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医文化从边缘走向社会生活的主流
2016-03-09
(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南宁530001)
浅议中医文化从边缘走向社会生活的主流
田世宏
(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南宁530001)
中医文化;边缘;走向主流
纵观中国文化发展史,无论是相对于古代的儒家思想还是现代的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中医文化始终是作为边缘意识形态而存在。但是从辩证法的角度讲,边缘和主流是相对的,同时又存在着相互影响、交互作用和互动整合的关系。中医文化与主流文化就是在这种水乳交融的辩证关系运动中实现着自身的价值,并逐渐由边缘融入社会生活的主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1]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文化改革发展的中心环节是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只有焕发全民族的文化激情,提升全民族文化素质和文化意识,才能汇聚起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正能量。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扎实推进文化强国要求我们中医院校的学人、弟子们汲取中医文化的思想精华,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医哲学的整体观、系统论、辨证论治等的时代价值,增加中医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使之不断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和贴近大众,推动由中医文化从边缘走向主流。
1 中医文化价值观属于一种边缘意识形态
边缘意识形态是指介于主流意识形态和反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的意识形态。从历史上看,形成于春秋末年的儒家思想,自汉朝以来,长期作为中国主流的意识形态,对包括中医在内的中国文化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我国传统中医文化也深受其影响。“孝悌”“仁爱”“中庸”等儒家哲学思想从治病、养生及医德等方面影响着中医文化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所谓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即在社会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的思想体系。主流意识形态是为这个社会所推崇,服务于统治阶级并且为人民大众所接受的主导思想。相对于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主流意识形态——儒家文化价值观来说,中医文化价值观无疑始终是处于边缘地位的一种意识形态。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现代中国历史的开始。中国共产党历经革命、建设、改革,带领中国人民赢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走向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在于牢固树立并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主流文化的正确方向。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一直非常重视中医文化的发展,为保障人民健康、发展国家卫生事业,重视继承、保护和发扬民族文化遗产,中国共产党无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还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都提出了完整的系统的中医文化思想。党和国家参与及引导的两次“中医药存废”大讨论,把中医文化的发展推到一个新的阶段,对中医文化发展的道路,进行了严肃探索,得出了战略性结论。
从哲学辩证法的角度讲,主流和边缘是相对而言的。无论是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儒家思想或者马克思主义,与作为边缘意识形态的中医文化价值观,两者并不是绝对对立、相互排斥和相互隔绝的,而是有许多同一性和相通之处的。哲学既是一种世界观,又是一种方法论。从世界观的角度说,中医文化讲“仁、和、精、诚”,这些价值观既与儒家思想高度契合,又与社会主义会核心价值观高度统一。从方法论的角度说,中医哲学中也体现了古代辩证法思想,比如事物是在不断运动变化的这一观点,最常见的如六淫邪气在致病过程中的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同时,中医哲学对正气的作用予以特殊的重视,反映了辩证法中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
2 互动是中医文化走向主流文化的发展趋势
一般认为,互动是一种使对象之间相互作用从而使彼此发生积极改变的过程。纵观中国的文化发展史,儒家思想一直是主流文化,中医文化处于边缘地位,但是两者之间始终存在着互动交流、水乳交融的交互作用和互相影响。林语堂在《中国人》一书中,分析了中国人的和平主义、豁达大度和老成温厚的文化,他指出:“宽容是中国文化最伟大的品质,它也将成为成熟后的世界文化的最伟大的品质。”[2]儒家思想奠定了中医文化的理论基础,以哲学思想引导中医文化的发展,中医文化在诊治实践过程中贯彻了儒家思想。孙思邈《大医精诚》云:“自古名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损彼益己,物情同患,况于人乎?”[3]《古今医统大全》云:“医以活人为心,故曰医乃仁术。”要求医生以“仁心”和“仁术”相结合,以精湛的医术,拯救生命。孙思邈等中医名家都强调在中医治病、撰写中医著作时必须怀有恻隐之心。“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追求,中医治病都要倡行以“仁爱”为前提,“仁爱”为中医诊治的道德标准。在这里,儒家思想和中医文化在互动中相互影响,从而走向共同进步和发展。
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马克思主义成为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内容。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流文化不断地发展繁荣和与时俱进。今天已形成了完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的十八大提出,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医文化经过历久弥新的发展演进,也逐渐形成了以“仁和精诚”为核心的文化价值观。相比之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医文化价值观有许多契合之处。这些契合点无疑也是这两种价值观互动的基础。比如个人层面的“敬业”,作为中医药院校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出具有高超医术和高尚医德的中医大夫,而敬业则是要坚守的最基本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自古以来,中医认为“医乃仁道”“医乃仁术”“仁者爱人”“以济世为良,以愈疾为善”,把人的生命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把救死扶伤作为医生的崇高职责。这种观念,千百年来代代相传,形成了“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中医生命观。科学发展观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也是源于中国古代包括中医文化在内的价值观。其实,中医文化价值观中的“仁和精诚”四个字都蕴含着“敬业”这一最基本的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尽管中医文化处于边缘地位,但是中医院校总是具有自己独特的中医药文化特色,在教学实践中,中医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互动与互鉴而统一起来,融入到中医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当中,以此增强大学生对中医药事业的追求和坚定对从事中医工作的信念和信心。
3 整合是中医文化走向和融入主流的方向
如果说互动是中医文化由边缘走向主流的发展趋势,而整合则是中医文化走向和融入主流的方向。整合就是把一些零散的东西通过某种方式而彼此衔接,从而实现系统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中,儒家思想在政治实践中的主流地位和主体性是不容置疑的。离开了儒家思想在政治实践中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就会出问题。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发展中其内部不同因素的整合是以“和而不同”的思维方式来进行的。比如孔子在《论语·雍也篇》云“智者乐,仁者寿”,儒家思想认为明智的人快乐,仁慈的人长寿。即是说明智和仁慈是长寿不可缺少的,延伸为德行的修养。而孙思邈倡导“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正寿”的主张就是对“仁者寿”的最好诠释。作为边缘文化而存在的中医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念体系,有了以“仁和精诚”为精髓的核心价值观。历史上,“天人合一”是儒家思想整合中医文化的切入点。孔子言:“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大何言哉!”儒家思想认为,天人合一中的“人”是自然界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人既是自然界的产物,又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人与自然万物是统一的,人与天共同组成了宇宙的统一整体。“天”既是自然界,而四时运行,万物生长,则是天的基本功能所在。而中医文化格外注重人对自然的依赖。《黄帝内经》说:“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阐述了“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即是说,人生来是一个生命个体,应该与自然之气、山水之气相结合。人的生命之气由三部分组成:先天、呼吸、水谷。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中医文化的“天人合一”是儒家思想这一主张的具体化表现,“天人合一”是儒家思想的哲学性阐述,也是中医文化的辩证法探讨,两者整合的方式就是“和而不同”。
“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中医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和自然界休戚相关,所以在治病时的参照系数是天地人。中医是以道家的天人合一、天人同构的思想为哲学基础,运用周易的阴阳五行的象数理论来研究人体生命运动规律的一门学问。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主要包括辩证与实践的自然观、唯物主义的生态自然观、人与自然统一和谐的新社会三个方面。马克思主义认为,无论人与自然的现实统一程度如何,“自然界的优先地位仍然保持着”。“人并没有创造物质本身。甚至人创造物质的这种或那种生产能力,也只是在物质预先存在的条件下才能进行。”人与自然之间社会性地组织起来、通过物质性生产劳动而展开的复杂的历史关系,也就是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整体性关系。恩格斯更是强调:“我们不要过于得意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我们的每一次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的这种胜利,第一步我们确实达到预期的结果,但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意想不到的结果,常常正好把那第一个结果的意义又取消了。”[4]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十八大报告又明确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提升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新高度,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首次提出“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逐渐完善和系统化也是体现并整合了中医文化“天人合一”的“整体观”的理论精华。
4 与时俱进和不断更新是中医文化契合主流的有效途径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回顾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就是与时俱进的典范。恩格斯曾经说过,他和马克思原来都是青年黑格尔派,当费尔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质》出版后,“我们一时都成为费尔巴哈派了”。但是,“1848年的革命毫不客气地把全部哲学都撇在一旁,正如费尔巴哈把他的黑格尔撇在一旁一样。”[5]而正是此时,马克思主义的新世界观在与时俱进中诞生了。从这个意义上说,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应该说中医文化的发展同样也贯穿着与时俱进的历史逻辑。中医文化起源于上古社会,哲学则是中医文化的精髓与核心。每个时代的哲学思想都深刻影响着中医文化的发展。也就是说,在中医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总是与时俱进地汲取当时哲学思想的精华,用当时的很多经典哲学思想和概念诠释中医文化上的一系列问题,比如借用中国古代哲学的气、阴阳、五行等概念阐释生命的起源,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以及疾病的防治规律等医学问题,对中医诊疗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构筑了中医独特的思想体系和文化模式。可以说,与时俱进和不断更新是中医文化不断发展和历久弥新的有效途径。
中医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可以用仁、和、精、诚四个字来概括,主要体现为以人为本、医乃仁术、天人合一、调和致中、大医精诚等理念。这些文化价值观在许多方面与作为主流文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这种契合也使得中医文化价值观有足够的理由和可能通过不断更新及与时俱进走向社会文化的主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表现在经济上、政治上,更应该表现在文化的繁荣上。每一个中医文化传播者都要紧扣时代主题,结合时代特征讲好中医文化故事,宣传好中医文化正能量,使中医文化深入人心,推动中医文化健康发展,走向世界。
中医文化渊源流长,思想博大精深。正如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院士所说的那样,“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机遇”。也正如诺奖得主屠呦呦研究员所指出的那样:“科学研究是无止境的,即使是青蒿素的研究,也还有不少工作有待进一步深入。”与时俱进不仅要传承,更要创新,不断发掘和宣传中医哲学理论的优势和好处。重视辨证恰恰体现了中医文化的优势,体现人文与科学的统一和东方文化的底蕴及思维。如:传染病病原体相同,西医采用相同的抗生素治疗,中医理论则通过分析不同的主症,区别对待人的正邪盛衰的差异,根据辨证采用不同的疗法,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任何一个事物都有两面性,在有人否定、抹黑甚至妖魔化中医和中医文化的今天,中医文化当然也要反思自身的不足,由边缘走向主流,传统中医文化必须与时俱进,在丰富自己本身文化内涵的同时也要注重文化的包装与传播,以逐渐扩大自身的影响力。
毛泽东同志曾预言:“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6]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文化作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不仅走向历史的前台,而且还越来越进入国家政策的中心,文化战略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文化虽然处于边缘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医文化无所作为。中医药和中医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国各族人民在几千年的生产生活实践以及和疾病斗争中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医学科学。通过与主流文化的互动整合、与时俱进以实现中医文化的传承创新,符合医学模式转变的世界潮流,也有利于促进中医文化从边缘走向主流。
[1]新华网.习近平出席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中医孔子学院授牌仪式[EB/OL].(2010-06-20)[2016-10-08].http:// news.xinhuanet.com/word/2010-06/20/c-12240054.htm.
[2]林语堂.中国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89.
[3]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173-174.
[4][德]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146.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28.
[6]毛泽东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345.
(编辑 汤敏华)
G02
A
2095-4441(2016)04-0118-04
2016-10-11
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立项研究课题(编号:2014LSZ014);广西中医药大学校级科研重点项目(编号:ZD14006)
田世宏(1968-),吉林通榆县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