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马立克氏病的流行、诊断和防控
2016-03-09李瑞仙河南省临颍县畜牧局462600刘凯歌崔书民河南省临颍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462600
李瑞仙 河南省临颍县畜牧局 462600刘凯歌 崔书民 河南省临颍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462600
鸡马立克氏病的流行、诊断和防控
李瑞仙河南省临颍县畜牧局462600
刘凯歌崔书民河南省临颍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462600
鸡马立克氏病是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主要特征是在周围神经、性腺、各种脏器以及肌肉和皮肤中发生淋巴细胞浸润和形成肿瘤。1907年匈牙利马立克氏首先报道本病,但由于病原学未被阐明,一直以病理形态学变化为基础,与鸡淋巴细胞白血病混淆。1967年英国学者自病鸡中分离到病原体后,才证明两种疾病是由不同病毒引起的。
该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养禽地区,自从应用火鸡疱疹病毒疫苗后,该病的发生有所减少,但近年来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免疫失败”,马立克氏病的发生和流行又趋于严重和广泛,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惊人,是危害养鸡业的主要传染病之一。
1 发生和传播
病原体是马立克氏病毒,它是疱疹病毒属中的一个成员,是一种严格的细胞结合性病毒,在分类上被列为B群疱疹病毒。存在于鸡体内的病毒具有两种形式:一种存在于肿瘤病变中,病毒颗粒外无囊膜,称为裸体病毒,它与细胞结合性极强,当细胞破损、死亡或与细胞分离时,病原性显著下降,甚至会失去病原性;另一种存在于羽毛囊上皮细胞中,病毒颗粒外有厚的囊膜,称为完全病毒,粒子较大,它是非细胞结合性病毒,可脱离细胞而存活,且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很强,在传播本病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存在于火鸡体内的火鸡疱疹病毒,对火鸡和鸡都无毒力,不能引起病理变化,但其抗原性与马立克氏病毒相似,所以可用它制成疫苗以预防马立克氏病。马立克氏病毒的抵抗力很强,从羽毛囊上皮排出的病毒,在鸡舍的尘埃中可生存4~6周。处于病鸡粪便及垫草中的病毒,在室温下可保持传染性16周之久,温度较低时生存时间更长。
病鸡和带毒鸡的羽毛囊上皮内存在大量的病毒,且可随正常的皮肤代谢而脱落下来,污染外界环境,传播疾病,病鸡和带毒鸡是传染源。虽然病鸡血液和肿瘤细胞中也含有大量病毒,但由于它们的传染性是与细胞结合的,当细胞崩解,病毒的传染性也随之消失,因此再进行病理学检测已无多大意义。
该病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染。常见的传播途径是呼吸道和消化道。吸血昆虫是传播本病的一种媒介。
2 流行特点
本病主要感染鸡,其他禽类虽可感染,但很少见鸡的易感性与年龄、性别有密切关系,雏鸡最易感,随年龄的增长,易患性降低。母鸡比公鸡易感。鸡品种间易感性有很大差异,饲养密度越高,感染机率越大。
3 临床特征
该病潜伏期一般为3周。临床上可分4种类型。
(1)神经型。常侵害周围神经,尤其以坐骨神经和臂神经最为多见。坐骨神经受害时,常引起一肢或两肢不全麻痹,一个非常特征的姿势是一肢伸向前方,一肢伸向后方,形成“劈叉”姿势。严重时病鸡卧地不起。臂神经受害时,一侧或两侧翅膀下垂。病鸡仍有食欲,但因不能移动体位,吃不到食物而明显消瘦。
(2)眼型。患眼明显肿胀,结膜囊内贮存多量干酪样分泌物。虹膜呈环状或斑点状褪色,由正常的红色变为弥散性的灰白色。瞳孔边缘不整齐,严重时,瞳孔只剩针头大的小孔,称“灰眼”、“银眼”。
(3)内脏。无特征性症状,主要是明显消瘦,胸部肌肉明显瘪瘦,不吃不饮,不爱活动。
(4)皮肤型。较少见,常无明显的临床表现,往往在屠宰后拔毛时发现羽毛囊肿大,形成小结节或瘤状物,多发于大腿部、颈部及体侧。
4 防控措施
预防该病必须采取综合性措施。应加强饲养管理,不从病鸡场引进种鸡,发现病鸡立即隔离淘汰,鸡舍要彻底消毒。疫苗有火鸡疱疹病毒疫苗(HVT)、814+HVT二价苗、SB1+HVT二价苗、Z4+HVT二价苗、814+SB1+HVT三价苗等,除HVT疫苗外,其他疫苗必须在液氮中保存、运输,这给疫苗的使用、保存带来很大困难,很多疫苗常因保管不当而造成免疫失败。
国内使用的火鸡疱疹病毒疫苗,无论国产或从国外(美、德、法、荷兰等)引进的,常因免疫保护力不稳定及保护不了超强毒的攻击,免疫效果不理想而无法单独使用,故常与其他马立克氏苗联合应用。近年来国内外报道,一些已经用HVT和SB1双价苗免疫的鸡群中,仍能引起很高的发病率,而从暴发本病的鸡群中分离到的病毒大多数都属超强毒(VV)型或特超强毒(VV+)型病毒,因此,常用的马立克氏疫苗都无法起到良好的免疫效果,出现免疫失败。为此,近年来都使用CVI988+HVT双价疫苗或CVI988单价苗。实验证明,CVI988疫苗几乎不受母源抗体的影响,产生免疫保护力的时间比其他马立克民疫苗更快,免疫保护水平更高,免疫鸡带疫苗病毒时间更长,有利于抵抗特超强毒的攻击,疫苗病毒可自行扩散,并通过水平传播使非免疫鸡获得免疫保护。