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待解决任务”理论对小学体育课程学习目标体系的反思与完善

2016-08-23关景媛

关键词:课程目标身心目标

关景媛,柴 娇

(东北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基于“待解决任务”理论对小学体育课程学习目标体系的反思与完善

关景媛,柴娇

(东北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研究以“待解决任务”理论为基础,对当前我国小学体育课程学习目标话语主体、学习目标内容的表述与传达、学习目标体系与学生体验诉求关系以及体育学习的认知性目标等问题进行反思和完善。认为:应在学习目标体系的设计中,进一步强调以发展天性为终极目的、以获得愉悦的身心体验为体育学习核心目标,以八种学生所需的元体验为学习目标设立为出发点,把发展学生“四能一趣”作为改革学习目标体系的着力点。

“待解决任务”理论;元体验;小学体育;四能一趣;学习目标体系;反思与完善

“待解决任务”(Job to Be Done)理论来自于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Clayton M.Christensen于2010年提出的一个基于市场营销实践中“用户视角”的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应用性和实效性的三层次结构模型[1]4-22,此模型被美国“混合式学习”倡导者霍恩(Horn,M.B)和斯泰克(Staker,H.)作为他们颠覆式创新推动教育革命的学习方式设计的理论基础[2]2-5,立足于理解学生真正需要,致力于破解学生对于学校教育缺乏兴趣和动力不足的问题。这恰恰是当前我国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面临的问题,而在影响体育课程实施效果的诸多因素中体育学习目标的合理设置首当其冲。

一、比较与反思:当前我国体育课程学习目标的缺憾

我国现行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主张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中心,提出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四维目标,是具有基础性、纲领性的教学目标体系,在其指引下的体育教学实践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然而,也暴露出一些有待完善的空间。

(一)学习者的需要在课程目标订立过程中缺位

将我国小学的体育课程目标与美国K-12体育课程标准[3]中的相应阶段的课程目标进行对比发现,美国的体育课程目标就是切实而具体的学生的学习目标,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师指导与参与程度的明确表述问题。美国课程标准中其默认的体育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而非教师,教师是帮手的角色,并且会用“教师指导下”、“极少的提醒”、“没有教师的指导”、“独立”等话语,来区分不同阶段、不同难度、不同目的的实践任务,这符合学生在了解、尝试、练习和掌握一项运动技能的自然学习过程和心理成长过程。而我国课程标准对于课程目标的表述方式使人感到话语主角始终是课程的设计者和施教者,是教师的教学思维,跟学生的学习思维还是有差距的;二是关于身体健康维度的目标设定与表述问题。我国的课程目标虽然广泛地指向体育学习的外在功能和拓展价值,却对于在运动技能学习过程中的具体的健康与安全问题缺少观照;美国则有更切实细致的关心:“致力于安全参与体育活动、锻炼和舞蹈的最好实践,例如预防伤害、恰当的调整、保湿、设备的使用,规则的实施,防晒(S4.H5.L1)”并且还从人的学习规律的角度对于目标设定的水平与进程进行了细致考量“如果没有达到1级的结果,那应该是2级的一个焦点”,如此细致的、小步子的健康目标设定与表述更符合孩子身心成长的规律和认知发展的规律,也直接影响了学习的效果、学习主体的自我效能感和愉悦身体体验的获得;三是学生自主选择权的问题。在美国课程标准中,多次强调学习内容的自主选择,多次提及非学校日的社区与课外体育活动问题,并且提供了不同课外体育活动的类型,如:五千米跑,铁人三项,比赛,舞蹈表演,自行车赛事等等;而我国的课程标准则更多着眼于学校空间和规定内容的学习目标。

(二)教学目的与学习目标需被更为明确地传达

国外一个新近研究强调教学目的和课程目标被明确表达的重要性[4]641-655。研究特别关注在目的和学习目标是否以及如何使得学生明确方面的教学实践是如何深入的,它涉及不同的运动文化的多样化传达方式。结果表明,如果学习目标能够被老师明确地表达,学生们更容易理解和意识到要达到的学习效果和在体育中学习什么[4]641-655。反观我国的体育学习目标 “上好体育与健康课并积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体验体育活动对情绪的积极影响”、“在体育活动中适应新的合作环境”等作为对水平一(1—2年级)儿童的学习目标陈述,显然既不够具体也不具有明确的可理解性和可操作性,对于儿童而言,也难以明确他们要在体育学习中,做出什么样的表现算是“好”和“积极”,要获得什么样的身心体验算是(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何种)体育学习的预期,在社会适应的环节核心要发展的适应力来自哪方面的考量等等。这种表述是适合于成熟理性思维的成人话语风格,若要孩子们明白体育教学对他们学习行为的要求和预期,还应该有一个中介的转换性的表达。

(三)体育学习目标与学生的体验诉求之间关系有待进一步明确

一个目标体系的结构性体现在要素、条件、关系三个方面,我们国家的课程标准构成的“要素”是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应用的“条件”根据学生水平进行划分(1—2年级为水平一、3—4年级为水平二、5—6年级为水平三、7—9年级为水平四);而对“关系”的阐述比较模糊,相对美国K-12体系而言,目标缺少贯彻成长全过程的一致性、连贯性、过渡性,目标设定难以直接为运动习惯的养成提供动力,以至于小学阶段的体育学习成果不足以成为初高中体育学习的基础,更无法奠定个体的终身体育锻炼习惯。

这种结构性缺失根源在于没把体育学习目标与不同阶段学生对体育学习体验的诉求结合起来思考。我国一般用“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方法,增强体能;学会学习和锻炼,发展体育与健康实践和创新能力;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合作与交往能力;提高自觉维护健康的意识,基本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5]6的陈述模式来表述体育课程目标。其中,知识是认识论问题,技能是运动学问题,能力是教育学问题,体验是心理学问题,交往是社会学问题,人生观是哲学问题,虽体现了广泛的关涉与综合,但比较抽象且缺少紧密结构关系的体现,缺乏实践指导力。美国的课程目标体系围绕的核心诉求就是个人“素养”的养成,无论是运动知识的知晓、运动技能的习得、运动中与他人的关系、活动中建立的社会适应还是个体心理的成长,都指向人的素养。我国对于运动技能的标准就是“学生在体育学习和锻炼中完成运动动作的能力”;而美国则是“在各种运动技能和运动模式中展现能力的个体运动素养”。前者强调外在要求,后者更彰显内在诉求。因而,需要基于学生体验诉求,把不同学科关注的核心问题进行整合和结构化,使之具有一以贯之的整体性和关联性。

(四)偏重呈现结果性目标,疏于强调认知性目标

我国的课程目标的设定往往以结果性的话语方式进行描述,而美国的课程目标的表述更注重认知的过程性,有一定自主性的判断和开放性的评估标准,使得学生在实践自己的学习目标的过程中,思考和反思的主体地位得以彰显,这是对学生思考力的培养,更是对学生创造力的保护。

此外,美国把体育影响个体社会行为的关键点定位于尊重与责任,且具有发展性,不同年龄的孩子对尊重与责任的理解和表现不同,相应地在体育学习中就做出不同的情境和水平的教学内容及学习任务,使某种品格的养成过程与体育学习紧密结合。且注意不同学习任务的设置要根据儿童身心发展规律而定,例如“E4:Social interaction(社会互动)”就考虑到其“发展的适当的/初步形成的结果首先出现在三年级”,因而在课标体系中就从三年级起开始提出具体的目标,目标的合理设置是保证目标得以实现的基本前提。

学生体育学习的结果是学生生理和心理状态发生的相对持久的变化。用陈述性知识(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策略性知识)、动作技能(一种程序性知识)和态度这五个习得性能力(capability)划分体育教学目标及其领域,较之前述的宽泛抽象的目标陈述方式而言更具有指导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因而站在学生学习的角度把教学目标的确立过程和学生习得一项技能的自然过程相统一,使体育教学目标与配套教材之间、与学生认知发展阶段特征之间呈现更加科学的、可评价和可操作的对应关系[6]2,将是体育课程目标体系进一步完善的着眼点。

二、他山之石:“待解决任务”理论

之所以体育(尤其是学校体育)有时候会难以引起或保持住人们对它的兴趣,是因为在广泛意义上考察,只有一小部分人把维持健康视为生活中的优先任务,大多数人只有开始感到身体不适后才会重视健康问题[7]137。许多学生讨厌上学甚至不来上课,这是因为教育并不是他们想要完成的任务,只是他们可能买来完成任务的工具。如果教师的工作只是为了找到一种更好的方法去完成学生们原本就不愿去做的任务,那么一切努力都将是徒劳的。这并不意味着学校不应向学生传授核心知识、技能,而是说要达到这些目的,学校必须创造出一种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体验,成为一个充满学习乐趣的地方[7]138。大多数学生都面临两项重要任务:第一,他们需要成就感,希望感到自己在进步、有收获,而不是除了感到一味地失败和碰壁以外,什么也体验不到;第二,他们希望和朋友们在一起开心地生活,这意味着他们需要与他人一起开展积极的、有成果的社交活动。体育恰好是可以提供这种成就感和社交活动的场域,是最有可能为学生提供愉悦的身心体验的途径。

“待解决任务”理论是基于市场营销实践中“用户视角”而提出一种应用型理论。理论认为大多数获得成功的新产品是因为营销者先直接或间接地理解用户待解决的任务,然后找到一种方式帮助人们更高效、更轻松、更巧妙、更实惠地完成这项工作。这种新产品还有个名字——杀手应用程序,她们把问题解决得如此完美,人们甚至记不得产品发明之前自己是如何生活的[7]134。一项待解决任务的架构有三个层次(如图1)。从底层开始,大多数学生的两个兴趣点在于成就感和进步感、交友的乐趣,这是他们的内在待解决任务,而教育本身并不是他们的兴趣寄托,只是学生完成待解决任务的一个可接受的选择;第二个层次是设想需要为学生提供的教育体验(学习者视角下的元体验*学习者视角下有八种重要的元体验,分别是:自主决定学习方向、获得有意义的工作体验、实行导师制度、获得积极的团队经验、获得安静与沉默的体验、清楚地被要求掌握的能力图景、提供学业表现的及时反馈和数据、按自己能接受的进度学习。[7]143-148),以此作为完成学生待解决问题的无法抗拒的解决方案;顶层就是要考虑整合什么资源,如何整合资源来提供这些体验。

图1 待解决任务结构的三个层次[1]

针对在前文中所提出的当前我国体育学习目标体系中存在的四点问题,待解决任务理论作为目标设计的理论基础,恰好能够成为攻玉的他山之石。在消费主义盛行的后现代文化语境下,学生的学习活动也蕴藏商业思维,学习者成为一项学习体验的“消费者”,他们是否会持续购买某个学习项目取决于他们是否有持续消费的兴趣和动力,这为学校体育带来了危机和机遇:如果学校体育无法满足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期待和诉求,那么社会体育资源就会侵蚀学校体育的空间和价值,而社会体育的多元价值导向并不一定能恰到好处地表达国家对于人才发展的能力和价值导向,届时学校体育功能式微将会演变成更广泛教育的危机;但这也提供给学校体育相应的机遇,如果学校体育课程目标的设计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需要、能够提供中介性的目标表达、能够将某个学生内在性诉求作为目标体系建构的核心主线、能够将学习目标由浅入深、由低向高发展的过程与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相协调,那么,学校体育的优势就将被更有效地发挥。

三、完善与创新:以发展天性为目的、愉悦身心为目标的体育学习目标体系

体育作为育人的一种途径,必然要遵从教育的最基本规律,其一是教育的内部规律,即与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相适应;其二是教育的外部规律,即与社会发展规律相适应。学校体育作为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要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符合儿童的天性,尊重儿童的个性,以此为依据,构建恰当、合理的学习目标体系。

(一)体育的终极目的——发展天性

《中庸》里“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表达了中国教育哲学的特点,故而有学者据此提出“率性教育”的理念,其核心是保护天性、尊重个性、培养社会性的教育[8]。发展天性,具体而言是使人的天性得到充分而合理的发展,它既是对天赋能力的合理开发,又是对个体差异的尊重,是寓教育于自然规律、寓教育于社会发展规律之中的合规律的目的。

把发展天性作为体育的终极目的具有合理性。首先,人是兼备身心双重属性的存在。身体是心灵的物质载体,心灵则是使一个存在区别于另一个存在的精神内核,它塑造和改变着身体的外相,使得个体差异性成为可能。人的“类属”是由物质性的身体确定的,而“种差”则是由心灵和身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决定的。因而,人能够成为智能的、理性的、社会性的存在,是身心和谐发展的结果,身心和谐发展也成为人的天性诉求。其次,身体活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身体活动是人类生存、生产、劳动、甚至战争不可或缺的要素,人类文明的历史也是人类不断实践身体能力的历史,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历程也是对人类身体潜能不断开发和能力拓展的历程。身体活动是人的天性诉求。第三,体育是人类特有的平衡身心、协调魂魄的实践活动。体育以身体发展为切入点、以运动技能的训练为途径、以身心交互体验为机制,来实现发展人的终极目的,是与身体发展最为密切的教育形式,也是最直接影响身体与心灵相互关系的教育形式,是人的天性最基本的诉求。基于上述理由,把体育的终极目的定位于发展人的天性具有合理性。

(二)体育的核心目标确立——愉悦身心

所谓愉悦身心,实质是主张学校体育的核心目的应当是使学生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创造性的体育活动而使个体获得愉悦的身心体验,“儿童有动的本能,活泼好动是儿童的天性。我辈从事教育者,应当顺应或者利用儿童的这种自动力”[8],愉悦的身心体验就是这种自动力的表征。我们所强调的是发展性的愉悦身心,是在教师巧妙的教学设计和引导之下,使学生以兴趣为基础,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通过思考、判断、表现、创造等获得愉悦感,是一种创造性的和谐感受,具有很强的自我效能感,绝非较低层次的、未经努力的、不具有超越性的简单快乐体验。

(三)发展学生“四能一趣”*“四能一趣”是指“认知力”、“思考力”、“判断力”和“表现力”四种能力,以及“激发和保持体育学习兴趣”。是改革学习目标体系的着力点

首先,天性的核心诉求有两个:一是生存;二是发展;其次,生存是人类的第一要务,身体素质(Physical Quality/Physical Fitness/Body Quality)的好坏、运动技能的优劣,直接影响个体及族类的生存与延续,因而这始终是体育学习中最主要的目标;第三,体育是以身体活动的方式促进人类认知能力(Cognition)协调发展的有效手段,其中包括智力(Intelligence)、感知力(Perception)、注意力(Attention)、记忆力(Memory)、思考力(Thinking)、表达力(Language)[9]236等维度。认知能力是关乎生存、牵涉发展的重要能力,在传统体育教学中,虽然意识到了体育与认知能力发展密切相关,但是由于缺乏具体的、阶段性的、指向性的、连贯的学习目标体系支撑,始终存在理论向实践转换的瓶颈;第四,在人的“发展”诉求中,核心要面对两类问题:一个是人与自我、他人的关系;一个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这两类关系中,人与自我矛盾关系的处理需要意志力(Willpower)与调适力(Accommodation)*调适力是指人们在出现心理压力、心理障碍时,主动运用心理学的一般的理论和方法,调节自我,缓解心理压力,排除心理障碍,达到心理健康的能力。两种重要能力,在人与他人的矛盾关系中需要发展社会适应性能力,而社会适应性能力非常综合,对于现代人而言,耐受力(Tolerance)*耐受力是指生物机体在一种或多种不利的环境条件下生长或成长的相对能力、抗逆力(Resilience)*抗逆力是一种能力,能够引领个人在身处恶劣环境下懂得如何处理不利条件从而产生正面的结果。抗逆力的核心因素在于复原,即重新回到压力事件之前所具有的适应性、胜任的行为模式的能力。[10]16的培养应该成为值得思考的课题。综合而言,无论是对自我的管理还是对与他者关系的掌控,对个人而言都是自控能力(Self-control)的表征;第五,人类的发展是不断地超越的过程,创造能力不可或缺,想象力(Imagination)、思考力、判断力(Judgment)、表现力(Expressiveness)都是创造能力的有力支撑,传统的体育教学中虽然一直强调创造能力,但是距离实现目标还差距甚远,尤其在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下,教师教学思维与手段很难为儿童创造能力提供有效保护,很多儿童的想象力、判断力被压抑,如果人的这些理性能力不能被更多的培育与激发,则不能算是优质的教育。

对上述针对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天性诉求所强调的生存能力、认知能力、自控能力、创造能力中提出的各个二级能力维度进行拣选整合,根据体育对人的诸多能力培育的特点和优势,考虑在传统体育课程教学目标与新课程理念之间存在的差异性问题,认为认知力、思考力、判断力、表现力应当在新课程改革中得到强调,应该在体育学习目标中进一步完善,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具体的标准中有所表述,如此才能使体育成为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人的有效途径,才能提升体育在教育当中的地位和关注度,才能为体育理论与实践的转换搭建通路。

四、结论与范例

研究指出我国现行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的学习目标体系存在学习者的需要在课程目标订立过程中缺位、教学目的与学习目标需被更为明确地传达、体育学习目标与学生的体验诉求之间关系有待进一步明确以及偏重呈现结果性目标,疏于强调认知性目标这四方面问题。认为应在学习目标体系的设计过程中,进一步强调以发展天性为终极目的、以获得愉悦的身心体验为体育学习核心目标;以致力于把帮助学生获得八种元体验作为学习目标设立的抓手;把发展学生认知力、思考力、判断力、表现力以及激发和保持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作为改革和完善学习目标体系的着力点。

待解决任务一:每周2次,每次20分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学习与课外练习感受不同速度和距离的跑步

待解决任务二:体验速度、方向等运动现象,协调地摆臂与抬腿、呼吸,在游戏中应用跑步的知识与技能,熟练掌握跑步要领,控制速度

待解决任务三:提高心肺机能,根据自己的身体感受适当休息。学会跑步前的准备活动,在练习和游戏中确保自己和他人安全

待解决任务四:通过跑步,感受意志力和耐受力的作用,通过追逐游戏和赛跑培养规则意识和团结友爱的精神

图2水平一闭锁性运动项目中跑步的学习目标盘

小学体育课程按照教学内容和运动技能性质可分为闭锁性运动项目、开放性运动项目[11]220-223、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三类。根据其项目特点与课程目标体系的学习目标标准,设计出基于不同水平学习者“待解决任务”的学习目标盘,这里以水平一的闭锁性项目跑步为范例(图2),需强调针对不同性质的教学内容、不同阶段和水平的学生,在目标盘的设计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出差异性与开放性,对于学习效果需要在教师帮助下进行自我评估,学生要根据学习目标与评估结果的契合情况在教师指导下及时调整自己体育学习的“待解决任务”及作为支撑的元体验。

[1] Clayton M.Christensen.Module Note:Integrating Around the Job to Be Done.[J].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2010(8).

[2] Horn,M.B,Staker,H.Blended:Using Disruptive Innovation to Improve Schools.[M].Copyright by Michael B.Horn,Heather Staker,2015.

[3] AAHPERD Curriculum Framework Task Force.Grade-Level Outcomes for K-12 Physical Education.SHAPE America.(2013).Grade-level outcomes for K-12 physical education.Reston,VA:Author.2013,SHAPE America.All rights reserved.

[4] Karin Redelius,Mikael Quennerstedt,Marie Öhman.Communicating aims and learning goals in physical education:part of a subject for learning?[J].Sport,Education and Society,2015,20(5).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6] 尹秀峰.体育教学目标的习得性能本质类型和结构体系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3.

[7] [美]迈克尔·霍恩,希瑟·斯特克.混合式学习:用颠覆式创新推动教育革命[M].聂风华,徐铁英,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8] 于伟.儿童的意蕴与率性教育.[N].中国教师报,2015-08-12(13).

[9] [美]Richard J.Gerrig,Philip G.Zimbardo.Psychology and Life,Eighteenth Edition[M].2008 Pearson Education,Inc.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

[10] 田国秀.抗逆力研究:运用于学校与青少年社会工作[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11] 柴娇,张力.学习理论研究进展与不同性质运动技能的学习原理探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

The Reflection and Improvement of the Learning Targets System of Primary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Based on the Theory of “Job to Be Done”

GUAN Jing-yuan,CHAI Jiao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4,China)

The research based on the theory of“Job to Be Done” to reflect and improve the problems about current elementary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China which consist of the subject of learning targets,the expression and communication of the contents of the learning target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arning targets system and students’ experience demands and cognitive goal of physical education.Study finds:in the project about the learning targets system,we should be further emphasized in order to develop nature as the ultimate goal,and made the pleasure experience of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as the core objective of physical education learning.In addition,the starting point of learning targets should be set up with eight kinds of students’ meta-experience.and the focus to reform learning targets system should be the development about students’ “Four Abilities & An Interest”.

the Theory of “Job to Be Done”;Meta-experience;Elementary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Four Abilities & An Interest”;Learning Targets System;Reflect and Improve

[DOI]10.16164/j.cnki.22-1062/c.2016.04.035

2016-01-26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资助(15BTY062)。

关景媛(1985-),女,吉林吉林市人,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讲师,博士后;柴娇(1975-),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G42

A

1001-6201(2016)04-0200-06

[责任编辑:何宏俭]

猜你喜欢

课程目标身心目标
《计算方法》课程的“面向产出”评价改革实践
大自然的声音疗愈身心
集邮养生 身心兼顾
基于不同主体的课程质量综合评价
——以“交通运输规划”课程为例
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课程目标达成度定量评价研究
——以信号与系统课程为例
给身心降个温
历史课程目标及其分类的探索
身心八要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