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独孤信籍贯问题辨析

2016-03-09吕娟娟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孝文帝先祖云中

吕娟娟

(天津师范大学,天津 300387)

独孤信籍贯问题辨析

吕娟娟

(天津师范大学,天津 300387)

西魏、北周时期著名的大将,八柱国之一的独孤信,军功卓著,家族显赫。但据现存史料,对于独孤信的籍贯有两种不同的记录。目前虽有对独孤氏家族成员的研究,但缺乏对独孤信籍贯问题的分析。独孤信籍贯记载的不同不仅折射出独孤家族的坎坷与曲折,而且还反应出整个跌宕起伏的历史社会,故对独孤信籍贯的探讨与辨析就显得特别有意义。

独孤氏家族;独孤信;籍贯

独孤氏家族从兴起至彻底衰落,有三百余年的历史。在门阀世家发展的鼎盛时期,独孤氏家族通过自己的努力,赢得了显赫的地位与名声。独孤信是这时期的主要代表,据《周书·侯莫陈崇传》载最早受封的八柱国大将中就有独孤信,武川镇军人。可以看出在那个门阀世家发展的时期,毋庸置疑,独孤信是他们中的佼佼者。其墓志铭记载“公姓独孤,讳信……河南洛阳人。”[1]又据《隋书·文献独孤皇后传》载独孤信之女独孤皇后的籍贯为河南洛阳。但《周书·独孤信传》却记载“独孤信,云中人也……”[2]史料记载和墓志铭中籍贯记载不同,父和女籍贯记载不同,这不得不让我们对独孤信的籍贯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一、独孤信及家族渊源

独孤氏家族的渊源最早可追溯到独孤氏的先祖伏留屯时期。据《周书·独孤信传》记载伏留屯曾是拓跋氏三十六部落之一的部落大人,并且和拓跋氏家族一同兴起。其祖父俟尼曾经以良家子弟身份戍守武川,后便安家于此,繁衍发展下去。

在古代宗法社会里,个人命运与家族的命运休戚相关,个人的兴旺发达往往决定了整个家族的发展。独孤氏家族就属于这一种情况,独孤信的发展为独孤氏的兴旺发达奠定了基础。独孤信少年仪表堂堂,善于骑射,因边境战乱,独孤信避难于中山,成为当时大将葛荣的部下,后武泰元年(528年)葛荣兵败于尔朱荣,便任命独孤信为其别将,跟随队伍征讨韩娄,在作战过程中,独孤信展示了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在擒获渔阳王袁肆周的作战中,独孤信以单枪匹马获胜,也因此军功获封员外散骑侍郎。后元颢占领洛阳,尔朱荣任命独孤信为先锋部队,和元颢的军队在黄河北面英勇作战,并且一举击败元颢的军队,凭借此军功被封为安南将军,被赐爵为爰德县侯。独孤信凭借军功地位逐渐提升,也为日后独孤氏家族的兴旺发达奠定基础。

后来孝武帝因高氏的排挤,决定西行,当时独孤信父母虽皆在山东,但独孤信却坚持跟从孝武帝西迁。《周书》中载,“孝武叹曰:能辞父母,损妻子,远来从我。世乱识贞良……”[3]并且当即赐给独孤信信一匹御马,并晋爵浮阳郡公,食邑一千户。

时值荆州被东魏占领,西魏朝廷派遣独孤信为卫大将军,统领荆州诸军事事务,虽然与东魏争夺荆州的战争在最初节节胜利,但因东魏派遣高敖曹、侯景等率军增援,西魏军队难以抵抗。独孤信在审时度势的考虑下,认为敌众我寡难以取得胜利,便率众投奔南梁。在南梁居住三年后仍然决定北归,报效西魏。大统三年(537年)到达长安,归国后,独孤信认为自己的行为有损于国家颜面便立马上书请求治罪,西魏文帝在综合考虑其功劳和过失的基础上,并没有对其定罪。这也足以说明,当时独孤信具有一定的威望,也是国家的栋梁之材。

后因卓越的军功表现,跟从丞相宇文泰,率军进入洛阳。据《北史·周本纪》载,“开府独孤信帅步骑二万向洛阳,贺拔胜、李弼度河围蒲坂……东魏将高昂围弘农。闻其军败,退守洛阳。独孤信至新安,昂复走度河,遂入洛阳。自梁、陈已西,将吏降者相属。”[4]可见独孤信军功卓著,军威远扬,使得敌兵不战而败。

独孤信不仅军功卓著,更有治理社会的才能。在建明初时,独孤信曾任荆州新野镇将,并兼任新野郡守,后又兼任南乡郡守,在治理这两个郡的过程中,都有不错的声望和政绩,也因此受到贺拔胜的欣赏与肯定,贺拔胜镇守荆州时,就上奏提名独孤信任大都督。后他到秦州后,任秦州刺史,在治理秦州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安定社会的举措,提高官员办事效率,使得秦州公事再无积压,也使他诚信的美名广泛传播,附近的流民都慕名来归附,宇文泰鉴于其功,赐名“信”,一时传为美谈。

独孤信凭借杰出的军事才能和卓越的军功以及治理社会的功劳威望逐日提升,伴随而至的是独孤氏家族的地位也不断提升,成为一时高门望族。正是独孤氏这样的盛族,对于籍贯的记载应该更为明确。但关于独孤信的籍贯记载却有“洛阳”和“云中”两种说法。籍贯“洛阳”的说法主要存在于其墓志铭、《元和姓纂》和《古今姓氏书辩证》中。关于籍贯“云中”的记载主要存在于《周书》和《北史》中,那么对于独孤信的籍贯的两种说法怎么辨析呢?

二、独孤信籍贯河南洛阳说辨析

首先,据现世文献记载来分析,在《元和姓纂》、《古今姓氏书辩证》和独孤信的墓志铭中都提及独孤信籍贯为“洛阳”而没有提及“云中”。独孤信墓志铭中载“公姓独孤……河南洛阳人。”[1]《元和姓纂》和《古今姓氏书辩证卷三五》中“独孤”条都载:“其先本姓刘氏,当后汉北蕃右贤王刘去卑之先,尚汉公主,因从母姓刘氏。后魏代北三十六部有伏留屯,为部大落人,居云中,和平中,以贵人子弟镇武川,因家焉。伏留屯之后有佚尼,生库者,后魏司空。生信,河南洛阳人,周大宗伯、卫公。”[5]另外,《隋书·文献独孤皇后传》载:“文献独孤皇后,河南洛人,周大司马、河内公信之女也。”[6]《隋书》是官修史书,独孤皇后作为皇族,在史料中籍贯的记载应该是有很大可信性的,因此由独孤皇后籍贯记载来推理其父独孤信籍贯为洛阳,亦是合理的。

其次,从独孤信家族祖上情况来分析,根据《周书》和《北史》中《独孤信传》记载,独孤信祖上为依附后魏的匈奴部落,但独孤信祖上的情况几乎没有在史书中被记录,只部分存在于独孤家族后人的墓志铭中,独孤信后人独孤炫墓志铭中载:“公讳炫, 字不耀, 河南洛阳人也。……六代祖俟尼, 与后魏西迁洛阳, 封东平王……高祖信, 名载于录, 德实应期。”[7]从墓志铭记载中我们可知,独孤信家族的六代祖俟尼因随孝文帝西迁,被封为东平王,而根据《魏书》中记载,被封为东平王的名为“刘尼”。《北史》《周书》《元和姓纂》也都承认独孤俟尼为独孤信家族的先祖,故若想确定独孤信的籍贯则需先确定独孤信家族先祖的籍贯。《魏书·刘尼传》载“刘尼,代人也,本姓独孤氏。”[8]据史料记载,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鲜卑族的复姓独孤氏改为汉姓刘姓,故独孤信的祖父俟尼极有可能改名为刘尼,因此在此可推断独孤佚尼应该就是《魏书》里的刘尼。再结合孝文帝改革户籍的规定,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便下诏迁至洛阳的并葬于洛阳的,籍贯都改为洛阳,可知独孤信先祖在迁至洛阳后,极有可能将户籍改为洛阳,故独孤信的籍贯也极有可能为洛阳。

再次,从和独孤信相关的后代的墓志铭来分析,除上文提及的独孤炫之外,独孤信后人《独孤开远墓志》和《唐独孤使君碑》中也都提及籍贯为河南洛阳。独孤开远为独孤信的孙子,独孤罗的儿子,其墓志铭上指明其为河南洛阳人,《唐独孤使君碑》上载有独孤信的孙子,独孤陁之子独孤延寿的墓志铭,亦言其为河南洛阳人。[9]独孤信的曾孙女在其墓志铭《大唐故奉义郎行洪州高安县令护军崔府君夫人河南独孤氏墓志铭并序》中亦提及其籍贯为河南洛阳。[10]

综上,虽然,目前缺乏独孤信本人在洛阳活动的史料记载,但根据现世文献和独孤信自身墓志铭的记载和独孤信后人墓志铭中对独孤信家族先祖的记载和对自身籍贯的介绍,都一致指出,独孤信的籍贯很有可能因其先祖先随孝文帝西迁而变为河南洛阳。那么关于独孤信的籍贯为云中又有哪些史料证据呢?

三、独孤信籍贯云中说辨析

现存史料中,目前只有《周书》和《北史》,在关于独孤信传记中载其为云中人。《周书·独孤信传》载:“独孤信,云中人也,魏之初,有三十六部,其先伏留屯者,为部落大人,与魏俱起。祖俟尼,和平中,以良家子自云中镇武川,因家焉。”[2]《北史》记载与之大致相同。对于其籍贯为“云中”的史料佐证相对籍贯“洛阳”之说较少,但根据目前笔者所阅及的史料仍能证明籍贯“云中”之说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故在此可以分析,史书记载中有独孤信籍贯云中说法的原因。

首先,独孤信籍贯为“云中”之说亦有文献资料为证。除上文中《周书》和《北史》中《独孤信传》记载,独孤氏起源于匈奴,与拓跋氏关系密切,独孤信先祖俟尼,从云中去镇守武川镇。《元和姓篡》中也提及独孤氏先祖伏留屯为部落大人,居于云中。根据上述文献资料可看出,从先祖籍贯来推断独孤信籍贯也有可能为“云中”。

另外根据独孤信的两个儿子——独孤罗和独孤藏墓志铭中对籍贯的记载,也可佐证独孤信籍贯“云中”的说法。《隋书·外戚传》中载“独孤罗,字罗仁,云中人也。父信,初仕魏为荆州刺史。”[11]独孤罗墓志铭中载“公讳罗,字罗仁,云内盛乐人,后居河南之洛阳县。”无论作为《隋书》的正史记载还是本人墓志铭记载都记载独孤罗为“云中”人。独孤藏墓志铭载“公讳藏,字达磨,朔州人也。”据查朔州在魏、周时期隶属于云中盛乐。故从独孤信两个儿子墓志铭的记载可推知独孤信的籍贯也有可能为“云中”。

再次,根据史料记载独孤信家族先祖俟尼在和平年间(公元460年—465年)镇守武川镇,可能在此留下部分后代如独孤信之父独孤库者等。而独孤信父亲直系这一支并没有确切史料跟随孝文帝南迁。但结合独孤罗墓志铭中所载籍贯为云中,可以推知独孤信及其族应当属于没有进入中原,仍然居住于代北的独孤部,如陈寅恪先生所指出的“未改姓的,多是部落未解散的,且多是未迁至洛阳而仍留在边镇的人。”[12]因此,独孤信父亲直系这一支极有可能以武川为家,直到六镇起事,独孤信才离开家出去建功立业。据此分析独孤信籍贯为“云中”亦是合理的。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关于独孤信籍贯为“云中”的说法亦有其合理性。不仅有传世文献史料记载,而且独孤信儿子的墓志铭记载也为这种说法提供佐证,虽然从史料记载中得知独孤信先祖俟尼后因随孝文帝南迁至洛阳,但因没有明确史料记述独孤信父亲直系这一支跟随至洛阳,故无法确定独孤信籍贯为“洛阳”。再结合独孤信长子独孤罗墓志铭中所载籍贯为云中,可推知独孤信父亲直系这一支极有可能没有随孝文帝南迁,故独孤信的籍贯应为“云中”。

四、独孤信异籍记载现象原因分析

目前因缺乏独孤信在洛阳活动的明确史料记载,结合上文的分析,独孤信籍贯为“洛阳”和“云中”都具有其自身的合理性。故在此无法确定的推断独孤信的籍贯明确的归属。但根据上文分析可以确定的是在孝文帝南迁这一历史事件对独孤信家族籍贯的记载有重大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少数民族入土中原的时期,同时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鲜卑族作为北方落后的少数民族之一,一直慕名中原博大精深的文化,在入主中原后,便积极学习中原的先进文化,其中对鲜卑族汉化作出重大贡献的孝文帝,在太和十七年(493年)决定迁都洛阳,以方便学习和接受汉族文化,以加强进一步对黄河流域的统治。孝文帝在西迁后,积极实施汉化改革,改穿汉服、说汉语、提倡鲜卑族和汉族通婚。对于籍贯问题,下诏规定凡是迁至洛阳的死后必须葬于洛阳,凡是西迁至洛阳的不管其原来籍贯是哪里,现有籍贯一律都改为洛阳。

在这种政策指引下,当时随孝文帝迁都到洛阳的北方少数民族就成为了河南洛阳人。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便出现了父与子、兄与弟记载异籍的现象。

据对独孤信籍贯“云中”说的分析,我们推知独孤信父亲直系这一支可能没有跟随孝文帝南迁,但其在平城的独孤氏家族应该跟随孝文帝南迁了,在南迁后,独孤家族不仅将复姓独孤改为汉姓刘姓,更根据孝文帝所颁布的诏令将籍贯改为河南洛阳。随着历史的发展,少数民族汉化是不可避免的趋势,故独孤信及其的后人多以籍贯洛阳为自己的最终籍贯。独孤信家族墓志铭也印证了独孤信家族的发展和变迁。因此独孤信后人自认为籍贯为洛阳,这亦是合理的,这是民族融合的必然趋势。

虽然对于独孤信籍贯记载的两种说法,根据目前现存史料无法确定哪种说法是准确的。在古代,籍和贯代表不同的含义,籍指一个人家庭对朝廷负担的服役种类,贯指一个人的出生地,籍贯二字合在一起,则是指一个人的出生地和家庭所负担徭役的种类的登记文件。在现代汉语中,籍贯的含义是祖居地或原籍。但因目前史料中不存在对独孤信以上三代的明确记载,故不能明确其祖上祖籍,故独孤信的籍贯也不能明确断定。历史文献中对独孤信籍贯记载的不同也可能与史书编写者对“籍贯”这一含义的理解不同。独孤信籍贯“云中”说更注重从其祖籍角度考虑其籍贯定位,而独孤信“洛阳”说更注重其生活环境定位。总之,只有发掘出有针对性的历史史料,才能明确断定独孤信的籍贯。

注释:

① 据《北史》卷十《周本纪》中记载事迹。

② 根据《魏书》中对孝文帝改革事迹记载总结。

[1]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480.

[2][3](唐)令狐德棻.周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1: 212-263.

[4](唐)李延寿.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2134.

[5](宋)邓名世,王力平.古今姓氏书辩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493.

[6][11](唐)魏征.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8:1108-1289.

[7]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千唐志斋藏志[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759.

[8](北齐)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455.

[9]陈长安.隋唐五代墓志汇编[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421.

[10](清)毛凤枝.关中石刻文字新编四卷[M].绍兴:会稽顾氏,1935:485.

[12]万绳楠.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M].合肥:黄山书社,1987:307-311.

K239.23

A

1672-0385(2016)04-0064-04

2016-05-24

吕娟娟,女,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史。

猜你喜欢

孝文帝先祖云中
阿来《云中记》的死亡言说及其反思
大河村奇遇记
“一个人”的村庄:阿来《云中记》解读
从平城到洛阳,北魏迁都前发生了什么?
云中歌
云中笛音
怀念亲人,不忘先祖
静寂的故宫博物馆
孝文帝的宽容
孝文帝的两碗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