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甘蔗生产机械化发展的几个难题
2016-03-09潘金光龙州县农机局532400
◎杨 晓 潘金光(龙州县农机局532400)
如何破解甘蔗生产机械化发展的几个难题
◎杨 晓潘金光
(龙州县农机局532400)
推进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是蔗糖生产走出困局的重要举措。文章分析了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面临的四个难题,提出了六项应对措施,对破解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具有借鉴意义。
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难题;措施
《农业部关于开展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的意见》(农机发[2015]1号)指出:加快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有利于充分发挥农业机械集成技术、节本增效、推动规模经营的重要作用。应对自2011年以来,我国糖价4年连跌,糖业大面积亏损的困局,推进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提升甘蔗生产效率、降低甘蔗生产成本,已经成为甘蔗生产区域的重头戏。笔者结合龙州县甘蔗生产的实际,谈谈如何破解甘蔗生产机械化发展的几个难题。
一、难题分析
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强力支持下,经过县委、县政府的不懈努力,全力推进,龙州县甘蔗生产机械化技术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升。2013年,实施0.1万hm2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甘蔗生产耕种管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6%;2014年,实施0.268万hm2甘蔗全程机械化生产,甘蔗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6.3%,较上年度提高了10.3个百分点;2015年,实施0.667万hm2甘蔗全程机械化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9.3%,再提高13个百分点。然而,0.667万hm2仅占全县甘蔗种植面积3.855万hm2的17.3%,即尚有82.7%的甘蔗种植面积未能实施全程机械化生产。影响龙州县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的难题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机地矛盾的难题。龙州县属丘陵地区,地势不平,耕地不规则、土地不连片,上世纪80年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又人为把田块细碎化,有的耕地只有几分,甚至几厘。这些都不利于农业机械作业,特别不利于大中型农机作业,往往是农机空载时间长、作业时间短,降低了效率,提高了成本,从客观上制约了农机作用的发挥。为破解蔗糖产业困局,2014~2015年,该县在全县范围内开展甘蔗“双高”基地建设,共平整土地约0.667万hm2,占甘蔗种植总面积的17.3%。仍有约82.7%的甘蔗种植面积不适宜农机作业,机地矛盾仍相当突出。
(二)蔗农认识滞后的难题。
由于传统种植观念根深蒂固,加上宣传工作滞后,典型辐射带动不力,部分农户对甘蔗机械化生产仍存有疑虑,担心农艺+农机的甘蔗种植技术比不上传统的种植模式产量高,成本要高于手工劳动。因此,良种良法没有被采纳,特别是种植行距普遍低于1.2m,直接影响了机械化中耕管理、收获的有效实施。“双高”基地建设种植补贴高、模式要求严格尚且如此,其他种植面积多是沿用传统的种植模式,制约了农机化生产的有效开展。
(三)机具优化配置的难题。
全县耕作机械多,种植与收获机械少。据统计,全县有各类拖拉机7868台(手拖、方拖占大部分)、中耕机1858台、破垄盖膜机209台、甘蔗种植机26台、甘蔗收割机1台。农机装备结构造成耕、种、管、收的严重不协调。2014年,甘蔗种植面积3.855万hm2,其中,深耕深松1.507万hm2,占39%;机种0.278万hm2,占7.2%;破垄盖膜0.101万hm2,占2.6%;机管3.662万hm2,占95%;2014/2015榨季机收0.035万hm2,占0.9%。统计数据显示,机种、机收已成为全县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的“瓶颈”。
(四)规模经营的难题。目前该县农业生产主要以传统的农户个体经营为主。所以,除已经建立的龙州正丰等13家农机专业合作社成为较具规模的经营服务主体外,农户大都是单打独斗,很难实现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而机械化的基础是机械,农业机械有它自身的特殊性和局限性。如凯斯切段式甘蔗联合收获机,要求田块大、单幅地块长200m以上、宽度50m以上,相对连片面积20hm2以上。单家独户的细碎化土地经营,农机的作用根本无法发挥。
二、出路思考
针对制约全县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的几个难题,结合当前甘蔗生产的实际情况,建议采取以下应对措施,最大限度提高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水平。
(一)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浓厚氛围,解决好蔗农认识问题。加强对甘蔗生产机械化的宣传和示范,是推进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的重要措施。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宣传手段,多层面广泛宣传甘蔗生产机械化的重要意义和应用效果,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使甘蔗生产机械化的优势与相关优惠政策家喻户晓,以消除蔗农对甘蔗生产机械化的疑虑,自觉接受甘蔗生产机械化技术。要注重于组织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等经营主体实地参观全程机械化取均得金显著成效的典型单位,尽快辐射带动全县各乡镇。如广西陇上现代农业公司2013~2014榨季在本县逐卜乡弄岗村建立甘蔗双高基地90.045hm2,按照全程机械化生产的要求,坚持农机+农艺的种植规格技术种植管理,并采用以色列技术的滴灌和微灌灌溉系统,原料蔗平均亩产达9.3t,最具有说服力和引领作用,应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
(二)狠抓农田改造,推进耕地合理流转,解决好机地矛盾问题。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出路在于土地集约化经营。引导农民连片规模种植,整合分散的土地资源,按照机械化作业要求,对土地进行重新平整和改造,是实现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的有效保证。目前县内需要重新平整和改造的甘蔗种植面积约3.16万hm2,农田改造任重道远。所以,当务之急要广泛宣传小块并大块和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的意义。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将耕地小块并大块,并依法合理流转耕地,使耕地向种地能手、农机合作社集中,进行规模化经营、规范化管理,从根本上解决小块地与大机械的矛盾,以提高农机作业效率和质量。如上龙乡武权村麻植强、何忠浩、黄东亮等甘蔗种植能手发起成立了那郝屯甘蔗种植并户联营社,全社68户社员将各家小块耕地合并成86.71hm2的整块大田,社员集资202万元、贷款86万元,进行土地平整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实行规模经营、规范化管理,是实施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的一个亮点,值得借鉴和推广。
(三)优化配置农机装备结构,确保各个生产环节实现机械作业。针对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中目前机具较少、较薄弱的环节为机种、节水灌溉、机收,并对这三类机具设备购置加大资金扶持力度。要鼓励农民购置甘蔗种植机、收获机和节水灌溉设备,除了按国家额度补贴外,市县也应给予相应的资助,调动农民购置使用短缺机具的积极性。对购机农民,从全局结构考虑,可引导购置短缺、性能好、效益高的机具,以尽快打破全程机械化的“瓶颈”。对于甘蔗联合收获机价高、使用具有季节性,而甘蔗机收市场还不成熟,农民、企业担心投资难以收回成本,不愿意承担市场风险,目前较难配置,可通过农机市场化作业服务,从外地收获公司引进的办法解决。如2014~2015年榨季就从县外引进了6台甘蔗收获机作业,有效缓解了全县甘蔗机械化收获的压力。
(四)加强示范基地建设,发挥优势示范效应,推进规模经营。典型最具有说服力。县、各乡镇都要加强对甘蔗“双高”基地建设的指导和检查,努力发现和培养典型,建立更多的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基地,并加强示范基地建设,在资金、技术等给予多方扶持和指导,使其真正成为辖区内的典型。通过所树的典型,开展农机化技术作业服务、现场演示、展示会等示范活动,发挥典型优势和示范效应,带动农民跟进,进行联营,尽快应用甘蔗生产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有效推进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
(五)强化农机技术培训,提高农机作业质量,实现节本增效。甘蔗机械化使用的机械,不少是大型、智能化、高价值、高效率机械,必须加强操作手、辅助工和维修工的培训,务必使他们能熟练的操作、保养和维修农机具。要结合农机技术推广、农机安全管理、阳光工程培训等多形式多渠道向广大农机手和蔗农传授甘蔗生产机械化技术,从根本上保证农机作业的效率与质量,真正实现节本增效,提高甘蔗机械化生产的信心和决心。
(六)培育市场,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农机化活力。首先是通过土地小块并大块和依法流转经营,适应农机,特别是大马力农机作业,培育和形成农机作业市场;二是坚持农机+农艺的种植规格技术要求,为农机作业创设条件,保障农机具的作业空间和效益,避免农机具被闲置,浪费资源;三是通过政策扶持和资金补贴,进一步激活农机作业市场,促进甘蔗生产耕、种、管、收四个环节普遍实施机械作业;四是引导各类农机服务组织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开展预约、承包、跨区以及租赁服务等形式进行市场竞争;五是政府职能部门要依法严格规范农机维修、农机作业、农机销售等市场,使市场机制真正体现公开、公平、公正,有效服务于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