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待嵌构式的挖掘价值和未来话题*

2016-03-09吴长安

关键词:构式心智汉语

吴长安

(1.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吉林 长春;2.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吉林 长春 130017)



待嵌构式的挖掘价值和未来话题*

吴长安1,2

(1.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吉林 长春;2.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吉林 长春 130017)

从心智语库理论背景下观察汉语待嵌构式,可以获得研究的新视角、新内容,也使近来构式研究从拘泥于具体的构式样本的分析中走出来,从表达中、从与基本构式和固定构式的比较中显示待嵌构式的特点,深化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待嵌构式显示的语言的“适切”“地道”的特点,表达中的意义、在构式体系中的特色、在表达体系中的特点等,构成了未来可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话题。

心智语库理论;待嵌构式;价值;话题

一、关于待嵌构式的认识和研究

本文所说的待嵌构式(pending construction),在不同时期、不同学者那里,名称不同、内涵外延有异。陈望道[1]叫作“镶嵌”,吕叔湘[2]称“格式”,张卫国[3]称“语型”,周荐[4]叫“待嵌格式”,邵敬敏[5]叫“框式结构”,陆俭明[6]称“构式语块”,Goldberg[7]叫“可填充的”构式,Taylor[8]称其“部分固定、部分需要填充”的构式(即特殊构式)。学界对其研究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初步认识。1957年陆志韦[9]在讨论汉语并立四字格和汉语的构词法时采用“扩展法”来讨论“千×万×”、“连×带×”等几个格式是词还是词组的问题;陈望道[1]提出“镶嵌”是指“有时为要话说得舒缓些或者郑重些,故意用几个无关紧要的字来拖长紧要的字的,我们可以称为镶字”;马国凡[10]、吕叔湘[2]、黄岳洲[11]、武柏索[12]都关注了汉语中格式的实例。

2.初步探索。这一时期的研究开始系统化。1986年莫彭龄[13]的《“格式”研究刍议》阐明了进行“格式”研究的方法和内容:一是“格式”研究可以从微观和宏观、历时和共时等方面进行,从微观入手,分析每一种“格式”的结构、意义和变体等;从宏观着眼,着重研究“格式”的种类、层次和“集”。这一时期还出版了第一部专门的格式词典,即武柏索等的《现代汉语常用格式例释》[14],该词典收释汉语常用格式513个。随后张卫国相继出版了《四字语型及应用》[15]《现代汉语实用语型——准确理解、自由表达的新途径》[3]。

3.多元研究。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随着对外汉语教学的推进,人们更加充分地认识到“格式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西方新兴的语言理论,如韵律构词学、认知语言学等陆续传入我国,语言学者尝试用新的理论来解释一些格式。周小兵[16]、寿永明[17]、罗耀华[18]、邓英树[19]等关注副词格式;骆小所[20]、冯胜利[21]等研究数词格式。周荐[4]、孟祥英[22]、邵敬敏[5]则就格式的类型、不变项和可变项的特点、整体结构功能的变化、正式变式对应式、语义增值、语用特色、语法化进程进行了探讨。

4.近年来构式理论研究形成了热潮,有学者称为“构式崇拜”现象。在构式理论的研究中,国内的学者也发现了理论的不完善之处。施春宏[23]提出句式形义关系有透明度的差别,因而句式研究也应该有构式分析与非构式分析的差别;程琪龙、程倩雯[24]提出:“仅用Goldberg所提倡的动词和构式的整合关系,无法准确表述失配句和多配句,也无法解释错配句的动因。”

二、从构式视角获得的新视角

构式视角指的是以Goldberg[7] [25]为代表的构式理论对语言现象的认识与研究。代表性论著还包括Croft[26] [27]、Fillmore & Connor[28]、Kay & Fillmore[29]、Langacker[30]、Traugott& Dasher[31]。此外,Fillmore[32]349-393的框架语义学也对构式有过讨论。其中Fillmore框架的含义从一开始的格关系、场景—框架,已经发展到概念系统的图式总藏。这一思想对于汉语待嵌构式的研究也富于理论指导意义。

国内学者引入构式理论后,相当一段时间,研究的目标集中在具体待嵌构式上,但由于对构式理论体系性缺乏深刻的理解,其中的一些研究除了冠上构式之名,与传统的格式研究并无明显的区别。对此,施春宏[33]委婉地批评说:“也许是由于构式语法尚未清晰而系统地阐述其方法论主张,因而常常作为一种研究观念和理论目标而驱动相关研究。有些分析虽主张基于‘构式’观念,但如果放下‘构式’的标签,实际上跟过去的非构式语法分析(或者说前构式分析)相比并没有展示本质上的差异。”同时,以往的研究拘泥于四字格和常见格式,无法显示汉语构式的全貌。近年来语法化研究中,很多学者乐于研究具体构式语法化形成过程,而对于“构式的眼光”会给汉语认识、应用研究特别是表达特色研究带来哪些影响,则关注不足。同时,一些学术分歧甚至是原则性的分歧缺少学术碰撞和交锋。比如内涵和外延,有的把其限制于四字格,有的认为“待嵌”部分也可为“语”;有的认为固定部分须有两个成分照应,缺了就散架;有的则允许“单项单框式”存在。但学者们各说各的,互不争鸣。还有,对于构式在整个语言系统中的地位尚缺乏认识。学者们虽然意识到了汉语中待嵌构式为数不少,有研究的必要,但至于为什么存在这么多构式及其在汉语表达里发挥何种作用,尚关注不足。

构式的视角不再仅仅专注于具体待嵌构式的意义挖掘,而是站在构式的平台,探究待嵌构式在构式体系中发挥了何种作用,表达上有哪些特点。如果具体的待嵌构式的研究跟以往的格式的探讨方法是一样的,那就无法区分是构式的研究还是传统的格式的研究,构式研究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和价值。具体的构式发掘虽然重要,但构式的视角并不体现在具体的、单个的构式意义的挖掘,而是表现在对构式之间的关系的认识以及对构式在语言表达中的地位和价值的认识上,比如,构式之间的关系平等、并列,没有派生关系是构式理论的一大特色,这个站在传统观念无法理解甚觉荒谬的提法自有理论体系上的道理。这一点,我们从具体的构式研究中就难以体会到,而只能站在心智语库理论的高度,反观具体的构式研究,才能感悟到个中缘由。其次,在具体的研究中把握构式之间的关系,不被传统的习惯认识所牵引,使自己的认识真正是在“构式的眼光”下获得的,“胸中有原则,手中有案例”,才能感悟构式视野下语言的新面貌。再次,论证基本构式、待嵌构式、固定构式三者的有机组合构成汉语的表达系统是又一“构式的视角”,三者在表达系统中,结构上既可以独立也可以套合,表达中既相互配合又发挥各自的功用,构建出新的汉语表达系统。同时,发掘和归纳待嵌构式的表达特色,通过与其他语言的构式对比,以及与基本构式、固定构式对比,挖掘待嵌构式的自身“特色”。汉语表达上的许多特点是由待嵌构式体现出来的——这一理论假设,需要在语言研究中加以验证。我们假设,待嵌构式所体现出的“特色”是基于汉文化特点在待嵌构式中体现的,是构式义以外的文化意义,体现在构式使用的话语场合要求、语言环境的条件和发话人的主观性意愿等等。

三、从心智语库理论获得的启发

Taylor[8]提出了心智语库理论。该理论对Goldberg为代表的构式理论做出重大改进和调整,使其理论向实用化方向迈进,也使国内待嵌构式的研究与整个汉语表达体系之间关系的无从着落的状态有了突破的可能。简要地说,心智语库理论对传统(构式)理论的改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 一改认知学派以往对TG(转换生成学派)排斥和批判的态度,吸收其核心内核“外部语言”和“内部语言”的划分,只不过认为内部语言并不是如乔姆斯基所说的天赋的,而是后天习得的,且以构式的形式存在于心智中,从而形成心智语库,为外部语言的表征提供素材模型。② 不同于TG理论认为头脑中有一个词库为规则提供素材,心智语库理论提出语库里储存的不是词,而是构式。③构式以“两类三种”模式存储于语库之中,即“其音位、句法或语义属性不能从常规原则派生出来”的固定构式,决定一种民族语言“适切语句”、“是否地道”的常规构式和特殊构式。大致说来,固定构式属于独词句类、成语、惯用语类;常规构式属于句法成分组合的模板,是人们根据需要填充具体内容的表达架构;特殊构式为部分固定、部分需要填充的构式。④人们根据表达的需要,或独立或套叠使用心智语库提供的三种构式,来表征外部语言,从而完成表达的使命。

本文依据心智语库理论,重新定义了“待嵌构式”:语言表达的基本单位之一,符合构式要求的部分固定、部分需要填充的语言结构。

从心智语库理论看汉语学界关于构式的讨论,一些关于构式研究价值的质疑似乎可以得到相关的解释:一是担心的构式不可推导性可能造成单体构式过多,没有了“例”与“类”的关系,形成了记忆负担。我们看到,心智语库理论提出语库里储存的不是词,而是构式。这就是说,构式取代了词的地位,成了语法的基本粒子,这样,构式多就是很正常的现象了;而且,从两个词的关系看,哪怕关系再密切,也不能说这个词是那个词推导而来的,因此构式之间无需用推导来解释也就变得合乎情理。二是说构式理论取消了语言的层次性——而语言的层次性正是索绪尔以来对语言特性的基本认识。我们说,构式理论并没有取消语言的层次,只是简化了语言的层次。以往的语素、词、短语这三级语法单位被构式这一级单位所取代,构式之间的组合直接服务于表达。这样的认识是崭新的,需要我们破除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多层次观念。三是有学者提出构式语法尚处于理论初创,还没有清晰的方法论主张,因而现阶段只是用一种研究观念和理论目标而驱动相关研究。我们看到,心智语库理论似乎也解决了这个问题:提出语言表达是通过“两类三种”构式有机组合完成这一使命的。而学者们的任务,就是探究常规构式、固定构式、待嵌构式的组合规则以及为了这一研究的前期准备,如单个构式意义的探究。

四、结合心智语库理论看汉语待嵌构式的未来研究话题

1.主要的工作不再像以往的研究那样,仅就具体的一个个构式的语义功能进行详尽的分析,而是置汉语待嵌构式于表达的大背景下,站在Taylor新构式主义视角来研究待嵌构式,探讨以下问题:(1)在汉语表达系统中待嵌构式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发挥何种作用?Taylor认为特殊构式(主体是待嵌构式)决定一种民族语言“适切语句”、“是否地道”,笔者深以为然,并认为下一步的工作应着力探究待嵌构式的表达特色。通过待嵌构式体现出的表达上精细化差异,是汉语最有特色和最精彩的部分,像“有说有笑”和“又说又笑”表达上到底有没有区别,人们的意见并不一致。使用“有说有笑”的场景,“又说又笑”似乎都能进入,“他俩在一起总是有说有笑的”“他俩在一起总是又说又笑的”都没什么问题。但我们设计一个对比场景,就能看出二者的差异:

下课了,他俩()地走出教室。

上课铃响半天了,老师都进来了,他俩还()的。

很明显,上句填“有说有笑” 下句只能填“又说又笑”。这是因为构式“有……有……”表达的是常规状态,构式“又……又……”表达的是“增加”“补充”“偏离”的状态。在刻度表上假如常态是零度,“又……又……”表示的就是对常态的偏离,或者向左偏离表示比预期的还要好,或者向右表示偏离了预期。所不同的是有的偏离度比较大,我们就能清晰地感受到两个构式的差异;但经常是偏离度比较小,就会出现两个构式都能进入的情况,人们就感受不到两个构式的区别了。额外说一句,“百度造句”中提供的例句“每天的晚餐时间是全家最开心的,我们一家人围着餐桌又说又笑,其乐融融”就用的不对,这里是一种常态表达,应该用“有说有笑”才准确。汉语中为了表达“适切”“地道”而造出的对举性构式有很多,如同样询问完成的状态,“你怎么来了”询问的是完成理由,“你怎么来的”询问的是完成方式;“踩脚了”适合于现场表达,“踩了脚”适合于追忆表达。我们突然看到房子冒烟,要大喊“失火了”来报警,不能喊“失了火”,只有在事故报告中才适于表述成“由于我们管理不善,三间厂房失了火,造成了一定损失。”(王光全[34])又比如妈妈把饭做好了,叫孩子来吃饭,如果说“吃饭”就带有呼喝性,说“吃饭了”就和气多了。这里的“了”不表完成,而是表示“将来”。总之,构式是汉语表达精细化的重要手段,其为了表达“适切”所显示的方式方法,构式成分为了适合总体要求所产生的新的功能,都值得进一步探索。(2)构式被视为表达基本单位,摆脱了汉语词类的纠葛,着力探讨表达系统中的待嵌构式的作用和意义,在大量待嵌构式实例梳理和详尽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其表达特色与其在汉语表达中的地位。这种研究跳出了传统的从词类的视角观察结构的研究范式,对于汉语认识的深化,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学术价值;同时,这种认识可以应用于计算语言学、跨语言对比教学、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等方面。应当说明的是:把构式当作表达的基本单位与人们的语言直觉也许并不一致,但Goldberg等都把词甚至语素看成构式,就把这一单位统一起来了,就是说,词、语素、待嵌构式等都是构式,是同一级单位。至于在具体的研究中如何把这一认识落实下去,恰恰是我们今后工作的内容。

2.从心智语库关于内部语言属后天习得、内部语言以构式方式存在的原则出发,对构式背后的内容予以挖掘:(1)探讨形成构式的认知成因;(2)探究为何最易形成“部分固定、部分待嵌”的构式,这类构式在表达中的意义和价值、作用何在;(3)发掘构式的百科知识内容——近年来的语言研究越来越倾向把这部分内容纳入语言研究的范围,认为这部分内容属于构式意义的一部分,是语言理解不可缺少的内容。

按照心智语库理论,对待嵌构式进行次范畴分类。从大的方面可分为篇章待嵌构式、小句待嵌构式和句子内部待嵌构式。重点是内部语言的构式与外部语言的构式的逻辑关系,梳理出内部构式的原则性与外部构式的多样性,还有待嵌构式在汉语表达体系中的分布。

3.篇章待嵌构式是以往研究中关注不够的,包括:(1)固定部分同质,待嵌小句语义上、表达目的上的差别的辨析,这部分内容体现汉语的表达特点,比如“回头一看”“向外一看”“抬头一看”“向下一看”等固定部分虽分属不同构式,但后接的嵌入部分都为一个被描述的客观场景,不能是人的主观感受,所以我们说这些固定部分同质;(2)固定部分变动,待嵌部分随之变化的规律性研究。比如“X倒是X”用肯定形式时,后接嵌入小句要用否定形式;用否定形式时,后接嵌入小句要用肯定形式;(3)固定部分居中,前后嵌入小句的语义要求与逻辑关系研究。

小句作为整体而部分固定、部分待嵌的表达特色研究。这部分内容这几年受关注较多,是最容易感受到的待嵌构式,但依然存在着只探讨构式意义,忽略表达特色的倾向。比如“大放假的,咋还忙成这样?”学者们看到了“应该休息,不应该工作的时间特点”,没有发掘“社团价值认同”的规律才是使用这一构式的表达目的。

句子内部待嵌构式的表达特色研究:(1)待嵌构式的具体表达功用分析。以往学者谈到此,都认为构式的意义是“固定的”,其实,待嵌构式的表达意义随着嵌入的内容不同而变化从而形成不同的构式,如“一……就……”就有“易成性”(一推就倒)、“规律性”(天一黑就起风)、“动作相随”(一上岸就走)等多个表达意义从而形成了多个构式;(2)从嵌入内容看不同构式的表达特点。如:同为表达“说笑”命题,在诸如“有____有____”“又____又____”“边____边____”“连____带____”各个不同构式中出于何种表达目的,使用何种表达方式,达到何种表达效果。

4.构式语法倡导下的论元熔合观认为,动词和构式分别具有两套独立的论元结构。语言不仅形成了固定构式,还应表达的要求形成了大量的待嵌构式,这正是为了适应动词论元的表达需要,这种适应体现了待嵌构式的表达地位。禁区限制是构式理论很重要的内容,Goldberg、Traugott、Taylor都以此来解释搭配错误。国内研究似乎对这部分内容关注不够。

两类论元的熔合过程最能体现汉语待嵌构式和基本构式的配合关系。因为很多汉语待嵌构式无论是固定部分还是待嵌部分都没有动词的参与。在这样的前提下,待嵌构式进入基本构式后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很能体现汉语的特点。

5.按照心智语库理论,厘清基本构式、待嵌构式、固定构式的关系与在表达系统中各自的功用。基本构式就是汉语表达中主谓宾定状补的铺排格局,在表达中起着基本的作用;固定构式是成语、惯用语以及口语习用语。待嵌构式和固定构式经常在基本构式中担当一个成分,起表达的辅助作用;但有时嵌入的成分比句子大,出现待嵌构式包含基本构式的情况。要探讨清楚汉语基本表达单位中各个组成成分在表达中的作用。这是我们建立基本构式、待嵌构式、固定构式三位一体表达体系的基础。人们的表达基本上是这些构式或独立或组合来完成的,哪些待嵌构式对应了哪些表达结构是问题的关键。

每种语言都有自己表达的基本样式。一般情况下,一个相对完整的表达(指句子,这里以单句为论述对象)是由一个或数个表达构式有机组合而成的。我们描述主语部分说的是“谁”“什么”,谓语部分回答“怎么样”“是什么”,就是把这两部分看成两个表达结构,抽象地说出了它们的表达语义功能,因而从大的方面说,一个单句(一个相对完整的表达单位)是由这两个表达结构组合而成的。细分起来,语言中的表达结构还可包括①“究竟谁”,②“谁在做”,③“做什么”,④“怎样做”,⑤“做怎样”,⑥“谁与谁(什么与什么)”等有限的抽象语义功能。“究竟谁”在语言表达里体现为定中结构,“谁在做”体现为主谓结构,“做什么”体现为动宾结构,“谁与谁(什么与什么)”体现为并列结构,“怎样做”体现为状中结构或介词结构与中心语的组合(其实也是状中结构),“做怎样”体现的是动补结构。人们的表达基本上是这些表达构式或独立或组合来完成的。

6.待嵌构式的表达特色的探讨。邵敬敏[5]曾论证过这个问题(他称为“语用特色”),并提出两点:一是“语义偏移的贬义倾向”,二是在修辞上有特别的语用效果,显示了说话者的“话语策略和技巧”。其实,这两点都是构式意义,是待嵌词汇格式转化成待嵌构式增加的主观化意义。所谓待嵌构式的表达特色,指的是与其他语言的构式比较或者是同基本构式、固定构式比较中得出的“特色”。这种特色是基于汉文化特点在待嵌构式中体现的,是构式义以外的文化意义,体现在构式使用的话语场合要求、语言环境的条件和发话人的主观性意愿等等。这样的特色探讨对于构式价值的挖掘、对于语言教学特别是对外汉语教学,使用价值更大。如待嵌格式“一……就……”,留学生常出现偏误“*他一进食堂就买饭、*他一进书店就买书”,这类偏误产生的原因就是构式义以外话语信息铺排格局不均造成的:“进食堂”就意味着“买饭”,这就造成“就”后面的表述信息量不足,而汉语句子的末尾又恰恰是信息集中之处。此外,由于汉语不以屈折方式表示形态和情态,而以状语、虚词等手段来替代,因而容易形成相关构式;待嵌构式也是汉语表形态和情态的手段之一。至于汉语表达中精细化手段、同一构式表示多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语义方式等,都是汉语待嵌构式极具特色的方面,也是汉语表达特色的核心内容。

[1] 陈望道.文法简论[M].油印本,1976.

[2] 吕叔湘,等.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3] 张卫国.现代汉语实用语型——准确理解、自由表达的新途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4] 周荐.《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待嵌格式[J].中国语文,2001(6).

[5] 邵敬敏.汉语框式结构说略[J].中国语文,2011(3).

[6] 陆俭明.再论构式语块分析法[J].语言研究,2011(2).

[7] Goldberg,A. E. 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

[8] Taylor,J. The Mental Corpus: How the Mind Represents Language?[J].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2.

[9] 陆志韦.汉语的构词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

[10] 马国凡.成语[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2.

[11] 黄岳州.从一到万——熟语中数词的抽象义[J].辞书研究,1980(4).

[12] 武柏索.浅释“一……一……”结构[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4(4).

[13] 莫彭龄.格式研究刍议[A].常州工学院院报学术论文集[C].常州:1986.

[14] 武柏索,许维翰,陶宗侃,等.现代汉语常用格式例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15] 张卫国,四字语型及其应用[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89.

[16] 周小兵.析“不A不B”[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6(4).

[17] 寿永明.“不……不……”格式的语法意义[J].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

[18] 罗耀华.待嵌格式“不A不B”的认知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3).

[19] 邓英树.论“不A不B”的否定意义及其制约因素[J].汉语学习,2002(4).

[20] 骆小所.简谈21世纪修辞学的研究[J].修辞学习,2002(1).

[21] 冯胜利.汉语的韵律、词法与句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22] 孟祥英.汉语待嵌格式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

[23] 施春宏.句式分析中的构式观及相关理论问题[J].汉语学报,2013(2).

[24] 程琪龙,程倩雯.动词和构式的关系[J].当代语言学,2015(1).

[25] Goldberg,A. E. Constructions at work; the Nature of Generalization in Language[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

[26] Croft,W. Typology and Universals[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27] Croft,W. Radical Construction Grammar[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

[28] Fillmore,C.,P. Kay & M. O Connor,Regularity and idiomatic in grammatical constructions: The case of let alone[J]. Language,1998,64.

[29] Kay,P. & C. J. Fillmore Grammatical constructions and linguistic generalizations: the What s X doing construction[J].Language,1999,75.

[30] Langacker,R.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Vol. II,Descriptive Application[M].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31] Traugott,E. & R. Dasher. Regularity in Semantic Change[J].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32] Fillmore,Charles J. and B. T. S. Atkins.Starting where the dictionaries stop: The challenge for computational lexicography,In Atkins,B. T. S. and A. Zampolli (Eds.) Computational Approaches to the Lexicon[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33] 施春宏.句式分析中的构式观及相关理论问题[J].汉语学报,2013(2).

[34] 王光全,柳英绿.同命题“了”字句[J].汉语学习,2006(3).

[DOI]10.16164/j.cnki.22-1062/c.2016.04.002

2016-03-26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6BYY139);吉林省语委十二五重大项目(JYKL125ZD-01)。

吴长安(1963-),男,黑龙江望奎人,博士,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出版社社长。兼任中国语言学会理事,吉林省语言学会副会长,全国高等院校现代汉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

H04

A

1001-6201(2016)04-0008-05

*此文初稿蒙陆俭明先生审阅并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谨致谢意。文中错漏由本人负责。

猜你喜欢

构式心智汉语
《发现大脑:谁开启了我们的心智之旅》书评
学汉语
默:从人生态度到审美心智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甘露珠宝 匠心智造,创新引领未来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不可推导性”作为标准的虚妄:兼评“修辞构式观”
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再到语法构式
主观性在口语构式中的非常规表达——以口语构式“V+他2+NumP”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