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正华治疗泄泻的临床用药经验

2016-03-09孔亚菲

当代医药论丛 2016年18期
关键词:风药医方脾虚

孔亚菲

(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 天津 300073)

泄泻是指患者因感受外邪,或被饮食所伤,或因情志失调,或因脾胃虚弱所引起的以排便次数增多、大便稀溏为主证的病证。相关的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饮食结构的改变,该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该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为排便次数增多、大便稀溏、腹痛、腹胀、排便急迫、肛门不适等。该病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周正华是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科主任,从医20余载,精于医理,勤于临床,其在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周师认为泄泻虽病位在大肠,但与脾胃关系最为密切,且与肝肾有关。泄多责于湿,湿胜则濡泻,木强侮土,致洞泄不止。故周师选方用药首辨脏腑,选择基础用方,继观脉证行加减,常加祛湿药、风药,辨证使用活血药,慎用涩药,具体的用药方法如下:

1 首辨脏腑选主方

1.1 脾虚湿盛

脾者,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运化水谷”、“运化水湿”。《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篇[1]中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泄泻之为病,因湿邪所致者居多。湿困脾土,脾失健运,肠道功能失司,泄泻作矣。此乃脾虚湿盛型泄泻。对于此型泄泻,周师以参苓白术散为主方治之。

1.2 肝郁脾虚

《类经·卷十三》中说[2]:“木强则侮土,故善泄也。”《景岳全书·泄泻》中记载[3]:“凡遇怒气便作泄泻者,必先以怒时夹食,致伤脾胃,故但有所犯,即随触而发,此肝脾二脏之病也。盖以肝木克土,脾气受伤而然。”情志失调,烦恼郁怒,肝气不舒,横逆克脾,脾失健运,升降失调;或忧郁思虑,脾气不运,土虚木乘,升降失调,清浊不分,而成泄泻。《医方考》中记载[4]“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实,脾责之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泻。”此乃肝气乘脾型泄泻。对于此型泄泻,周师以参苓白术散为主方治之。

1.3 肾阳亏虚

“盖肾为胃关,开窍于二阴,所以二便之开闭,皆肾脏之所主。今肾中阳气不足,则命门火衰而阴寒独盛,故于子丑五更之后,当则阳气未复,阴气盛极之时,即令人洞泄不止也。”此乃肾阳虚衰型泄泻。对于此型泄泻,周师以四神丸为主方治之。周师认为,补肾阳之药应少用附子、淫羊藿、巴戟天等大辛大热、大温大补之药,可选用补而不峻、温而不燥,且入肾经,兼具温脾助胃之力的菟丝子。

2 继观脉证行加减

2.1 善加除湿药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云[1]:“湿胜则濡泻”。王冰注曰:“湿胜则内攻于脾胃,脾胃受湿则水谷不分”。湿邪为患,最易内侵脾胃,使之运化失常,而致水谷混杂而下,“故大肠传而注泻也”。《医宗必读》中[5]亦云:“脾土强者,自能胜湿,无湿则不泄。”故祛除湿邪是治疗泄泻之关键。周师临床所用祛湿方法有四,一者芳香化湿:芳香化湿药多气味芳香,性属温燥或偏于温燥,多归脾胃经,能宣化湿浊,醒悦脾胃而使脾运复健。周师常使用藿香、佩兰、白蔻、砂仁等芳香化湿药,此类药物是泄泻兼具纳呆者之首选祛湿药;二者苦温燥湿:苦温燥湿药味苦,温燥之性强烈,燥湿作用强。周师常使用苍术、厚朴、草果等苦温燥湿药,此类药物是寒湿之邪较重者之首选祛湿药;三者苦寒燥湿:苦寒燥湿药味苦,性属寒凉,清热力强。周师常使用黄连、黄柏、红藤、败酱草、马齿苋等苦寒燥湿药,此类药物是湿热之邪较重者之首选祛湿药;四者淡渗利湿:淡渗利湿药性味多甘淡或甘寒,长于利小便。周师常使用薏米、茯苓、泽泻、车前子等淡渗利湿药,此类药物是泄泻兼具小便不利或下肢肿满者之首选祛湿药。周师认为,虽然泄泻的主要病机为脾虚湿盛,然祛湿当中病即止,恐太过耗气,湿去则阳微,故湿邪去,当转手补气,以防湿去气伤。

2.2 妙加风药

风药多指辛温或辛凉发散之品,周师治疗泄泻喜佐风药,原因有三:一者风性善动,故能胜湿,使湿邪祛而泄泻止;二者风药味辛发散,可升提人体之清气,使清气升而泄泻止;三者风药多气味芳香而能醒脾,可助脾化湿,使脾气健而泄泻止。在诸多风药中,防风被《汤液本草》[6]喻为“去湿之仙药也”。《医方集解·和解之剂》中[7]云:“防风辛能散肝,香能舒脾,风能胜湿,为理脾引经要药”。故周师治疗泄泻患者,尤其是治疗伴肠鸣漉漉者,常佐以少量的防风。

2.3 巧加逐淤药

《医林改错》论及治疗泄泻时言:“五更天泄三两次,……用二神丸、四神丸等药,治之不效,……水不能由津门出,由幽门入小肠,与粪合成一处,粪稀溏,故清晨泻三五次……”。脾虚湿盛,湿阻经络,肝气郁结,气机不利,均可致气血运行不畅、淤血阻络之症。对于此类患者,周师常加丹参、泽兰等药治之,以通络活血,助湿邪从津门而出,使络通而湿去。

2.4 慎用涩药

至虚之处,常为容邪之所。脾虚湿盛,可使痰浊内留;肝失疏泄,气机不利,可使淤血内生;虚中夹滞、虚中蕴热皆为常见。用药收涩过度,将有“闭门留寇”之嫌。李中梓云:“痰凝气滞,食积水停,皆令人泻,随证祛逐,勿使稽留。经云:实者泻之,又云:通因通用是也 ”。故周师用收涩之药十分谨慎,其常为纯虚久泻之人使用收涩之剂,用药多为小量石榴皮、赤石脂等,且须配伍升阳理气之药,以防涩之太过,恐泻利止而腹胀生。周师认为,收涩之剂绝不久用,多则两周,必撤此剂。

[1]张毅.黄帝内经素问[M]郑州.中州方籍出版社.2010.44,145

[2]张介宾.类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39.

[3]李志庸.张景岳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出版社.2002.1174.

[4]吴昆.医方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88.

[5]李中梓.医宗必读[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233.

[6]王好古.汤液本草[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36.

[7]汪讱庵.医方集解[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99.

猜你喜欢

风药医方脾虚
东垣倡风药在脾胃病中的运用溯源
基于“开玄府,通络脉”理论探讨风药泄浊化瘀在痛风性关节炎治疗中的应用
瘦成一道闪电先过“脾虚”这关
为什么那么多人“脾虚”
脾虚多吃这5种食物
良医拒传方
从几组医方谈西夏文医药文献的来源
良医拒传方
风药在中医外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推拿结合热敏灸治疗脾虚湿滞型假性近视的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