这些升格为硕导、博导的老师们又无力于改革教学层次上的混乱问题,而使这一问题再度沉寂。教育的科学性问题已经严重异常。试想,如果高教能一锅粥式、无差别的对待所有层次的教育,那我们为何还需要梯次性教育?干脆一生下来就直奔大学了。这是多么荒唐的事情,滑天下之大稽!中国高等教育在本科、研究生、博士生层次上的教学目标的混乱设置境地问题,不仅害了学生、伤了学术、苦了老师,同时更是乱了教学市场的有序发展。

五、教学时代性

全球化浪潮、网络化信息传播、即时化信息传递、全球事件的“蝴蝶效应”、民族主义扩大化倾向、民众生活民生化要求、政治民主媒介化表现、制作新闻而非报道新闻[9]2,67,188-190等等时代新颖信息传播业务理念不断地冲击并刷新教育教学的时代性。“变是时代唯一的不变”。新闻传播业务教学工作在急剧变革发展的时代面前举步维艰。作为高等教育的新闻业务教育不仅要能充分地理解并接受这些时代变化给教学带来巨大的变化与要求,并且要赶超时代,还要在时代的发展过程中有所作为。在实际的新闻业务工作中,过去我们要求编辑岗位是等待新闻,如今却要求编辑参与到新闻传播的采写中来,共同策划新闻报道;过去我们对新闻业务,采—写—编—评—录—播等环节单独执行,现在我们要求一个记者就能全部搞定这系列业务。文字描述、拍摄图片、录制声音而且最好还会现场报道并合成活动影像等多种业务能力。凡此等等不一而足,这些都是新闻传播业务时代性的发展要求[10]60-64。另外,网络技术的互动化、便捷化与平民化;移动互联网手机微信传播的即时化等,也要求一线的教师使出的浑身解数去做好教学工作。如果教师本身不具备这些时代的敏感性与判断素养,被时代甩开了就理所当然。鼓励学生积极从身边业务入手,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信息平台和移动媒体的便捷性等方法是一回事,要求教师在业务教学中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和时代能力是另一回事。问题的关键就要看如何整合两者之间的能力优势,让新闻传播业务教学更具时代性。

现行中国对社会性新闻媒体的开办管理是较为严格的,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无权私自开设社会化新闻媒体,高校也不例外。而新闻媒体基本是不参与教学工作的。所以“产、学、研”一体化问题一直是制约新闻传播业务教学改善的主要原因和时代掣肘。“产、学、研”的长期脱钩直接的影响就是教育与实践的脱钩。若国家能放开这方面的限制,搞一些试点,视情况进行推广或取消,新闻传播业务教学也许会更具针对性。否则新闻传播业务的教学时代性问题很难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教学的时滞性问题就更为凸显。

六、社会期望值

这个问题应该这样理解,现在社会存在着诸多误解,以为所有教育出来的学生都应该专业对口。这种期待有悖常理。整齐划一的就业理念要改变,社会分工与多元化就业理念需要更新。社会期望值的扭曲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人们对新闻传播业务教学的理解。对于一个处于转型期的发展中大国来说,要大面积地提高国民素质,扩招虽然弊病颇多,但也是一种不得已而采取的全民教育“公平化”、“社会化”运动方式。国家对未来的高等教育已有明确发展目标,必然朝着“大众化”方面发展,大学可能会演化成一种“通识教育”或是“素质教育”。大学所颁发的学历或学位“帽子”,只能证明某人在某个时段大学学习过。社会则要求学子们按照相应的“角色期待”去规范自己的行动,这将或多或少减少社会不安定因素。依次推断,社会对大学的期望值不应太高、太过于单一。同所高校,培养出来的肯定有高层次人员亦有普通员工。换句话说,在任何时期,教育教学都不应该被要求为整齐划一。多样化是教育发展的社会必然趋势,要整改的倒是社会对教学的期望值。调整好社会期望值,人们对新闻业务的教学要求也许就不那么严苛了。如此这般,当下新闻业务教学上的失败与存在问题,固然可以稍做轻松,但还得未雨绸缪,注重本质性问题的解决。

七、未来走向及预测

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院长恩迪·密尔斯教授认为,21世纪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科学技术发展太快,而人的能力跟不上去。21世纪新闻教育将出现三大趋势:全球化趋势;各种各样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大学和新闻媒体之间趋于紧密的合作关系[11]8。就职业环境分析,就是要认清所选职业在社会大环境中的发展状况、技术含量、社会地位、未来发展趋势等。

中国的新闻业务教学该如何定位?目前的这种灌输式教学模式还会走多远?全媒体的记者培养诉求是否有现成的答案?新闻业务的历史使命又将如何实现?现今世界范围内的高等教育模式大体有三种:其一为德国式,他们培养的是技术工人;其二是美国式,他们培养的是实用型实验型人才;其三是英国式,他们培养的是批判型通用型人才。以此为照,那么当下中国的大学要及时反思。唯有大学先定位好自身,新闻业务教学工作这种非常具体的操作才能有更清晰的定位。是否是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大学就培养什么?处于转型中的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都面临着急剧变革。无法看清这些宏大的社会预判与走势,就无法让新闻业务教学脱离迷途,同样也就无法领引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认知与职业理想。在大数据时代,数字新媒体的冲击下,整体业态在转型更新,新闻传播业在重整,新闻业务教育更需及时跟上时代潮流。从最新美国The Chronicle of High Education(《高等教育纪事报》)上发布的师资招聘广告分析得出,招聘最多的岗位是Digital Media(数字媒体和社会媒体研究等),其次是Media Studies(传播学基础理论研究、文化研究、新闻法规等),公关、广告、演讲修辞、广播、电影、电视等几类排在靠后。值得注意的是分类中没有报纸。同时美国在新闻业务教学方面也列出了学生应掌握六项“硬技能”,它们分别是:具备专业知识,成为“专家型”记者;熟悉数据和统计知识;了解用户分析工具,更好地理解受众;熟悉基本编码知识;会讲故事;懂项目管理[12]130-131。对比一下,我们的差距昭然若揭。

[1] 罗以澄,强月新.综合·贯通·提高——对新闻业务课程体系一体化的思考[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1(3).

[2] 潘懋元,方泽强.论高等教育研究的社会责任[J].高校教育管理,2012(11).

[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N].人民日报,2010-03-01(5).

[4] 潘懋元.对《教育规划纲要》的理论与研究兼谈高等教育研究者的社会责任[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8).

[5] 李晓峰.各民族母语文学跨语际传播困境原因初探[J].社会科学家,2012(9).

[6] 李崇辉,温都苏.高等教育产学研相结合与学研产一体化模式辨析——关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9).

[7] 刘文辉.高等新闻教育盲目扩张之观察[J].兰州学刊,2009(9).

[8] 李惠.分层次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探讨[J].亚太教育,2016(1).

[9] 盖伊·塔奇曼.做新闻[M].麻争旗,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

[10] 蔡雯.走向专业化与开放性相融合的新闻传播——试论社会化媒体影响下的新闻业务改革[J].国际新闻界,2012(9).

[11] 王颖,等整理.中美新闻观的交流与碰撞──深圳特区报业集团与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新闻业务研讨会纪要[J].当代传播,1999(6).

[12] 祝建华.大数据时代的新闻与传播学教育:专业设置、学生技能、师资来源[J].新闻大学,2013(4).

The New Solution to the Core Issues of Teaching News

WU Wei-zhong

(Strait Madia Research Center,Huaqiao University,Quanzhou 362021,China)

The presence of seven core issue has become a key factor in the development of discipline plagued news dissemination business teaching. Control the development requirements of American news business,the news business Chinese teaching various efforts required. It should offer more chance of the teachers training and teachers development space; the quality of students strictly treated; the textbook issue to facilitate the trade support; make full use of new media in teaching times; put on the teaching level for a clear position; a pilot basis allow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fer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services,work together to promote the “production,learning and research,” the real integration of other methods to be resolved.

News Business; Times; Teachers; Materials; Teaching Levels

[DOI]10.16164/j.cnki.22-1062/c.2016.04.039

2016-05-1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5BXW004);福建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FJ2015B172)。

吴维忠(1972-),男,福建泉州人,国立华侨大学海峡传媒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秘书长,新闻学博士。

G42

A

1001-6201(2016)04-0223-05

[责任编辑:何宏俭]

猜你喜欢

教育教学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如何让高中生物教学变得生动有趣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