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科举制度对唐代文学的影响

2016-03-09王文君

甘肃开放大学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科举考试科举制度科举

王文君

(兰州文理学院 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浅析科举制度对唐代文学的影响

王文君

(兰州文理学院 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中国文学最终在唐代走向了成熟与繁荣,特别是唐代的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里程碑。唐代文学能够发展、繁荣,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科举制度是推动唐代文学不断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唐代科举制度的公平性,让知识阶层能够接触政治,使其地位得到一定程度的保证。唐代的科举制度使“五尺童子耻于不闻文墨”成为风气,经典人文多得到充分发展;促进了诗歌的兴盛,让社会风气充满了诗意;为当时小说的盛行奠定了基础。

文学;科举; 诗歌;唐代

唐代文学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古代文学史中处在全面繁荣的时期,百花齐放,万紫千红。唐代诗歌更是发展到了一个黄金时代。唐代文学能够发展、繁荣,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科举制度对文学的影响不容忽视。

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长河中,唐代是一个强盛富庶同时也是文化斑斓的时代。唐代在经济发达的同时,综合国力在当时世界也首屈一指,文化这一软实力作为综合国力的一部分也极为繁荣。

唐代开国后,唐太宗借鉴了历史的教训,采取的治国政策都比较开明,整治措施也是为了缓和国家阶级矛盾,不断改善农民的贫苦生活,使生产得以恢复,这样的政策让唐代的社会环境很快变得繁荣稳定,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繁荣景象交替出现,标志着唐代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的强大帝国。繁荣的经济给中外文化带来了广泛的交流,促进了音乐、舞蹈、绘画等各门艺术的发展[1]。繁荣的经济给唐代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优裕的生活在开拓唐人眼界的同时也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文学创作在唐代,不仅对传统的文化进行了继承,也根据时代的发展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改造,让唐代的文化有了更鲜明的个性。就文学而言,先秦以来、唐代以前,中国古代文学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从诗歌到小说再到散文,从题材到风格等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史,艺术经验得到积累,各个方面都得到了丰富。中国文学最终在唐代走向了成熟与繁荣,特别是唐代的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里程碑。

科举制度是推动唐代文学不断繁荣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唐代,科举制度不断发展和演化,完成了成型过程。随着科举制度的普及,普通文人对文学创作也有了极大的热情,将当时的文艺创作推向了顶峰,同时创作群也扩大了很多,唐代的文学繁荣有良好的社会氛围做基础。由于科举制度非常重视士科,这让更多的学者对钻研文学更加热衷,促进了诗歌的创作,提高了学者对诗歌创作的积极性。同时,统治者对文学的喜爱,也让文学创作风气更加盛行。唐玄宗不仅喜爱诗歌,更是对音乐和其他艺术门类非常喜爱。唐太宗在秦王时期就设立了文学馆。统治者都倡导文学,使文学在社会上的价值大大提升,作家的社会地位也逐渐变得显赫,文学创作风气进一步形成,刺激了唐代文学的不断发展。

为了扩大统治基础,唐代的统治者多以科举制度招贤纳士。科举制度发展到唐代处在一个重要的时期,唐初时期,隋朝的科举旧制得以延续,但当时主要的入仕途径并非科举[2]。在唐代后期,进士一科几乎成为高级官职的全部来源。唐代的科举制度具有极高的广泛性。考生们大多由皇家国子监所辖的在籍生中选拔,也由地方州、县长官在家自学的士人中择优发送。国子监辖六学包括: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新唐书·选举志》上有专门记载:“国子学收文、武三品以上官员之子孙”,太学“从五品以上子孙、职事官五品期亲若三品曾孙及勋官三品以上有封之子为之”,但年龄有硬性规定,限制在“十四以上十九以下”。书学、四门学、律学、算学招收七至九品低级官吏子弟及“普通人之通其学者”。唐王朝为了广开才路,打破常规。

考试的录取途径同样具有广泛性,唐玄宗以来,唐代的高官几乎都出自进士一科,这充分展现了唐代对科举制度的重视。但随着科举制度的不断发展,公卿大臣子弟也都对科举进士十分看好,及第名额也就随着公卿子弟更多地参加科举制度而不断增加,所以,中下级等一般士子对公卿子弟及第的状况越来越反对[3]。由于这两股势力不断地斗争,让科举制度在中唐以后维持了一个平衡的局面。是否要录取权贵子弟的问题,根本上是才学与权势之间的斗争。社会的上下层在不断地较量,才学作为标准的状况越来越突出,孤寒子弟不断地中取进士。在唐代科举制度中,考生数量、资格都是公开的。不仅仅考试制度是公开的,同时考试时间、科目以及录取人数也是公开的。选举令和吏部等都规定了考试的格式,同时也规定了科举考试的各项制度。在唐朝后期,定期颁布举格、规定应举等事情都由礼部来做。

唐代科举的实施,使得政治和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为唐代社会的重大转型作了必要的思想和政治准备。唐代让知识阶层能够接触政治,使其地位得到一定程度的保证,也都依赖于科举制度的公平性。因为通过科举考试,可以获得一定的官名,所以在中下阶层的知识分子中对进入学校学习有着强烈的渴望。

科举制度对唐代的文学创作有着深远的意义。

其一,唐代的科举制度使得从学校到社会都重视读书、习文、作诗赋和钻习儒经。唐代科举考试的内容基本是儒家经典,考试包括了明法、明算、明字、武举、医科举、童子等科目的设置。学习儒家经典之风在当时十分盛行,学生们的写作、诗词歌赋都与儒家经典相关。这对于结束魏晋以来的清谈学风与玄虚思想,形成当时“五尺童子耻于不闻文墨”的风气,具有积极意义。科举考试又让考生的文学和历史知识面得到拓展,学子们多擅长诗歌和散文。随着时间的推移,经典人文多得到充分发展。

其二,文学体裁的繁荣不能完全脱离社会、政治和文化环境[4]。在唐代科举制度中,考官不仅仅要批阅考生在考试时写下的考卷,也要参看考生平日对诗词歌赋的创作水平,以及社会声誉。当时有地位的达官贵人也是可以举荐人才的,并参与决策考生的名次,谓之“通榜”。所以,考生们为了提高题榜的可能性,在平日里会将自己的创作作品编辑成卷,在考试前奔走于达官贵人门第,以求被推荐,这种现象逐渐成风,称为“行卷”。行卷与考生的命运紧密相连,考生文词的优劣变得十分重要。行卷风尚的兴起,准备独特的题材进行行卷成为考生们最重视的环节,行卷也成为科举士子们重要的活动之一。“行卷”的考生在文学领域不仅积累了专业知识,在科举考试过程中也提高了创作水平,还产生了一些优秀作品,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朱庆馀的《闺意献张水部》等。唐代的科举考试以及“行卷”之风推动了文学的发展与繁荣。

特别是由于考试与诗歌紧密相连,鼓励学子们在诗歌创作上做更多的浇灌和努力,这就足以吸引学子们的关注,激发考生对诗歌学习的热情,大量的诗赋创作不断涌现,推动了诗歌和其他艺术形式更广泛的创作。唐代进士对谈吐特别重视,对才华也十分重视,诗最能表现文人的文学才华,在唐代当时来说,诗歌是权衡学子才华的重要标志之一,所以科举制度在对唐代诗歌的推动上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诗歌既然成为了进入统治阶层的一个非常有效的媒介,所以学子一般都会把它当作进入统治阶层的希望之门,非常重视诗歌、艺术等方面的修养,同时感染身边的人进行诗词歌赋的创作。当他们每天学习诗歌时,通过注意观察生活、社会和自然,产生灵感,优秀的诗歌就这样产生了。科举就这样促进了诗歌的发展,让社会风气充满了诗意。

其三,唐代的科举制度为当时小说的盛行奠定了基础。虽然唐代科举制度没能直接影响小说,但科举士子们为了提高自我见识要结识一些更有学识的学者,经常会进行交游聚会,壮游、浪游在科举士子中常常被提到。并且,各地的学子经过长途跋涉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路途当中,考生因参加科举考试相识,一同食宿一同游玩,一同讨论文学,一同交流途中积累的知识和轶事。在进士放榜之后,科举士子们还要一同参加一系列的礼仪活动,包括拜谢宰相考官等,这些活动被后人叫做“曲江会”“杏园宴”。同样的文学爱好以及所见所闻的交流,为文学的进步提供了平台。同时,唐代文人尚奇好异,在游历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各地见闻和奇闻逸事,或是亲身经历,或是传于他口。于是诗酒酬唱和宴集聚谈的内容自然就离不开这些见闻和逸事了[5]。唐代文人经常设置一些宴席,在宴席上有些人建议把这些奇闻逸事整理成文,于是就出现了征奇记异的笔记小说或传奇小说。小说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一定的推动。

综上,经济与文化的空前发展,使唐代文学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景象,唐代是中国文学发展最为繁荣的时期。唐代的文学繁荣主要表现在高度集中和最具表现力的诗歌方面,并且多种文学形式并存,在以文人为社会主导力量的驱动下,许多经久不衰的杰作不断涌现。所以,从某一个角度而言,也可以说,唐代的科举制度推动了唐代文学的不断繁荣。

[1]刘桂兰. 唐代的科举制度对唐代文学的影响[J]. 时代文学:下半月,2010(6):134-135.

[2]吴在庆. 科举制度对唐代文学的影响[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4):26-28.

[3]胡火清,肖厚建. 略论唐代科举制度对唐代文学的影响[J]. 时代文学:下半月,2008(10):90.

[4]俞钢. 唐代文言小说与科举制度[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4:121-123.

[5]童岳敏. 唐代的私学与文学[D].苏州:苏州大学,2007:12-13.

[责任编辑 张亚君]

2016-05-11

王文君(1965- )女,甘肃张掖人,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与研究。

I206

A

1008-4630(2016)06-0018-03

猜你喜欢

科举考试科举制度科举
科举考试答案解析
“科举考试”
从《红楼梦影》看顾太清对科举仕途的思考
科举制度的起始与结束
质疑是打开智慧宝库的金钥匙
唐代科举的投卷与荐举之风
岁岁游学路,冷暖私塾情
科举考试的投考资格——从2016年高考全国Ⅱ卷文综第25题说起
宋代科举冒贯管窥
科举干禄与语文辞书编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