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癌“瘀、毒”论
2016-03-09
(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成都610075)
理论探讨
宫颈癌“瘀、毒”论
鱼潇宁,金 钊,严 然,由凤鸣
(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成都610075)
宫颈癌;生理特性;瘀;毒;辨证论治
宫颈癌为原发于子宫颈黏膜上皮或腺体的恶性肿瘤,是已婚妇女中常见的肿瘤,为妇科三大恶性肿瘤之一。本病临床表现为阴道出血,阴道分泌物增多,白色或血性,有腥臭,稀薄水样或米泔样。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是宫颈癌发生的基本病因。中医虽无宫颈癌的病名,但类似宫颈癌的描述散见于“带下”“崩漏”“癥瘕”等病证中。如《素问·骨空论篇》曰:“任脉为病,女子带下瘕聚。”《诸病源候论·崩中五色俱下候》又有:“崩中之病,是伤损冲任之脉……伤损之人,五脏皆虚者,故五色随崩俱下。”[1]本文基于宫颈的生理特性总结宫颈癌的病理要素,探讨宫颈癌的治疗。
1 从宫颈的生理特性论宫颈癌病理要素以“瘀、毒”为主
1.1 开阖有度,以通为用子宫颈系指“子门”,是子宫连接阴道的部分,也称“子户”“胞门”。《类经》注释说:“子门,即子宫之门也。”“子门”之名已寓有子宫屏障之意,可知古人对子宫颈口的功能已经有所重视[2]。
子门司胞宫之开阖,此功能与其所处位置有密切关系。子门之上口通于胞宫,下口连接阴道,通于阴门,而阴门通于外。结合现代西医学的认识,可概括为五个方面[3]:①系月经、恶露排出之门户;②为生成、泌泄带液的主要之处;③是胎儿娩出经过的第一道关口;④是合阴阳后男精通行的关口,即合阴阳后子精出入之门户;⑤宫颈病变诊断及宫腔内手术操作必经之关口。
子门开阖有度,则按月运行经血,分泌白带,娩出胎儿,排出胎衣、胎水、恶露等物。若子门开阖失司,或因妇女多产房劳,损伤胞脉胞络,使子门开而不闭,而致产后恶露不绝或漏下淋漓;或因妇人七七之期,天癸竭,地道不通,经水断绝,瘀血阻滞胞宫而致崩漏不止;或经期产后,胞脉空虚,余血未尽之际,外邪侵袭,子户不通,凝滞气血,渐积成瘕,如《千金要方》云:“子门闭,血聚腹中生肉癥。”[4]或湿热积聚,蓄久成毒,阻滞冲任,气滞血瘀,阻于胞门,结而成癥瘕;或气滞日久,由气及血,气滞血瘀等,皆可导致瘀血积结成块。
1.2 喜静恶扰,以净为常由于宫颈特殊的解剖部位,生理上必然需要担负抵御外邪、护佑胞宫的作用。
子门上承胞宫,下接阴道,与外界相通,故极易受外邪侵袭。若邪客胞门,与气血相搏,以致经血、胞衣、恶露等物阻滞于宫门,则其正常生理功能必然受到阻碍[5]。胞门开阖有时,若受外邪侵袭,气血随之不畅,胞脉郁闭不通,疏泄失职,则气血久积胞宫之内,而生癥瘕。又如经期产后,胞脉空虚,余血未尽之际,外阴不洁,或房事不禁,感染湿热邪毒,湿毒下注,与血相搏,瘀阻冲任,结于胞脉,而成癥瘕。
中医认为宫颈HPV感染多由于房事不洁、早婚早育、孕产频多、七情内伤等因素导致正气不足、机体免疫功能低下,以致湿、热、瘀、毒秽浊之邪侵犯子宫、胞门所致。机体感染HPV病毒后,若正气虚弱,不能驱邪外出,湿、热、瘀、毒郁于宫颈,继而可发展为癌前病变甚至癌变。已故名老中医张泽生教授则明确提出了“癌毒”的概念,他在论述“宫颈癌”“阴道癌”的病机时说:“病理上由于癌毒内留,湿热内伏,瘀血凝滞……”这些说明古今医家已经认识到毒与宫颈癌之间的关系[6]。
2 从脏腑病机及寒热病性论宫颈癌与“瘀、毒”
子门性喜宁静而恶烦扰,宁谧而无邪扰,则其开阖有度,清净有常。邪在胞门,或寒,或热,或湿,或痰,则其失清宁而壅郁,气滞血瘀,久留成毒。由以上宫颈的生理特性及西医对于宫颈癌的认识,总结出宫颈癌的病理要素当以“瘀、毒”为要。
宫颈癌的发生与肾、脾二脏关系密切。肾虚多与性生活不节、房劳过度有关。经水出诸肾,肾固摄精微津液,司二阴开阖。若肾受损而虚,阳虚则温化不利,气虚则固摄失常,肾阳虚不能温暖脾土,脾土运化失司,混浊下注;肾气虚弱,封藏失职,下元不固,胞脉津液下泄。赵晨曦等研究宫颈HPV感染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发现脾虚是HPV感染的重要病机[7]。脾主中气而统血,素体脾虚,或饮食寒凉生冷、膏粱厚味损伤脾阳,脾阳不振,运化失职,水液失于输布停留体内,痰湿凝滞,日久成寒湿之毒,流注下焦,伤及任带;若机体感受湿热之邪,气滞络损,瘀血留滞成结,久遏成毒,湿毒下注;若放疗热毒伤及肝肾,肝肾阴虚,虚火妄动,崩漏而生,下血未止。诸多因素相合引起脏腑气血虚弱、冲任督带损伤,痰瘀毒内生,郁积胞宫,积结不解。总之,本病多以正虚冲任失调为本,湿热瘀毒凝聚为标。
宫颈癌病程较长,病情变化多端,又因疾病阶段及治疗手段的不同病机有所侧重。至于宫颈癌的寒热病性,亦应从本病正气虚衰、湿毒为患的病机特点考虑。宫颈癌早期因外受湿热,或寒邪入里郁而化热,与湿相合,湿热毒邪流注下焦,临床多表现为湿热毒聚之象,此时病性以热为主;晚期往往已经进行了放疗、化疗、手术等,手术耗阳伤血,以致气血俱虚,术后表现常以寒为主;化疗毒副反应大,易伤肝脾肾,且病程日久,癌瘤进一步损伤正气则导致阴阳衰亏,故此时常表现为脾肾阳虚或肝肾阴虚;放疗后多伤阴耗液,常见阴虚液燥等虚热之象。
综上所述,宫颈癌发病,以正虚冲任失调为本,湿热瘀毒凝聚为标。早期多热、中晚期多寒;术后及化疗后多寒,放疗后多热。
3 立法组方
宫颈癌临床上常以阴道异常出血、带下赤白恶臭为主要表现。其发病以正虚冲任失调为本,湿热瘀毒凝聚为标。是故宫颈癌当从湿毒蕴结的病机入手,结合临床发病特点,治疗早期应以清热透散、芳化解毒为主,中晚期多以益气升提、扶正固本为主。
3.1 清热透散,解湿热之毒若因产育房劳感染湿、热、毒等秽浊之邪,或素有湿热,使浊气下渗,则秽浊之物,如涕而下。若为中焦之湿热下走,而反用燥热温补之剂,偏助体内邪热,热邪既盛,阴血消烁,中焦湿热,淫气化毒,则带下如脓,或色黄而臭。若加之下焦虚冷,与下流之浊物相互凝结,可见带下赤白相杂,质稠而臭。若热气熏蒸,则有带下如米泔水,腥秽腐臭,故不可独言虚寒。法当清热透散,利湿解毒,而清浊自分,湿热自解。宜用易黄汤、四妙丸合五苓散、萆薢分清饮类加减。
3.2 温经复阳,祛寒凝之瘀瘀血阻滞属寒,血瘀、血滞以外,应见月经后期,色黑夹块,小腹冷痛,畏寒喜暖,脉迟而涩证象。常因外寒相侵或自体阳虚。若因外寒侵袭,风冷居于胞门,瘀血阻滞,日久成积,见漏下不止,血色暗而有块,淋沥不畅,伴少腹疼痛,白带异常增多,颜色以白浊为主,或如米泔水样,奇臭难闻,舌质暗或有瘀斑;或肢冷畏寒,腰腿酸软,脉细涩。当先散其寒邪,血因寒凝,唯温药才能消除瘀滞,振奋阳气而使血流通畅。法当温经散寒,活血祛瘀。宜予温经汤[8]、生化汤类。或因素体阳虚,下元虚冷,或肾气不固,制约无力,宜用寿胎丸、肾气丸、右归丸类加减。
3.3 补气益血,升脾胃之气血随气而升降,凡气虚不能摄血而漏者,必见面色不华,脉虚弱无力,食饮无味,久病者可见之。若因素体脾胃气虚,或术后气血脱失,或癌肿晚期伴见转移病灶而正亏体虚,或化疗、放疗阶段心脾两虚,致气虚而不能固摄经血约制其水,湿浊下坠。治当大补气血,佐以升提,以升举脾胃之气。宜用补中益气汤、归脾汤类加减。
3.4 滋阴补肾,除内生之热肾脏之阴有二,一指阴精,一指水液。热入下焦,阴津被劫,或他脏阴伤,途穷归肾。肝肾之阴亏损,阴虚不能济阳而虚火内生,水虚不能润泽五脏而热象丛生。放疗之热毒伤及肝肾,此时既有邪热内伏之实邪,又有阴津耗损之阴虚血燥,患者常有肝肾阴虚之证。根据“虚者补之”的原则,治拟滋补肝肾,佐以清热解毒。宜用知柏地黄汤、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类加减。肝肾之阴充足则五脏得濡,阴阳相济则热象自除。
4 临证注意
宫颈癌患者常有崩中漏下,经期延长,经血淋漓不尽等症状,古往今来“塞流(止血)、澄源(病因治疗)、复旧(补益)”是治崩的三大法则。宫颈癌患者治崩止血不忘祛瘀,但祛瘀不能动血,盖患者多气血亏耗,不能一味动用耗血之品,故方中常以止血、祛瘀之剂兼施并用,诸如五灵脂、蒲黄、大黄炭、血余炭、茜草炭、槐花等既能止血又能化瘀之品,方能起到止崩消瘤之效。
现代医家治疗宫颈癌,多大剂量运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峻猛之剂,透散、芳化之法是否奏效?殊不知,癥瘕积聚之治疗不可峻攻以伤元气。《济阴纲目》有云:“善治癥瘕者,调其气而破其血,消其食而豁其痰,衰其大半而止,不可猛攻,以伤元气。”[9]故清热透散、芳化解毒方是正途。凡攻击之药,邪盛时机体可耐而受之,正虚者则脾胃之气难免受伤。亦有医家言可待积块消尽之后给予补养,则胃气之存所剩无几。故宫颈癌临床治疗当以辨证论治为要,根据病机酌情添加与其寒热属性相吻合的辨病治疗药物,将二者有机结合。本病延至晚期,阴道不规则出血、白带多而恶臭、疼痛等症状加重,同时正气虚衰之象亦更趋明显。故在治疗时如单纯用苦寒清热之剂,有弊无利。
综上所述,从中医基础理论女性生殖藏象的生理特性论述宫颈癌的病机要素以“瘀、毒”为主,注重宫颈癌的中医治法与方药应用,突出理法方药之间的紧密关系,有助于医师“依法定方”,对于宫颈癌的临床辨证论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1]巢元方.诸病源候论[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81.
[2]陈利生.男女不育症中西医现代诊断与治疗[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312.
[3]徐翠,金哲.宫颈文献考[J].天津中医药,2008,25(5):391-392.
[4]马宝璋.中医妇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2.
[5]杨鉴冰.浅议女性生殖脏象“子宫”的生理特性[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30(1):6-7.
[6]沈元良,章继民.肿瘤中医名家临证心法[M],北京:金盾出版社,2011:203.
[7]赵晨曦.宫颈HPV感染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的探讨[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
[8]饶智欢.仲景方治疗妇人癥瘕的研究[D].杭州:浙江中医药大学,2012.
[9]武之望.济阴纲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260.
(编辑 汤敏华)
R273
A
2095-4441(2016)04-0065-02
2016-09-28
四川省中管局项目(编号:2014E065);四川省科技厅项目(编号:2014JY02433)
由凤鸣,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中医药治疗肿瘤病证的理论、实验与临床研究,E-mail:6040167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