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合作共赢”新型国际关系条件下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再思考

2016-03-09聂炳华

东岳论丛 2016年6期
关键词:合作共赢文化交流实力

聂 黎,聂炳华

(1.山东财经大学 艺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2.太湖世界文化论坛,北京 100000)



论点集萃

“合作共赢”新型国际关系条件下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再思考

聂黎1,聂炳华2

(1.山东财经大学 艺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2.太湖世界文化论坛,北京 100000)

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国家总体竞争实力的主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内容,是立足国际文化交流从而和谐处理国家间关系的重要概念,其作用机理是通过文化特有的吸引和感召作用来影响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为此,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其决策过程经历了初露端倪阶段、正式提出和全面推进三个重要阶段,对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实现我国和平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今后,特别是“十三五”期间,要进一步积极探索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路径和实现方式,抓紧进行宏观整体谋划和顶层设计,研究制定总体发展规划,实施重点建设工程,采取扎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全方位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合作共赢;新型国际关系;国家文化软实力;决策过程;战略价值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的迅速跃升,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实行的遏制和围堵战略也更趋严重;同时,有些相对弱小的发展中国家由于受到所谓“国强必霸论”的影响,也存在一些疑虑和误解。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我国发展面临这种复杂和严峻的国际环境和国际形势将呈现常态化。在这种背景下,我国要实现和平发展目标,就必须积极“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①习近平:《在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新闻网,2015年9月29日。,大力增进国际间的相互理解与交流,而注重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充分发挥文化在促进国际交流中的独特作用是一条现实途径。为此,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问题。早在党的十七大上就明确提出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最近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十三五”规划建议》)中又进一步强调,要“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②《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人民网》,2015年11月3日。。但是,据了解,当前在理论和实践中,如何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还面临着一些问题,其中包括对国家文化软实力概念的核心意涵和作用机理认识还不够明晰,对其战略价值的理解还不够全面;特别是对进一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还缺乏宏观整体谋划和具体推进措施。认真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对于切实贯彻落实中央的要求,确保我国实现和平发展的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国家文化软实力”概念科学意涵及作用机理

“国家文化软实力”为什么能够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中发挥重要作用,从本质上来讲是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立足国际文化交流从而和谐处理国家间关系的重要概念。当前,对这一概念理解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对其这一特质理解不够,究其原因,我们认为是对“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母概念—“软实力”概念存在模糊认识。因此,要准确理解“国家文化软实力”概念的核心意涵及其作用机理,有必要对“软实力”的概念进行简单的追根溯源。

众所周知,“软实力”概念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耐在1990年出版的《注定领导世界:美国权力性质的变化》一书中最早提出来的,是相对一个国家的人口、资源和经济、科技、军事力量等看得见、摸得着的“硬实力”而言的*约瑟夫·耐:《注定领导世界:美国权力性质的变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6月。。据著名文化专家严昭柱分析,其主要包括三个要素:“一个是文化魅力,一个是政治理想,还有一个是外交政策”*严昭柱:《文化的力量》,北京:作家出版社,2015年版,第8页。。简单说,如果说“硬实力”是一种物质的有形的实力的话,那么,“软实力”则是非物质的无形的实力。

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中表现为“文化形态”的这部分“软实力”就是“国家文化软实力”。进一步说,所谓“国家文化软实力”,从其作用来看,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从其内容来看,主要表现为一个国家长期以来逐步积累和形成的民族的传统的优秀的甚至是独特的文化财富;从其表现形式上来看,主要表现在语言、文字和文学艺术等许多方面。这些要素在文化软实力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从而在总体上共同构成了国家文化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之所以在软实力中居于核心地位,之所以能够在国际间的交往中发挥无以代替的独特作用,其内在机理完全是因为文化本身具有的魅力。文化不是一种强制的力量,它的作用的发挥是靠其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引人入胜的特点,具有极强的渗透力和超越性。所以,通过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进国际间的交流更容易得到相关国家的理解和认同,其作用是硬实力和软实力中其它因素所不能替代的。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约瑟夫·耐强调和重视文化软实力在国际交往中的核心作用,与我国提出的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概念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共同点在于都是把它作为国际交往的重要工具和手段;而不同点在于,约瑟夫·耐的目的是为了帮助自己的国家运用西方文化所体现的价值观来战胜和征服对方,而我国则是为了实现和谐相处、合作共赢和共同发展。

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决策过程及战略价值

既然国家文化软实力可以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中发挥极为重要而独特的作用,那么,其提出和形成过程是怎样的呢,其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中又具有哪些重要的战略价值呢?全面认识和理解这些问题对于进一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意义重大。但是,目前,在这些问题的认识上还存在一定的偏差,片面认为赢得国际竞争主要还是靠硬实力,主要原因在于对党和国家作出这一重大战略决策的原因不甚清楚。因此,只有进一步加深对其决策过程和战略价值的了解和理解,才能更好地理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极端重要性。

(一)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战略决策形成的过程。通过梳理这一时期党和国家的有关文献,可以看出,这是党和国家基于我国国情、洞察国际国内发展趋势所提出的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重大战略。其概念从提出到逐步完善,既是党和国家历届领导集体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问题认识一脉相承不断深化创新的过程,又是其在我国改革开放战略全局中地位不断攀升、直至完全到位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实际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初露端倪阶段。早在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就已强调“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引用日期2014年5月7日。;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大又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新华网,2012年11月4日。。第二,正式提出阶段。2007年10月,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明确提出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网,2007年10月25日。,这是党和国家第一次直接地正式地提出这一概念。第三,全面推进阶段。201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大和 2013年11月召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都进一步强调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11月,第31页。*《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11月,第38页。;特别是2013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专门就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问题进行了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⑥习近平:《提高软实力 实现中国梦》,《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年1月1日,第一版。。并从“要努力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要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要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⑥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阐述。通过上述过程的回顾和梳理,可以清晰地看出:我们党和国家之所以在“软实力”概念的基础上,把西方政治学家为自己国家出谋划策所提出的建议创造性地“洋为中用”、“为我所用”,鲜明地提出了“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概念,作出了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大决策,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为了更好地应对我国在日趋激烈和复杂的国际竞争中面临的新环境、新特征和新趋势,为实现和平发展,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创造条件和布局谋篇。由此可见,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多么重要。

(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战略价值。从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的角度来说,其战略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于我国保持战略定力,赢得遏制反遏制激烈国际竞争具有重要战略价值。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首当其冲的就是如何处理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关系。当今世界,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格局已发生重大深刻变化,特别是我国经过改革开放的累积,综合实力得到极大跃升,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获得前所未有的巨大提高。但是,随着我国由潜在的“挑战国”逐步成为现实的“挑战国”,长期以来处于一强独霸地位的美国越来越警惕和不安,联合日本等西方国家对我实行遏制战略,千方百计阻扰和迟滞我发展,当前南海、东海的紧张局势仅仅是其外在表现,深层次的问题则是绝不允许中国崛起而挑战美国的霸主地位。美国总统奥巴马在《2015年国情咨文》中说得很清楚:“中国希望为目前世界发展最快的地区制定游戏规则。这将陷我们的工人和企业于不利之地。我们怎么能让事情这样发展?”*⑧奥巴马:《2015年国情咨文》,中国日报网UNSV英语学习频道,2015年1月22日。同时道明“要结合运用实力与外交,明智地使用武力;要建立联盟来迎接新的挑战和机遇,永远以自己的价值观作为榜样,发挥领导作用”⑧。可见,我们仍然是在美国一超独霸、国际政治力量对比较为悬殊的历史条件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当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最重要地仍然是要努力创造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才能确保实现我国和平崛起的发展目标。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因此,我们必须实行扬长避短的策略方针,在进一步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同时,更加注重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把我国巨大的潜在的文化软实力转化为现实的文化软实力,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为贵”理念和讲诚信的优良品格,打破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陈旧框框,超越不是结盟就是对抗的国与国关系的传统模式,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增进互信、深化合作,互惠互利,实现双赢,化解“中国威胁论”等陈词滥调的消极影响,确保赢得遏制反遏制的激烈国际竞争。

第二,对于增进发展中国家相互理解、打破“国强必霸”逻辑具有重要战略价值。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更主要地还是要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合作。由于坚持政治上主持公道、经济上互利共赢,目前,我们的朋友遍天下,特别是在广大发展中国家享有崇高的威信和良好的声誉。但是,由于历史上西方列强侵略殖民的恶劣影响,加上西方媒体对我污名化的宣传,也有的国家对我心存疑虑,担心迅速崛起的我国会重蹈西方列强“国强必霸”的覆辙。因此,通过增进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基因的了解就显得十分重要。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重要讲话中突出强调:“中华民族历来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和平、和睦、和谐的坚定理念。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霸世界的基因,中国人民不接受‘国强必霸’的逻辑,愿意同世界各国人民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习近平:《在出席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05月16日。。特别是在纪念联合国成立70周年的一般性辩论会上,以“谋共同永续发展做合作共赢伙伴”*习近平:《在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新闻网,2015年9月29日。为题,进一步阐明了我国和平发展的主张;也就是在这里鲜明提出要积极推动“谋共同永续发展,做合作共赢伙伴”的国际大战略,与世界各国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因此,我们应当从战略高度和国际视野更加注重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使之在实现合作共赢的过程中发挥示范和引导作用,推进不同文明、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和谐相处、相互理解、共同发展,为我国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提供深层次的精神基础。

第三,对于维护我国文化安全、抵御西方思想文化渗透具有重要战略价值。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不等于不对西方“亡我之心不死”时刻保持警惕,特别是对西方国家打着文化交流的旗号实行文化侵略和渗透时刻保持警惕。长期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积极利用一切文化手段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我国实施全方位的渗透,公开或隐蔽地推销其政治理论、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严重威胁我国的文化安全。因此,我国要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的同时,更加注重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我们的人民,以此抵御西方思想文化渗透,这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决不可掉以轻心。

三、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路径及方式选择

充分发挥国家文化软实力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中的重要作用,关键是要通过促进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传播,“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人民网》,2015年11月3日。。这就需要现实的途径和具体的方式。因此,积极研究和探索新的国际背景和历史条件下国际文化交流的新特点、新途径和新方式就显得十分紧迫和需要。

(一)积极研究构建“合作共赢”新型国际关系条件下国际文化交流的新特点。通过对当前国际文化交流状况的考察,我们认为其呈现出了三个新的特点,深入研究和正确把握这些新特点,对于正确制定国际文化交流战略和策略,探索切实可行的和路径和方式意义重大。

第一,国际文化交流更加注重竞争性。这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上体现得尤为突出。各国文化产业在努力保持其国内文化市场主体地位的同时,都积极扩大在国际文化市场的份额。文化产品有没有国际竞争力成为一国文化能不能平等地参与国际文化交流的关键。

第二,国际文化交流更加注重技术性。世界各国高度重视运用高科技改进和强化宣传手段,特别是通过运用现代通信技术不断提高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传媒的科技含量,使其具有更加强大的影响力和传遍力。

第三,国际文化交流更加注重融合性。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今天的国际文化交流已不仅仅是文化活动,同时也渗透着经济和政治,体现了当今国际文化交流的全方位特点。

(二)积极开拓构建“合作共赢”新型国际关系条件下国际文化交流的新途径。应当坚持和推行官民结合、全面推进的原则,全方位推进构建“合作共赢”新型国际关系条件下的国际文化交流。

第一,广泛开展官方文化外交,突出发挥国家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主渠道作用,形成国际文化交流主战场。首先,要继续推动汉语走向世界。学习汉语是了解中华文化的最主要的途径。应当继续办好作为汉语教学主阵地的孔子学院。截至到2014年底,国家相继在全球已建立475所孔子学院和851个孔子课堂,分布在全球126个国家和地区,还要继续加以发展和扩大。其次,要继续搞好重大文化交流活动。如在美、俄、法等国举办的中国文化节、中韩日文化产业论坛、亚洲文化部长论坛等一系列重大中外文化交流活动,范围之广、影响之大、效果之好前所未有。特别是曾经在美国举办的中国文化节,突破了中西文化作为世界两大文化只有对立而无法融合的传统认识,在美国官方和民间产生了极大的轰动效应。其三,要实行国际经贸交流与国际文化交流融合推进。应当积极配合我国外交战略布局,伴随中美、中日、中欧、中拉、中非以及中国与东盟、中国与中亚等区域和国家的经贸交流,特别是“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的实施,全方位、立体化、多途径的推进国际文化交流。

第二,广泛开展民间文化外交,充分发挥民间文化交流的多方面作用,拓宽民间文化交流新渠道。首先,要注意发挥出境人员的宣传、示范作用,应当对他们加强引导和服务工作,使之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播者。其次,要注意发挥企业在对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随着我国企业越来越多地走向世界,有关部门要积极引导企业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风貌,使之成为沟通中外交流文化的重要桥梁。其三,要大力发挥“游子文化”的作用。我国海外侨胞有几千万人,他们既熟悉祖国文化,又熟悉居住国文化,对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扩大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能够发挥独特的作用。其四,要善于借助国外民间力量。如我国曾经在荷兰举办的中国文化节就是由荷兰民间机构发起、组织和经营的,创造了西方推介中国文化的新模式。今后我们在国外举办文化推介活动时,应更多借助国外民间力量,利用其活动能力和商业经验,组织符合其思维方式的文化活动,带动当地主流民意,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五,要积极设立国际化的民间文化论坛,广泛开展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博鳌亚洲论坛、太湖世界文化论坛、中国高层发展论坛等都在促进中外文明对话交流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应当推进其进一步走向制度化、机制化。

(三)积极探索构建“合作共赢”新型国际关系条件下国际文化交流的新方式。要实行创新现代国际文化交流方式和创新传统国际文化交流方式相结合,做到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第一,创新互联网时代的新型国际文化交流方式。互联网是传播信息最先进的宣传手段和途径,2015年已有32亿人联网,相当于全球总人口的43%*联合国带宽委员会:《2015年全球依然有57%人口未联网》,中国学网,2015年10月14日。,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交流阵地。近几年来,特别是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和“互联网+”行动计划以来,我国已经成为互联网大国,网络规模、网民数量等居世界第一位,国内域名数量、境内网站数量以及互联网企业等处于世界前列,但是也存在突出短板,即“信息化水平仅居全球第70位”*汪玉凯:《网络强国战略助推发展转型》,《人民日报》,2016年2月17日。。 要继续保持加快发展势头,特别是考虑到英语是现在世界上通用语言的现实,要加强互联网上中文信息的翻译工作,切实加强我国以英文为主的对外文化宣传主阵地建设,让世界更多的网民通过互联网增进对中华文化的了解。

第二,创新传统文化艺术形式的国际文化交流方式。首先,要充分利用京剧、舞蹈、民乐、绘画、电影、杂技以及服饰、摄影、雕塑等传统艺术形式,展现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非凡魅力,努力探索适合世界各国人民欣赏的表现形式。其次,图书出口也是国际文化交流的一种重要传统形式。应利用多元化、商业化、产业化、资本化途径和参加国外书展、与外国出版公司合作等多种形式,增加海外中国图书“卖点”,进入欧美等世界图书主流市场。其三,要大力发掘传统节庆文化的作用。特别是春节文化作为我国最具民族特色和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目前在世界上影响越来越大,应当进一步加以实践和探索,使之逐步形成带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优势民族文化品牌。

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整体谋划及推进措施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决策提出已近十年,并且已经取得了良好的进展和突出的效果。但是,作为一项具有全局意义的重大战略决策,特别是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的新的历史条件和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推进还是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我们认为,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在实施和操作层面还缺乏整体的宏观谋划、顶层设计和具体的推进措施,因而影响了推进的速度和质量。今后,特别是“十三五”期间,结合我国实施新的外交理念和对外战略,贯彻《“十三五”规划建议》的要求,紧紧围绕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的需要,抓紧研究制定进一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总体战略和发展规划,全方位实施提升有关重大建设工程,采取扎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全面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一)明确根本目标和核心任务。由于国家文化软实力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而这一切主要来自于人们的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因此,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56个民族的大国,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就必须把建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首要的也是最根本的目标和最核心的任务。只有实现这一根本目标,完成这一核心任务,才能在世界文化交流和合作中,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吸引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真正把我国由文化大国建成为文化强国,由潜在的文化软实力大国建成现实的文化软实力强国。

(二)确立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进一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当前,十分紧迫的是要举国统一指导思想和工作思路。总得来说,我们认为应当切实做到“坚持一个原则,明确两个目的,实现三个转变,正确处理四个关系”。坚持“一个原则”,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始终坚持和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明确“两个目的”,就是对内是要增强包括全球华人在内的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大力建设和谐社会;对外是要增强对世界各国人民的亲和力和感召力,努力建设和谐世界。实现“三个转变”就是,实现文化、宣传和外交三方面工作思路的重大转变,即文化工作由主要面向国内向国外国内并重的方向转变;宣传工作要由主要内宣向内宣、外宣并重的方向转变;外交工作要由主要凭借硬实力向软、硬实力并重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的方向转变。正确处理“四个关系”就是,正确处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文化继承与文化创新四个方面的关系,推进其健康、协调、持续发展。

(三)强化宏观管理和统筹协调。目前,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在横向上国家各有关部门之间缺乏强有力的协调机制,在纵向上对地方缺乏行之有效的统一指导。由于以构建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为主要任务的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方面和各个层次,只有加强统筹协调,形成举国体制,整合各方资源,才能做到多方互动,一致对外。因此,建议国家进一步强化组织协调工作,统筹研究制定有关重大举措,统筹部署有关重大行动,统一指导各地各部门有关工作。

(四)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并重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构成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主要载体和重要两翼,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作用的力量源泉和现实途径。

第一,推进文化事业繁荣必须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融合发展。就是说,一方面要突出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我们中国之所以能够在世界各国受到广泛尊重,我们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立于世界优秀民族之林,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具有优秀的传统文化。因此,进一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首先就要更加注重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要以构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体系为主轴,明确重点领域,构建教育普及体系、人才体系、研究创新体系、数据平台体系、遗产保护体系、传统工艺体系和典籍文献整理体系,努力探索和创新实现途径和具体形式。另一方面要突出加强现代优秀文化产品的创作和生产。如果说优秀传统文化是“源”的话,现代优秀文化就是“流”,二者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只有不断创造出反映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现代优秀文化产品,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得到不断补充和丰富。同时,现代优秀文化更具有先进性、时代性和现实性,更便于对外合作与交流。因此,要更加注重现代优秀文化产品的创作和生产,大力培育我国的文化生产力和创新力,努力推动现代优秀文化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和无缝对接,实现我国文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全面繁荣。

第二,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必须打造支柱产业和重点区域。根据国际经验,现阶段应当重点运用政策支持鼓励支柱产业和重点区域的发展,形成合理的文化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因此,应当加强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一方面以演艺业、娱乐业、音像业、传媒业、出版业和创意业等为重点,培育和打造一批优势产业,使之成为文化产业的支柱和主导产业,带动整个文化产业上层次、上规模、上水平。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我国地域广泛、民族众多、文化多样和地方兴办文化产业积极性高的优势,与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相结合,开发一大批特色产业文化基地。总之,要努力建设条块结合、点面结合、上下结合的文化产业体系,尽快实现 “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人民网》,2015年11月3日。的目标要求。同时,要大力实施文化产品出口战略,积极开拓国际文化市场。因此,应当做好开拓国际文化市场的工作。要结合实施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集中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企业,积极开发文化艺术精品和名牌产品。要研究制定文化产品出口营销策略和市场攻占战略。积极开展跨国联合生产、经营,广泛参与或举办国际展销活动,制定文化产品出口奖励制度,形成海外营销网络,逐步提高国际文化市场覆盖率和占有率。

(五)构筑文化人才和文化政策双重支撑体系。进一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关键靠人才和政策。文化人才是文化软实力中的决定性因素,而文化政策则是文化软实力得以发展的重要保障。可以说,没有一支强大的文化人才队伍,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就会沦为空谈;没有强有力的政策保障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就会失去实际基础。因此,必须把文化人才和文化政策放到事关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百年大计的战略高度来认识,以进一步构筑文化人才和文化政策支撑体系为重点,大力强化其对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保障作用。

第一,要突出加强文化人才培养,把它列为人才强国的重要内容。尤其要加强对国际化文化人才培养的组织协调。建议组织、人力资源、文化、教育和外交等部门专门就文化人才特别是具有国际视野和影响的国际化文化人才的培养进行深入研究,制定专门的国际化文化人才培养计划,形成能够适应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需要的文化人才培养组织依托和长效机制。

第二,要完善文化经济政策,为国际文化交流提供物质基础。首先,要以建立多元化文化投入机制为目标,努力增强全社会的文化投入,特别是财政投入要力争“十三五”期间有较大增加。其次,要以探索金融与文化融合发展模式为引导,在完善投资核准、信用贷款、土地使用、税收优惠、上市融资、发行债券和对外贸易等方面采取优惠政策支持国际文化交流。三是要加强政策法规体系建设。可借国外先进经验,逐步制定和出台“文化产业振兴法”、“影像振兴法”、“演出法”和“广播电视法”等法律、法规。为进一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充分发挥其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中发挥重要作用提供强有力的硬件基础和法律保障。

聂黎(1983-),女,山东财经大学艺术学院讲师;聂炳华 (1955-),男,太湖世界文化论坛理事,山东经济管理学会会长,研究员。

D61

A

1003-8353(2016)06-0185-07

猜你喜欢

合作共赢文化交流实力
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
以“春风化雨”的文化交流,加强两国“心通意和”
充满期待的中韩文化交流年
实力抢镜
特殊时期中俄文化交流持续在线
王晓晨:逆袭靠实力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务之急
场上拼实力,场下拼表情,就这么拼了
新闻聚合APP著作权侵权的行为规制
企业并购实现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