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改革探索
2016-03-09吴秋凤
吴秋凤 徐 璐
(武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205)
“互联网+”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改革探索
吴秋凤 徐 璐
(武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205)
近年来,火热的“互联网+”衍生了微课、慕课、翻转课堂、手机课堂等“互联网+教育”模式。如何应对“互联网+”的挑战,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实任务。本文结合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改革实践,论述了“互联网+”背景下该课程教学改革的动力因素、基本条件及主要方式。
“互联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改革
一、“互联网+”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改革的动力因素
1.利用网络优质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学改革的内在动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我国大学的一门公共必修课,其开课目的是帮助大学生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与其他课程相比,该课程理论性强,大多数学生会觉得抽象难懂,而且不实用,这就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互联网可以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提供许多优质资源。名师名家网络示范课、视频公开课等可以为教师提供优秀的教学范例,海量的信息库和教学数据库可以为教师提供比教材更为丰富的教学素材,网络热点聚焦让教师更全面地了解社会热点及学生思想动向。可见,在“互联网+”时代,该课程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整合优质教学资源,汇聚教学大数据,以此丰富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法、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从而提高教学的通俗性、趣味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利用互联网的优质教学资源来提高教学质量便成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改革的内在动力。
2.适应教学对象的学习需求提高课程吸引力是教学改革的直接动力
理论的吸引力来源于人们的实际需求。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大规模应用,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已经深入到大学校园。在校园里,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等已是每个大学生的必备装备,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了解世界的主要渠道。互联网传递信息具有超越时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等特点,满足了学生好奇心、求知欲、自主性、个性化的需求。他们通过互联网掌握的信息的能力甚至超过了老师,挑战着老师的权威性。他们对老师的说教有逆反和抵触心理。他们希望对课程内容的学习不仅仅是到课堂听老师讲课,还可以拿着电脑或智能手机在任何场所、利用任何空闲时间去自主学习。目前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上,存在着老师讲得慷慨激昂,而学生却各干各的,抬头率不高、点头率更低的现象[1]。因此,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成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师的现实难题。
在当代,作为意识形态的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必须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教学改革,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从而增强课程的吸引力,让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于马克思主义在青年大学生中的传播与影响。因此,适应教学对象的学习需求来提高课程吸引力是教学改革的直接动力。
3.网络教学模式冲击传统教学模式是教学改革的外在动力
由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内容多又比较抽象,因此许多老师习惯于利用PPT、讲授来引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概念、原理,要求学生以听讲、记笔记、看视频或录像、做习题、写论文和读书报告等方式去消化老师的教授内容。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传统教学模式,优点是有利于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来确保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和科学性,缺点是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化、灵活化的需求。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一种新型课程模式——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assiveOpenOnline Courses,简称“MOOCs”,即“慕课”)出现了。“慕课”的知识传授的模式、学生学习的方式和教学形式的变化已引发传统教育理念和教育体系的全面更新和调整。[2]其以“学”为本的教学价值取向冲击着以“教”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因此,网络教学模式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冲击也就成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改革的外在动力。
二、“互联网+”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改革的基本条件
1.现代教学理念的确立是教学改革的思想条件
任何改革都需要思想的更新作为先导,《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教学改革也一样。按理说,在互联网时代,教学条件、教学对象都发生了深刻变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也应该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改革和创新,但许多高校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却难以推进。究其原因很多,而缺乏现代教学理念是最主要原因。有的老师担心整合教学内容会背离系统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会弱化课程的意识形态功能,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教学会降低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这些思想顾虑就会阻碍教学改革的推进。因此,在“互联网+”背景下,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整合教材内容和网络信息,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互动性、个性化教学,是现代教学思想应有的基本内容。这些教学理念的确立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改革的思想条件。
2.网络教学平台的创建是教学改革的硬件条件
“互联网+教育”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网络公开课,而是要实现课堂教学在互联网中创设与再造。“互联网+”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改革所需的最基本的教学资源是网络化的教学平台。教学资源是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为教学者所利用以支撑教学的一切人、财、物乃至信息等要素的总称,是组织教学开展的基本保障。[3]网络教学平台就是指能支持网络教学的硬件设施和软件系统。网络教学平台是实现线上线下互动教学的基本保证。因此,网络化的教学平台的建设是教学改革的重要条件。许多高校已经意识到网络教学平台在新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开始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建设。但是,也有一些高校重视不够,缺乏资金投入,网络教学平台的进展缓慢,师生缺乏一个相对宽松的、互动的公共空间,“一对一”或“一对多”的互动教学难以实现。
3.网络技能师资的培养是教学改革的主体条件
网络教学平台搭建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教师能否较好的发挥主导作用。“互联网+教育”需要教师为网络教学平台提供教学资源,课后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去开展“一对一”或“一对多”的互动教学。但就目前而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具有较强网络技能的师资并不多,现有师资难以达到“互联网+”背景下教学改革的要求。其原因在于:一是课程教师大多是文科专业背景,自身网络技术水平不高,学习现代网络技术存在一定困难;二是课程内容相对稳定,网络技术在教学中应用不是那么迫切,教师钻研计算机网络知识和技能不是那么主动;三是课程教师大多是每学期需承担少则200—300学生的教学任务,无法抽出时间去开展“一对一”或“一对多”的互动教学。因此,高校需要加强网络技能师资的培养,为“互联网+”背景下教学改革创造主体条件。为此,需要学校成立教师发展中心,通过开办网络技能培训班,帮助教师掌握网络操作和应用的技术;同时培训博士生、研究生,让其能协助任课教师完成网络教学平台上“一对一”或“一对多”的互动教学。
三、“互联网+”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式
1.线上+线下
“线上+线下”是“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学发展的基本趋势,也是教学改革的理性选择。“线上”教学就是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发布教学资源、开展网上互动教学、进行网上考试等教学模式。“线下”就是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的面对面的课堂教学、学生之间面对面的讨论、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等教学模式。变革传统单一线下教学的模式,探索出“线上线下”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也就成为“互联网+”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改革的现实任务。
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目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线上”教学主要是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个人E-mail、QQ群等进行讨论、答疑、交流、作业,“线上”教学效果不是很令人满意,“线上”教学还有许多可开发的空间。在探索“线上”教学的同时,决不能放弃“线下”教学模式。孟繁华认为“互联网+教育”将改变教育,但是不会颠覆教育,更不会颠覆学校的现有体制。[4]传统教育不是一无是处,互联网教育不是另起炉灶或砸烂传统教育、彻底重建。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教社科〔2015〕2号)提出:统筹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建设,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和实践教学、网络教学的有效补充作用,积极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改革试点探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其线下教育更为重要。与其他学科教学不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实现知识体系转化为信仰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承担着传授知识的任务,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5]“三观”教育采用面对面的言传身教效果更为明显。因为教师可以在讲课时随时观察学生,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来调整授课方式,可以通过提问、讨论、游戏、各种课程设计等来达到“教”与“育”相融的教学效果。
2.“课内+课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教学内容多、学时少是各高校该课程的普遍现象。“课内+课外”是当今各高校为了压缩课堂学时同时保证教学任务完成的教学改革方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课内”教学可以针对教学重点、难点以及社会热点,设计若干专题去整合课程内容,进行专题教学。在专题教学的同时,可以辅以案例教学、影视欣赏、热点讨论、主题辩论、专题演讲等教学形式。由于专题讲授难以兼顾该课程的理论系统性,因此系统的理论知识的介绍就必须依靠网络平台的“线上”来完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课外”教学一般采取指导学生原著选读、主题演讲或辩论赛、观看影像资料、参观工厂社区、专题社会调查等形式。但由于受经费、教师数量等条件限制,“课外”教学落实起来往往有难度,蜻蜓点水、少数代表多数的实践教学方式很难确保实效。因此,高校需要建立多部门协调配合的实践教学工作机制,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课外”教学与学生的专业实践、暑期社会实践和课程实践联系起来,让教师参与指导学生实践、批阅学生社会实践报告,从而确保该课程“课外”教学的实效。
3.“平时+期末”
“平时+期末”是既传统又现代的课程考核办法。在“互联网+”背景下,“平时+期末”的课程考核改革方向是调整平时考核成绩和期末考核成绩的比重、内容、方式,探索建立科学全面准确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体系。“以学生为主体”为教育理念的“互联网+”教学,需要重点考核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引导学生更注重平时的学习过程。为此需要适当调整课程考核中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的比例,将平时成绩从传统的30%提升到40%—50%,将期末成绩从传统的70%降低到50%—60%,强调学习过程的综合考核,从而避免传统的期末一考定结果方式的片面性。平时考核的内容可以由线下的课堂出勤情况、小组讨论的表现、实践教学状况以及线上自学、习题、讨论等情况构成。期末考核的方式可以选择笔试答题、撰写小论文、专题研究报告、理论践行情况等。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都可以通过线下和线上考核进行,逐步实现全部的课程考核都通过上线完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平时+期末”考试改革,有利于改变学生考前临时抱佛脚甚至作弊应考的不良学风,促使学生转变学生态度,重视平时的学习过程;有利于改变学生重分数轻能力提高的状况,促进学生找到学习的乐趣;引导学生应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1]李月玲,张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6(1):44—46.
[2]刘震,曹泽熙.“慕课”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挑战和机遇[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1):57—61.
[3]高地.MOOC在西方高校德育课程中的应用及其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启示[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4(2):21—27.
[4]靳晓燕.“互联网+教育”不能颠覆教育本身[N].光明日报,2015—03—25第2版.
[5]李梁.“慕课”视域下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2):68—71.
(责任编辑:李影丹)
Exploration of Teaching Reform on Basic principle of Marxis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Internet Plus"
WU Qiu-feng,XU Lu
(Marxism College,Wuhan Instituted of Technology,Wuhan,Hubei430205)
In recent years,many"Internet Plus education"modes,for example,micro lectures,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flipped classroom,mobile phone class and so on,have.arised from the hot term of"Internet Plus".Howto deal with the challenge of"Internet Plus"has become the real task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Based 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 basic principle of Marxism teaching reform practice,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background of motivation factors of"Internet Plus"teaching reform,the basic conditions and main methods.
"Internet Plus";Introduction to Basic Principle of Marxism;teaching reform
G641
A
1008—7427(2016)06—0033—03
2016—08—14
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研究项目“就业考研双约束下地方高校思政课改革与创新研究”(2013290);武汉工程大学教学研究重点项目“网络载体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例”(X2012006)。
吴秋凤(1962—),女,广西桂林人,武汉工程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