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的自然天性与儿童教育

2016-03-09于冬青葛东娟

关键词:天性儿童游戏

于冬青,葛东娟

(东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学前教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儿童的自然天性与儿童教育

于冬青,葛东娟

(东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学前教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天性是自然对儿童发展的规定性,也是儿童的自然属性,儿童的天性是儿童最基本、最重要的成长需求。儿童的自然天性有其规律性,教育必须遵循儿童的自然天性,按照天性的规律整合儿童的自然属性和文化属性。儿童教育不应该进行超前教育和采用非游戏化的教育方式,儿童教育应该遵循儿童的自然天性,从幼儿园教育、家庭教育和转变社会中的儿童观三维视角出发,共同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天性;儿童教育;教育环境

一、儿童自然天性的教育真谛

天性,就是儿童的先天属性,“天”指先天具有的,即通过遗传获得的各种生理表现,“性”指事物的状态、特点或质性等。天性是自然对儿童发展的规定性,也是儿童身上的自然属性,它的发展遵循着一定的自然法则;因此,也经常表述为儿童的自然天性。古今中外的教育流派关于“教育与天性”论述颇多,对儿童自然天性的认识从直觉现象和经验描述发展到理论化和专门化研究的视野,“其主要特征是依据人的自然本性全面论述教育的过程,以揭示人的发展和教育活动的本质。”[1]216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

(一)儿童的自然天性有其规律性

天性含有遗传基因,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作用下,儿童的遗传基因再次重组或发生改变。历史上最早的儿童自然天性思想萌芽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在“灵魂说”的哲学基础上,首次提出“教育效法自然”的原理,认为宇宙间所有的事物变化和运动都可以追溯到事物的本性,人也不例外,其自身发展基于其本性。所以“教育”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是“一个内在发展的过程、是自我展开和自我实现的过程。”[2]48儿童的发展规律也与自然一样,教育要遵循儿童心灵发展的自然秩序,合理的教育就应遵循儿童发展的自然进程,教育以此为依据才能发挥自己的功用。中国传统的道家文化奉行的自然之“道”如出一辙,《老子·二十五章》中提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所指的“自然”,不仅仅是天地大自然,更是遵循儿童发展的自然规律。魏晋玄学继承道家“顺应天性”的人生哲学,认为教育者应循道、执道,即遵循儿童的自然本性。人文主义教育家夸美纽斯同样从教育学的视野切入,认为教育应该适应自然界的法则和规律,适应儿童的自然本性和年龄特征,并在自然适应性原则基础上引申出“直观性原则”、“量力性原则”,带有明显的客观化教育思想色彩。针对儿童教育滥用体罚和死记硬背的倒行逆施现象,我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王守仁,在《阳明全书》中,提出“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萎。今之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3]35-36强调教育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原则,使儿童体会到成功的“鼓舞”和“喜悦”,才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并进一步提出了“随人分限所及”的原则,提出儿童学有余力的教育观点。教育是促进人类自然天性发展的艺术,对此,卢梭彻底揭示儿童发展的规律,将教育要适应外在自然向适应儿童的内在自然转变,赋予“自然”的根本含义是“人”,倡导“把儿童看作儿童”的儿童观,尊重儿童的天性,教育的过程就是追寻儿童自身天性发展的过程。自此,卢梭的“人本化”观念奠定了系统化、理论化的教育思想体系的基础,树立了科学儿童观。

人的教育或受之于自然,或受之于人,或受之于事物,这三种不同的教育,“自然的教育完全是不能由我们决定的,事物的教育只是在有些方面才能够由我们决定,只有人的教育才是我们能够真正加以控制的。”[4]7所以,教育首先要遵循人的自然本性,再兼顾其他两方面的教育。对于那些先天具有的东西,教师应当保持敬畏,那天性的、不可教的东西恰恰是人类生生不息的秘密,是人类富于创造性的秘密。教育应当是为人的,应当以人为目的,教育应当合目的性。合目的性即是为儿童的,也就必须符合儿童的自然天性,必须以儿童为目的,必须符合儿童的需要和儿童的发展。

(二)教育倡导尊重儿童的自然天性

天性是人类与环境生存斗争的产物,它的规定性必然指向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天性必然会具有符合儿童生存和发展的属性。它包括儿童先天的主观愿望、欲望、好奇心等自然成长的力量。对儿童成长力量的科学认识从其心理发展特征开始,19世纪随着教育学、心理学的发展,裴斯泰洛齐从心理学理论视角来分析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把人的本性发展理解为人的心理发展,提出“教育心理学化”,把儿童的心理条件与教育教学有机结合,开启了心理化教育思想的新时代。20世纪以来我国学者以梁启超、蔡元培、陶行知等为代表的教育家,倡导“尚自然、展个性”的教育,“幼儿比如幼苗,必须培养得宜,方能发荣滋长;否则幼年受了损伤,即不夭折,也难成材。”[5]81蔡元培先生针对封建教育摧残儿童天性的弊端,提倡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教育。他提倡“知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的自由教育[6]174。教育的作用就是使儿童更快更好地获得生存所必需的知识与技能。

教育的出发点是儿童的自然天性,教育倡导尊重儿童的自然天性。由于天性从一开始就设定了儿童发展的阶段以及不同阶段所面对的不同问题,所以教育的实质就是引导儿童顺利度过不同的发展阶段,根据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来实施教育。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将儿童发展分为鲜明的几个阶段,不同年龄阶段的教育模式随之不同,教师是支持者和帮助者,儿童智力的发展是儿童主动发现、自发学习的结果。儿童的发展实质上依赖于主体的活动,是儿童内在成长的动力。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也认为儿童的发展与教育之间存在着最近发展区,教育不能过于超前也不应落后于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教育的作用是引导儿童向合理的发展水平发展。儿童的天性本身就是一种潜在的能力,教育应该因人的天性来改变自身,要学会尊重和引导天性,将它引向正确的道路。

(三)教育整合儿童自然天性与文化性

儿童不仅具有自然属性,也具有文化属性。对儿童适宜的教育应该整合其天性与文化性,与本民族本地区文化相适应,这也是更符合儿童教育对儿童发展的要求。儿童是未成熟的个体,应该朝向成熟而不断成长。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需要成人的帮助。也就是说,儿童是需要教育的。教育应当符合儿童的天性,应当合目的、合规律。儿童教育应当提供适度的外部条件。一切儿童教育机构都应当是福禄贝尔的“儿童花园”(kindergarten)——使天性得以舒展和生长的花园。教育能按其规律,在儿童的自然属性与文化属性的相互作用中促进儿童成长,儿童教育的本质就是儿童与文化的双向创生。蒙台梭利认为自然的力量是儿童成长的潜能,这一潜能囊括了儿童成长的形式与内容、目的与动力。儿童教育的本质,是主体与文化互动中的相互创生,使儿童通过个体的生长而实现文化的再生、更新和成长。

现代教育理论代表者杜威,在生物进化论和机能心理学的基础上,发展了“生长论自然教育思想”,对儿童自然天性的科学认识达到一个科学顶峰。在杜威儿童观影响下,对于儿童发展的教育也从单纯的顺应天性转为促进儿童天性与文化性共同发展的愿景。我国“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等思想,主张培养儿童的本性要遵从“六大解放”,其中一大解放就是“解放儿童的空间”,让儿童去接触大自然以及大社会等。陈鹤琴先生更是从文化角度,提出“活教育”的课程论和“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7]67-86,针对传统的儿童教育内容呆板固定,提出“书本上的知识,是间接的知识,确实而经济,应当从大自然中去追求,去探讨。”[7]67-86陈鹤琴先生把大自然和大社会作为教育的出发点,追求儿童教育要与其融为一体,在儿童生活的自然与文化中,促进儿童自然性与文化性的全面发展。培养健全的儿童以及儿童文化,单纯强调天性至上,或者强调以文化“化”天性,都是不全面的。教育应当不断改变和调适自身,以使自身适合儿童天性的表达和成长的需要。

二、当前教育实践中对儿童自然天性的忽视

(一)偏重知识学习进行超前教育

教育应给儿童的是生活经验而不是占有知识,儿童应学的是怎样面对生活、适应社会,而不是如何努力地学习学科知识。近年一个名为“幼升小”名校试题精选的帖子出现在各大网络论坛上,试题的难度甚至难倒了成人。参加考试的儿童已经是一般化、抽象化了的儿童,失去了儿童期特有的本质。“人不应把他的知识当作能赋予自己一种安全感和认同感的占有物来看待;不应让知识来‘充满’自己和一味地固守他的知识以及去追求这种知识。”[8]68这种破坏儿童快乐童年的、拔苗助长的种种学前教育乱象,主要是以成人心目中的儿童为中心,更多关注儿童的认知,不重视儿童的情感与感悟,教育者如果看不到儿童兴趣、需要、能力和个性,儿童就会成为没有主体性的、被束缚了手脚的、等待教师发出指令的“机器人”,或者需要教育者不断填充的“容器”。

家庭作为直接影响儿童的微观系统,追寻儿童对“知识的学习”,忽视儿童自然天性,对儿童的快乐童年同样造成了不可挽回的遗憾。当前,功利性教育蒙蔽了很多家庭,儿童每天往返于各种课外辅导班,根本没有发现“美”的时间,也没有发现奇妙大自然的精力。儿童教育的功利性倾向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儿童自然天性的舒展。有些家长认为儿童遵循自然法则成长离现实社会期望距离很远,一定要让儿童进行后天环境的塑造,加速儿童发展进程。儿童脱离了儿童自身所特有的生活世界,这些看似平常的教育环境带来的是儿童远离大自然,关闭在教室里进行记忆和算术。家庭是儿童来到这个世界之后最早生活的环境,家长和儿童互动的过程中应营造一个生态性的环境,家长并不应该要求儿童过早地进行知识学习,而是应该培养儿童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一种情怀。过早的“专业定向”和“超前教育”剥夺了儿童的幸福童年,既不符合儿童当前的现实需求,更不利于其长远发展。

(二)非游戏化的教育方式

儿童的天性需要游戏,但是现在忽视游戏活动,将游戏泛化为教学手段的做法,大大降低了游戏的价值。米舍来说:“从游戏被用来培养某种技能或某一特殊领域增进个人知识的时候,它就不再是游戏了。”[9]68游戏的本体价值在于促进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而幼儿园中将游戏和学习视为相互对立的活动,反对儿童游戏,不了解儿童好游戏的天性。这也是对儿童教育的宗旨、目的和意义缺乏正确的思考,甚至错误地认为将知识传递给儿童是成功的、科学的,并不懂得儿童教育遵循儿童天性而开展,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特点,重视游戏活动的价值。

儿童在游戏的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与知识,不仅为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做好了准备,更重要的是促进深化学习的动机;幼儿园教育环境相比家庭教育更具开放式和目的性,合规律、合目的性的教育环境更能促进儿童亲密的社交互动和多样化的情感表达,从而促进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所以儿童教育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不仅使儿童进行人际交往,更满足了儿童对社会环境接触的需求,正如杜威所言“儿童的本能,也须和人往来才可以发达。”[10]所以儿童教育,就是要尊重儿童的天性,而不是试图改变和压抑天性。儿童教育应该引入游戏活动,激发儿童对事物的探索行为,获得关爱和审美的情感体验。儿童在教育中不应该剥夺游戏活动,游戏是有准备的环境,哪里有儿童,哪里就应该有游戏活动。

三、遵循儿童自然天性的儿童教育

(一)幼儿园开展适宜的教育实践

儿童天性的发展需要适宜的土壤去培育,否则天性只是幼儿的一种可能性,永远无法实现。适宜的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开展需要创设适宜的环境。俄国著名的教育家卡普捷列夫曾提出:“儿童应该尽早而且长时间地投身于大自然,从中吸取对它的印象,体验大自然在每个人的心中激起的思想和感受,儿童需要亲眼观看太阳的起落和月亮,一句话,必须与自然界形形色色的现象融合在一起。”[11]21环境是儿童的第三位老师,所以幼儿园应该从儿童生活中选择丰富、精华的部分进入儿童教育中。德国幼儿园教育实践重视提供真实的材料与环境,通过观察周围环境,参观不同的社会机构来培养幼儿对环境保护的初步意识,非常注重直观体验过程,通过各种方式让儿童接触自然。瑞典幼儿园教育把环境的创设与儿童游戏活动相整合,主张在快乐的游戏和日常生活中形成各种能力。幼儿园是真正的儿童乐园,每个幼儿在园近4 000多个小时中,在游戏中学会与同伴交往,在大自然中自由地玩耍。

儿童天性中好奇心与社会性倾向是儿童成长的最原始动力。儿童教育需要遵循儿童自然天性,在活动中根据不同年龄儿童发展的特点进行有意识的引导。教师可以创设游戏环境,设计符合儿童现实发展水平的活动,为儿童提供帮助,采用“脚手架”的办法逐步减少帮助的时间和比例。“顺应自然,因性而教”的四川省蒲江县A幼儿园的实践研究,在尊重并认识儿童天性基础上,给儿童一个自由游戏的活动空间,创设了四大游戏环境:循环水空间、沙石活动场地、小木屋空间和果木种植空间。幼儿园把静态的自然环境精心加工,使儿童能充分接触到沙、石、水、土壤等自然事物,儿童与环境接触中,事物的外在形状和名称不仅能引起儿童的关注,也能够使儿童了解周围环境与自身互动的关系。儿童在与环境的互动中更好地学习和发展,真正达到儿童在做中学、玩中学和在生活中学。

另外,创设适宜的儿童教育从儿童的个性需求和兴趣出发。儿童在环境中的地位是主动的,儿童教育追随儿童的需求,将儿童发展纳入到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儿童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皆教育,教育应引导和鼓励儿童在生活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让教育始终在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内发挥作用。教师也随时追寻和捕捉儿童兴趣和需要,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儿童切实地融入真实的生活中,儿童进行着直接感知、动手操作、生活体验,从而培养其对真实生活的依赖和认同。儿童教育没有了禁止和压制,而是以尊重和引导为基本原则。

(二)家庭中开发生态性的教育环境

儿童知识和经验的获得,主要通过个体活动实现。家庭中开发生态性的教育环境,旨在尊重儿童天性的基础上保持他们的好奇心并引导儿童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独立生存能力。儿童的知识经验很大一部分来自家庭环境,所以家庭应该形成一个以儿童生活环境为中心的系统组织,在这个组织中,保护儿童天性,激发儿童灵性,完善儿童性情。尊重儿童自然天性的教育实践,应强调家庭、社会和儿童教育体系的有机统一。即运用整体主义的思维方式重新构建人与自然的关系。整体主义(Ecological Holism)的核心思想是:“把一个系统的整体利益作为最高价值而不是把人类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把是否有利于维持和保护系统的完整、和谐、稳定、平衡和持续存在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根本尺度,作为评判人类生活方式、科技进步、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终极标准”[12]25-33。

家庭中开展生态性的教育环境,即引导儿童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独立的生存能力,正确对待儿童知识的学习。德国韦尔多协会认为:“最基本的教育力量是自然本身。由于无限的空间和时间,孩子们得以发展情感的稳定性,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和保持平衡的能力。”[13]15-16所以,家庭教育应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在生活中引导儿童参与各种活动,例如室内的清洁活动,户外带儿童亲近自然的活动等。家长制定有规律的活动计划,使儿童逐步养成自我管理的意识和习惯。家长以更积极放手的态度为儿童提供更多独立活动的机会,共同商讨问题解决的方式,使儿童学会思考,逐渐养成自我保护意识,培养独立生存能力。家长应持有一颗童心,作为儿童的同伴,与其一同探索自然,参与活动。家长和儿童在互动中维持并发展儿童的好奇心,儿童感受其中的快乐和兴奋,用家长的激情感染儿童,最终形成具有一定目标和方向的求知欲,形成一个良性生态性的教育环境。

(三)社会中形成理性的儿童观

儿童就是儿童,而不是小大人。“儿童具有和成人一样的人格和尊严,一样丰富的精神世界。”[14]188-191儿童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促进儿童的发展,而且还包括让每个儿童获得幸福而快乐的童年生活。儿童教育的主要活动是游戏,而不是繁重的知识学习。儿童是发展中的人,儿童具有一定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适当的教育和环境互动下,可能会最大限度地发展儿童的潜力。每个儿童是独特的个体,发展水平和速度各不相同,兴趣和爱好不同,儿童教育标准不能整体划一。儿童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认为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具有灵性,儿童喜欢亲身的感受和真切的体验。课程专家兰格威尔德(Langeveld,M.J.)认为:“首要的教育问题应该是:对于儿童来说,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的经历和体验会是什么样子?”[15]39-64儿童是在感受、认识和探索事物的过程中,儿童获得对美的体验、伦理精神和求真意识的统一。

儿童是自然的存在物,受自身身心发展和自然规律的制约,同时,儿童也是社会文化的存在物,要受文化系统的制约,儿童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促进“个体个性化”和“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受当前工具理性思维方式的影响,“在教育活动中,对人的培养注重发展人的技术理性,使人成为没有思想、情感掌握技术的‘机器’。”[16]155-159儿童教育应警惕社会中固有的功利思想,拒绝“小学化”倾向,树立科学的儿童观,让儿童从小获得初步全面的发展,不要孤立地只偏重某一方面的发展,才是真正践行尊重儿童自然天性的儿童教育。

[1] 王天一,方晓东.西方教育思想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

[2] 刘黎明.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史[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

[3] 王守仁.《阳明全书》,第二册,卷二,《语录二》,《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4] [法]卢梭.爱弥尔[M].李平沤,译.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78.

[5] 《陶行知全集》第二卷[M].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

[6] 蔡元培.蔡元培全集(第3卷)· 新教育与旧教育之歧点[M].北京:中华书局,1984.

[7] 陈鹤琴.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陈鹤琴全集:第5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

[8] [美]埃里希·弗罗姆.占有还是生存[M].关山,译.上海:三联出版社,1988.

[9] 瞿葆奎.教育学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10]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 张海水.儿童为什么需要在自然中游戏[N].中国教育报,2014-10-19(004).

[11] 易健.人的诗化与自然的人化[M].海口:南方出版社,2000.

[12] 王诺.“生态整体主义”辩[J].读书,2004(2).

[13] Ulla Grob-Mengues,王峥.文化与幼儿教育的欧洲视角:走向自然[J].学前教育研究,2004(Z1).

[14] 张宪冰.论学前教育的公益性与政府责任[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

[15] Max Van Manen.Phenomenological Pedagogy and the Question of Meaning.In:Donald Vandenberg(Ed).Phenomenology and Educational Discourse.Durban:Heinemann Higher and Further Education,1996.

[16] 殷世东,靳玉乐.回归与运作:生态取向学生发展[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

Children’s Nature and Children Education

YU Dong-qing,GE Dong-juan

(Faculty of Education,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4,China)

Nature is prescriptive to child’s development,but also the natural attributes of the child.Nature is the most basic and important growth needs to children.Children’s Nature has own regularity,education must follow the nature and integrate the Natural attributes and cultural attributes of children.The children education should not be forward education nor non-game-oriented education,it should follow the natural instinct of children and carried out from the kindergarten education,family education and scientific concept of children to promote the healthy growth of children.

Nature;Children Education;Environmental Education

[DOI]10.16164/j.cnki.22-1062/c.2016.04.025

2015-01-25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14YJA880047)。

于冬青(1974-),女,吉林德惠人,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学前教育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葛东娟(1991-),女,河北保定人,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学前教育学院研究生。

G44

A

1001-6201(2016)04-0152-05

[责任编辑:何宏俭]

猜你喜欢

天性儿童游戏
尊重天性 顺势而为——读《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有感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爆笑游戏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第八章直接逃出游戏
需求、天性与产业发展——来自亚当·斯密的启示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